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18 10:59: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是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创作的历史著作,首次出版于1970年,分为上下两册,共有7个版本。
该书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前半部分第一编讲述文明之前的人类历史阶段:第二编讲述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年);第三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第四编讲述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第五编讲述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及后记。
1500年以后的世界,有中文版前言和序言,第一编讲述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为新兴西方的世界,1000—1763年;第三编为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四编为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该书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该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扩展资料
《全球通史》大量运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是与作者从全球文明的客观历史角度研究世界史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法可以减少史学中种族的、政治的与国家的偏见,在比较的基础上,《全球通史》融合了传统世界史编纂模式,探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各种有影响力量的冲突和交汇。
《全球通史》在写作方法上,斯塔夫里阿诺斯继承了西方世界史著作中大量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优良传统,通过多层次、多因素的纵横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前存在的各种偏见,较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由于作者在该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此书一经问世,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该书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该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
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扩展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塔夫里阿诺斯离开巴尔干史领域,转向了世界史研究。他不满意于当时学术界盛行着的西方中心论,认为以这种观念为指导的世界史研究取向不但已适应不了二战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世界形势,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还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后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斯塔夫里阿诺斯勇敢地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他率先在大学里开设了一门采用全球观点、包含全球内容的新的世界史基础课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一起被誉为“开创美国世界史教学的两个加拿大人”。
在其他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采用新的全球历史观和研究方法撰写的世界史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全球通史》正是这方面的尝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全球通史简介:
该书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前半部分第一编讲述文明之前的人类历史阶段:第二编讲述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年);第三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第四编讲述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五编讲述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及后记。1500年以后的世界,有中文版前言和序言,第一编讲述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为新兴西方的世界,1000—1763年;第三编为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四编为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扩展资料:
《全球通史》并不是简单地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加以总结,它的精华在于,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作者对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70年代的这段历史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对于人类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突飞猛进地发展,而社会革命却相对沉寂。正是这两种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使整个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由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全球通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百年回首: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全球通史》有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 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
这本书就是享誉世界几十年、已经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尽管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讲过长难记,但它已经随着《全球通史》一起进入了中国人的知识殿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熟知。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维微克·拉纳戴夫的《未来之路》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可见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作为历史教科书,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殊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恐怕也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那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全球通史》何以有如此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
《全球通史》对伊斯兰教势力从中东不断地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自然地体会到“这一点至今仍深刻地影响世界事务的进程”,体会到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历史作品的时代感或现实感问题。“古往今来”是通史类教科书的必然属性。但如果历史学家只是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对读者的求索目标和心态需求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那么历史作品的“受众”就只能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局限于以获取学分为目标的“专业读者”之内,而难以拥有历史专业以外的广大读者,历史作品就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许多大历史学家的作品都有强烈的时代感或现实感。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是继施宾格勒1917年《西方的没落》发表之后的另一篇历史巨著。但与《西方的没落》不同,《历史研究》并不认为西方的没落在劫难逃,而是对其存续持乐观态度。
《全球通史》上卷原稿之后曾撰文指出,尽管此书结束于1500年,但却给他以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会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
「云庄学府」《全球通史》到底写了些什么?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