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31 18: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太监,明神宗朱翊钧之“大伴”——冯保。冯保是隆庆,万历年间著名的宦官,也是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的重要政治盟友。
冯保跟着神宗的登基站到了宦官生涯的顶点,也随着张居正的逝世被发配南京郁郁而终。他为了自己的权势驱逐了高拱,也帮着张居正在万历初年推行新政;他恋名好财奢靡无度,又替李太后管教约束年幼的神宗。
我眼中的冯保,是明代皇权式微下宦官的巅峰存在 。冯保以司礼监和东厂为依托,在万历初年自成体系,既不绝对依附皇权,也不肆意打压朝臣,不同于王振时期的为君揽权,亦区别于魏忠贤时代的重整朝堂,而是成为了一股第三方的中坚力量。
冯保出生年月已不可靠,只知道他是嘉靖十五年时入选 内书堂 。三年内书堂的学习生涯,冯保应该表现不错,一毕业就被选送进司礼监做了抄写员。这个起点在明代宦官中算是相对较高的。
嘉靖三十二年,冯保进 文书房 工作,一待就是七年。文书房是司礼监下辖的机构,负责协助司礼监处理政务,你可以理解为司礼监的秘书处。
冯保是明代少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宦官 ,这与其在内书堂和文书房的经历密切相关。
明代中期以后,宫中内书堂的老师,都是从翰林院选出来的。当年严嵩就曾经做过内书堂的老师。这批人最次也是个二甲进士,一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所以内书堂小黄门的授课老师,可以算是当时大明最顶尖的师资力量。
而内书堂与文书房都有藏书,得益于司礼监的滔天权势,其所藏颇丰,各种孤本珍籍,一应俱全。再加上常年与公文打交道,谁要是说冯保不学无术,我估计没人会信。
冯保后来在万历年间,与张居正一同亲自为年幼的神宗刊印教材,神宗上课时也一起陪侍在旁。据说冯保还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这得对自己才学自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做这种事情?比如清代的乾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我们接着说,到了嘉靖三十九年,冯保已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了。
嘉靖朝是皇帝与朝臣神仙打架的年代,这个时期司礼监的作用非常隐性。 冯保能从一个小黄门成长到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是正儿八经拼能力熬资历得来的。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朱厚熜驾崩,明穆宗朱载坖登基,改年隆庆。
我们注意到隆庆年时,冯保就已经和太子朱翊钧(即明神宗万历帝)走得非常近了。而隆庆元年的时候,冯保被提拔为御马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御马监当时与兵部共掌朝廷兵务,东厂的威势也毋庸多说。
一般来说,提督东厂这个权力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掌握的,很少由十二监其他掌印太监掌控。这个规矩虽然在嘉靖年被打破,但穆宗一上来就给了冯保这个权力,再联想冯保与东宫的亲近,那么可以肯定地说, 在嘉靖年时,冯保与还是裕王的朱载坖,私下就已经走得很近了。
而冯保后来能够被神宗生母李太后投以巨大的信任,应该与嘉靖年间的这段友谊不无关系。
但即使是提督东厂,即使掌管着御马监,冯保依旧没有登顶宦官的顶峰。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才是大明真正的宦官第一人。
直到隆庆六年。
