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23 20:01: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元至元二年(1336年),淮西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一个叫太平乡孤庄村的地方,佃农朱五四的次孙出生了,他的父亲是朱五四的长子朱重五。平常百姓家,也没有什么文化,这个小孩,没有大名,家人随口喊着小二小二,也就算了。朱小二还有三个叔叔,他和四叔重八年纪只隔七八岁,从小在一起生活,感情极好。
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两岸遭遇大旱,农田颗粒无收,旱灾之后又是蝗灾、瘟疫,贫苦的老百姓们,辛苦劳作却毫无守成,只能在绝望中苦苦挣扎,以求活命。
连续的天灾和人祸,使得朱家这个原本还算安宁的佃农之家顷刻间遭遇灭顶之灾:一家之主、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实人朱五四,和他的妻子陈氏、长子朱重四、长孙朱旺在短短半个月内相继因病饿而亡。原本一个虽然贫穷,但还算安宁和睦的家庭,走到了倾覆的地步。
为了生活下去,失去亲人的朱家其他人:小二的母亲王氏、妹妹朱氏、二叔朱重六、四叔朱重八,强忍着悲伤,在勉强安葬了逝者后,挥泪分别,各自逃生。王氏带着一儿一女,咬牙返回娘家,拼着受尽白眼,也要护佑两个小孩子。而小二的二叔重六、四叔重八,也在依依不舍中各自分别,寻找活路。一家人被迫天各一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团聚。
在母亲的护佑中,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朱小二还是顽强地活下来了,并长成了一个壮实有力的青年。这也算是为老朱家保留下血脉,能够延续香火了。
就在母子三人于乱世中苦苦度日,颠沛流离的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小二的四叔朱重八,经过七八年的磨砺,已经在红巾起义军中担任了副元帅的职位,手握重兵,驻守一方。于是,王氏带着两个孩子,风尘仆仆地赶往朱重八驻守的滁州,投靠这个幸存的亲人。这一年,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
在滁州,离散了七八年,朱家尚存的亲人终于见面,不由得抱头痛哭,互相述说离别的感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小二才知道四叔已经改名叫做朱元璋。
稍微晚一些,朱家的次女婿李贞和儿子也得到消息,前来滁州投奔朱元璋。在他们的口中,朱小二得知了自己的二叔、二婶、三叔、两个姑姑、堂弟,都已经在乱世中去世。
四叔朱元璋已经凝聚了相当的实力,有了在乱世中存活的资本,于是竭尽所能地奉养这些好不容易才活下来的亲人。同时,为了栽培后辈,他给仅存的侄子取名朱文正、外甥取名李文忠,加以教导,希望他们能顺利成长,为自己和朱家的壮大增添助力。从此,朱小二有了大名:朱文正。这时候的朱文正,刚刚十六岁。
朱元璋将朱文正(还有李文忠)看做自己的儿子,大力栽培,让他们随军作战,学习军政学识。朱文正没有辜负四叔的期望,迅速在战争中成长,不满二十即成为朱元璋麾下有数的猛将,为四叔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屡立功勋。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已经二十岁的朱文正随同叔父,渡江攻打元军在江南的重镇集庆路(今南京),更名应天府。作战中朱文正奋勇争先,率军作战,为朱元璋攻克集庆路立下汗马功劳。于是,在朱元璋攻下应天后,把这个勇猛的侄儿提拔为枢密院同佥(朱元璋本人是红巾军小明王所封的知枢密院),使他的级别等同于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汤和等人。
此时的朱元璋,对于朱家除自己之外,此时唯一的男丁朱文正极为重视,授予其枢密院同佥后,还曾经询问朱文正:“想做什么官?”,朱文正回答说:“叔父大业成功,何愁没有富贵。现在就给亲戚封赏,怎么能服众?请叔父先封赏他人。”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更加重用朱文正。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西面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弑杀了名义上的君主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汉。同年,陈友谅大举东下,沿江而来,准备消灭朱元璋势力。危急时刻,朱文正和其他朱氏集团将领一起,协同作战,在应天府(南京)城外龙湾江边大败陈友谅,击退来势汹汹的陈汉军队,为叔父朱元璋的基业巩固再建大功。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统一指挥现有全部兵马,授予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朱文正因此成为朱氏军事集团内,朱元璋之下的第二人。其时,朱文正不过二十五岁。
不甘心失败的陈友谅,退回武昌老巢后,积蓄力量准备再次进攻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汇聚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沿江而下,直逼朱元璋在下游的重镇、也是整个西面防御的门户----洪都(今南昌)。
