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德川幕府建立后,武士获得万石之封有多难

时间: 2022-08-28 00:00: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德川幕府建立后,武士获得万石之封有多难

德川家康移封江户前有多少石的俸禄,之后有多少石

关东移封前,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及信浓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总石高约为一百五十万石。
关东移封后,家康共领有相模、伊豆、武藏、上野大部、下野小部,下总,上总等地,至关原之战时,约为二百五十五万七千石(当中包含其子结成秀康的十万石封地)。
如此看来德川家康的俸禄看似大幅度增加了,其实不然,在这次大移封中,家康失去了对老家三河国的控制权,而且关东一带仍未能脱离战争的余霾,所以德川家当时的环境其实相当困苦的。
至关原之战时,约为二百五十五万七千石
之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没收了大量大名的领地,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
其中四分之三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剩下的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所以总计大约有410万石
禄秩与实物发放数的对应关系是(下注部分官职俸禄前后有变动,不一一注明,仅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960石; 8)八百石:汉成帝时除,就

日本战国的武士分封如何计算

经常看见日本战国的武士分封领地是以石为单位,封地的耕作是谁负责?是否使用佃农?地租交付和中国的封建地主一样么?
由农民,耕作。

不过比较小的武士没有封地,折成米从主人那里领取。

日本原来有很多庄园,庄园有贵族和寺院所有,庄园里的武装人员就是最初的武士。后来武士的领袖源氏成为了将军,成立了镰仓幕府,往各“国”派守护,往庄园派地头,都由御家人武士担任,架空了国司和庄园主。

在蒙古入侵和守护大名的压榨下,御家人武士衰落了,守护大名兴起了,同时武士和农民之间还在不断流动。守护大名的代表足利尊氏建立了市町幕府。守护大名仍然割据一方,同时地方土豪的势力在增长。

地方土豪纷纷独立,守护大名衰落了,就到了战国时期,地方土豪相互兼并,最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

镰仓幕府时期武士的分封还打着庄园制度旗帜。

市町幕府时期是以守护大名为中心的

战国大名一般对内尽量统一,对外尽量独立,一般较大的武士用封地的形式,较小的武士用俸禄,大的武士也有自己的家臣。战国大名之间也有结盟和主从关系。

江户幕府时期是以将军为中心的层层分封(当然小武士也是没有封地只有俸禄),直属于将军万石以上的叫大名,大名有家臣,有的大名家臣的封地也在万石以上,但因为不直属将军所以不是大名,大名的家臣如果封地大爷会有家臣,其中大的家臣可能也有封地。

德川幕府的高压政策

  德川幕府实行幕藩等级制度,为巩固幕府统治 秩序,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那么你知道德川幕府的高压政策都有哪些吗?下面是由我为你提供的德川幕府高压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德川幕府的高压政策
  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对于天皇朝廷,德川幕府制定了禁中及公家诸法,久而久之,日本人只知有将军而不知有天皇,以致“视万乘之尊如孤豚”。

  1615年又制定了武家诸法度,将对诸侯大名的干涉行为常规化,未经过幕府同意,各封国不得擅自交往,不得另行新建防御城池。

  宽永年间(1624-1643年),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又制定大名参觐交替制。全国大名被分为亲藩、谱带和外样三大类,被认为不可靠的外样大名以九州萨摩岛津家、中国长州毛利家为代表,只得占据最为偏远之领地。如此,德川幕府彻底压制了来自朝廷的权威挑战及来自大名的实力挑战,将日本近世封建制度铸造得极为坚固。而幕府与各国大名统驭社会,依靠的就是武士阶层(即“家臣”)—这是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始实施“兵农分离”政策之后,所形成的脱离土地、身怀武艺,为幕府与家主提供忠诚的服务,以获得俸禄的武士“有产”阶层。

  一般认为将军直属的“旗本”(近卫军)总数有五千余人,“御家人”(从属于德川家的武士)有17000人,还有“旗本”、“御家人”所拥有的家臣(基本属于“足轻”阶层)。一旦发生战事,幕府以关东江户为核心,可动员兵力达六七万人。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大的地主、最大规模武士集团的拥有者,同时还占据着狭长的日本国土上位于中央的最优越的战略位置。

  收录于日本古代 百科 类书籍《拾芥抄》1656年刊行版中的“行基图”,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对于本国 地理 的基本看法。

