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圣贤文化为什么会听不懂是不想理解还是理解不了如何更好理解圣贤文化

时间: 2022-09-18 08:00: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圣贤文化为什么会听不懂是不想理解还是理解不了如何更好理解圣贤文化

朋友圈发些圣贤文化的人是怎么样的心态?

可能想营造形象。
心态是汉语词语,即[psychology]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
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心理状态的方式存在,或者说,人的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以至高级神经活动等,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现实的心理状态中被包含着和被表现出来。因此,了解自己或别人的心理生活时,直接观察到的便是在一定情境时存在的心理状态,作为了解自己或他人心理活动的指标,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直接现实性。

怎么理解圣人的感悟和哲人的高呼

圣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哲人:智慧卓越的人,崇尚智慧的人。来吾道夫先路也!要想去理解圣人哲人,我们需要的是站到与圣人哲人们同样的高度;对于圣人哲人,我们既要仰目他们的层次,又要灵光闪现的时候窥得到他们的感受。
圣人感叹——因圣人修身,格物,所以品德高洁,对于俗世中的现象,常不由得感叹.
蜇人高呼——哲学的根本是在于唤醒,于是蜇人常常需要高呼以唤醒大众对于生活的重新认识
忘采纳

“圣贤文化,改变命运”是什么意思

“圣贤文化,改变命运”的意思是,(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
在当今社会,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仍然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2、道家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佛)释家思想
“佛”是一个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教要我们修行,追求成佛解脱去西方极乐世界,否则坠入六道轮回。
此外还有法家、墨家等,只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他各家渐渐没落了。
老子,庄子等都是中国的圣贤人士。他们的著作中有包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和自然规律。总之就是让人多修练内在的东西。一个人内心强大了,命运又岂能不贵
类似于知识改变命运。
建议你先看一下了凡四训 你就会明白了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辰未到 时辰一到 统统都要把它报销,这事中国建国以来陈毅老将军面对外国记者采访时回复的这么一句话,从古至今,佛家《涅磐经》云:“善恶 之报,如影如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儒家的《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乃至亚洲和世界,都在努力着更高 更快 更强的目标乐死不疲,使得人类的欲望无限被放大,人们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所以只有不停的创造,制造,消耗大量的物资和资源,没有尽头,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我们的子孙还要活下去。但人类已经被欲望的迷雾完全的遮住了眼睛,贪婪无尽的开采着地球的资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球的环境也被破坏殆尽,人们大大的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都依照着规律生存,人类也是一样,如果人们违背了它,那么自然就会自动的反弹回来一种力量,那就是灾难,不但是灾难,还有人祸啊,天灾人祸啊!资源就这么一点点,这么多人,怎么办,争啊,抢啊,夺啊,最后就是战争,别说国家,就说社会生活中这种名利争夺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所以欲望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得到啊,挥霍啊,享受啊,最后这些都是要详细清算的,应该得到的,正当得到的,没问题,不正当得到的,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财分两种:“吉财和凶才”正当赚到的不是损人利己赚到的钱财,它的使用方向,作用也是正规的,生活所需要和必须的地方。那些不是正当的钱财呢,他的使用方向,就是稀里糊涂的乱七八糟没有一点值得付出的地方,乃至丢掉,被骗,突发疾病,被劫财,事故赔偿。花不对地方就没了,而且佛家讲还得背因果,儒家讲还会有反作用力,什么事作用力呢,就是你发出去一个善念的力量就回来一个同样的力量,发出去一个恶念的力量,同样回来的也是恶念的力量。所以痴迷于依靠不善的邪恶的奸诈的手段赚取钱财的人,他们的生活虽然花枝招展,但是他们内心的感觉不见得这么快乐,借用陈大惠老师的一句话叫“警察不找你来,灾难你跑不掉啊”有时只因为一个小小的善念,就会得到好报,小小的恶念,就会得到恶报,如果有机会愿意的话可能看看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可以根据人类叙述 描写 音乐等途径,从结晶体种体现出它的感情,美丽的语言音乐,它的结晶很美啊,很有规律,邪恶的语言不好听乱七八糟的音乐,结晶很难看,很糟糕,所以儒释道三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了宇宙万物的实相,和规律,到现在外国的科学家才能分析出来,证明什么,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的有智慧啊,但是现在却要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跑,人民不快乐啊,只是暂时的啊,如果我们能根据老祖宗的教导生活工作的话,我们每一个人,在家庭的没一个角色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那么就能使得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以至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人民幸福了,国家也能够安定了,四海之内也都会敬仰咱们那。
我小时候也是受到现在电视社会的影响觉得哪怕让我快活几年死了也值得,现在想想太幼稚了,真到那个时候就不敢死了,为什么呢,舍不得啊,然后死了下地狱几千年不能超生了,也许大家不相信,很正常,科学不够发达,看不到地狱么,但学佛之人都会相信啊,但是有些实际的东西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人间就可以观察,做了一些得意洋洋损人利己的事情后,静心观察时日,看看怎么样,做了一些有利于家庭成员,父母长辈,社会群众的事情,再观察时日,看看,皇天不负有心人,警察只不过是那天上时有时无的云彩,不能时时刻刻看着人间每个角落,也有干打雷不下雨的时候,不过善恶因果却是无处不在,记住,量变到质变,做的少,没什么大事,一旦做多了,嘬到头了,一切业障都会现前讨债,所以圣贤文化就是教给人们如果做一个符合天地道法的人,符合万物的规律,人能长寿,人能吉祥。如果认识到之前的错误但是业障也现前了怎么办呢,忏悔,真心的忏悔,改正,让自己符合天道人道的规律,只要罪过不是十恶不赦的那么万物会原谅你,业障自然会被感化,如果罪恶太深的话,那么也许会死,但是你忏悔了,在下面的罪行就会被轻判一些,所以业障也分轻重缓行,只要用心学习中国古老做人的道理和文化,人们的心情会快乐,生活会美满,从而那些不吉利的痛苦的命运才会被改变啊。。。