紧要关头,朱元璋却在赶赴安丰(今安徽寿县)、援救红巾军首领小明王的途中,并带走大量主力。一时无法返回应天,指挥大军抵挡陈友谅来犯。
生死存亡时刻,朱元璋紧急传令,命大都督朱文正率领邓愈、赵德胜立即赶赴洪都,加固城垣、坚壁清野、一定要挡住陈汉大军,以待自己从安丰赶回。
朱文正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了叔父的基业,和朱家的存亡,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为叔父朱元璋坚守住洪都,实现朱家一统天下的霸业。在决死之心激励下,朱文正以不到三万的守军,牢牢死守洪都城,无数次打退陈汉军队进攻,以血肉之躯阻挡蜂拥而至的陈汉大军。
在历时八十五天的洪都攻防战中,陈友谅依仗优势军队,轮番进攻,几次都攻破城墙,杀入洪都城内。朱文正亲自率领精锐,拼死阻挡,一次次将陈军反击出城外。小小的洪都,硬是在近三个月里,阻挡住了陈友谅亲自指挥的近五十万军队军的潮水般进攻,朱文正不辱使命,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创造了震惊天下的军事奇迹。
之后,援救安丰得胜回来得朱元璋,做好充足准备,亲率大军前来援救洪都。陈友谅闻报,只得解除洪都之围,退往鄱阳湖,意图凭借水师优势,击败朱元璋。就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依靠正确地指挥、全军将士的奋勇作战、和冥冥中的天命,最终击败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大军。
陈友谅见不能取胜,只得率领残军沿江返回,意图逃归武昌。又是朱文正,在陈友谅撤军途中,断绝粮道,致使陈军溃散混乱,陈友谅本人也在混乱中被流矢所射杀,陈军全军覆灭。朱元璋在决定日后江山归属的最重要一战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而为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的,就是在洪都城坚韧不拔、摧敌锋锐、死守八十五天保卫城池不失的大都督朱文正。
经此一战,朱文正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指挥天赋和军事才能,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元末明初乱世中那些显赫名将中的重要成员。
获胜后,朱元璋大赏诸将,立下非凡战功的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皆受赐官爵及金帛。而功勋犹在他们之上的亲侄子朱文正,因为已经是大都督,无官可加;又是自己宗族,还说过“基业未成,封赏亲戚、何以服众”谦虚话,所以朱元璋为了显示公平和没有私心,于是便没有对朱文正加以额外赏赐,只是当面勉励,并命他驻守洪都,统管平定江西各地军务。没想到,朱元璋一时疏忽,却造成了朱文正日后的悲剧,叔侄因此反目。
朱文正军事能力超强,战功赫赫,而政治能力及人情世故却一塌糊涂。之前年轻,对于叔父的赞誉和封赐并不十分看重,自从成为大都督后,大权在握,年岁渐长,权力欲望也日渐增强,对于地位官职财物这一些代表身份的东西,也是逐渐重视。在临危受命,为叔父、也可以说为朱家建立旷世功勋后,朱文正心里是极度渴望得到叔父的封赐,和异于其他人的奖赏,这也是自己浴血奋战后,应该得到的。
可是朱元璋却一时疏忽、或者说误以为朱文正不会在乎这些虚名东西,自己家人,不需要特别对待,日后自己成就基业,朱家人共同富贵,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顾及到朱文正的感受。
于是,情商低下的朱文正,因为有大功未得到自认为应该得到的封赐及晋爵,开始心怀怨恨,情绪失常,不再正常履行镇守洪都、统帅大军、平定江西的重任,而对于叔父的不满也不知道掩饰,显露无疑,日常牢骚不断,责怪叔父处事不公,对待自己的功劳视而不见。
如果说这些都是朱文正发泄内心不满的表现,那倒也不是特别意外,任谁处在朱文正这样地情况,发一下牢骚总是可以的吧。朱元璋就这么一个亲侄子,听见他发泄不满,在大骂他一番后,搞不好还会反应过来,厚加赏赐,来弥补这个立下大功侄儿。
可朱文正千不该万不该,骄纵之下,居然任由部下军士在江西四处烧杀、抢夺民女、强占田宅。而且还在别有用心的人鼓动下,暗中联络朱元璋另一个敌人张士诚的部下,据说是买卖私盐获利,真实情况就不清楚了,极有可能是打探底细,看有没有可能互通有无,趁机自立。
江西按察使李饮冰得知隐情后,密报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认为这个侄子要造反,于是怒气冲冲地乘船赶赴洪都,下令朱文正立刻出城来见。见到朱文正后,朱元璋怒发冲冠,将侄子大骂一通,厉声责问说:“你小子想干什么?要造反吗!”并命人将朱文正押回应天。
回到应天后的朱元璋怒气不减,亲自审问朱文正,并拿起鞭子狠狠将朱文正打了一顿。几乎要把朱文正立即处死。不过在其妻子马氏的规劝下,朱元璋冷静下来,觉得自己确实是亏待了唯一的侄儿,同时朱文正造反之事也没有实据,而且如果杀了朱文正,也对不起大哥朱重四。所以思前想后,朱元璋还是免除他的死罪,废黜其所有官职,发配到桐城居住。这个时候,距离朱文正坚守洪都获胜、大败陈汉军队,不过仅仅才半年时间。
朱文正在被剥夺官职军权后,软禁在桐城,就这样过了两年郁闷的日子。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原大都督、吴王朱元璋(朱元璋已经在两年前称吴王)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桐城软禁地郁郁而终,时年三十.
