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儒家的问题真的是的只有孝经没有慈经吗

时间: 2022-09-05 10: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儒家的问题真的是的只有孝经没有慈经吗

儒家的孝经有哪些?

有以下的;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2.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当仁。不让于师。8.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9.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10.克己复礼。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2.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4.克。伐。怨。欲。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8.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9.朝闻道。夕死可矣。20.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1.予一以贯之。2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5.德不孤。必有邻。26.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27.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孝经》是儒家的吗?我在www.guwenxue.net怎么看到是儒家的啊?求大神帮助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儒家经典都有哪些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儒家经典:《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经典:《书》
即《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儒家经典:《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儒家经典:《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儒家经典:《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儒家经典:《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百度百科
“孝、悌、谨、信、仁、义、礼、智、和”的主题,在《四书》等儒家典籍中每个主题摘选5则以上的章句有哪些呢

“儒家经典”到底有多少是儒家的

 提取码: 8sjy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一提起儒家经典,人们马上想到“四书五经”这个说法。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产生顺序是“五经四书”。“五经”的概念西汉初年就形成,而且是从**政府发出的,绝对权威。“四书”这个概念来自南宋朱熹编注的“四子”章句集注,其中《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据说分别代表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四位儒学大师的思想言论,后来被人称为“四书”,并且作为学校初级阶段教育的法定教材,读完了“四书”才可以升级读“五经”。读完了“五经”就可以去参加高等考试,可以做官了。“四书五经”这个概念里,《四书》从其作者来看,都是儒家学者,所以《四书》是儒家经典无需讨论。“五经”里面,只有《春秋》可能是孔子编订的。《易经》,《诗经》,《仪礼》,《尚书》都不是什么儒家经典,为什么呢,这四经的成书时间都都早于孔子出生,早于儒家学派的出现。虽然甲骨文里有“儒”这个字(有人认为是“濡”),并不等同于后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而且这四经的形成,与其说和“儒”的关系大,还不然说与当时的祝、宗、卜、史这四种官职的关系更大。

由此可见,“五经”之中,“易、诗、书、礼”这四部根本不是什么儒家经典,只有《春秋》可能勉强算得上。“五经”只是在汉代才开始被冠以“经”名,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垄断了“五经”的话语权,就是政府把五经的最终解释权交给儒家一门,其他学派无权发表相关言论,无权传播相关思想,从而给后世造成了“五经”是儒家经典的错觉。但是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也未见得不重视推崇“五经”,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是全民的精神财富。只是后来被儒家独家侵夺霸占了,被不动脑筋的人误会成了“儒家经典”而已。

而且本来这些著作名称都没有“经”这个后缀,到了汉代,儒生将这些历尽劫难的文献典籍奉为经典,才有了“五经”的概念,尤其是汉武帝时**政府设立“五经博士”,给这些研**五经的儒生开辟了一条仕宦利禄的康庄大道。这五部文献被戴上了“经”的儒冠,就是被“儒化”的最好证明。因为儒生还围绕这些经,横生是非编出了好多“纬书”,今天看来,这些纬书绝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乌七八糟的“伪书”。

试想,如果《易》是儒家经典,秦火是肯定躲不过的。然而最终躲过了,说明当时被定性为卜筮的书。卜筮之法,古已有之,夏商周三代各不相同,是否存在所谓的《连山》、《归藏》都不重要,总之《易》不是儒家的出品,不能贴儒家的商标。而且在《左传》和《国语》等典籍里,用《周易》占卜的例子在孔子之前即不时有之,当然又有人说这可能是刘歆们后来窜入的。然而《周易》之古经部分几乎在西周初年已经写定毕竟是事实,就是“十翼”也极有可能在春秋前期即完成了大半,尤其是篇幅较大的“象”、“彖”,甚至有传说这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的作品。与其说是儒家写了易传,倒不如说易传催生了儒家。

《春秋》被烧是因为它是鲁国的历史纲要,孔子编订的《春秋》是在《鲁春秋》史料原文基础上删节改易来的,《春秋》的部分内容的确被孔子以其特有的虚美隐恶为尊者诲的孔氏笔法所歪曲,因而带有一定的儒家色彩。或者孔子压根没有去编写《春秋》,只是为了自己研究和教学的方便,编写了“鲁国近现当代史”——《春秋》而已,这倒是可以肯定的。