  江户幕府时代的封建武士统治体制本身即可等同于 军事 动员体制,这套双轨体制完全是为了保持日本国内的安定、德川幕府之江山永固而精心设计的,其设计目的确实在二百余年江户盛世中得到了完美实现。1609年,得到幕府默许的萨摩岛津军队入侵琉球王国。1614-1615年的大阪冬、夏之役,德川家康将名存实亡却不肯主动退出 历史 舞台的丰臣家彻底毁灭,随即于1616年去世。1638年,幕府军队血腥镇压了由九州岛西部受到迫害的天主教徒发动的“天草、岛原之乱”,这成为日本战国军队的谢幕演出,从此以后的二百余年,日本举国“不闻兵事”, 天下 太平。

  对外关系方面,德川幕府在大力禁止、镇压天主教之余, 自然 也断绝了与笃信天主教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外交关系。正逢此时伊比利亚国家在全球海

  洋扩张的优势正急速衰落(以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起始),“海上马车夫”荷兰共和国及英国正在崛起,因此幕府的政策可谓正逢其时。对于日本来说,最有利可图的外贸对象依然是近邻之中国、朝鲜。虽然幕府很快着手修复因丰臣秀吉入侵朝鲜而破裂的中日、中朝关系,但其尚未彻底确立的幕藩体制却因此存在一定的隐忧:西国大名毛利、岛津的地理位置,虽然想要起兵造反、推翻江户幕府是极为困难的,但于开展海外贸易方面却颇为有利。如果让西国大名利用贸易增强经济实力、进而整顿军备,将根本上破坏幕藩体制。

  德川幕府的应对方法如下:1604年推进“朱印船”贸易的同时,便实行“丝割符制度”,从中国进口的最有价值商品—生丝,由幕府御用商人凭借许可证垄断采购。1609年,禁止大名拥有五百石以上大船。1616年,将外国商船的停泊地点限制于平户与长崎,后在长崎港人工填造“出岛”。1635年,全面禁止日本人航行海外以及海外日本人归国,终止朱印船贸易。1636年,经多年谈判,朝鲜派遣“通信使”前往日本,日朝两国复交,日本首次在对朝外交文书中使用“大君”一词指代幕府将军,标志“大君外交体制”确立。1638 年,“天草、岛原之乱”被镇压后,“锁国制”彻底构筑完成—尽管幕府自身并无锁国的自觉。“锁国”一词广为人知,要等到1801年长崎的兰学家志筑忠雄将荷兰人撰写的有关日本外交、外贸之文章翻译为日文,并为文章取标题为《锁国论》。

  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而后者又迅速被入关的清军击败。满族入主中国使得日本举国上下大为紧张。德川幕府自然会回想起13世纪蒙古入主中原后,忽必烈两次举大军征讨日本虽遭“天佑神风”而失败,但其后果却是迫使镰仓幕府在沿海防御上投入了庞大的人力物力,有功武士又得不到满意的封赏,引发一连串社会危机,最终导致镰仓幕府垮台、南北朝数十年乱战。

  德川幕府之所以一度积极与抱残守缺的南明政权进行接触,支持以郑芝龙、郑 成功 为首的福建水师与清政府相抗衡,是因为其深知幕藩体制、锁国制同样是不能应对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如上所述,主要部署于关东江户的6至7万名幕府直辖旗本、御家人,如果分摊于日本漫长的海岸线上防卫,则如同盐溶于水,直可无视。允许各国特别是西国大名发展自身武力实施防卫,则又彻底动摇幕藩体制“强本弱末”之政策基础。这一最为尖锐、根本没有方法可以化解的矛盾,却自动消解于无形:清朝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入主中国后勤修内政,无意东向征日。东亚进入长期和平安定的局面。
  德川幕府的发展
  前期

  上升期(1603~1650):历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将军。

  中期

  下降期(1654~1866):历家纲、纲吉、家宣、家继、吉宗、家重、家治、家齐、家庆、家定、家茂、庆喜十二代将军(此下降期的定义为幕府总体在走下坡路,不排除个别将军的改革)。

  幕末时期,由于幕藩至武士财政每况愈下,幕府的威信受到打击,幕府以农村为基础,但因不满封建的压迫和榨取,常发生暴乱,即所谓百姓一揆。此外,又加上外国要求通商,幕府虽力事迁就,但大势所趋,使整个幕府体制发生动摇,雄藩(以长州、萨摩二藩为主)群起讨幕,终于迫使幕府走向灭亡之路。