幸好朱文正死前,留下了一个幼子,名叫铁柱,这一年已经四岁了。朱元璋得知侄子去世,心里也是很难过,于是把侄孙铁柱接到应天,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并曾抚摸着侄孙的头对他说:“我儿不要害怕,你父亲不听教导,行事骄横,所以我才如此对待他。你父亲的事情,和你没关系。等你以后长大了,我封你爵位,不会因为你父亲的原因慢待你。在我这里好好修学,不要让我失望。”之后,朱元璋为侄孙改名为朱炜,后来又改名为朱守谦。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成就帝业,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朱元璋即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一次册封诸子为王。在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分别封为藩王的同时,太祖没有忘记老朱家除了自己这一脉外,唯一的男丁朱守谦,将他册封为靖江王,封地广西桂林。
朱守谦爵位为郡王,但是待遇和太祖其他儿子所封的亲王无二,册宝也相同,官属、护卫制度也与亲王一样。太祖还特别下诏,以南昌王朱兴隆(太祖即位后,追封长兄朱重四为南昌王,改名朱兴隆)为靖江藩始祖,以朱文正为第二世,日后靖江藩祭祀祖先,都要拜祭朱兴隆、朱文正两位先祖。这也是太祖为了当年的疏忽,而采取的弥补措施。朱文正所遭受的不公,也可以稍稍弥补了。
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朱守谦就藩桂林,到清顺治七年(1650年),最后一代靖江王被清军所杀,一共有十三代靖江王前后承袭,历经二百七十四年,是明代传承时间最久的藩王。所有的靖江王,都是朱文正的子孙后代,这也算是给他在身后的一个慰藉吧。
因为朱文正的后代并未犯错,所以才会册封朱文正的儿子为藩王。朱元璋逼死朱文正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也是因为朱文正造反的行为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原本是要杀朱文正的,但是被马皇后劝说了下来,后来朱元璋便直接将朱文正幽禁了起来,朱文正在幽禁期间便去世了。
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时候,朱文正对他的帮助很大,朱文正在战场上的勇猛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即便是朱元璋也很看好朱文正。当初朱元璋也是问过朱文正想要当什么官的,但是朱文正是个很谦虚的人,所以便推脱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假意推脱让朱元璋信以为真,最后朱元璋册封了朱文正为大都督。只不过朱文正想要称王,朱元璋对他的封赏让他不满意。
后来,等到陈友谅率军攻打洪都的时候,朱元璋派朱文正带着大军抵抗陈友谅,等到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便封赏了在这次作战中勇猛的将军们,只不过没有封赏朱文正。也正是因为这样,朱文正便直接带着军队投靠了张士诚。
朱元璋抓住朱文正之后,不仅痛打了一顿朱文正,还想要杀了他,只不过最后被马皇后阻止了。朱文正被囚禁之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去世了,只留下了儿子朱铁柱。 朱铁柱知道自己的父亲做的不对,所以对朱元璋的做法没有任何的怨言。朱元璋在朱文正死后,便开始安慰朱铁柱,不仅给朱铁柱改名为朱守谦,还册封他为靖江王,驻守桂林。
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手段虽然狠辣,但是他对亲人还是不错的,并未因为朱文正的行为迁怒到朱文正的子孙,反而将原本应该给朱文正的爵位直接交给了他的儿子,让朱文正的爵位得已延续,也算是对朱文正的一种补偿。
因为对战后封赏的不满,朱文正想要投靠张士诚,得知此事之后朱元璋将其软禁,最终致其郁郁而终。其实朱元璋此举我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没有谁能够接受自己的至亲去投靠自己的敌人,但即便如此痛恨朱文正,在朱文正死后朱元璋还是封了他的儿子为靖江王,让其终身享受荣华富贵,那朱元璋此举又是为何呢?