《诗》、《书》的内容最晚都是到秦穆公时候,《诗经 秦风 黄鸟》是说秦穆公死后三良殉葬的事情,《尚书 秦誓》是秦穆公在崤之战后复仇雪耻的军中讲话。而秦穆公死年比孔子生年要早70年,比孔子“而立”恰好早一百年,所以《诗》、《书》非儒家经典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诗》被烧是因为大部分是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其他诸侯国的诗歌,《秦风》甚至加上《豳风》,就是秦国秦地之前流传下来的诗歌,估计没有像其他部分那样被烧。《书》和《诗》一样,虽然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国家的内容,最后一篇《秦誓》,估计和《秦风》一样也没有被烧,始皇帝再怎么暴虐,总不至于毁灭自己祖宗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这个应当是焚书运动中比较特别的问题,不知道当时如何解决,也暂时没有发现当时的有关政策。恕笔者孤陋寡闻,暂时没有发现2200年来有人论及这个问题。

《仪礼》虽然为儒家极力推崇,但其原**载内容早于儒家的宗师孔子。“礼”字在殷商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当时已经形成程序相当繁复的礼仪。鲁国在西周初期分封之时,就是有周王室天子礼乐的。《左传 昭公二年》即前540年发生了著名的“周礼尽在鲁矣”之叹,其时孔子还是少年儿童呢。孔子三十来岁时曾经适周问礼,后来孔子经常提到夏礼如何,殷礼如何,周礼如何,只能说明礼由来已久,孔子只是古礼的爱好者和极力维护者,所以其书本质也不是儒家经典。

其他学派的人都会读这些经典。比如号称战国学问集大成者的荀子及其学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是将上述学问融会贯通的最好的例子。再比如后来道士还把八卦图画在自己的制服上,儒家倒没有这么干,也没有去和道士理论,说怎么把我们儒家的东西穿在身上了,搞盗版侵犯我们的知识产权?——可见,大家都心照不宣,这是天下公共的精神财富,哪一家都不能垄断独占的。

那为什么现在一般的解释都是说“五经”都是儒家经典呢?主要的历史原因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得儒学成为惟一的官方学说,后代的统治者不断运用国家权力继续推行这一基本国策,用儒家的观念来解释这些古代经典,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都是这些经典的汉化版,就是汉儒的观念,当然也是儒化版。这些汉化儒化之后的经典,虽然后来唐宋元明清各代小有不同,但没有彻底颠覆汉儒的框架。只是做了些须改良而已。直到西学东渐,科举废除,新文化运动,疑古思潮涌起,才对这些经典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这里有一个公共文化资源的私有化现象,就是儒家利用政治地位权力手段,利用其强势的话语权,侵占了属于公共文化资源的五经,用他们的那一套理论体系来解释甚至夺易、扭曲古代经典。其实是将这些经典庸俗化、教条化、神学化,从长远来看,是对我们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毒素,所以后来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人)长期不长进,固步自封,拒绝西方学**先进的思想文化,跟这些思想毒素分不开。晚清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了,还提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且这在当时还算是开明的主张。都败于日本,割地赔款了,还不肯戊戌变法,还信守什么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国可亡法亦不可变,这真是迂腐得可怕。真不知道这些人的“五经”是怎么学的,号称群经之首的《易经》主要讲的就是变化,千变万化,而这帮饱读诗书的中国人竟然信奉董仲舒的不变谬论。可见是何等的食古不化,数典忘祖。

现在流传的“五经”的注、疏,基本上都是汉唐以来儒家的说教。但五经从根本上说不是儒家的,也不是孔子的,否则后来的人们总以为儒家的贡献很大,这是需要澄清的。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大学问家都被称作大儒、鸿儒、宿儒,总之都被儒家兼容并包,一网打尽,纳入己门了,包括亦法亦兵亦道的诸葛亮都被目为大儒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大学问家肯定是要通读经史子集的,经的大部分都不是儒家经典;史就更不用说了,史比儒出现得更早,比儒地位更重要;诸子百家,除了《荀子》和汉以后的子书,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诸子,比如管子、老子、孙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等那是连儒家都羞于纳入自己阵营的。

当然史家左丘明是个例外,虽然《左传》也很讲“礼”,但是很不“儒”。《左传 哀公二十一年传》里的“惟其儒书,以为二国忧”就是明确地批判了儒家教条。这里的二国指的是鲁国和齐国,结合前文可知主要指鲁国,作为先天资质和地理环境都很良好的东方大国,就是因为抱残守缺地囿于“儒书”而不得发展壮大。后来的历史事实无情地证明了《左传》作者的远见卓识,这两个大国无可救药地日渐衰败下去,姜齐被田齐取代,鲁国被三桓把持,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后来都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左丘明并不是孔门学生,因为当时孔子都引以自重,就像《论语 公冶长》里说的什么“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笔者臆测很可能是孔子仕鲁时期,左丘明作史官,二人都是鲁国政府的官员,真正是同事关系,其人才德见识很令孔二先生折服,故而言语间常常引以自重,后被弟子录于《论语》中传世。孔圣人卒于前479年,《左传》绝笔于前468年,之后前463年、前453年的断续历史明显是左丘明辞世后他人的续笔,极其简单粗疏,体例文法皆明显与《左传》全书前文不同,就是为了交待智伯之亡,中间再无他人他事,不像《左传》全书那样几乎每年都记有大事。

