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29 10:13: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17世纪的枪骑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虽说人们对于这种近代初期的枪骑兵印象,可能大多是大都会博物馆中,那种人马皆穿着板甲的超级铁罐头。但老实说,板甲虽然抵御冷兵器有着不错的防御效果,但是它们却遇到了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对手——火器。
▲大都会博物馆复原的经典欧洲具装全身甲枪骑兵
伴随着15世纪火绳枪在欧洲的出现和迅速普及,让原本在防御力点满的重装骑士们,一下子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处境。火绳枪和后来的燧发枪,都拥有足以击穿骑士们板甲的威力。更糟糕的是,沉重的板甲在战争中会极大拖累战马的奔跑速度,让不仅容易导致骑士们错失良机,也给了火枪手们更多射击的机会。
▲惨遭降维打击的具装全身甲枪骑兵
在面对火器的威胁,加之欧洲传统的骑士制度衰落,当时欧洲的枪骑兵们不得不开始给自己“减重”。首先是骑兵们炫酷的马甲,到16世纪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即使如此,沉重的防护完备的全身板甲也难逃一削。在16世纪出现的“半甲枪骑兵(Demi-lancers)”,他们所穿的铠甲,基本只是四分之三甲,甚至有些枪骑兵干脆连下半身的裙甲也一起卸下。
▲16世纪的半甲枪骑兵
到这里,经过减重的枪骑兵们,在16世纪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也算是留下了不少闪光点。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枪骑兵们却迎来了一个新的对手——火枪骑兵。
▲火枪骑兵
一说起火枪骑兵,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火枪骑兵堪称经典的半回旋战术,以及似乎完全舍弃骑兵冲击力,而用操作繁琐的火枪射击,槽点满满的形象。不过结合火枪骑兵大行其道的16~17世纪,却是一种比枪骑兵,更加适应战场的新式兵种。尤其是在16世纪,虽然金贵,但是小巧的簧轮手枪出现后,让骑兵们可以在保持移动的状态下,依然能进行大约的瞄准和射击。
虽然半甲枪骑兵与火枪骑兵的作战方式有所差别,但是两者在当时战场上的定位却是高度相似。与每次冲锋都要冒着步兵火枪和长矛威胁不同,火枪骑兵采取的战术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非接触性的战斗。他们虽然也会策马冲到步兵面前,但是除非是发动击溃战,否则基本都是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不断使用火枪进行半回旋射击。这种战法虽然也无法回避步兵的火力威胁,但是相对于直接冲向步兵方阵的枪骑兵相比,生存率可以说是要高出许多。
▲火枪骑兵的半回旋战术
那么火枪骑兵和枪骑兵直接对抗,结果会怎样呢?说出来可能大家有些难以相信,在枪骑兵和火枪骑兵的许多战例来看,枪骑兵在很多时候,表现的并不乐观。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当时得枪骑兵出于破甲得目的,使用的大多是沉重的重骑枪,因此他们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都要劣于火枪骑兵。不仅如此,在双方的骑兵战中,火枪骑兵还可以用他们所携带的火枪进行先受打击,从而破坏枪骑兵们的阵型,之后就可以把他们拖入对于双方来说,都算公平的贴身肉搏战中。
▲枪骑兵与火枪骑兵的战斗
在火枪骑兵的竞争压力下,到了17世纪中后期,欧洲半甲枪骑兵除了波兰-立陶宛外,其他的欧洲地区出现了极大的萎缩,这些残留下的幸存者,在火枪骑兵的挤压下,不得不进一步减重。比如德意志地区的枪骑兵,就干脆舍弃了重骑枪和四分之三甲以及沉重头盔,转而使用普通的中型骑枪、胸甲,以及更轻的开放式头盔(或者干脆不戴)。
虽说这一时期的火枪骑兵也被痛削了一波护甲,但是他们所使用的火枪,却也保证了他们有能够击穿敌人防御的火力。而连武器也被痛削的枪骑兵,此时却成了最大输家。由于中型骑枪面对板甲时的破甲能力有限,17世纪中后期苟延残喘的枪骑兵们,不得不降低身段,去和龙骑兵一起执行打扫战场、警戒、侦察等一类杂活。
▲17世纪中后期的枪骑兵(上)和龙骑兵(下)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枪骑兵都混的这么惨,在欧洲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枪骑兵流派,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骠骑兵。有关骠骑兵这个要说起来有点长,不过到了17世纪,除了像波兰-立陶宛的翼骑兵和奥斯曼帝国的西帕希骑兵,这些有点颠覆原作精神的改编再改编的产物,其他比如位奥地利效力的骠骑兵,在三十年战争后,也基本舍弃掉过去骑枪和盾牌组合。
文/谭明刚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之一。早在唐朝末年,火药就应用于军事。到宋朝,火器获得飞速发展,不仅制造规模大,种类多,而且性能提高,从初期的燃烧性火器逐渐发展出霹雳火球、蒺藜火球等爆炸性火器。到南宋晚期,还出现了突火枪、火炮等管型火器。
先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火枪与西方火枪
火枪早期是用一个或者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以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火枪发明于中国南宋时期,这种火器在南宋时期非常盛行,在明代被发扬光大,清朝后期衰落甚至失传。火枪在14世纪开始传到欧洲,欧洲的军队对于火枪这样的装备非常热衷。尤其是德国、英国。德国的火枪技术和火枪的普及率是欧洲第一,不论是在发明了火门枪的火药时代,或者是普鲁士王朝战争时期,火枪的运用处于领先地位。
中式火枪
