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超声造影在肺部病变应用中的研究有哪些进展值得关注

时间: 2022-08-27 18:01: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超声造影在肺部病变应用中的研究有哪些进展值得关注

超声波的应用有哪些?

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超声波检查、杀菌消毒、药液雾化、碎结石等。

超声波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一种超过正常人所听到的声音频率的声波,而医学影像使用的超声波包含着A超、B超、D超、M超等等,而目前在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B超。

1、B超的发展已经从黑白B超发展到二维彩超、三维彩超和四维彩超,因此超声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超声波可以应用于人体的浅表器官的检查,例如甲状腺、乳腺、睾丸等等,还经常用于心脏及腹部器官的检查,如肝、胆、胰、脾。

2、超声检查:主要有二维、三维超声检查以及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造影等。可以检查脏器和血管,通过仪器所反映的特点,结合解剖学知识、病理变化等进行分析,诊断有无病变的器官。杀菌消毒,通过超声波的机械、空化作用、热效应和化学效应,可以进行超声波清洗、杀菌等。

3、药液雾化:如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很难利用血流将药物送到病灶,这时就可以利用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将药液雾化,让患者吸入,提高疗效。

4、碎结石:利用超声波巨大的能量,可以使体内的结石因剧烈震动而破碎,使之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减缓病痛,达到治愈的目的。

什么是B超、彩超?它的适应症主要有哪些?

彩超并非彩色图像,而是在B超的基础上,技术更加先进,功能更加强大,图像更清晰,并且能够应用多普勒技术来实时显示血管腔内血流情况的一种超声。
超声检查主要是显示机体的内部结构,是一种对“硬件”的显示,比如肝脏的超声检查,主要就是检查肝脏的大小、形态、质地(专业术语为肝脏内部回声)以及有没有肿块、肝内血管的走行、管径情况等,而不能显示肝脏的功能(需要抽空腹血进行转氨酶等项检查来反映肝功能)。
超声检查最早开展是在腹部脏器及心脏,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领域。包括大家最熟知的胎儿的检查、胆囊结石的检查,另外还包括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心脏各房室大小的测量、心脏功能的评估、瓣膜病变的检查;肝脏肝硬化的随访检查、肝脏肿瘤的检查(血管瘤、肝癌等);胆囊肿瘤、胆囊炎、肝内外胆管的结石、肿瘤、蛔虫的检查;胰腺炎、胰腺肿瘤的检查;脾脏大小、脾脏肿瘤的检查;急慢性肾炎时肾脏的大小、实质回声的随访观察,肾脏肿瘤、肾脏畸形等的检查;泌尿系结石的检查(包括肾脏内、输尿管内及膀胱内的结石);输尿管及膀胱肿瘤的检查;膀胱残余尿的检查;慢性膀胱炎的检查;前列腺大小、实质状况的检查;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肝、脾破裂的诊断;子宫、附件区的肿瘤的检查,子宫内膜的检查、早孕及流产后的随访检查、排卵的监测、卵巢囊肿扭转等。另外还有心包腔、胸腔、腹腔积液情况的评估;腹膜后肿瘤、腹膜后淋巴结的检查;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双侧髂血管等腹部血管的检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肝脏血供情况、静脉回流情况、有无血栓、肾动脉有无狭窄;肾静脉有无“胡桃夹现象”或血栓形成、癌栓等。
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的发展,超声开始在浅表器官和血管的检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乳腺检查可以做彩超,另外甲状腺、颈部、四肢等都可以做彩超检查,其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上述器官有无肿块,甲状腺实质是否均匀,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甲状腺炎等病变;腋窝、颈部、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是否有肿大及结构的异常、睾丸肿瘤的检查、精索静脉曲张的检查、附睾炎、附睾结核、附睾肿瘤的检查、精道梗阻的检查、隐睾、精索囊肿、睾丸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的检查;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有无管腔狭窄、有无锁骨下动脉盗血、椎动脉狭窄、闭塞;四肢的主要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有无狭窄、血栓等,主要静脉有无血栓形成、静脉曲张、畸形血管等。
关节和神经超声也开始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得到认可。小儿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评估、小儿髋关节疼痛的诊断、关节滑囊积液及滑囊炎、骨关节炎、关节周围的肌腱炎、肌腱损伤、断裂、肌肉撕裂伤、软骨的情况等都可以运用超声来进行评估。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外周神经受到卡压(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尺管综合征等)而发生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无力;外周神经的损伤如臂丛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断裂等可以运用超声来诊断、评价。
超声也可以造影了!超声造影剂(如声诺维)通过肘部静脉注射后,能对感兴趣区进行实时的观察,通过其血流灌注的方式来进一步分析病变性质,判断肿瘤良、恶性,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或脏器血流灌注情况等。胃肠道的造影剂通过吞服或肠道灌入后能够协助诊断胃肠道的肿瘤及其浸润情况。
另外,在超声引导下,医生也能更安全有效的进行肿块穿刺活检、肝脏穿刺活检、胸腹腔、心包腔积液的穿刺引流、肾脏造瘘、肾镜取石等等。在手术中,更高频的超声能帮助医生寻找病灶、以最节约的方式切除病灶、或者进行肿瘤定位后的射频消融手术。
超声波是一种安全、无辐射、实时的影像学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被各个科室应用到各个领域,比如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超声引导下的麻醉、超声引导下的疼痛治疗等等。总之,超声应用广泛,这里只能略述一二,无法详述。
但是超声并非万能,超声有其局限性。比如,超声在诊断肺部疾病上就基本上是束手无策,超声也不能判断器官脏器的功能,如肝功能、肾功能情况;超声对很多慢性疼痛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如慢性阑尾炎、一些慢性季肋部疼痛等;超声受检查者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同的检查者其检查结果会有所差异,类似于不同的医生会对同一个病人的病情有不同看法。另外,超声的测量是有一定的误差的,不可能绝对准确一致。

