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30 13:02: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当年项羽如果没在乌江自刎,而是回到江东重振旗鼓,能否打得过刘邦?个人认为,不太可能,项羽打不过刘邦,更别提东山再起了。原因如下:
1、项羽不舍得分封,部将都离他而去项羽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对有功之臣,不舍得分封,对立下战功的将领,该加官进爵的时候,将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都玩磨得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所以手下很多大将都舍他而去,例如刘邦大将韩信等。
所以,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他的性情心思未变,依旧舍不得分封,所以有才之将肯定不愿意跟随,而愿意跟随他的只有士兵,所以楚国只有项羽一个大将,一旦同时有多场战争,他就分身乏术,根本无法迎战。
2、项羽不善听取别人建议项羽斩杀卿子冠军宋义,逼走谋臣范增,还煮了劝他定都咸阳的游说之人,可见项羽根本听不进谋臣建议,轻则逼走,重则杀戮。例如刘邦谋臣陈平,就是从项羽身边逃走的。
可见,即使项羽没在乌江自刎,回到江东,一样不会重用谋臣,也不会听取谋臣建议,所以,项羽自己刚愎自用,与手下谋臣如云、良将众多的刘邦相比,一样没有胜算。
3、项羽比较残忍,打仗可以,但是治国真的不行项羽为人残忍,没有攻打下来的城池,他会进行屠城,例如久攻不下的襄城,等他攻下来以后,就开始屠城,秦国20万降兵,也被他掩埋坑杀。并且对哪些触犯他的人,动不动就烹杀。项羽特别喜欢煮人,曾经想煮刘邦的父亲,但是被刘邦无赖嘲讽,就没煮成。
因为项羽好大喜功,喜欢冒险,所以才有“破釜沉舟”的故事,也正因为此,项羽才有威名,并且曾以3万铁骑灭了刘邦56万大军,所以从英勇作战角度,项羽比刘邦勇猛,但正因为此,被刘邦打败,他心有不甘。
另外,项羽乃楚国名将之后,如果被打败,独身一人逃回江东,估计即使江东父老不说他什么,他自己就得郁闷而死。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自刎于乌江。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肯过江?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呢?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能,赵高为虎作伥,把控朝局,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最终不堪重负,揭竿而起。秦朝建立不久,朝局还没稳定,各地就纷纷起义,秦朝没多久便灭亡。著名的巨鹿之战决定了秦朝的生死,当时战役的主帅是项羽。虽然项羽当时有灭秦之功,但刘邦却先一步到咸阳,这就为后来的两虎相争埋下了伏笔。
项羽与刘邦双方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挑起了战火,并在垓下一战高下。项羽经过恶战,损兵折将不少,粮草缺乏。刘邦带着他的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项羽自然毫无胜算了。
所以项羽只能赌,他带领着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刘邦的军队天亮才发现,于是派兵追赶。项羽成功逃脱,在过淮河之后,也就剩下一百来骑兵。当时他还迷了路,还被老农指路到了沼泽之中,于是耽误了时间,被刘邦的军队追上。
经过一场恶战,项羽身边就剩下二十八骑兵,而刘邦的军队还有上千人。项羽破釜沉舟,突围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他劝说项羽先回江东以后可以东山再起。不过项羽拒绝了血战到底,最后自刎而死。
项羽自刎乌江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
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
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
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
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
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乌江亭》。看来王安石对于项羽如果过江东是否能卷土重来是持否定态度,笔者也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认为即使项羽过了乌江,顺利返回到江东地界,他也不可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项羽自己有没有想过返回江东?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说的是项羽被围之时与部将杀出重围,却遭遇刘邦大军的再度围困,最后被逼到乌江边,项羽有没有想过东渡?显然是有的!从简单的十个字可以知晓,那就是: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原因很简单,江东是复楚时的大本营,是八千子弟兵出来打天下的故乡,而且此时的项羽也并非只剩他一人,项羽属于那种别人给予动力就能满血复活的主。
从与败退骑兵的对话可以看出,项羽当时的战斗意志还是比较强烈的,项羽是那种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肯定不是!不要被乌江自刎,给放大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他的大将龙且战死,形势发生变化之时,他则是派人游说韩信,按他之前孤傲的性格,项羽断然不会如此放低姿态。说明在项羽的骨子里的狂傲,与不服输的韧劲是并存的。
项羽为什么放弃船夫的建议?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这是船夫说给项羽的话,意思是目前的形势是汉军杀到,但是他们没有可以渡江的船,赶紧上船返回江东,虽然江东地方小,但是足以让项羽东山再起!船夫的话的话说的也是实际情况,后有刘邦的追兵,再不走只能坐以待毙了!看上去项羽渡江是唯一的出路,为什么项羽却放弃了船夫的建议
一是,项羽所说的“面子”问题。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意思是当年一起出来的子弟兵尽数被杀,自己哪来的勇气面对江东子弟兵的家人?即使有勇气面对,谁能保证子弟兵的家人不会迁怒于自己?毕竟人是交到他手上的!
二是,渡江真能回江东?且不说韩信等人会不会在江面设伏,就单说江东的地理位置,它接壤的势力有英布的九江,谁知道在他渡江之时,江东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真的能如船夫所言,上了小船就能有他日卷土重来的资本?
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就胸怀大志,20几岁就起兵抗秦,一生打了70多场仗,直到最后一战也未尝败绩,但是在最后的决战中,却一败涂地,在乌江边选择了自刎,令人唏嘘不已!