突火枪:火铳就是最早期的火枪,是在中国宋代发明的,因为气密性和枪管长度等问题,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至于其他后期火枪也有的弊病,暂时先不谈),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梨花枪”,金人称“飞火枪”,枪头下装有2尺长的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毒烟、喷射等作用。明代火枪改进一步,枪柄6尺长,末端有铁钻,枪头1尺长,枪头下夹装两支喷射药筒,用引信相连。使用时两个药筒相继点燃喷射火焰;枪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长刃向上可作?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具有烧、刺、叉、钩等作用。
明代梨花枪,只有一个铁筒,状如尖笋,小头口径3分,可安引信,大头口径1寸8分,内装毒药,用泥封口。兵士们可随身携带数个药筒,以备更换发射。喷射出的毒焰可达几丈远。清代梨花枪,长7尺3寸,枪头由两个5寸的直刃和6寸长的横刃制成,刃下装竹药筒,长2尺6寸,束三道铁箍,内装毒性烟雾火药,杀伤力亦很强。梨花枪经过几代更迭而不衰,是因为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种杀伤性能。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梨花枪”。这时期火枪是战斗中主要的轻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将,名叫“李全”,据说他曾凭借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被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鸟铳,又称鸟嘴铳,是明朝与清朝时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在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明朝原有的铳器相比是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这几种部件,所以中国开始有可以在双手同时持握时发射的铳器。
鸟铳在明嘉靖时由西洋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明万历26年(1598年)赵士桢著成的《神器谱》中记载了鸟铳传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为中国原有的铳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因而较难命中目标,而形容鸟铳为:“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
《神器谱》中也记载了赵士桢参考了鸟铳与三眼铳的特色而制出迅雷铳(多管的鸟铳),参考了鸟铳与佛郎机铳的特色制出了掣电铳(后膛定装弹药的鸟铳)。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印的《武备志》有将各国制的鸟铳相比较,认为噜蜜铳最远最毒。明崇祯3年(1630年)刻印的《兵录》记载已有燧发式的鸟铳,也记载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刀(刺刀)。和欧洲同时代的使用20至35克弹丸的轻型火绳枪相比,部分的鸟枪是高速轻弹(10克弹丸),精度较高,而威力较低,在与身着铁甲的八旗军对射时破甲力不足。马宪、李槐等人整理和传授的鸟铳制造工艺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虽然欧洲的火绳枪在三十年战争后被燧发枪替代(东欧在十七世纪仍然偏好重型火绳枪),但在中国,火绳枪和
清代御制鸟枪
火绳枪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国初年。在此期间,明末毕懋康发明中国的自生火铳燧发枪,并被后来的清政府所采用,但是其延伸品却被做成御制自来火枪一直被清朝贵族所占有,决大多数的清军依旧装备大线枪与兵丁鸟枪等旧式火绳枪,甚至于依靠传统的刀剑弓矢与装备着先进燧发枪(鸦片战争时,欧洲虽然已经开始普及用雷汞击发发射药的击发枪,但是鸦片战争中英军用的仍然是老式的燧发枪。)的外国侵略者战斗。[2]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西式火枪
16世纪,纽伦堡出现了第一枝燧发枪---转轮枪。这对骑兵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从此骑兵的作战方法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燧发枪的诞生,骑兵终于拥有了能够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击的火器。最先大量列装转轮枪的骑兵是德国的雇佣军---黑衫骑士。他们以战争为业。职业敏感性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转轮枪的价值。他们几乎都配备有多把转轮枪,少则四五把,多则七八把,俨然身背一座火药库。
在装备火枪的骑兵中必须一提的是龙骑兵。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背后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龙骑兵。至于龙骑兵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时代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此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枪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17世纪上半期时,龙骑兵的装束与步行火枪手相差无几,只是把鞋袜换成了靴子马刺而已。
1543年,葡萄牙人把扳机击发式火绳枪传到了日本,这种火枪是滑膛枪,前膛装药,有效射击距离50至80公尺。由于士兵在进行前膛装药,准备射击时,须分成六个步骤,相当繁琐,既费时又不能采取隐蔽的姿式,枪管口径过大,枪身长且重,射距短,射击精度差,士兵在立姿举枪射击时,有时还须用一个支撑杆把枪托起来,因此,还不是十分理想的火枪,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克伦威尔“铁骑军”。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生力军。骑兵们身着轻便的盔甲,使用单面开刃的长剑,有时用传统的战斧,装备手枪,偶尔有军官扛着一杆长长的马枪。在单打独斗中,这些人也许不是正规骑士的对手,但作为一个整体却行动得更有效率。