隆庆六年,穆宗驾崩,明神宗朱翊钧登基。这一年,神宗堪堪十岁,主少国疑。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次辅是张居正。穆宗托孤的时候,遗诏中除了写明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之外,还加了“司礼监”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的水花。
用高拱的话讲,从来没有听说过让太监做顾命大臣的。以致于后来高拱在老家病逝前所作《病榻遗言》,就说穆宗的这份遗诏是被冯保做过手脚的,是 矫诏 。
矫诏这件事情,有说道。
内阁是把对于政务方案先写好,送入司礼监让皇帝批阅,名为“票拟”。司礼监有时在皇帝授意下代为“批红”,行使最高决策权。 而“批红”后最终出来的结果,到底几分是皇帝的意思,几分是司礼监宦官的意见,这其实很难说清。
而如果遇到皇帝传达口谕,司礼监负责传达的时候,很多内容可以在宦官的嘴下完全变成另一种意思。比如加上某些语气词,更改一些动词之类的。
高拱说冯保矫昭,说得有鼻子有眼,什么冯保如何拿白纸忽悠皇帝,又如何与张居正一起唱双簧欺瞒他。
考虑到高拱与冯保,张居正的私人恩怨,我个人对冯保矫昭的事情存疑。再者,万历年和晚明时期,朝廷聊起这段 历史 的时候很多。
其中既有张居正,冯保当权的日子,也有二人被政治清算的时候,皆没有提起矫昭之说,故而我认为 当时穆宗在遗诏里,的确是在故意抬高司礼监的权重。
穆宗的动机也很简单:儿子太小不能主政,老婆李氏又不是那种能驾驭群臣的女人。高拱虽说自裕王时期就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但总没有宦官用得放心。 用宦官制衡朝臣来过渡,直到儿子亲政。
也难怪高拱会多想,因为遗诏颁布没多久,神宗的谕旨就下来了:冯保改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
遗诏中所谓“司礼监”三个字,现在就是在说冯保。宦官真的成了顾命大臣。
冯保与高拱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隆庆年间,冯保有两次冲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机会,都因为高拱的缘故而错失。如果说第一次高拱推出的人选资历要比冯保老,冯保无话可说,那么第二次高拱的人选,就摆明了是在针对冯保。
这次冯保掌管了司礼监,再一次把二人的矛盾彻底激化,成水火之势。
高拱这个时候率先发起了进攻,指使手下的言官弹劾司礼监与冯保,并要求在皇帝年幼时收回司礼监的“批红”权,由内阁来主导所有政务。
凭心而论,高拱要打压司礼监,除了与冯保的个人恩怨,更多的应该是从朝廷的角度来思考。 高拱作为内阁首辅,朝臣之首脑,在皇帝年幼之时想避免宦官专权的现象,把国家交给自己这批专业的朝臣来治理,作为高拱的立场来说,无口厚非。
但是高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皇帝虽小,但皇族还在 。
对于神宗生母李氏而言,高拱这是赤裸裸的夺权行为。 票拟权在内阁,施政权在六部,皇帝手里只有批红权。现在连批红权高拱都要拿走,那么这个大明朝到底是姓朱还是姓高?
冯保明白李太后的顾虑,张居正也明白,二人同时看到了这其中的契机。于是冯保搭台,李太后唱戏,张居正拱火,以高拱妄言“ 十岁孩子,如何为人主 ”的大不敬和 谋立藩王 的罪名,将高拱驱逐出京。
谋立藩王自然是笑话,可高拱想要夺权这就和谋反没区别了。要不是李太后和张居正还念着与高拱昔日的恩情,以冯保的“除恶务尽”,高拱绝对不可能活着走出紫禁城。
于是,万历年初年冯保为首的宦官集团,张居正为首的朝臣,李太后为首的皇族,三方之势已成,共同为年幼的神宗保驾护航。
也对,从几何学说,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冯保的事情就乏善可陈了。这时候的冯保,已经是大明宦官第一人,权势熏天。他一方面照顾着李太后与小皇帝,一方面与张居正配合无间,帮助张居正顺利推行新政。
那我们就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吧。
很多人奇怪,冯保虽说身任要职,但为什么大家总是把他抬高到与李太后,张居正平等的地位。说到底冯保只是皇家的家奴,张居正这样的外臣受制于司礼监与东厂的权势,尚可理解,而李太后又为何如此看重冯保?