圣贤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贤者如字面意,为贤明有才德的人。贤字中有个“贝”,其本意为“多财”,所以中国古代也有说贤者为富有的人,但是此解较少。古文中的贤大多为对别人的敬称或是指代英明的君主,或直接从表意,如:
贤,多才也。——《说文》
以财分人之谓贤。——《庄子·徐无鬼》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
亲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杨万江文
这里谈一谈对儒家“圣贤”的理解,看看儒家所谓“圣贤”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一点往往引起人们很多的争议和不解,甚至使愿意修养儒家道德的人因为误解而入岐途。儒家所谓“圣贤”,按照《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的表达,是这样一种人: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贤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古之所谓圣贤有两个非常基本的维度,一个就是“言足法于天下”,从而具有奠基和引领思想文化的基本路径、基础原则和方向之意义的人;一个就是“德配天”“若天之司”而健顺天地万物的秩序(礼),给天下和黎民百姓带来爱和福址(仁)的人。圣人的思想和所作所为不仅本身是法于也达于天地之大道,而且因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被人们以天之于天下的广博之益来比喻其德(当然,圣人不等于天,这是个比喻的说法)。所以,《中庸》说: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
在早期三代的文化中,前面述及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而且,实际上,圣人就是“圣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不仅是奠基和引领思想文化基本路径、基础原则和方向“言足法于天下”乃至“为万世立法”的人,也是实际地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 雍也第六》),带给天下健顺的秩序和人民福址的人。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用不断积累、探索、完善、继承和开创着的思想、文化、制度和经验去治理天下,从而对天下和人民产生了感觉如天降恩惠的巨大影响,并受到人们的赞美。也就是说,他们的“所说”,乃是他们“所行”的治理之法和具体实践;他们的“所行”,乃是他们“所说”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三代之所谓“圣王”,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圣人”。到春秋之时,“礼崩乐坏”。孔子出,整理和删述三代之治的文献,并以道理的解说向天下进言,试图恢复三代之治的基本文化传统,使天下免除混乱、从而化成天下。当孔子试图说服天下时,他就必须也必要地对三代传统作道理的解说。实际上,这就成为一种从道德修养到治平天下的一套“学问”。所以,王夫之曾经评论说“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这是很恰当的。孔子自己不承认也事实上不是“圣王”,但他的道德、思想和知识的确已经达到圣人的高度,至少在具有“为万世立法”的意义上,孔子被后世遵为圣人。但早期三代中前述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开始分化了。我们看到,所谓“圣”,在思想文化制度知识和基本道理的方面,孔孟领世道千古,而实际政治中如何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那个意义,往往是政治上的所谓“圣上”,也就是对皇帝的要求。唐玄宗在《纪泰山铭》中甚至庄严地向天发誓说“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一个人没有获得利益,那么各方的人都可以责备他。可见古代皇帝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圣上”“圣王”,是要体现普惠于民的。它叫“皇恩浩荡”。那种阳光普照大地式的广博恩惠,是“德配天”“达天德”之“圣王”的理想。在建制化的社稷国家中,也只有作为皇帝的“圣上”在其权力位置上才可能产生广泛的普惠于民的效应。一个普通的人或许可以在自己的能力上产生有益于他人和社稷国家的影响,从而被人们以贤能和君子相赞扬,但这往往不足以具有普天之下恩惠万民的广博效应。所以,在实际政治中,普通的人称“圣人”不仅是一个严重的政治糊涂事件,而且也言过其辞。因为事实上你产生不了那种“德配天”的广博恩惠效应。我们通常可以把那些在社会中能够为他人或社会公益带来助益和贡献、体现着良好道德,并具有成就的人,称为“社会贤达”,我们也可以在德才兼备具有良好道德和治世才能的人中“选贤与能”,但较少有妄称自己和他人是“圣人”的。在古代尚且如此,在现代,恐怕就更不能妄称“圣人”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宪政国家更加重视制度对权力的制衡来防止权力过大和集中产生的弊端,任何人的权力和机会都很难象古代的“皇帝”那样,既可能因为追求“圣德’而成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也可能因为他一己之利一己私欲而置人民、社稷、国家于灾难,甚至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的所作所为也可能对人民构成国家主义的灾难。古代儒学强调前者,申说前者,现代儒学则强调怎样避免后者,同时继续申说前者,但少以古代意义上的“圣王”而论道德之于政治,因为现代社会中的国家领导人毕竟不是古代意义上的“王”了。但一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天下万民福祉的位置,也是需要尽可能地张德性而惠及天下的。在今天的时代,多元的社会常常很难有什么人能够让某一思想系统成为所有人都一致接受和奉行的那种绝对影响力(当然,那些甚至就没有能力成其一套思想文化系统的人,就根本谈不上往这方面说事);实际的政治和社会中,一个人的能力也远难达到让所有人都获益的那种效应。政治处在左派与右派政策所影响着的不同人利益关系的巨大差异和争执中,并形成政党政治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奢谈“圣王”或“圣人”是不合时宜的。不是不允许你追求什么,而是你事实上很难做到古代那种意义上的“圣王”或“圣人”。古代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那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涉及最基础层面的文明思想和传统,但越是到后来,越是涉及更具体面的问题,人们之间的差别就越大。所谓孔子之后,“儒分为八”,“道术为天下裂”,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变化。乃至我们今天的全球化中,甚至在文明非常基础的那些层面上也产生着来自不同传统的巨大分岐和差别,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难有“圣人”的。人们可以在精神上追求,但不可以妄称,更不可以拿某种妄称去投机。这是必须向儒门同道交待清楚的重大问题。或许,我们可以按照太史公对孔子的评论,圣人对于我们来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圣贤  含义