  后期

  主词条:黑船事件、倒幕运动、宫廷政变、王政复古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史称黑船事件)。德川幕府屈服于列强的军事压力,连续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r约和协定,出卖大量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大批农民和 手工 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

  幕府成为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一些中下级武士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号 ,刺杀主张开国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外国人等等。由于种种局限性和受到幕府和西方列强的镇压,宣告失败。人们开始认识到要真正富强,就要推翻幕府统治,倒幕运动开始了。

  1865年12月,长州藩倒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倒幕联盟,成为全国倒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方面实行 政治 、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武装自己,购置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与幕府军队抗衡。

  1867年1月30日,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倒幕派方面发展。

  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 决定 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江户幕府在分封制下是如何维持两百多年太平的?


德川家康

日本江户时期似乎学习了中国先秦的分封制,不仅分封了德川家打天下时的一众亲族功臣,甚至连投降的敌对势力都有分封。乍一看这似乎和中国西周的分封很像,可是后来的发展上,先秦分封走向了“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春秋战国;反观日本却维持了二百多年的和平,直到西方列强的到来。实际上,江户幕府的分封在实质层面上大大不同于先秦分封,幕府虽然分封,可幕府不仅自己掌握全国膏腴之地,控制海关、金山,也通过历代效忠德川家的谱代大名控制险要地方,和臣下建立极强的主从关系,维持稳定,不安势力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德川家康

一、战国时期的德川氏

德川氏前身是松平氏,德川家康往上追溯八代为松平亲氏,即松平初代,亲氏是三河国土豪(地方领主)。“应仁之乱”后,松平氏趁机伸张势力,在占有三分之一的三河之后就分封了十八支族(据中村孝也《德川家康文书研究》所说,目前已确定十四家、剩余四家有争议。),将酒井、本多、大久保等松平支族降为臣下,编入家臣团,以此吸收国内小领主,强化主从关系,此时松平氏主城在安城,因此这些家臣称“安城谱代”,这是支撑德川氏政权的重要支柱。

永禄七年(1564),当时已改名为德川家康的松平元康,成功统一三河国,并进一步向东方扩张。为了管理现在辽阔的土地,德川氏开始改变家臣制度。此前,德川氏(就是松平氏)仍维持始祖的制度,以“安城谱代”为骨干,以一族中的支族为主要依靠,进行战争、管理地方。现在,因为势力的东扩,很多被灭旧领主的家臣也加入了己方。惯例,还是要让过去的敌人照旧治理他们自己的领地,但德川家康又不放心,所以要建立新的家臣团,让过去的敌人和自己建立主从关系,通过这种办法,德川家康不断吸收、扩大家臣团。

天正十年(1582),德川氏已经统治了五个领国,此时德川家康已经严格了家臣团制度,即承认部下(包括过去敌人的部下,这些人被灭国后,转投家康)的旧土地占有权,保障他们的利益,同时打破其编续方式,把这些人编入自己安城谱代的麾下,让他们成为安城谱代的“同心”“与力”。通过这种强化谱代力量的方式,加强了自己的军力。


德川家康

二、关原合战前德川氏的谱代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战国,对昔日的敌人德川家康采取了转封的办法,削减德川家康的势力。从领地上看,德川家康得到了更多的土地,但实际上却因离开了世代经营的根据地,面对新领地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应对旧领主的叛乱。“天正十八年(1590)八月一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领地,以江户城为新的根据地”(北岛正元《江户幕府的权力构成》)。初到关东,家康就设计了新制度,规定自己直辖地在江户城周围,中小家臣的领地分配在一昼夜可达江户的距离内,上级家臣则分配在边远地区。


谱代之一井伊氏

根据北岛正元《江户幕府的权力构成》一书所统计,关东时期获封万石以上的家臣共42名,从人员构成来看,姓松平的10名,这10名中5名是德川家康的支族,5名是赐姓松平,剩下的32人皆为谱代;再从出身来看,42人中,37人出身德川五国旧领,5人为关东新招入的家臣;而37人中又以安城谱代最为众多,有27名。47人中,井伊直政、本多忠胜、神原康政这三名安城谱代各自的领地超过十万石,结城秀康作为丰臣秀吉的养子也获封十万石。“上野箕轮的井伊直政十二万石负责警戒越后信浓等地的其他势力,上总大多喜的本多忠胜十万石负责警戒安房的里见氏,上野馆林的原康政十万石负责警戒常陆的佐竹氏”(北岛政元《德川家康的全部》)。可见,此时德川家康的主要依靠力量已经变成了外姓谱代。