飞依诺超声介入治疗中有哪些创新应用?

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居于首位。化学药物治疗目前仍是大部分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肿瘤组织乏血供、局部缺氧、肿瘤细胞膜上存在主动药物转运蛋白等原因导致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较低、能够维持肿瘤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时间较短,进而对化疗产生抵抗作用。因此,寻找一种增加肿瘤血流灌注的方法,进而提高肿瘤局部的有效药物浓度及其维持时间、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对于减少高剂量的化疗药物在局部和全身的副作用及对于增强肿瘤化疗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高峰值负压(2.6~4.8MPa)超声联合微泡会对动物肿瘤微血管产生损毁作用,并形成局部血肿及组织水肿,进而阻断肿瘤的血液循环;而声压值为1.0MPa的低强度超声可能显著增加动物肿瘤血流灌注。本研究采用了新型可调控微泡空化的诊断超声仪,探讨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肿瘤血流的增强作用及其所相对应的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的改变,实验采用三种不同强度的机械指数(MI)超声联合微泡对兔VX_2肿瘤进行治疗,并评价其对兔VX_2肿瘤血流灌注、肿瘤病理形态和肿瘤组织药物浓度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临床肿瘤化疗有效率的提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目的:1.探讨不同机械指数(MI)的诊断级超声联合微泡(MB)对兔VX_2肿瘤的血管效应。2.通过超声联合微泡对兔VX_2肿瘤血管效应的改变,探讨不同血管效应改变下肿瘤组织内阿霉素(Dox)的药物浓度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⑴仪器设备:新型VINNO70超声仪(飞依诺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具有创新性的微泡超声空化调控功能(即Vflash功能)。所配X4-12L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范围4-12MHz,具有可变区域的弱聚焦式超声发射功能,用于低强度超声治疗。设定脉冲宽度为18个周期,治疗频率为4MHz,脉冲重复频率(PRF)为20Hz,MI在各实验组的调整档位为0.3、0.7、1.4。⑵实验动物:62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为2.3~2.5公斤,由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⑶实验试剂:脂氟显脂质微泡超声造影剂,由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提供,脂氟显为粉末状白色物质,振荡后呈凝乳状,微泡内的核心气体为全氟丙烷(C3F8),振荡后的微泡浓度为(4~9)×109/mL,98%的微泡直径小于等于8微米,平均微泡直径2微米。盐酸阿霉素,由湖北省中龙集团生产。2.实验方法:⑴兔VX_2肿瘤的血管效应探索实验: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组为MI=0.3组(n=10)、MI=0.7组(n=10)、MI=1.4组(n=10)、假照组(n=10),采用大腿内侧瘤组织块接种法接种VX_2肿瘤。0.2ml脂氟显稀释至5ml生理盐水用于超声治疗,各组超声治疗频率均为4MHz,脉冲重复频率20Hz,脉冲宽度18个周期,脉冲时间1.2秒,间歇时间5秒,总治疗时间为5分钟。对照组予以超声假照,仅以探头置于肿瘤表面,时间为5分钟。存储对兔VX_2肿瘤治疗前后的动态造影图像,并用造影分析软件分析治疗前后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PI)及曲线下面积(AUC)。取治疗后肿瘤标本进行HE病理染色。⑵Dox在肿瘤局部的浓度测定:2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组为MI=0.3组(n=8)、MI=1.4组(n=8)及空白对照组(n=6),造影方法及微泡剂量同前。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阿霉素30mg/kg,30分钟后再行超声治疗,空白对照组仅注射阿霉素。超声治疗结束后,即刻在同一造影切面进行治疗后的超声造影。取治疗后的兔VX_2肿瘤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Dox浓度,并对MI=0.3组、MI=1.4组及对照组的Dox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兔VX_2肿瘤的血管效应:视觉评价前后两次超声造影结果显示,MI=0.3组,7例(70%)肿瘤治疗后血供较治疗前明显变丰富,1例(10%)肿瘤治疗后血流阻断,2例(20%)肿瘤血供未见明显变化;MI=0.7组,5例(50%)的肿瘤血供较治疗前减少,3例(30%)的肿瘤血供较治疗前增加,2例(20%)未见明显变化;MI=1.4组治疗后8例(80%)肿瘤血供较治疗前减少,血流增加和无明显变化各1例(10%,10%);对照组治疗后造影未见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MI=0.3组治疗后峰值强度(PI)显著上升(P0.05),MI=1.4组治疗后PI及AUC显著下降(P0.05、P0.01)。HE染色未见明显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⑵阿霉素在肿瘤局部的浓度测定结果:MI=0.3组、MI=1.4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的肿瘤组织内Dox药物质量浓度分别为(1.529±0.400)μg/g、(0.969±0.661)μg/g和(0.887±0.545)μg/g。MI=0.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0.3与MI=1.4,MI=1.4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⑴低能量诊断超声(MI=0.3)联合微泡可丰富兔VX_2肿瘤血供,高能量诊断超声(MI=1.4)减少血流灌注同时不引起组织显著病理变化。⑵低能量诊断超声(MI=0.3)联合微泡可增加兔VX_2肿瘤局部血液灌注及其药物浓度。
1.VINNO一键智能优化技术可以自动调整图像参数,使操作者能在瞬间内得到优化的二维图像。
2.采用VINNO微磁引导功能,则平面内或平面外均可以更容易的穿刺成功。可清晰指示穿刺针及穿刺路径,观察麻药扩散情况。
3.飞依诺穿刺增强技术可实现根据不同的进针角度,适时调节声束的角度,增强组织与穿刺针的显示能力,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X光,核磁共振,超声,CT的异同点

