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10 11:01: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科普其实是一个动词。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知道手机摄像头的所谓的1200W像素意味着什么,而对方不知道,我跟对方进行解释,这其实就是一个科普的过程。简单来说,科普就是向别人传递一种信息。广义上来说,科普可以包含很多,你不认识某一个明星,我跟你说他是谁并且告诉你一些扩展性的内容,这是科普;狭义上来说,科普其实是对科技的一些事情的一种解释,比如你不懂得什么叫电容器,我跟你解释,就是科普。
02、科技是一个名词,其范围非常广泛科技是一个名词,广义上来说,科技包含了很多东西。科技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的各种理论性的内容和实践性的内容,它可以是一些技术的理论支撑的内容,比如我们是通过什么原理来发明手机芯片的,这个原理就是科技。科技也可以是手机、电脑、耳机等实物,广义上来说,它们也算是科技。所以科技是名词,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内容,科普是动词,它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这是科技和科普的区别。
03、我个人认为,科技更加专业我个人认为,科技是更加专业的。从广义上来说,科普既然可以是科普某一个人的相关信息、科普某一个网络词语的意思,科普这件事情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专业”。科技再怎么样也得了解一些专业性的内容,所以更加专业。从狭义上说,科普虽然是传递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内容,但是小学生学了“科学”之后也同样能够传递;科技则会复杂很多,没有一定的了解,是难以进行的。
科普工作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家无疑应该是科学普及的主力军。但有一个问题:科学对科学家有什么好处?除了强调科普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外,我们还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这个问题。科普工作历来被认为是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因为 "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是创新和发展的两翼"。只有科普工作做好了,才能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科普对科研人员的好处很少有人研究,有些讨论甚至是模棱两可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如果不能把它说清楚,就不容易激发科研人员在更深层次上投入到科普工作中。一些研究表明,促使科研人员与公众交流的内部因素包括:纳税人的信誉、宣传研究成果以维持或增加公共资金、希望教育和宣传公众并与他们分享知识、获得公众认可或招募新的研究人员和学生等。这些好处比较抽象,不那么容易量化,但也不难理解,拟于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340届青年科研人员论坛暨首届青年社会责任论坛上的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光电所的科学形象大使,在一篇关于黛西博士如果不做科学,在未来,我们可能招不到合适的研究生。
另一个例子是,每个国家的研究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公共资金。因此,只有让纳税人知道科学家在做什么,在社会发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人们才能更加支持科学研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深刻而宏大的命题。首要因素之一就是要让潜在的转化者知道科研人员在做什么。所以,这个过程不能离开科普。当然,我们不应狭隘地理解 "科普 "的含义,简单地向公众介绍科学知识就等于科普--向企业、投资者等介绍新知识、新成果,也是科普的含义。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存在着从事科普工作的 "四不 "尴尬:不想做科普、不屑做科普、不善于做科普、不敢做科普。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多方努力。但笔者认为,要使科普真正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必须从根本上使科研人员认识到科普对自己的重要价值。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研究,为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