修行人如果一直不往前进,在退步,他就是凡夫了,所以,没有烦恼,你修行就是无上。无上是什么?一直在往上,有烦恼的人,他不会一直在往上修的。你们去看一看,很多天天有烦恼的人,他的心量不大,气量不大,整天烦恼不断。所以,只有去除烦恼,让自己懂得什么叫圣贤、什么叫心量大,愿力才会增大.

一个人在人间惹是生非,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找来的。“菩提本无树, 明 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要懂得,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唯心所造,因为你有此心了,才会有此意。因为你有了这个意念之后,你的心中才会有尘埃。

我们学佛人要懂得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随顺,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随意,顺着缘分走。实际上,我们惹出很多事情来,就是因为我们想不通,我麻烦,我难过,我心里不舒服,我就不想  做。所以,你不顺着这个因缘走,接下来你会越来越烦恼。

在实际生活当中,随顺还可以用在度众生方面。你在度人家的时候,你也是一种随顺。随顺是什么?就是说,人家要学心灵法 门,你就顺着人家去度、去讲;人家不要学,你就不要去度他。否则的话,你会执著,你的功德就会有漏。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讲,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一定要忏悔;因为我们是众生,我们才会惹尘埃;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掺杂在心中,我们才会要忏悔;没有众生,我们就不可能要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

忏悔分成有相忏悔和无相忏悔。一个是由内心到外都要忏悔,一个是真忏实忏。有相忏悔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有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这个都是有相的,所以要忏悔;我们太骄傲了,我们迷惑了,我们做错事情了,这叫有相忏悔。无相忏悔是从心里来忏悔。你心里因为有菩提,所以你就要懂得怎么样来用自己的佛心对照自己生活当中所有的言行举止,还有思维,所以,无相忏悔不但要去除愚痴、迷惑、骄狂、嫉妒,而且忏悔人忏悔过后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这个人就会很快地变得愚痴。无相忏悔是一种觉 悟,内心的悟性。所以,进步的学佛人才会有心量,气量特别大。师父问你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碰到一点事情马上跟人家说: “对不起,我做错了。”你说这种人的心量大不大?还有些人做错了事情,永远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你说这种人的心量大不大?

