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19 11:00: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安史之乱是把盛唐拖垮的动乱,唐玄宗硬是把一场局部扰乱搞成了威胁到国本的战乱还坑死了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唐肃宗本来能在2至3年里结束战乱挽回唐朝的威望跟国本,结果应为顾忌节度使的权力让战乱持续了8年。致使唐朝威望尽失国本动摇,尤其是完全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如果不是当时大唐在唐玄宗脑残自毁长城杀了诸多名将后,还有能够力挽狂澜的名将,唐朝的天下在安史之乱中就没了,其中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人就是李嗣业,在他身上能够看乱世之中的大唐忠勇之将的血性。
李嗣业早年是跟随高仙芝的,当高仙芝在怛罗斯战败后,就是李嗣业力保高仙芝安全撤回的,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
当然他打出名气的一战,还是大唐收复两京战役中关键的一战,香积寺之战,李嗣业率军稳住唐军军心,助唐军一举击溃叛军。
《新唐书.李嗣业传》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香积寺之战是唐军反攻乱军的转折点,李嗣业的逆袭是转折点中的转折点,怎么夸都不为过。那一战我记得唐军是中军,左右是异族雇佣军,人数上唐军占优势,但是仓促成军,战斗力逊色于叛军。在中军已经开始呈现败相的时候,如果不是李嗣业率领陌刀队力挽狂澜,唐军的结局必定是兵败如山倒。异族雇佣军是不可能为你玩命打逆风仗的。
到时候他们撤回去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万一看到唐军连一支镇得住场子的军队都拿不出来,起了趁火打劫的心肠,重演一遍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到处吃人的惨状也不是不可能。李嗣业这时候挺身而出,一路人马俱碎地逆袭简直燃爆了!高仙芝哥舒翰虽然不在了,让这些异族看看,大唐不是没人治得住你们!
不过,在这里还是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能把击败叛军的功劳全放在他身上,毕竟陌刀发挥作用是在前队友军稀释了河北具装骑兵的冲击力后,作为中坚力量对迟滞的具装骑兵进行的搏杀,目的是进一步迟滞敌方突击群,给两翼骑兵合围创造条件。
总是片面强调陌刀的“神力”是不合适的,古代作战也是技术活。只要智力在线就明白,当具装骑兵袭步冲锋时,陌刀阵根本无法抵挡,河北骑团在致命的冲击力之上使用的是同可怕的武器:马槊,安史军团最大的杀手锏就是强悍的骑兵,自乱起,所向披靡,香积寺之战,唐兵中军步兵伤亡惨重,但是有效迟滞了安史骑兵的冲击,为两翼骑兵的突击创造了条件,并在此后,唐军从一败再败转为战略相持。
冷兵器时期,骑兵确实无敌。步兵要想打赢骑兵,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纪律,过硬的素质,以及优秀的指挥官,比如马其顿方阵和戚家军的车营。重甲骑兵要想冲破是很难的,不过如果己方没有骑兵支援,步军想扩大战果也是很难的。这点可以看看宋朝就知道,赢得不少,但敌军损失也不大。蒙古人的打法,就有点无赖了,以轻骑兵远程消耗,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围。就是不跟你硬刚,等你累了然后两翼包抄或者大迂回断后路,围住了再远程消耗,最后重骑兵收尾。所以说就算李嗣业的陌刀队再神勇,也不可能单独击溃叛军强大的骑兵军团。
《旧唐书》是时,贼先伏兵于营东,侦者知之,元帅广平王分回纥锐卒,令击其伏兵,贼将大败。嗣业出贼营之背,与回纥合势,表里夹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
《旧唐书.代宗本纪》回纥叶护王子率兵入助,勇冠诸蕃,上接以优恩,结为兄弟,故香积之战,贼徒大败,遂委西京而遁。
可以说此战,唐军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加大纵深配置,加强翼侧掩护,注意侦察敌情,作战中,又能主动出击,互相配合,因而取得了扭转危局的大会战的胜利。李嗣业是起到了在危机之时稳定唐军的作用,并不能单纯的认为是李嗣业所率的陌刀队打赢了香积寺之战。
当然,在这里要吹爆李嗣业的神勇,果真是无人可敌啊,唐军逐渐被叛军打败,危急时刻李嗣业带领陌刀队组成最后一道防线,上身赤膊,手持陌刀,带领陌刀队拦截敌军,一人连人带马连斩数十人,力挽狂澜击溃敌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每次看史书看到这里,都能感觉到李嗣业堪称大唐第一勇士,其实李嗣业不仅武力值爆表,战略意识和大局观也是特别出色的,特别是事态特别紧急时往往能发觉出战役的走向,从而能采取最有利于战局发展的军事行动。
当嗣业者,人马具碎。这句话只能突出李嗣业的勇武,但恰恰是这句话让我知道和了解了一个最真实的李嗣业,那种勇往无前,所向披靡的李嗣业。最后他死的方式,也是着实令人敬佩的。
与子仪等围相州,师耄,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血流数升卒。
身为大唐军人,不论身在何处,听到战鼓之声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誓为大唐出生入死,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我相信像李嗣业这样的人,不仅存在于大唐,这样的人在一直存在于我们华夏儿女之中,只要国家召唤,华夏儿郎都会挺身而出。