在李太后看来,冯保是家奴不错,可也是她自己联系外朝,制衡朝臣的重要手段 。李氏只是平民家庭出身,夫君做裕王的时候,本就郁郁不得志,自己的公公也不喜欢裕王一家,李氏一直都只是默默尽着一个女人的义务。
从父,从夫,从子。她没有当年张太后的眼光手腕,能够扶持宣宗,英宗上位;也没有“夺门之变”中孙太后的狠辣,发动所有力量整垮代宗,助英宗复辟。她只能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并为之坚持不懈。
所以她需要张居正来主政,让大明帝国正常运转;还需要冯保来主内,照顾母子二人的生活,并时不时地用冯保来“提点”下张居正。
冯保做的很出色,也很让人放心。冯保早在嘉靖年间,就与裕王府有交情,在隆庆年更成为了太子的近侍。 双方是有传统友谊的 。
且冯保良好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不会因为飞智而轻易干政;他自幼入宫的出身履历,也代表着他对大明皇室的绝对忠诚。 而冯保掌管下的内宫,也很好地配合着李氏,监管约束着年幼的神宗。
一动不如一静,并不存在冯保之外还有“王宝”之说,对于李太后而言,冯保就是最好的人选。
对于张居正来讲,如何对待冯保,他只有三个选项: 打压,吸纳,盟友 。
打压不现实,张居正可以打掉冯保,但司礼监依旧存在。他推行的新政,依旧需要司礼监“批红”的配合才能够顺利施行;吸纳冯保?那和当年高拱想要收回司礼监权力有什么区别,皇家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所以成为盟友是张居正如何处理与冯保关系的唯一选择。好在万历初年,冯保只需要对李太后负责,年幼的皇帝也尚无集权亲政的念头,冯保便没有染指外朝的动机,张居正可以全力施为。
我以前说过, 冯保,张居正,李太后的三角组合,是建立在皇权弱小的基础上的 ,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但所有人都忽视了年幼的神宗。
神宗也许因为害怕冯保无处不在的监视网与时不时在母亲处的小报告,而忌惮冯保,却绝不会把冯保上升到张居正,李太后这样的高度等同视之。
从神宗后来亲政时,选择自己上去和朝臣硬刚,也不扶持宦官来恶心群臣这点看,神宗是真的把冯保当做了自己的家奴。
张居正管自己,因为他是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内阁首辅,劝谏是理所当然的;李太后管自己,因为她是自己的母亲,是自己世上唯一可以真心信任的人,管教自己也是正常的。冯保呢?
在神宗眼里,冯保就是一个借着太后狐假虎威的家奴。一个爷爷时期进宫的奴才,因为资格老,就能够站在主子头上大呼小叫了?
于是,每一次因为冯保打的小报告而受罚的神宗,都把这股怨气撒在冯保身上。我们看到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神宗好几次把蘸满墨水的笔掷到冯保身上,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他亲政后收到言官弹劾冯保的上疏时,神宗居然说是:我等这封奏疏很久了。
但冯保依旧毫无察觉, 在冯保心里,他只是在尽心尽职地照顾着年幼的君主,帮着皇太后约束君主的贪玩与意气,这一切等到神宗日后成为一位明君时,皇帝就会体恤自己的良苦用心。
但他最后等来的,只是神宗一道发配南京的圣旨。
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仅仅半年之后,冯保被贬为奉御,全家削去官职。万历十一年,冯保于南京病逝。
这位由冯保服侍长大的君主,最后告诉冯保:我不需要你了,我恨你。
就我个人来看,冯保的 历史 作用是正面居多。他与张居正的合作,稳定了万历初年的朝局,保证了张居正新政的推行。同时,尽管神宗对冯保的管束非常反感,却的确使神宗成为了明代 历史 上不多的有文化的君主。
只是最让我替冯保寒心的,是当神宗胞弟潞王大婚时,皇室周转困难,李太后给神宗的提议居然是抄没冯保的家产,以资所需。不知道当年神宗登基时,站在皇帝身边一同接受朝臣拜贺的冯保,有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冯保不是一个绝对的忠臣和好人,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逆臣和坏人。
冯保做过的好事:
冯保作为一个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他颇识大体,主动联手张居正,改变了有明一代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恶斗不断、内外不睦、虚耗国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张居正政令所至,畅通无阻;全力以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新政“考成法”、“一条鞭法”,成效卓著地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
冯保做过的坏事:
他“贪财好货”,曾经接受张居正“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等贿赂。他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生圹。在北京和河北深县(今衡水市)的老家,分别建造了两座叫做“双林寺”的家庙。而在他的手上,各种卖官鬻爵的事也时有发生。
扩展资料:
冯保的才能
冯保为人风雅,精于琴艺、书法。万历六年,冯保收藏《清明上河图》在上面题跋,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讲述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时见到此画。他对《清明上河图》的画工大加赞赏,视之为“比隋珠和璧还要珍贵的东西”。