忏悔是锻炼心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常跟别人说“对不起”,这个人能进步啊,经常说自己是错的,这个人才会改变自己。所以,要把自己的心量增加到无尽无量,就是没有尽头。也就是说,一个人谦虚要谦虚到没有尽头,要无量,任何的事情我都能接受,就叫无量;任何人对你怎么样,你都要能够接受,这就叫“无量”。要记住,无量之后,才会没有边啊,叫无量无边。看看大海,有边吗?没有。

众生和我是无边无际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众生跟我们的缘分不知道多少年以来已经有了,因为我们过去可能都是做过菩萨、做过佛的,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懂得怎么样对别人好,实际上你就是不懂得佛法、因果。所以,要常忏悔,把每个人都视作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你才能真正地断掉自己的贡高我慢之心。要自度度他,先把自己度好了,你才能度别人。

众生要断烦恼,修行人更要断自己的烦恼。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你不懂得断烦恼,那么,你根本无法让别人舍去烦恼。修行人的烦恼不停地在增长,很多人说,那么我不修行, 我就没烦恼。 你们说, 不修行有烦恼吗?烦恼会比修行人还要多,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是会让你感受到烦恼的存在,但是很快地你就会消除烦恼。就像很多人在没有学医之前,他根本不知道空气当中有这么多细菌,等到他学医之后,他会感到很痛苦,他都不想呼吸了,因为空气中有这么多的细菌,所以他只能带一个口罩,道理都是一样的。当你看到这么烦恼之后,你才知道怎么样来回避他们。刚刚看到烦恼,你会很痛苦,这就是学佛后不一样的地方。

修行人如果一直不往前进,在退步,他就是凡夫了,所以,没有烦恼,你修行就是无上。无上是什么?一直在往上,有烦恼的人,他不会一直在往上修的。你们去看一看,很多天天有烦恼的人,他的心量不大,气量不大,整天烦恼不断。所以,只有去除烦恼,让自己懂得什么叫圣贤、什么叫心量大,愿力才会增大。很多人为什么许愿之后还不灵呢?因为他的愿力太小,他在放生的时候还在想,“我是买小鱼呢,还是买大鱼,我是怎么个救法呢?我每个星期都在放生,我每个月都在放生啊”。这些让自己自圆其说的话语,实际上统统地会让你的气量变得越来越狭小。

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没有冤家,没有仇人,没有人间所谓的怨,也没有人间所谓的恨。要明白,全是冤结,全是因果啊,你为什么非要把它分成冤和家呢?你为什么还要去给自己找这么多的烦恼?我们没有仇人,因为我们不对别人不好;因为我们从来不跟人家去作对,所以,我们没有冤家;因为我们从来不恨别人,所以我们无怨无悔。很多歌曲里唱道“无怨无悔”,其实无怨无悔就是一个境界啊。妈妈对孩子有怨恨吗?孩子有时候这么难带、这么可怜,这个孩子这么难带,妈妈有怨恨吗?这就叫无怨无悔,那就是境界。

如果我们在生命当中没有怨,也没有恨,师父告诉你们,实际上你们很幸 运,因为你们已经没有下一次在六道轮回的种子了,所以你们就不会愚痴,就会清净心灵,就会圆 满人生,你们就会求光 明,就是心里整天都是光 明的,你们就会利益众生,你们就会慢慢地觉得自己不执著了,没有烦恼了。多忏悔吧,忏悔会让你们摆脱六道,这就是忏悔的妙用。

要看住自己的心,要看见自己的佛性。师父今天想跟你们讲一讲,什么叫“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师父跟你们解释一下。 首先, 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 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阿赖耶识就是佛的本性开始的地方。那么,师父问你们,本性动了没有?从来没动,每个人都一样,对不对?

那么本性有没有静啊?它一直在里面,它是从来不动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是不动的。你们去看看镜子,如果你不去照镜子,镜子里面哪来的人啊?你照着镜子,你就发现里面有一个人了。你拿镜子去照任何地方,你就会发现,原来镜子里有这么多的事情啊?你把这面镜子藏起来、不用了,是不是就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的心里啊?你没有看到,没有闻到,你是不是就没有了,对不对?

文章标题: 圣贤文化为什么会听不懂是不想理解还是理解不了如何更好理解圣贤文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445.html

[圣贤文化为什么会听不懂是不想理解还是理解不了如何更好理解圣贤文化]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