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26 17:00: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功劳大的有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等。
1、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
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西方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秦献公
秦献公(前424年—前361年或前362年),嬴姓,赵氏,名连。《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秦灵公赵肃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前385年(秦出公二年)回国继位,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
秦献公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赵渠梁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前366年(秦献公十九年),秦献公打败韩魏两国,护主有功,从此秦国重新提高了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3、秦孝公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一说名“骃”),栎阳(今陕西省阎良区)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5、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吕政、祖龙 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秦国历史上功劳最大的君主了,正是他任命商鞅变法,才是秦国真正的强盛起来。单纯这一点,秦孝公的功绩在秦国历史上也能排到前五位。
第二位秦穆公 (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
秦穆公之所以能把周天子封为霸主,是因为他歼灭了西部20个国家,扩地千里。秦穆公时期是整个春秋时期,秦国最辉煌的时期,一直持续到战国初期,秦国都没有能和秦穆公相匹敌的国君。
第三位 秦献公(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秦国正是从他手上开始雄起的,秦献公曾经在魏国待了30年,亲眼看到魏国是如何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所以秦献公回国继位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迁都,后面废除了活人殉葬的制度,鼓励人口生育,对生孩子多的家庭进行奖励。
第四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他继位之后杀了商鞅,但是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秦惠文王时期是秦国真正崛起的时刻,从这个时期起,在没有哪个国家都对秦国造成威胁了。
秦惠文王攻打魏国夺取了全部的河西之地,同时攻灭蜀国占领四川,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击败楚国占领了汉中,读过三国的都之地,刘备就是依靠四川和汉中称帝的,从这里看见秦国的实力有多强了。
第五位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在秦国的三十一国君中,第一位被封诸侯的秦襄公,称霸西方的秦穆公,改革变法的秦献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夺取巴蜀和汉中的秦惠文王,长白之战击败赵国的秦昭襄王,都是秦国历史最伟大的君主,也正是他们打下的基础,才有了秦始皇的一统天下。
第一位:秦简公。秦简公赢悼子是篡位上台的,抢了公子连也就是秦献公的宝座。秦简公在位时,初步进行了改革,比方说允许官吏、普通百姓佩剑,实际上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是很大的进步。
第二位:秦惠公。秦惠公很悲催,当时名将吴起在河西为魏国开疆拓土,秦惠公率领50万大军反击,结果惨遭失败,河西之地尽失。
第三位:秦出公。秦出公两岁继位,当时是母亲做主,后来被秦献公杀死了。
第四位:秦献公。秦献公在外流浪了近30年,继位时心智非常成熟,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扭转了秦国江河日下的败局,最后几年已经对魏国开始了反击。
第五位:秦孝公。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快速强大,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趁魏国东出之际,收复了大量土地。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此时,虽然诸侯国林立,但并没有哪一个能真正取代周天子的地位,于是天下诸侯共同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为周王,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部落的继续威胁,于是决定东迁都城到洛邑(今洛阳),史称“周平王东迁”,这是东周的开始,也是春秋的开始。
在拥立周平王继位和东迁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表现很出色,得到了周平王的赏识,此人嬴姓,秦氏,名开(此姓名系《东周列国志记载》,真实与否暂不论证)。
对于这个名字不少人比较陌生,但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秦襄公,周平王东迁国都之后,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了他,自此秦襄公正式成为了周王室分封的诸侯,这是秦国的开始。
不过周平王肯定想不到,灭亡东周的,就是曾经拥立自己为王的秦襄公的后代,只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暂时不表。
