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美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可以潜心研究理论!而中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却老想着报考金融和计算机

时间: 2022-09-05 03:00: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为什么美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可以潜心研究理论!而中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却老想着报考金融和计算机

谈谈中西方的学校教育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歌房太多了”;
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中西方学校教育差别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近期,我们陆续选登了一些外国早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大家看到后可能有很多的想法,也可能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达到我们编辑这些内容的目的了。大家都知道:各国的历史、风土人情都有很大差异的,特别是所谓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曾经被称作社会制度的不同。这些都是造成教育差异的重要原因。当然从文化和习俗来说,不仅仅是教育方面,实际上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包括饮食、服饰、世界观等等。对于我国的教育,早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无论是早期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在持续的讨论之中。这里我们就此发表另外一些探讨性的文章,以期对这种文化差异做进一步的对比阐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能因为不同而妄自菲薄,而是要辨证的分析和吸取优秀的东西,在丰富自己知识、思维的同时,能够更恰当地教育好孩子。取长补短,这才是我们的初衷!中国多“天才”,美国多“大师”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笔者就此做一点剖析。“数学神童”与“数学白痴”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这几年笔者回中国多次,许多亲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资聪明。但从他们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从学校里的分数所折射出的残酷,也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忧伤。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减退,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寻找标准答案,后者在追求真理。我的女儿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但她在中学时所掌握的某些学科的知识没有中国国内的学生深入和熟练。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记忆多少知识论英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顶尖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并非都智力超群,大学不仅是在选拔聪明学生,更重要的是寻找卓越的年轻人。我女儿的一篇论文质疑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的论点,她的思路就是想证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论文交给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大师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兴趣,给了她A的成绩。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像我女儿那篇论文是黄毛丫头挑战名校教授,岂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像我女儿那篇论文是黄毛丫头挑战名校教授,岂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中国人常说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有人说近代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近代发明家以爱迪生为代表,近代艺术家以毕加索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不管这些大师是因他们的思维早已飞出学校的框框,还是因后天努力,他们都做出伟大成就。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多少,又有谁知晓?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多了解,多借鉴,多思考,才有益于发展。

为什么中国学生喜欢少问,而美国学生喜欢多问

这个是跟他们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的,首先美国那边的教学是开放式的小班教学,一个班级可能最多20几个人,基本上算是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同学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反而会激发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一个学生问了问题,另外的学生在刺激性肯定也会继续问问题。而中国学生一直都是大班教学,基本上一个班都会有40-50个人,甚至还有60多个人,如果每个学生都提问请问一节课哪有那么多时间,然后日复一日,在这种环境下,人的积极性就会减弱,比较安静的,会变得更安静,更不爱问问题。
另外就是国外的教育可能多为鼓励式教育,鼓励学生去犯错,包括家长也是如此,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个人想法,鼓励自主,鼓励犯错。在中国也有这样的老师和家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孩子犯错很大的情况下都是先进行批评,教育,包括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时常感到没有耐心,这就会导致孩子萌生自卑心理,渐渐的积极性就减少了。
因此两国的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
主要是学前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导致的,中国的家长老师总是会教你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并且不容忍质疑,老师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而美国则是让你自己去体会整个事的过程,从而发现结果,老师和家长更像协助者
盲目的尊师重道和脸面感,造成了中国学生的不自信和过多的顾虑。致使提问、发言,成了学生战胜自我的首要任务。家庭和老师两方面,对待教养孩子的相似性,扼制了孩子坚强心里素质的形成。而美国的家长和学校,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到了他们脆弱的心理,该如何诱导孩子的自主性成长。这种差别,实际是文化属性的结果。儒教和天帐一样,笼罩中国的人心理几千年,被锁死心理的中国人,仅仅知道的是:敬仰一切,而不知道世界的未来和进步,是在贬黜中由青少年人担承。
梨树原因吧
1. 师生关系 中国的教师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听话、努力学习,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西方则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的环境比较自由、宽松,强调顺其自然的发展,师生关系甚至包含着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就是大家商量着办,学生的意见也算数。
2. 文化传统 中国崇尚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每个人是集体一分子,强调集体荣誉感、共性和趋同性,个人利益被置于抽象的“国家”、“集体”利益之下;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个人是独立的、完整的、有价值的个人,个人利益受到保护。
3. 道德教育 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现在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但这些内容,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只强调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来完成之外,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使孩子们从小形成了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内化的东西。如诚实、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些道德品质能在西方孩子们身上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虽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国高得多。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个性发展 平均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学生更内向,抱负水平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但相对地比较能吃苦,任劳任怨,忍受压迫的能力强;西方学生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压迫。
5. 智力发展 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鲁-萨克逊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后是黑人和棕色人种。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法国人是6.3倍,日尔曼人是4.4倍,意大利人是1.6倍。为什么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我认为不是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在于文化传统。和中国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证明。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所谓的“博闻强记”,注重脑的操作和训练,强调繁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从家庭到学校教育都重视手的操作,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发散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的中小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其自主性、自发性、对问题的兴趣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使得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虽然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不敢想,不敢说,所以中国人受教育之后容易拿到饭碗,也容易成为平庸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授,却很少有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语言能力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3-10岁,也就是幼儿期到小学中年级之间,中国在这个时期不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训练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据中美跨文化心理学比较,中国幼儿的阅读水平比美国儿童低1-1.5年。中国儿童普遍地不善言词,不善于情绪表达(台湾、日本人也如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与学习效率非常低,学生在学校学了十年英语,仍然不能和人对话。而欧洲的大学生,普遍能用三、四种外语与人对话,其原因主要并不在于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于文化传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和外语教学水平,包括教材、内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采取“专制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沟通和具体指导。家长只关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点学校,能否考上大学,家长亲自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这一点,即使是在外国留学的中国人家长身上也同样如此;而西方家长的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其文化传统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沟通,也有具体的指导。家长关心孩子的情绪、社会性发展胜过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设计成长蓝图。
8. 中环境 社会生态学把儿童所处的两个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中环境,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属于中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是很差的,学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对话”;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可以决定学校的许多重要事项。
9. 学生生活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厌倦和压力感,但又无可奈何,否则,来自父母的压力将使他们无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们过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学生喜欢去学校,喜欢那里的环境。从中国到国外读书的中小学生百分之百地不愿意回国读书,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也是对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的一种最具讽刺的评价。
10. 最终结果 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平庸之才。虽然中国的大学生的智商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学),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里很少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只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而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较少,而失败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国多。我访问过的墨尔本大学,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30%拿不到学士学位,他们不得不再学一、两年,才能拿到学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的高达99%。但这些“学士”们大多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饭碗,有献身科学的雄心壮志、打算为人类、民族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中国教育方式注重理论