由于当时神宗皇帝朱翊钧才十六岁,尚未亲政,宫内大权由冯保操持,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此图是冯保从大内偷得。不仅如此,为了事后不被追究,冯保还杜撰出一个《清明上河图》已毁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保
冯保,明代著名太监,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既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名奸诈弄权的大贪官,历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然而,冯保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睿智,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隆庆年间,冯保受到皇帝重用,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在万历皇帝继位后,冯保更是受到了李太后的赏识,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
其实,对万历皇帝来说,冯保既是忠仆又是严师,他希望把万历皇帝培养成一代贤君,因而对其要求非常严格。曾经有一次,张居正弄来白莲花和双白燕让皇帝赏玩,冯保认为这样对皇帝的成长无益,就派人对张居正说:“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让皇帝玩,坏了性子。”由此可见,冯保在万历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次,万历皇帝喝酒喝多了,不仅借着酒劲调戏宫女,还割下了宫女的头发取乐。冯保知道后,马上报了太后。为此,太后大为恼火,甚至,要废掉万历的帝位。之后,万历吓得跪了几个时辰才算罢休。所以,也难怪明史评价冯保是一个“识大体”的太监。
此外,冯保还竭尽所能支持首辅大臣张居正推行改革,成就了“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
其实,张居正能够成为首辅,全是冯保的功劳。在张居正之前,首辅由高拱担任,但高拱却独断专行,目中无人,并与冯保有着很深的利益冲突。之后,为了扳倒高拱,冯保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制造“王大臣事件”来诬陷高拱,使张居正得利,顺利的坐上了首辅之位。
所以,在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冯保与其默契配合,积极推行“一条鞭”法,裁减冗员,减少开支,不仅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还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冯保不仅有着独到的政治头脑,还学识不凡,在书法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幼年时,痴迷于书法的万历皇帝,就是受其影响。在陪伴嘉靖帝期间,因嘉靖帝欣赏冯保秀美的书法,重用其为执笔太监。此外,冯保不仅鉴刻了《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作品,还在《清明上河图》的真迹上留下了自己的题跋。
因此,直到明崇祯年间,冯保的书法作品还在宫中广为流传。如今,在北京房山兜率寺内的一面石壁上,还保存着他当年刻下的《四十二章经》。
由此可见,冯保的书法功底的确非常人能及。
崇祯年间,刘若愚的《酌中志·三朝典礼之臣纪略》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冯保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可见,冯保不仅擅长书法,还精通音律。
此外,弹得一手好琴的他还会制作古琴,做出来的琴音色极佳,人们把他的琴当作宝物一样收藏。但是,曾为大明政权复苏做出贡献,且被称为“一代贤宦”的大太监冯保,却在后期恃宠而骄、贪污敛财,最终,铸成大错堕入深渊。冯保为了自己的权益,做出了一些非常极端的事情。
在王大臣事件中,冯保不惜收买王大臣让他陷害高拱,说他冲撞皇帝是高拱的旨意,以此来保全冯保在朝廷中的权力和地位。还有,永宁公主事件,冯保收受梁国柱重金贿赂,为其隐瞒儿子身患疾病一事。结果,结婚仅仅一个月,梁国柱的儿子就暴病身亡,致使公主几年后郁郁而死。
而且,冯保倚仗权势贪婪成性,甚至,连张居正都要贿赂他,曾接受张居正“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等财宝。此外,冯保聚敛的大量钱财都用来建造自己的房屋和坟地,坟地的壮丽景象可与西苑相媲美,那些盖在原籍的房屋规模之宏大,和帝王的宫殿不差上下。
但是,在张居正去世后,冯保也失去了太后的支持,孤立无援的他,受到了大臣的联名弹劾。因为,冯保曾得罪过朝中的许多大臣,且王大臣一案更是惹怒了众臣,使大家对他诬陷株连的卑鄙行径深恶痛绝。再加上,冯保还和张居正等朝中大臣向李太后谏言过明神宗举止不当,使得明神宗一直怀恨在心。
最终,在大臣们的弹劾下,冯保被贬职抄家,发往南京。万历十一年一月,冯保病逝于南京。史载,冯保“谪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厂。林木森然,巍峨佳城……”冯保的弟弟冯佑、侄子冯邦宁都是都督,削职后又遭逮捕,坐了很长时间的牢,死于狱中。
其实,纵观冯保一生,他既是一个老谋深算、颇有见地的政治掮客,也是一个矛盾重重,身上带着浓重文人气息的儒者。但不管怎样,能在史书上留下这样精彩的一笔,冯保足矣!