我们把视线继续往后转移,到秦襄公的后代秦献公身上,因为此人才是我本篇要说的重点。
说起秦献公,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说,这是秦孝公的爹,其实
秦献公的成就丝毫不在秦孝公之下,可以说,没有秦献公,秦孝公就不可能顺利的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彻底变法。
春秋战国诸侯并起,为何会是秦国完成大一统?原因不单是秦人善于借鉴学习,就让飞鱼从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入手,为您解析秦国为何会攻灭六国一统中原。
秦献公的传奇一生。
秦献公的爹,是秦灵公,秦灵公死后,本该秦献公承袭秦公之位,但是秦献公的叔叔不干了,于是发动武装夺权,是为秦简公(《史记》记载: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十三年,城籍姑。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
此时秦献公毕竟羽翼未丰满,根本没有能力和实力从叔叔手里夺权,为防自己会被叔叔斩草除根,他只能被迫流亡魏国。
见证了魏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霸主地位,当他看到魏国如此强大之后,他就下定决心,只要自己回国继位,立即就效仿魏国的改革,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秦献公的机会终于还是来了。
在秦献公流亡魏国的时间里,秦国经历了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三代,秦出公继位时只是个娃娃,大权在他的母亲手里,他的母亲重用宦官和外戚,导致了秦国上下一致不满,在这个大背景下,秦献公才得以被召回秦国,秦国属于秦献公的时代,也正是开启了。
秦国的恶俗——人殉。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土崩瓦解的时期,在旧贵族的眼里,奴隶是没有任何人权的,秦献公回到秦国之后,发现秦国依然保持着“人殉”的恶俗,并且奴隶主还以谁殉葬的奴隶多、身体强为炫耀的资本,大量的青壮年奴隶,就被殉葬了。
秦献公时期,山东诸侯对于这样制度早已摒弃,但秦国却坚定不移地贯彻着,足见此时的秦国究竟有多么的落后,说到这,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何为“人殉”了。
人殉,就是指用活人陪葬的恶俗,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社会,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渐渐被取缔,到这汉代以后基本就没有了,这是一种残忍的阶级对抗。
受魏国变法熏陶的秦献公,深深地意识到,这是违背人性,是秦国积贫积弱的关键所在,秦献公就立志要废除人殉制度,但旧贵族和奴隶主又怎么会轻易妥协呢,不过没关系,因为秦献公想到了用陶俑代替真人来殉葬,这也被后来的秦国一直沿用,后来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源自秦献公的这条妙计。
秦国统一华夏的原因。
纵观秦国的历史,这是一个极其善于借鉴和学习的诸侯,可以说从秦献公时期,就已经为继任的君主打好了方向:
变法强国,只有彻底的变法,才能真正的强国。
正是秦献公为秦国的变法开了好头,后来秦孝公的变法才会那么顺当 ,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也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此后一直到秦国攻灭六国,秦国的变法运动都一致发挥着重要作用。
秦国统一华夏的路上布满荆棘,所幸的是,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能披荆斩棘,本国的人才不足,那么就从山东诸侯里挖,山东诸侯文明先进的习俗和政策,也正是被这群人带到了秦国,并且生根发芽,最终完成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蜕变。
战国诸侯并起,为何会是秦国完成大一统?不单是秦人善于借鉴学习,
君主贤明,变法彻底,名将辈出,名相不断等等,都是秦国统一华夏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入手,解析秦国为何会攻灭六国一统中原,春秋战国是被战争充斥的年代,冷兵器时代打仗其实打的就是人,身强力壮的人在战场上是很有优势的,后来名震一时的魏武卒,就是士兵中的“特种兵”。
但是秦国的“人殉制度”,却把最能打仗、最有可能打胜仗的这部分人都给殉葬了,这就导致秦国的青壮年会越来越少,
“人殉”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和发展,早已最大限度的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
战国初期发生过这样一场战争——阴晋之战,这场战争中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50万,很多人认为,这个数字可能并不真实,真实与否我们暂时不作深究,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秦国的人殉制度,造成了士兵虽多,但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战斗力自然也高不哪去,被吴起的五万魏武卒打的大败,是极为有可能的。
秦献公废除了人殉之后,秦国土地有人种了,战争有人打了,并且都是精壮的青壮年,战国中后期,秦国能在数次大战中迅速恢复,秦献公的这项废除“人殉制度”的创举,功不可没。
秦献公传位给仲公子嬴渠梁而不是长公子赢虔,原因主要是仲公子嬴渠梁更适合做当时秦国的国君。为何这样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
秦献公去世时秦国的状态。秦国因护送周天子东迁,得到了周天子的封赏,开始在关中地区发展,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西戎势力遭到打压,秦人在关中地区发展壮大起来。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能之士,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秦国国力大增,向西打击西戎,秦国在这期间开疆拓土,发展迅速,秦穆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然而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之后的国君相对比较平庸,再加上秦国地处西北,和西戎接壤,不管文化上还是经济上发展缓慢,一度不为山东诸侯看重。