要知道,项羽自刎时,才刚刚30岁,正是建功立业最好的时候,因此两千多年来也一直有无数人在为他惋惜:为什么不过江东,重整旗鼓,继续逐鹿天下呢?
其实,项羽即使回到江东,也不可能挽回他失败的命运,其中不仅有项羽主观的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客观环境原因。
首先来说主观因素。项羽的性格刚愎自用,生性鲁莽,残暴不仁,使得他不得人心,并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的家世非常好,天赋非常高,20几岁就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也正因如此,让他变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刘邦比项羽大24岁,在项羽这个年纪的时候,刘邦还在底层摸爬滚打,尝尽了人间的冷暖,因此为人处事都非常谦卑,也非常现实,这一点跟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虽然懂用兵,懂作战,但是读过的书很少,尤其是在谋略方面,可以说是空白,因此他非常需要谋士范增的帮助。但是,项羽刚愎自用的弱点很快就暴露了出来,中了陈平的离间计,疏远了范增,最后把范增气得回家养老。
至于其他的谋士们,一看项羽连对“亚父”范增都这么狠,就更不敢给项羽出谋划策了,而没有了谋士的项羽,更加一意孤行,最终兵败乌江,还到死都以为是“天亡我,非战之罪”!
因此,以项羽的这个性格,即使过了乌江,在江东也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而且他的这个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在江东重整旗鼓,也无非是再重复一遍错误而已。
反观刘邦,却非常喜欢听取将士们的意见,张良、萧何、陈平、韩信,个个都是天纵奇才,有他们来辅佐,刘邦想不成功都难!
在这个方面,项羽有着天生的缺陷,即使把张良、萧何、陈平、韩信都给他,他也不会用,注定了斗不过刘邦。
除此之外,项羽的残暴也是一个致命的大问题。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项羽打江山是一把好手,屡战屡胜,所向披靡,但是打下来江山之后呢?他的做法却很让人无语。
项羽对秦人非常痛恨,以至于在与秦作战时,每破一城便要展开一次大屠杀,光在史书中被记录的大屠杀就有6次。而且,项羽不仅屠杀秦朝的王公贵族和士兵,甚至连投降后的士兵、奴婢、百姓都不放过,毫不留情!
正因为如此,天下人提起项羽便是“残暴不仁”,以至于项羽在突破包围之后,问一个农夫路怎么走,农夫便故意指出一个错误的方向,让他走投无路,由此也可见项羽的不得人心。
项羽少年在江东时,因为是名门望族,广受尊敬,但是他后来那些残暴不仁的行为传到江东后,有很多人都对他不满,因此,项羽即使回到了江东,也不会再有多少人响应他。
而刘邦却恰恰相反,在破城入关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到处都流传着沛公的仁慈之举,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在这一点上,项羽在刘邦面前是完全没有胜算的。
这是项羽的主观原因,另外在客观环境方面,项羽其实也没有重整旗鼓的基础。
当时,天下大部分都已经被刘邦所占领,尤其是关中、河南、山东等中原核心地区,都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无论是领土还是人口,偏居江东的项羽都是难以跟刘邦抗衡的。
而且,江东位于浙闽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河网密布,大大小小的宗族部落散落在各个地区,不同于北方的大平原,以项羽的能力,是很难把它们整合到一起的,更别说跟着他去跟刘邦争夺天下了。
当初项羽从江东起兵时,有叔叔伯伯的帮助,有范增的献计,有天下诸侯的归顺,而此时树倒猢狲散,他的亲信谋士们跑的跑,死的死,天下诸侯也都归顺于刘邦了,此时的项羽,连一张能打的牌都没有了,就算是到了江东,又能怎么样呢?
而且,项羽即使不再起兵,而是甘心做一个普通人,刘邦也不会容他这头老虎活在世上,就像后世的朱棣追杀朱允炆一样,项羽可比朱允炆的威胁还要大一百倍!
因此,项羽并不是不肯过江东,而是过去了也没用,与其回到江东被人奚落,再尝一次失败的滋味,还不如就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倒也痛快!
当时的项羽即便是过了乌江,他也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江东父老不会再支持项羽东山再起了;第二、刘邦不会给项羽留机会;第三、项羽当时大势已去。
一、江东父老不会再支持项羽东山再起了首先,当时的秦朝虽然已经毁灭,但是项羽和刘邦斗争多年,百姓们依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所以无论是谁取得最终胜利,都一定会获得百姓们的支持。虽然江东父老一直默默支持项羽,但是项羽在兵败以后东山再起的话,就意味着天下依然要再起纷争,江东父老不愿意继续受战争的侵害了,所以他们不会支持项羽东山再起的,这一点项羽也是非常清楚的。
二、刘邦不会给项羽留机会其次,项羽当初之所以会输给刘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若是项羽当时动手剿灭刘邦及其手下的话,天下早就是项羽的了。虽然说项羽是一个仁慈又犹豫的人,但是刘邦可不是,刘邦知道放虎归山并放任不管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所以即便是项羽回到江东,刘邦也不可能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刘邦甚至连生存的机会都不会留给项羽的。
三、项羽当时大势已去最后,项羽在跟刘邦斗争的那几年中,先是因为陈平的反间计而疏远了军师范增,后来项羽手下的大将要么叛变,要么就是战死,就连威猛不输项羽的龙且也战死沙场了,所以说项羽当时的实力其实非常差,即便刘邦给项羽回到江东发展的机会,项羽也很难再招募到大将和士兵来壮大势力了,毕竟没有人愿意参与一场胜率几乎为零的战争中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