一、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验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成果。回味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西方和中国教育最大差异就在于本质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从学生的本能出发,中国教育是一种“无次品生产”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产出的是合格产品,教育之中的学生遵循“学习是不可以犯错的”的规律,学生创新思维在学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锢。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课堂上从小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教育教学作用是指引者,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亲和无拘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出现的疑问一起去图书馆或团体解决,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正确与否自己做出判断,教师没有约束学生的自主思考。人文发挥学生独立或群体思维创造力——让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师提问,学生最好正确回答,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被动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谐的沟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想象模糊的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牢而不固。-

二、中西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纯粹的应试教育又使大学成了学子们舒缓十几年寒窗苦读压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三、中西学生从知识层面上的区别: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同样的读小学,如果一位中国小学生一下课就跑出教室玩,中国的老师就会把他的家长找来说这个学生不爱学习有问题,而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下课了不知道出去玩那么老师也会把家长找来说您的孩子不知道玩有问题。美国人正是在孩子的玩耍过程中发现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才能加以引导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挖掘出天才!而中国呢?这也正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讨论很热的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国很难再产生象钱学森、季羡林等等一类的大师级人物的原因之所在。 -

四、中西早期教育的区别: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同时又寻求来自应用研究的多方支持;应用研究渴求基础研究的指导,同时又不断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课题。西方孩子童年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自觉学习中快乐成长,孩子在实践中发现自己问题,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孩子在没有压力,轻松愉快的求学环境中度过童年的岁月。高中,大学才是他们掌握知识,学习竞争的阵地。中国恰恰相反。想想我们的孩子,沉重的书包,繁重的课业负担,一个接一个的辅导班,钢琴吉他二胡乱七八糟的这也学那也学,于是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怪胎、书呆子、四眼郎(眼镜).....中国在教育上如果没有从实质去改变教育教学的理念,中国的教育必将和世界脱轨,我们的孩子必将在能力竞争被世界淘汰,我们虽然给孩子翅膀却没有教会孩子飞翔的能力,孩子有翅难飞。孩子童年的快乐被深深埋在书海里,没有孩子的世界,没有孩子的阳光,我们留给孩子的是什么。难怪厦大易中天教授发问:“是中国的足球难?还是中国的教育难?”
文章标题: 为什么美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可以潜心研究理论!而中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却老想着报考金融和计算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274.html

[为什么美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可以潜心研究理论!而中国学校的数理化天才,却老想着报考金融和计算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