在明朝众多著名宦官中也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与独特的宦官。冯保善琴能书,通权变达,因书法出众而得到明世宗的赏识。
隆庆帝驾崩后冯保受遗诏(一说是“矫诏”)为顾命大臣。冯保利用机会对李太后说:“高拱独掌朝纲,目无天子,曾当着百官的面说,一个10岁的孩子,怎么能够当一国之主呢?”李太后听了很害怕,担心高拱专权,从而将高拱罢免并立即出京,返回原籍。冯保外有张居正这个盟友,内有李太后的支持,加上皇帝当时年幼,从而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冯保能上位,有三个巨大的原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得不服。
天时冯保的资格很老,在嘉靖时期,就做了东厂厂公并兼任御马监。嘉靖驾崩后,明穆宗继位。明穆宗特别不喜欢冯保,不过看在老爹的面子上,没怎么动冯保。所以这几年冯保算是暗中积蓄力量。明穆宗好色,经常夜御数女,身体被掏空了还非用虎狼之药助兴,结果当了六年皇帝就一命归西。临死前写了封诏书,给儿子留了几个顾命大臣。结果冯保好手段,瞒天过海竟然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了上去,他也成了史上唯一一个太监顾命大臣。
不明真相的大臣以为真有这么回事,所以冯保名正言顺地站在了万历皇帝身边。
地利万历登基时才十岁,小孩屁事不懂就喜欢玩,冯保整天陪着其左右,慢慢成了他的好朋友,被称为大伴,也就是大玩伴的意思。一个人每天和你在一起,这个人跟你最熟悉,肯定最值得信赖,所以万历很多事情都交给冯保去做,冯保慢慢也成为了后宫的扛把子。
人和冯保与张居正很早就相识,当时张居正是外相。张居正是有抱负的人,一门心思为国为民推行各种变法。但张居正并不迂腐,知道要想自己的政策顺利推行,必须要先搞定太后和皇帝。直接搞定领导难得太大,先从领导亲信突破就容易很多。而冯保虽然号称内相,但明朝的大臣也不是吃素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朝中有人。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开始互相配合。
冯保各种耳边风吹给皇帝和太后,帮助张居正变法。张居正也不停给冯保递帽子,帮他巩固位置,于是冯保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之所以能够顺利上位并掌握大权,跟其个人特殊的经历,以及当时李太后、张居正的支持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可以说是在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位太监,就算在太监如林的明朝也能占据一席之地,虽然比不上三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但是其对于明朝的贡献也着实不小,比将明朝江山弄得乌烟瘴气的王振之流要强上不少。历史上对于冯保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还是大多数认为冯保对于明朝是有着不小的贡献的,如果没有冯保的配合,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会得到顺利的实施。也就不会使明朝迎来中兴。
在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以说是太监的最高级别,太监能够取得这个位置也算是到达了这个职业的顶点,其地位丝毫不亚于那些位列内阁、六部的大臣。在万历年间,冯宝就取得了这个位置,而且还掌管着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冯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跟其个人特殊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冯宝是万历小时候的“大伴”,可以说看着万历长大的,也可以说是万历最为信任的人,而冯保更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的亲信。所以在万历登基之后,冯保的地位迅速得到提升。
冯保能够掌握大权,除了得到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张居正当时是内阁首辅大臣,一心想要推行自己的新政,而万历当时年幼,李太后又不直接参与朝政,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必须是一个支持自己变法的人,在这种因缘际会之下,冯保顺利掌握了大权。
你知道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怎样顺利上位并掌握大权的?欢迎留言讨论。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