秦献公即位后,在秦国展开了改革,秦国有所发展,但是自秦厉共公以来长期的战乱,让秦国内耗严重,经济凋敝、人口稀少,秦国仍然是西方的穷国。
秦献公时期长期的战争,让秦人难以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秦献公发动数次河西之战,企图夺回失地,但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秦国收回失地的重担留给了后续国君。
秦献公死时的秦国,经过连年征战,秦人已经很苦,以这样的状态很难打败当时的第一号强国魏国,收复失地也是困难重重,秦献公留给后续国君的摊子,并不是一个好摊子,所以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更加注意。
长公子赢虔的优势。秦献公当时有两个儿子可以继承国君之位,一个是长子赢虔,另一个就是仲公子嬴渠梁。
相比于年仅21岁的嬴渠梁,赢虔年龄稍长,历史上关于赢虔的记载并不多,但从他的官职(上将军、太子太傅)来看,赢虔在军事上有一定的造诣。
但是,秦献公明白,在治理国政上赢虔并不如嬴渠梁,此时的秦国需要一位有大胸襟、能忍辱负重、励精图治、让秦国重现穆公霸业的辉煌时刻。
公子嬴渠梁的优势。嬴渠梁虽然是仲公子,在年龄上不如他大哥,但嬴渠梁在治国理政上更强一些。
嬴渠梁即位后也没有辜负秦献公的重托,他暂时停止大规模征战,让秦国休养生息,并向天下下达招贤令,广招天下贤能之士。
正是在秦孝公的求贤令号召下,卫鞅来到了秦国,辅助秦孝公实行了比较彻底的变法,卫鞅也成为商鞅。
秦国经过三次循序渐进的变法,经济迅速发展,秦人乐于耕战,秦国国力迅速上升,终于击败魏国,收复河西故地,秦国拓地千里,一跃成为虎狼之国。
可见,秦献公选择嬴渠梁作为国君继承人,是明智之举。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这里说的“六世”,是从秦孝公开始的。但实际上,在秦孝公之前,秦国还有一个君王的作用是被忽视了的,他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
实际上,秦国的改革,是从秦献公开始的,至少他实行了改革的预热。由于他励精图治,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秦国羸弱的国力,得到极大发展,同时军事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秦献公除了在秦国改革上的预热外,还有一个贡献,就是他发现了秦孝公。可以说,没有秦孝公,也就没有“商鞅变法”。没有“商鞅变法”,也就没有秦国后来的快速发展。
秦献公本来年富力强,可惜,他在向外发动战争时,受了伤,后来因伤不治而亡。在去世之前,秦献公面临这传位的问题。当时,长公子嬴虔能征善战,在军中很有威望。按说,他正是理想的继承人。可秦献公在临终时,却把国君之位传给了次子公子嬴,也就是后来的秦孝公。这是怎么回事呢?说到国君之位,秦献公是深有感触的。当年,他的父亲秦灵公去世时,他才不过5岁光景。
本来,他的叔父悼子,答应了他的父亲,要好好地辅佐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君。但等秦灵公一死,悼子便夺了他的国君之位,并把他驱逐出了秦国,害得他在魏国流亡了29年。悼子去世后,让2岁的儿子出子继承国君之位。结果子少母壮,一时外戚当道,惹得秦国朝臣百姓怨声载道。
也就这样,秦献公在大家的拥戴下,回国夺位,得以复辟,成为秦国国君。吃尽了苦头的秦献公,深知国君之争,不光会让宗室相残,还会引发内乱,最终导致国力衰弱。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夺权之变,在选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异常谨慎。
秦献公子嗣不丰,他一生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庶长子公子虔;另一个是嫡子公子嬴渠梁。说起来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公子虔英勇善战,刚毅果敢,许多地方都很像秦献公,因此很得秦献公的疼爱。而且,公子虔不光有战功,在军中也有极高的威望。同时,秦朝的贵族对他也很支持。嬴渠梁则沉稳谨慎,遇事往往能深谋远虑,政治上能力上,显得出类拔萃。
按古代“嫡长子制”的规矩,其实秦献公就应该选王后所生的秦渠梁。但是,秦献公知道,选对继承人,才能使秦国得以稳定富强,才能继续他的改革,让秦国脱胎换骨。所以他一直在犹豫。除此外,他还担心两个儿子到时候为了争夺国君之位,拼得你死我活。
这样,秦国又将陷入内乱。总之,他不光要立太子,还要使两个儿子仍旧亲密无间秦献公思来想去,没有对策,所以他准备问问别人的想法。他先问了王后,接着又问了朝臣,再接着又询问老百姓。为此,他甚至还征求了公子虔和秦渠梁的意见。等到大家的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后,他最终才确定立秦渠梁为世子。
实际上,或许秦献公心中早就有答案。他不过是采用这个办法,在全国人心中搞一次宣传,表明这个秦渠梁是你们选择的,你们必须要好好支持他,不能造反,这也有点民选的味道。显然,秦献公这一招是成功的。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因旧伤发作而死,秦渠梁顺利地继承了帝位,是为秦孝公。果然,在秦孝公继位后,公子虔对他非常支持。
当时,卫国的庶公子商鞅由于在卫国不得志,于是改投到秦国,推行变法。尽管秦孝公很支持变法,但法令推出后一再不被大家重视,正在这时,太子嬴驷犯了法。按理,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由于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便施以刑罚,所以商鞅就处理了嬴驷的老师公子虔。
公子虔虽说并不赞成变法,但为了使秦孝公的变法能够成功,还是接受了商鞅的惩罚,无怨无悔。既然公子虔都得接受惩罚,百姓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变法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秦献公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实在是很高明的。(参考史料:《东周列国志》《史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