  1895年,德国菲试堡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物理学教授威廉·孔拉德·伦琴把新发现的电磁波命名为X光,这个“X”是无法了解的意思。世人为了表示对发明者的敬意,亦称之为“琴伦线”。X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电磁波或辐射。当高速移动的电子撞击任何形态的物质时,X光便有可能发生。X光具有穿透性,对不同密度的物质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在医学上X光用来投射人体器官及骨骼形成影象,用来辅助诊断。   1894年,实验物理学家勒纳德在放电管的玻璃壁上开了一个薄铝窗,成功地使阴极射线射出管外。   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在探索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中,意外发现了X光。X光的发现,不仅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也给医疗保健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伦琴因此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x光是穿透性很强的射线,一种高能量光波粒子,所以一般物体都挡不住,射线要被阻挡,关键由射线强度、频率、阻挡物质与射线作用程度、阻挡物质厚度、阻挡物质大小共同决定。一般情况下,常见的X光(医院用)大约3~5cm的铅块就可以阻挡了。但是也会在背景屏上会显示阻挡物的阴影形状,就好像日食,虽挡住了太阳光,却留下了阴影。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超声是超过正常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000赫兹以上。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出来,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就是超声检查。   最早使用的是A型超声,它为振幅调制型,是一种超声示波诊断,按不同的反射波判断疾病,诊断能力有限。后来出现了B型超声,为辉度调制型,是超声显像诊断类型,能直接显示二维空间图像,故又称二维超声,能直接观察到器官的影像,诊断能力大大提高。之后,又出现了D型超声,也称多普勒型,是超声频移诊断法,利用多普勒效应,显示血液流动和脏器活动的信号。此外,还相继出现了M型、C型和T型超声。近年,又生产出彩色B超,比B超分辨能力更强。   超声技术主要用于体内液性、实质性病变的诊断,对于胃、肺和胃肠道的病变则难以进行分辨。超声检查对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比较容易,确定病变是否为液性或含气性也较可靠,也尚能分辨肿瘤的良性与恶性。超声对检查心脏、腹部和盆腔器官包括妊娠的检查应用较多,如对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硬化,胆囊结石及肿瘤,脾和胰腺的疾病以及腹水诊断较为可靠;对肾脏、膀胱、前列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等疾病的诊断比对甲状腺、乳腺疾病的检查诊断准确;对妊娠的诊断,包括胎位、胎盘定位、多胎、死胎、胎儿畸形及葡萄胎判定等,都有相当高的价值。由于超声诊断仪不似CT昂贵,收费标准较低,因此,在临床应用较普遍,检查前的准备也很简单,如做肝、胆、胰、脾检查只需在检查当天禁食和禁水;检查妇科、前列腺则只需憋足小便即可。 什么是CT   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   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CT的发明   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种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见图1-2-1。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pixel),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CT设备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①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由于扫描时间短,可避免运动产生的伪影,例如,呼吸运动的干扰,可提高图像质量;层面是连续的,所以不致于漏掉病变,而且可行三维重建,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超高速CT扫描所用扫描方式与前者完全不同。扫描时间可短到40ms以下,每秒可获得多帧图像。由于扫描时间很短,可摄得电影图像,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伪影,因此,适用于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小儿和急性创伤等不能很好的合作的患者检查。   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显然,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体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可以多角度查看器官和病变的关系。   CT检查技术   分平扫(plain CT scan)、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扫描。   (一)平扫 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一般都是先作平扫。   (二)造影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方法分团注法、静滴法和静注与静滴法几种。   (三)造影扫描 是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例如向脑池内注入碘曲仑8~10ml或注入空气4~6ml行脑池造影再行扫描,称之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CT诊断的特点及优势   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塞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脱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因此,脑的X线造影除脑血管造影仍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已少用。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而且可以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有希望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   CT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也很有价值。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胆指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但明显病变,X线平片已可确诊者则无需CT检查。   对胸部疾病的诊断,CT检查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强扫描以明确纵隔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诊断,均很在帮助。肺内间质、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CT对平片检查较难显示的部分,例如同心、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圾,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心及大血管的CT检查,尤其是后者,具有重要意义。心脏方面主要是心包病变的诊断。心腔及心壁的显示。由于扫描时间一般长于心动周期,影响图像的清晰度,诊断价值有限。但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壁的钙化及动脉瘤改变等,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很大价值。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骨关节疾病,多数情况可通过简便、经济的常规X线检查确诊,因此使用CT检查相对较少。   CT检查范围   CT可以做哪些检查吗?   一、头部: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血管畸形,各种肿瘤,外伤,出血,骨折,先天畸形等;   二、 胸部:肺、胸膜及纵隔各种肿瘤,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囊肿,肺不张,气胸,骨折等;   三、 腹、盆腔:各种实质器官的肿瘤、外伤、出血,肝硬化,胆结石,泌尿系结石、积水,膀胱、前列腺病变,某些炎症、畸形等;   四、 脊柱、四肢:骨折,外伤,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肿瘤,结核等;   五、 骨骼、血管三维重建成像;各部位的MPR、MIP成像等;   六、 CTA(CT血管成像):大动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瘤及夹层等;   七、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癌等;   其他:眼科及眼眶肿瘤,外伤;副鼻窦炎、鼻息肉、肿瘤、囊肿、外伤等。   由于CT的高分辨力,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能清楚显示出病变。在临床上,神经系统与头颈部CT诊断应用早,对脑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的炎症与寄生虫病、脑先天畸形和脑实质性病变等诊断价值大。在五官科诊断中,对于框内肿瘤、鼻窦、咽喉部肿瘤,特别是内耳发育异常有诊断价值。   在呼吸系统诊断中,对肺癌的诊断、纵隔肿瘤的检查和瘤体内部结构以及肺门及纵隔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做CT检查做出的诊断都是比较可靠的。   在心脏大血管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中也是有诊断价值的。   CT的几个重要概念:   1,分辨率:是图象对客观的分辨能力,他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CT值:在CT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蒋各种组织包括空气的吸收衰减值都与水比较,并将密度固定为上限+1000。将空气定为下限-1000,其它数值均表示为中间灰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相对的吸收系数标尺。   3,窗宽和窗位   4,部分容积效应   5,噪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群里,如感觉到身体不适,还是应该及早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X光、B超、CT、核磁共振,这些区别在哪里_1

文章标题: 超声造影在肺部病变应用中的研究有哪些进展值得关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525.html

[超声造影在肺部病变应用中的研究有哪些进展值得关注]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