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怎么样评价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时间: 2022-09-20 16:00: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怎么样评价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能否通俗的说一下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为何要取消计划经济啊?计划经济不是很好嘛.....能否说说?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产生于1930年代,指用药物或电流诱发休克从而治疗某些精神疾病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因为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生产力,而且官僚主义严重,使苏联的食品和轻工业的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缺少食物,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了……概括地说,休克疗法是针对严重失衡的社会总供求状况,从控制社会总需求出发,采取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在短时间内强制性地大幅度压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 社会总供求达到人为的平衡,以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

当年苏联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繁荣,采取了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起的作用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 。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什么是休克疗法?为啥当年俄罗斯急切地把国运压在休克疗法上?

休克疗法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聘于玻利维亚的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在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提出来,至此,休克疗法引入经济领域。当时萨克斯根据玻利维亚经济危机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经济自由化、经济私有化、经济稳定化。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

说的概括通俗一点,休克疗法是针对严重失衡的社会总供求的情况,从控制社会总需求出发,采取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在短时间内强制性地大幅度压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人为的平衡,以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

当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得以新生。作为苏联的主体继承者实际上苏联给它留下了一个大的烂摊子,所以它只有在一片狼藉中艰难前行。为了改变局面,俄罗斯迫不及待地对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政治上,把历来沿用的集权专制体制,改为西式民主制度;在经济上,采用“休克疗法”,急于扭转俄罗斯濒于崩溃的经济。

然而,休克疗法并没有那么神奇,不但没有挽救和扭转的俄罗斯经济的颓势,反而使俄罗斯的经济彻底崩盘,没有几年的功夫,俄罗斯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社会动荡混乱,致使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始终处在严重衰落之中。

所以,事实证明,采用休克疗法是俄罗斯犯的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可是这样大的错误俄罗斯为什么会犯呢?俄罗斯联邦作为前苏联的主体继承者,为什么会犯这样致命的错误呢?

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情况看,休克疗法应该是拯救俄罗斯的一剂良药。因为当时俄罗斯的社会供给能力确实是严重不足。而且大家都知道俄罗斯经济体系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重轻比例严重的不合理,要想解决这个沉积多年的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为扭转解决问题,摆脱被动局面,只能采用休克疗法来压制需求,强行使社会供需达到平衡。

然而,休克疗法也是一剂猛药,是一种极端的经济政策,用了它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将在极短的时间解体,之后重组。可是,当时俄罗斯的实力已经禁不起这么大的折腾。就像一个重病的人给他吃下了一剂猛药,结果会如何呢?一是可能起死回生,二是可能死亡。而事实上,俄罗斯真的吃不消这剂猛药。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敢大胆采用休克疗法呢?

前文说到休克疗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提出来的,只有在玻利维亚用于实践并获得成功。俄罗斯敢大胆采用休克疗法,很大程度上是受玻利维亚成功的诱惑。不过,这并不是全部原因。毕竟玻利维亚的成功也只是个个案,并没有经过大面积使用验证,也就是说这套经济理论还缺乏有效的实际检验,算不上是一套成熟的理论。而且玻利维亚与俄罗斯的国情还有较大的不同。

假如就是俄罗斯对休克疗法情有独钟,也应该审慎考虑,因为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政策。就算要使用,也应该抓抓试点搞搞试验,确实行之有效,再在全国推广。

然而,俄罗斯的行为极其反常,并没这样做。大家知道,苏联解体是1991年底,而1992年初俄罗斯就着急忙慌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休克疗法。时间跨度极短,足见俄罗斯当时的急迫心情。当然也能折射出,俄罗斯政府对这套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国情,究竟怎样推开,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应对等问题并未做细致研究和预判,就急着在全国展开了。这种草率、急迫的进行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确实让人感到奇怪和难以理解。

那么,当时俄罗斯究竟咋地了,为什么这样草率甚至有些鲁莽地处理国家大事呢?问题就在于当时俄罗斯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政治经济困局。

其实,当时苏联解体,俄罗斯对外是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者,可是到手的是一个穷家破业,一个无法下手的烂摊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而且轻工业轻得到了日常生活物资严重紧缺程度。这让俄罗斯一筹莫展。急切寻找出路。

咱们姑且不论苏联解体的原因,但是在苏联末期,经济相当困难,民生问题相当突出。国家经济衰败财力枯竭,国内日常生活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人民生活异常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生活的窘境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试图全面西化,以走出困境,但事与愿违,不但存在的问题未解决,反而因政治变革使解决问题显得更为紧迫。