德川家康

三、德川家康的制度设计

家康被发配关东后,他在制度上,不仅是重用外姓,而且重用以三河出身的谱代为核心(井伊氏非三河出身,但他是远江豪族)。把42名上级谱代分封为万石以上的附庸大名主,再给这些附庸大名主配置“与力”等中小名主,同时把关东旧豪族纳入这些附庸大名主麾下,构成这些附庸大名主的家臣团。配置中小名主可以监督大名主,防止了这些大名主尾大不掉。把关东旧豪族纳入这些大名主麾下,不仅可以让大名主震慑这些关东旧豪族,也可消耗大名主的精力,让他们互相牵制。而建立大名主的家臣团,可提升大名主的战斗力,最终自然加强了家康的力量。当然,这种分封是被逼出来的,德川家康此时名义上还是丰臣氏的家臣,家康通过看似分散自己权利的办法,消除丰臣氏的猜疑,实际上也强化了自己的权力。


电视剧中的德川家康

四、江户幕府初期分封体制的形成

丰臣秀吉死后,家康叛乱,庆长八年(1603),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府。家康、家康之子秀忠、秀忠之子家光被认为是“江户幕府的支配体制的基础形成和确立时期”(根岸茂夫《近世武家社会的形成与构造》)。此时只有关原合战前投靠家康且万石以上才称谱代。

关原合战后,实际掌握日本的家康已经开始论功行赏,剥夺了很多敌对大名的领地,这些空白地则被德川谱代瓜分。此时德川氏谱代分两类,一类是战前已经附庸德川氏的半独立大名(即上文的42人),此时赏为独立大名;另一类则是给这42人的分族加封,又给德川关东时期的一万石以下、五千石以上的中级领主加封,让他们也成为新谱代。这些谱代被配置在关东之外,防守要冲。井伊氏被封在扼守京都与东日本连接地的近江、山城地区,领地十八万石。这一时期主要出于军事考量,让亲信守要冲,震慑各地不安势力。关原合战时期及后来大阪之战的反德川势力被称为外样,则纷纷被远封、改封、裁撤。德川幕府的封建领国体制初步形成。


德川家康

二代将军秀忠时期,这些身居要职,责任重大的谱代世袭罔替,形成了门阀谱代阶层。这一时期,将军秀忠也分封了一批新人,但仍不脱离这些门阀之姓,但这一时期分封的最大特征,不是出于军事考虑才分封,而是因为行政职务。一部分门阀阶层的人职业官僚化,这些人身居幕府高位,出于强化幕府机构和权威的考虑,才分封了这些人。

三代将军家光时期确立了亲近谱代合议制度,小事他们合议,大事上报将军,即后世的若年寄,随后制度化,更是建立了大老、大目付,将各职务的权限明确规定。当然这些幕府的高官只能在谱代中轮流坐庄,直到幕府灭亡。如彦根藩井伊家家主直澄、直兴、直幸、直亮、直弼皆出任过幕府宰相。幕府最终的目的要到达以谱代为支柱拱卫将军、维护统治这一目的。


德川家光

关原合战前投靠德川氏的大名和关原合战后投降德川氏的人待遇就不同。关原合战前投靠德川氏的人又有划分,德川旧五国出身的就比关原前投靠德川(德川改封关东后投靠的人)的待遇好。旧五国中还要划分,三河国出身的就又比其他四国的的人待遇好(井伊氏是例外)。这些关原合战前的名主,由于较早和德川氏结成主从关系,在打天下过程中,被德川氏充分信任。谱代大名就以德川旧五国出身的属下为主,在江户幕府建立后仍被委以重任。在江户时代,不论是幕府官僚还是要地藩国都被谱代所垄断,因为日本是家族社会,个人荣辱要与家族荣辱联系在一起,此时各谱代家族已经和德川得幕府荣辱与共,为了自家利益就得维护幕府。所以此时的分封,更多的是展现幕府政权的统一权威,而非先秦分封可比。

文章标题: 德川幕府建立后,武士获得万石之封有多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551.html

[德川幕府建立后,武士获得万石之封有多难]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