大唐名将众多,姓“李”的名将尤其多,李嗣业便是在大唐危难之际出现的一员猛将。
在众多的大唐名将之中,李嗣业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善使陌刀的名将,史载: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关于陌刀,《唐六典》卷十六即载:
“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
陌刀多为对骑兵作战使用,威力巨大。
1、这个问题中“李嗣业脱衣搏斗、唐肃宗借兵回纥、香积寺决战”指的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中的收复长安之战。
此战发生在公元757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大唐的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已被李隆基阵斩,但依然不能扭转危局。
这一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大唐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建议唐肃宗先捣叛军巢穴范阳,但唐肃宗没有采纳,他决定先收复长安。
于是,唐肃宗以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骑兵4000,号称20万进军长安。其中,李嗣业领前军,郭子仪领中军,王思礼领后军。大军抵达长安后,在香积寺北面沣水东岸结成阵列。叛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抵挡不住,阵型开始混乱。当是时,
李嗣业“乃肉袒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率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新唐书》),
李嗣业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并大喝道:“当嗣业者,人马俱碎!”。
安史叛军在李嗣业陌刀队的砍杀下溃不成军,尸横遍野、流血漂杵,经此一役,李嗣业声名大振,成为大唐的陌刀神将。
香积寺之战后,长安收复。从此,大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大唐倾斜,因此此战至关重要。
接着,李嗣业又和郭子仪一道大败叛军,收复洛阳。
至此,大唐两京全部收复。
2、名将李嗣业的结局比较悲壮。
公元759年,李嗣业在收复河北邺城时,身中数箭,不得不退回军营疗伤。后来伤势未愈的李嗣业突闻帐外兵戈声四起,大呼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数升而死。
李嗣业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等到安史乱平的那一天。
千年古刹香积寺,本是佛门清静之地,净土宗的祖庭,本应是佛光普照,菩萨低眉之地
却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染上一片血光。
这是今天的香积寺,安静祥和
这一切的根源,必须追溯到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的第一年
越到晚年越发昏庸无能的唐玄宗偏听奸臣诬陷,将坐拥天险潼关的守将高仙芝和封长青二位将领处死,其后更是连连失误,错斩良臣,最终将本应只为局部骚乱的战役扩大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而丢失了潼关天险的长安,再无屏障可守,唐天宝十五年,长安城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攻占,唐玄宗仓惶出逃。
国都长安沦落叛军之手
同年,再也无法忍受的地方将领和朝廷臣子拥立太子李亨自行登基,改年号为至德,任用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多位匡国干将。
翌年,即至德二年,时机成熟,为鼓舞士气,收复长安国都,唐军选取了距离长安城不远处的香积寺附近作为突破口,并且吸取了清渠战役中被叛军的步兵骑兵联合夹击残败的教训,联合了四千回纥骑兵,率领步兵十五万人,任用李嗣业作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对安史叛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战斗。
九月二十七日,香积寺战争全面爆发,起初唐前军难以抵达安军反击,前军将士李嗣业高喊着:“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随后除去身上战袍,手持陌刀,连杀数十叛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从而使军心大振,所向披靡。
宛若金刚怒目的猛将李嗣业雕塑
当是时的香积寺,喊杀声响彻云霄,保家卫国的将领们在此浴血奋战,仿若金刚怒目,守卫大唐山河。
九月二十八日,香积寺战役以唐军大败关中地区安史叛军,收复长安城告终,成功制住了叛军对大唐的攻势。因此可以说,小小的香积寺,成为了晚唐国运的历史转折点发生之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