一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民众期盼改变物质生活愿望更加迫切。当时俄罗斯民众的心态,就是好不容晚等到不能保障自己日常生活的苏联解体了,接下来就指望着俄罗斯过上美好生活。二是执政者怕丢掉选票。西式民主政治制度下,掌权者由民众选举产生,这就使政客不得不考虑选票而迎合民众的需求。而民众迫切的愿望是改善物质生活,那么政客的选择就是迅速改善民生。

这样问题就来了,一方面是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技术老旧,国家债台高筑,想快点翻身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愿望异常迫切,所以让政客为此也只能尽快寻找方法。这样就让统治集团急切地把眼光集中到了在玻利维亚获得成功、见效又快的休克疗法上。所以选择推广休克疗法,是迫于形势,更是无奈之举,否则民众失望就会丢掉选票。为满足民众和确保自己地位,防止国家出现的新一轮暴乱,因此,就把宝压在了具有着极大不确定性的休克疗法上。

这就是俄罗斯匆忙推广休克疗法的根本动因。其实质是民众主观期望与国家客观条件差距太大,再与俄罗斯的西式民主政治制度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统治者不计后果、仓促上马休克疗法。事实上这里面也有统治者推卸责任的小心思。因为当时的俄罗斯政府没有能力为民众提供足够的民生必需品,统治者为了躲避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防止民众把不满发泄到政府头上,就急切地通过一步到位的方式,把这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了市场。这样就算失败了,也好让民众明白,不是统治者无能,而是国家问题太多,积重难返,谁当政结果也是一样的。

因此,俄罗斯犹如赌徒一般,急切地把国家命运压在休克疗法上,最终致使经济濒于崩溃!这种动荡局面持续了十年时间。一直到普京上台执政,这种跌势才得以制止,并逐步回升。只不过是普京当年“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并不那么轻松,恐怕还要假以时日。因为俄罗斯内外种种弊端不会那么轻易得以解决,依旧缠绕俄罗斯这个庞大的躯体。

何谓"休克疗法"?这一改革的历史背景?产生哪些作用?结果如何?

