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23 23:02: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古代中国在某些朝代,国力十分强盛,很多国家都曾向我国称臣纳贡。我国的一些文化和政治制度也逐渐传到别的国家。朝鲜在明朝时期派出使者来向我国学习文化知识,并且还让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国家的名字,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朝鲜。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朝鲜并不是自愿向明朝称臣的。
公元1387年,朱元璋派兵占领铁岭。铁岭是明朝和高丽国国土的分界线,高丽国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朝鲜。但当时的高丽国国王不知道明朝实力之强大,竟然打算讨伐明朝,想要再次控制铁岭。朱元璋立马派大将迎战,高丽国派出的大将李成桂,自知不是明朝大将的对手,便将高丽国的国王擒住,自己建立了李氏王朝。深知不是明朝对手的李成桂,便向明朝称臣,废除原有国名,派使者前去请朱元璋赐名。
在和大臣商议后,朱元璋决定赐名朝鲜。为了赞赏李成桂的觉悟,朱元璋还将朝鲜列在永不征讨的国家。后来朝鲜这个名字就一直用到了现在。从此以后我国就与朝鲜有了密切的交流,我国的一些思想文化便开始传入朝鲜,就比如当时奉行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传入,对朝鲜的男尊女卑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就连有些职业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古朝鲜有种医师,她们的一项特殊任务难以启齿,被人称作“医妓”
当时的女性地位十分低下,甚至不能够随意的出门,在必须要出门的时候还必须要蒙住面纱。古朝鲜对男女的关系的管控也十分严格,除了结发夫妻,任何男女不能在私下过度亲密。这种男尊女卑的制度,导致女性在生活方面很大的不便利。就比如当时的医生大多是男性,如果严格遵照男女不能亲密接触规定的话,女性生病之后就医将会是一个大麻烦。后来朝鲜的一位君主为了弥补这个空缺,又发明了医女这个职业。但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除了给皇亲国戚治病的那些高等医生,剩下的医生地位也是十分的低下,这个职业曾经成了耻辱的代名词。
事情的原因还要从朝鲜诞生一位荒唐的君主开始,这个昏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燕山君。他生性暴虐,喜好美色,曾经把皇宫周围的一座寺庙作为自己的酒池肉林,经常不顾政务在此享乐。最后还看上了在宫中为自己治病的女医们,他命令宫中的女医生也要学习唱歌跳舞。就这样,这些女医生除了给人们看病,还多了一项取悦于君主的任务。发展到后来,这些女医生已经与宫中的歌女别无二致,这荒唐的君主还经常在设宴的时候,把这些女医生分给大臣,许多人也乐于接受,人们在这时把女医生称为医妓。
后来这位燕山君由于其残暴的统治,被文武百官合力废黜,把他流放到一个附近的小岛上,两个月之后他就病死了。在燕山君去世之后,医妓这个职业依然留存了下来。后来有一位君主想改变这种荒谬的情况,他下令不准女医出入宴席场合,恢复女医原有的职能。这道圣旨刚开始还很奏效,可最后还是没能执行下去。
后来民间还开设了专门给达官贵人服务的医馆,里面的医生大多是医妓。这种乱象一直持续到日本人攻占朝鲜,由于日本人对医生这个职业非常的尊敬,所以便下令废除了医妓这个职业。
医生本来是应该被人尊敬的,可是由于朝鲜的历史因素,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医生,沦落到和妓女一样的地位,实在是可悲可叹。好在最后下令废除这个荒唐的职业,才终于结束朝鲜对女医生的羞辱,恢复了女医生的地位。
首先来说是士大夫的含义,相信最初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士大夫就是古代当官的,而且当的是很大的官,可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士大夫的含义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有影响力的人,第二种就是朝廷里面当官的人,而这句话从字面的含义来讲,就是说,古代的时候,士大夫就算是犯罪了,也不用受刑。
二是,此处的“刑”,是古代是司法机构,可理解为刑部。通常来说,刑部负责审理案件,若是审讯的对象为士大夫,刑部无权直接定罪,必须上报给皇帝,然后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即使出现什么问题,也不会有人敢反对,毕竟是皇帝是意思,除非皇帝想找人背锅。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原句是“国君扶式,大夫下之;大夫扶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我们都知道官员有权,因此他们和一般人不同,他们作恶是不需要亲自动手的。比如一个领导看某人不顺眼,他自己不用动手,底下的人会去教训。
甚至这个领导连话都不用说,底下也会有人为了讨好他而教训他的对头。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的法律原则之一,是为官僚、贵族提供法律特权的根据,其重心在于强调平民百姓与官僚贵族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对于官僚贵族等统治阶层社会特权的维护。因为天子、诸侯、大夫都是以血缘和姻亲相互联系着,他们之间都保持着社会和外交的接触,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们就遵循之间的君子协定。所以说,他们是尊礼而行。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这样的折磨会破坏他们在庶人中的形象。而周礼有一套很复杂很繁锁的流程,已经到了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的礼法,所以这种折磨就不要让庶人去忍受了。也指不要用重刑来折磨有知识的人,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
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1、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2、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4、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礼仪不能用于平民百姓,刑罚不能上加于官僚贵族。
此句反映封建社会“礼”、“刑”等上层建筑的阶级性,它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主要指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一律不是享受。平民和奴隶毫无权利,却必须承担礼所加给的各种义务。
特别是奴隶,只是权利的客体,可以由奴隶主贵族任意宰割。周孝王时的《曶鼎铭》记载,五个奴隶的价格仅值“匹马束丝”。
“刑不上大夫”主要指刑罚的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即奴隶主享有特权的奴隶制法。
扩展资料: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治”相对应。
法家主张在为官治事的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体现出较强的公平性和事功性。礼制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主张和政治主张,它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畜聚均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个人平等、个人自由的发展,但对资源保护却有很大的正面价值。
一方面,它根据等级分配资源,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了人们的私欲膨胀;
另一方面,“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原则,客观上引导人们崇俭去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治
刑不以大夫为上,礼不以庶人为下意思即为刑罚不以处罚高官为高级的刑罚,而礼节不以礼待庶民而为下等。所以这句话提倡的是,不要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来判定刑罚与礼节的好坏,在刑罚和礼节上人人平等。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
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
拓展资料:唐孔颖达正义云: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白虎通云: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礼谓酬酢之礼,不及庶人,勉民使至于士也,故士相见礼云: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张逸云:非是都不行礼也,但以其遽务,不能备之,故不著于经文三百威仪三千耳,其有事则假士礼行之。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
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东汉郑玄注云:礼不下庶人,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刑不上大夫,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
拓展资料:唐孔颖达正义云: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白虎通云: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礼谓酬酢之礼,不及庶人,勉民使至于士也,故士相见礼云: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张逸云:非是都不行礼也,但以其遽务,不能备之,故不著于经文三百威仪三千耳,其有事则假士礼行之。
八议又称“八辟”,是“刑不上大夫”的礼制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定罪后,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或劝其自裁,以砺臣节;其次“戮于朝”(杀死在朝廷)。同姓贵族有罪,则由甸师执行,秘密暗杀于郊野(参见《周礼·甸师》)。
刑不上大夫:士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