之所以孔子后来成为圣人,左丘明其人其事逐渐湮灭不闻,我想主要原因不外是,孔子门徒遍天下,左丘明应当是没有大量招收弟子的,所以后来少人称道;更重要的原因是,孔儒独尊以后,有关左丘明的历史文献档案之类,大都过不了后儒的毒手,再加上秦火项燹,由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学家甚至军事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左丘明大师,硬是被后儒安排在孔庙廊下的门生堆里伺候着孔子,连孔子的几大弟子都不如,名次仅仅排在三五十位,还美其名曰“先贤”,真是太糟蹋人家左丘明了。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是儒术独尊风头正盛之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给伟大的左丘明连个传都没有立。这是同为史家的司马迁留给后世的一大遗憾。虽然只在他《报任安书》里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始终不提这位伟大史家的生平。其实都不仅左丘明,整个史家连个合传都没有,甚至不如刺客、游侠、佞幸、滑稽、日者、龟策、货殖这些货色,而那些儒家的小字辈们在《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之后,也被集中收录在“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里。不是因为史家没有达**家,或许是太史公故意给千古历史留下的缺憾美吧。

左丘明如果确有其人,那其思想认识水平看来并不在孔子之下,一部《左传》足以说明问题,更遑论还有一部“春秋外传”——《国语》。固然“《诗》美轮美奂,足以达意;《书》固然记先王言行,足以明事;《礼》固然经纪人伦,足以节人;《易》固然备言天地阴阳变化,足以道化”,但那些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真正孔子所作或所编,《春秋》勉强算一个,但这个简单粗疏的历史大事纪,本来就是《鲁春秋》的删节改易版的“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性、艺术性等等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无法和“艳而富”的《左传》相提并论,真正开后代写史之先河,足为百代史家师法的,只是《左传》一书而已。左丘明其人年齿当稍少于孔子,然而孔子敬重他,引以为重,足见其人当时已经相当有影响。

另有研究者称现在传世的《左传》与吴起及其先生后学有莫大关系,这个说法从姚鼐《左氏补注序》开始,到童书业《春秋左传札记 <春秋左传>作者推测》,都持这个观点。愚见以为,孙武子与伍子胥一同领兵击楚,五战五捷攻陷郢都,助吴称霸,惊天动地功勋卓著足以彪炳史册,而《左传》只记伍子胥、吴王阖闾及其弟弟夫槩王,对孙武子这位伟大的兵家竟然失录,则更加让人怀疑是吴起乃至其后学出于同美相妒(后世称兵家必道孙吴二子)的原因故意删去其中关于孙武子的记载。

“五经”既然不是出自儒家的。后来代代增益的“九经”、“十二经”直到南宋朱熹确定了“十三经”,后来增添的这些,有《公羊》、《谷梁》二传、《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大都作于战国甚至汉初的书籍,出自儒家之手,倒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大学》、《中庸》,本来是《礼记》中的两篇,朱熹觉得重要,就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朱熹生活的年代,是南宋偏安对金人苟且称臣的时代。积极抗金的岳飞被朝廷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投降派秦桧主宰了当时的朝廷,朱熹抬高这两篇不咸不淡的文章,无疑是秦桧投降派的余音。当时就有主战派的陈亮和朱熹辩论。国家苟安,知识分子考虑的不是如何救亡图存,积极北伐,却搞什么格物致知,搞什么中庸之道。真正要搞中庸之道,就先把自己阉割了,因为宦官太监,那才是真正身体力行了“中庸之道”的,所以他们也被称为“中人”。北方野蛮民族的金人、蒙古人从来不懂什么狗屁“大学中庸”,什么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伦理纲常,照样可以灭了北宋灭了辽国。因为这些经典是蠢人才讲究的学问,是愚民统治的把戏而已。朱熹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角色就是教会中国人如何做猪,杀头的刀子反正在北方异族手里,南宋的中国人就整天像猪一样吃饱饭了格物致知,搞中庸之道,然后等着挨刀。后来的历史不就是证明了这么个结果,南宋对金一直俯首称臣,最后被兴起的蒙古人灭掉。要不是耶律楚材求情,中国**概要被蒙古人斩尽杀绝而真正亡国灭种的。后代腐儒还推崇朱熹,竟然把他叫“朱子”,我看叫“猪子”更恰当,猪一样的先生。这些他们号称的“儒家经典”,是真正的“辱家亡国经典”。
文章标题: 儒家的问题真的是的只有孝经没有慈经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290.html

[儒家的问题真的是的只有孝经没有慈经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