“休克疗法”原是医学上临床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这一医学术语被用来形容治疗经济危机的“后遗症”———通货膨胀。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其实很多人看不透前苏解体的实质,让我来告诉你们,凡是支持前苏休克疗法的,恰恰是不重视人民利益的人。他们认为政治第一纲,经济第二纲。也就是所谓支持制度决定一切的人。(实际上是西方制度决定一切)。如果用自由主义的观点看,这些人就是披着多元论外衣的一元论刺猬。实际上,他们还不懂,按照自由主义理论,世界上没有能决定一切的东西。制度、文化、政治、经济都是相对而言。改制,无非是让制度更先进,让人民能决定国家大事。但是改制改出了大贪污犯,改出了寡头家族,改出了恐怖分子,而且这些人将利用改制的名义,逍遥法外。支持他们的人是真关心人民大众么?我看这些人才是被YSXT冲昏了头。不要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你们恨是应该的,但是不能打倒一个王八蛋,又捧起一个王八蛋。但是这个世界王八蛋太多了。而很多人都是愤青,被荷尔蒙控制,经常干打倒一个王八蛋,又捧起一个王八蛋的事情。休克疗法与温和疗法○是的,这个问题不论是在国内国外争论都很大。我们首先要确立统一的标准。比如许多德国学者把休克疗法理解为财政、货币双紧缩,从而认为前东德是惟一避免了"休克"的地方,但波兰学者科沃德科,却从私有化的角度认为只有前东德搞的才算"休克疗法",其他东欧国家包括波兰,实际上都没有出现这种实践。○"休克疗法"本是指以财政货币双紧缩来治理通货膨胀,这个术语在拉美经济实践中出现时就是此意,其下药虽猛,但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与"主义"无关,其目的在于纠正经济失衡而非改变经济体制,是一种稳定经济而非改造经济的药方。但在东欧,这个术语有时被泛化为指称变革经济体制的一切激进做法,包括放开价格,大规模私有化,对外开放等等。狭义的"休克疗法"只追求经济稳定,与意识形态无关。广义的"休克疗法"则追求经济改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捷克和波兰视为东欧实行"休克疗法"的典型,而左派复出以前的匈牙利则是不搞"休克"的典型。俄罗斯和爱沙尼亚是前苏联的"休克"典型,而经济水平与俄相当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拒绝"休克"的典型。○的确,盖达尔的"休克疗法"搞得很糟糕,但别的办法是否会好一些则很难证明。毕竟进行了激进改革的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与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转轨都比俄罗斯强得多,而没搞休克疗法的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如今的经济状况况决不比俄罗斯好。其实,就前苏东地区各国的比较而言,激进改革的国家在中长时段上付出的总代价一般要小于"渐进"的国家。在1992年初的俄国,狭义与广义上的休克疗法实际上都很少回旋余地。当时俄国已经连续两年经济滑坡,又突然面临经互会"大家庭"经济空间与联盟统一经济空间双重解体的冲击,1992年通胀率已达到1354%,经济失衡已到了无论什么"主义"者都无法容忍的地步,以紧缩制通胀的"休克"大概是谁在台上都难免要搞的。事实上,无论激进还是渐进的方案都不是万应灵药,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关键在于任何方案都有其行为逻辑,其有效性取快于这种逻辑能否贯彻到底,无论激进还是渐进,都比一忽儿激进,一忽儿保守,没有章法要好。而在当时叶利钦与议会的拉锯战中,任何疗效都不能贯彻到底,其疗法不佳也就不奇怪了。]△紧缩从逻辑上说是可以纠正失衡的,但这种纠正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如果一直找不到根治的措施,它还会产生更糟糕的效果。从紧缩的实际效果看,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暂时的疗效。这种"疗效"的不能持久是"休克疗法"的特点之一。○它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财政一紧缩就导致企业生产萎缩,生产萎缩就会带来"二度失衡"。这个难题困扰着所有的东欧国家。不紧缩失衡得不到治理,经济状况就一直无法改善,但不会象"休克"、"阵痛"感到的难么难受,社会党上台前的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就是这种情况。但一紧缩,虽然立竿见影就有效果,但若改造措施跟不上,不能恢复企业生机,短暂的"舒适。后新的不平衡带来的"二度阵痛"就会接踵而来。所有搞过"休克"的国家短期效果都有,长期效果只有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比较突出。只有捷克例外,它的平衡问题不严重,"休克"是直接与私有化相联系的。△新自由经济学有个理论,说"休克"压缩的需求是有效需求,而它压缩的供给是无效供给。按照这种说法,在"休克疗法"中遭到破产的是没有竞争能力、产品无市场的企业,有竞争能力、产品对路的企业在大浪淘沙的选择是能够留下来的。○实际操作中情况比较复杂。在俄罗斯"休克"中受打击最大的就不是在经济中处于长线地位的重化工业,而是轻工业、消费品工业,这恰恰是俄国最需要发展的领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放开以后还有一个外部环境。在一国之内搞紧缩或许可以见效,但如同时又在一个国际环境中,就会产生消费品需求转向进口产品,国内厂家就会同时面临资金短缺和改造压力两难处境。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大规模外来资金的介入。做到这一点的有两个国家,一是东德,被西德彻底买断。二是匈牙利,彻底开放市场,门户畅开到任何领域,以外来投资解决国内产业的资本更新问题。俄罗斯的悲剧在于首先它的紧缩是不彻底的,紧缩了几个月又放松银根,接下来又紧缩又放松,反反复复,等于说从来没真正彻底搞"休克疗法",但又始终一直处在"休克"状态。其次,俄国在"休克"过程中,企业体制改革一直陷于"内部人控制"的陷阱,外资无法进入,同时对国外产品又全面放开市场,造成的结果是第一压缩需求的成效远远不及压缩供给的成效大。第二,压缩有效供给的成份也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具体说,对消费品工业的打击最大。道理很简单,在一下子放开的情况下,国家没有加大资金支持,外资又不进来,企业无法进行资产更新、结构改造,自然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俄国的主导思想与匈牙利不同,它为外资进入设置了很多障碍,使得在转制过程中很少有新资金注入。总而言之,如果仅从技术层面看,"稳定"这个措施是需要的,是和"主义"无关的,是无论哪个主义的人在台上都要搞的。但是,正因为"稳定"是个技术措施,它实际上是不能解决体制问题的。如果体制本身有问题,采用这个办法只能延缓矛盾,不能根治矛盾,危机还在积累,过一段时间它会以更严厉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稳定是不能单独见效的,它必须要有一整套的配套措施跟上来。△是否可以这样概括:狭义"休克疗法"只是以严厉的紧缩来纠正经济中的破坏性失衡以不良稳定经济,由于它是向以前造成失衡的逻辑原因对症下药的,因此它的"疗效"具有逻辑保证。但同时具有逻辑性的是,"休克疗法"可以创造平衡,却不能维持平衡。要把平衡维持下去,就得有"看得见的手"(行政性的计划机制)或"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前苏东各国的"疗效"逆转现象,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共同原因就在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紧缩政策只能稳定经济而不能改造经济,因此它本身不能维持平衡。从这点上来说,东欧既不同于80年代的拉美诸国也不同于1988年后的越南、中国。前者原有市场机制,"休克"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不见的手"维持之;后者原有计划机制,"休克"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得见的手"维持。对于东欧国家来说,"休克"之后选择便只剩下一个:加速经济改造,赶快产生"看不见的手",这就使大力推进私有化成了转轨第二阶段的中心。
文章标题: 怎么样评价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636.html

[怎么样评价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