欧洲外还有一支至今仍名声显赫的队伍是美国的王牌骑兵第1师。它是美国陆军部队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之一。凶猛剽悍、作战能力很强的骑兵第1师历史上曾参加过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海湾战争的重大行动。虽然其装备不再是火枪和马刀,但“骑兵师”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蒙古灭金后,把兵锋指向南宋,面对蒙古的军事侵略,为了加强防御力量,采用北宋以来的各种火器,并积极研制新型火器。于开庆元年(1259年)创造了突火枪这一先进武器。突火枪的出现得益于当时军事战争的需要。
突火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枪械,已接近后来的枪炮,它的诞生是兵器史上的一大进步。被公认为近代枪炮的鼻祖。
到元代中期,火器制作者用金属替代竹筒,创制出火铳,并用于作战中。
蒙古人的西征,把恐怖和残杀从东亚一直带到西亚,直至地中海岸;但征伐所带来的不仅是鲜血,与此同时,中国的先进技术也被带到了西方。必定在欧洲人开始使用火器之前,阿拉伯人就发明了马达法(Mardafa)。
阿拉伯人从蒙古人那里学到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及使用方法,很快,这些技术就通过十字军的“交流”、同时也通过北非的阿拉伯人带到了西班牙(那时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摩尔人的王朝和基督徒正处于长期战争之中)。当欧洲的基督徒通过这些“交流”也掌握了火器。
此后西方火炮就要把中国同类远远抛在身后了。
十四世纪初出现最原始的步枪一火门枪。一个简单的铁管,内装火药和球形弹丸,从火门点燃火药来发射弹丸。
十五世纪改进了用手拿火绳点燃发射药的方法,出现了将引火绳固定扳机一端,射手扣动扳机另端使火绳靠近点火孔点燃发射药的火绳枪。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人芬奇发明转轮式发火机构,依靠转动的钢轮表面细齿摩擦燧石产生火花点燃火药;1525年又发明了撞击式打火枪,是用击锥夹口内的隧石打击火药室盖上方的打火板,打出火花点燃引火药。至十七世纪末随着撞击式击火机构不断完善,打火枪已得到普遍地使用。
回过头来看中华军火:
明朝最负盛名的弗朗机炮,一种出现于1370年的后膛炮,分为子铳和母铳两个部分,子铳预先装填弹药,需发射时填入母铳腔室后点火。它并非一体成形铸造,威力和射程有限,传入中国时已逐渐为欧洲人弃用。
而再过两个世纪,东西方两个世界就将带着各自的军火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并以其惨烈的战果,引发鲁迅和无数中国文人的爆竹之叹。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各种枪械的发明,都是有其历史背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每一个发明,总是要经过有人改良运用.再伟大的发明发现,也要有工业生产的背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配合。化工,冶金,财力,国际局势等。如果不是欧洲在十九世纪末纷争不己,枪械技术的发展也不会一日千里。如果不是各国在世界各地巧取豪夺,也不会有那么巨大的军火需求。
所谓战争艺术就完全变成了各国工业生产力和技术的比拼了,军事领域的进步随着技术革命一起飞速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直到现在的时代。
多精彩有趣的文化趣闻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宇宙二八定律” 及新浪微博“宇宙二八定律”80%的真相只有20%的人知道----谭明刚
17世纪欧洲的枪骑兵有多厉害?
在讲述枪骑兵的衰落之前,首先得先说明,17世纪的枪骑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虽说人们对于这种近代初期的枪骑兵印象,可能大多是大都会博物馆中,那种人马皆穿着板甲的超级铁罐头。但老实说,板甲虽然抵御冷兵器有着不错的防御效果,但是它们却遇到了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对手——火器。
伴随着15世纪火绳枪在欧洲的出现和迅速普及,让原本在防御力点满的重装骑士们,一下子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处境。火绳枪和后来的燧发枪,都拥有足以击穿骑士们板甲的威力。更糟糕的是,沉重的板甲在战争中会极大拖累战马的奔跑速度,让不仅容易导致骑士们错失良机,也给了火枪手们更多射击的机会。
惨遭降维打击的具装全身甲枪对火器的威胁,加之欧洲传统的骑士制度衰落,当时欧洲的枪骑兵们不得不开始给自己“减重”。首先是骑兵们炫酷的马甲,到16世纪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即使如此,沉重的防护完备的全身板甲也难逃一削。在16世纪出现的“半甲枪骑兵(Demi-lancers)”,他们所穿的铠甲,基本只是四分之三甲,甚至有些枪骑兵干脆连下半身的裙甲也一起卸下。
到这里,经过减重的枪骑兵们,在16世纪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也算是留下了不少闪光点。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枪骑兵们却迎来了一个新的对手——火枪骑兵。
一说起火枪骑兵,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火枪骑兵堪称经典的半回旋战术,以及似乎完全舍弃骑兵冲击力,而用操作繁琐的火枪射击,槽点满满的形象。不过结合火枪骑兵大行其道的16~17世纪,却是一种比枪骑兵,更加适应战场的新式兵种。尤其是在16世纪,虽然金贵,但是小巧的簧轮手枪出现后,让骑兵们可以在保持移动的状态下,依然能进行大约的瞄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