首先在我个人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和朱文正之间的血缘关系。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而朱兴隆早在朱元璋还未起兵之时就已经饿死了,在朱元璋起兵之后朱文正跟随自己的母亲投奔了朱元璋,对待这个侄子朱元璋十分喜爱,将其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可以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虽说朱文正想要投靠自己的敌人张士城,但他毕竟还未真的投靠,大错没有铸成,朱元璋也无法对这个侄子做到真正的冷血,所以在朱文正死后他大肆封赏了他的儿子,让其终身享受荣华富贵,不再因为封赏的原因而与朝廷离心离德。
其次我认为朱元璋将朱文正儿子封王也与马皇后离不开关系。其实在朱文正打算投靠张士诚时朱元璋是想将其一杀了之的,但是马皇后一直在中间斡旋,她认为朱文正只是太过刚直不是真的想要背叛,而且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早已死去,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还是将其软禁,不过在软禁不久之后朱文正就郁郁而终,朱文正的死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朱元璋坚硬的心,毕竟朱文正也算他的半个儿子,所以封赏朱文正的儿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朱文正的一种补偿。
在朱元璋的心中,他对于这个曾经战功赫赫的侄子无疑是非常信任的,但无奈朱文正还是因为封赏的原因与其分道扬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胀,那或许就只能够落到朱文正这样的结局。
因为当时朱文正守住南昌有大功,朱元璋打完陈友谅之后想要犒赏他,结果朱文正谦虚了一下,说他并不急着要奖励,说朱元璋可以先封赏其他功臣,其实是想要坐地还钱。
结果朱元璋真以为他大局为重,然后就真的没封赏他。依旧要他守南昌这个没油水的地方,朱文正心里不平衡,结果就背叛朱元璋了。
朱元璋的经济成就:
1、兴修水利
朱元璋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2、移民政策
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史称“洪武大移民”。
朱元璋文化成就:
重兴科举,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因为在朱元璋眼中,朱文正属于自家人,不急于封赏,最后好处肯定也少不了他的,所以在朱文正立下大功之后未进行封赏,具体可以参考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章节。
朱文正是朱元璋侄子,也是朱元璋集团内的核心人物。朱文正曾在洪都保卫战中抵御陈友谅60万大军的进攻,这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是一场军事奇迹,因为当时朱元璋的兵力只是陈友谅的三分之一。
朱元璋和朱文正的故事
古代的家族关系是很密切的,基本上每个开国皇帝在打天下的时候都会有亲戚从旁协助。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除了招揽的一批优秀人才之外,他的亲戚能力其实也不弱,其中比较厉害的一个就是他侄子朱文正。
毫无疑问,朱文正是一个用兵奇才,他成功帮叔叔守住了洪都,还把陈友谅给打趴下了。朱元璋其实也很开心有这样一个侄子,可是后来没想到朱文正会想去投靠敌人,当时就上门抽了他一嘴巴子。
一般来说有能力的人都会看不起能力低下的人,朱文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平常看不起别人,自认为自己是最的最好的。
在当时守洪都这个任务简直是不能完成的,可是他却接下了,而且还带着少量的士兵坚持了数十天,最终终于等来了援兵。这一战也让他成名了,被历史给记住了,也被当时的朱元璋给看在眼里。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春,吴王朱元璋势力范围内所辖的江南行省安庆府桐城县,县城内一处戒备森严的华美大宅中,不时有神色凝重的各色人等匆匆忙忙地进出,宅邸中还隐隐约约传出女子及幼儿的啼哭声。不久,府中开始张挂白幡,张罗丧事安排事宜。外人从府中出外操办白事典仪的下人们口中得知:因犯事而被削职软禁于此的前吴王府大都督、为吴王朱元璋坚守洪都八十五天、立下汗马功劳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桐城软禁地度过了两年压抑郁闷的隐居生活后,郁郁而终,时年三十岁。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吴王朱元璋的死敌汉帝陈友谅为了一举消灭朱元璋集团,亲率六十万大军,自武昌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准备趁朱元璋率吴军主力前往安丰(安徽寿县)救援小明王及龙凤政权的时候,乘虚拿下朱元璋集团的根据地——应天(集庆路、即南京)。而朱元璋集团抵挡陈汉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长江下游的重镇、朱氏集团西面防御的门户----洪都城(南昌)。
在生死存亡时刻,远在安丰的朱元璋紧急传令,命亲侄、吴军大都督朱文正率不多的应天驻军,会同邓愈、赵德胜等守将即刻赶赴洪都,加固城垣、坚壁清野、拼死也要把倾巢而来的陈汉大军挡住,保住应天根据地。
朱文正当年尚不满三十,不过已经随叔父四方征战超过十年之久了,在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渡江攻击集庆路、拓展朱氏集团势力范围的战争中,二十出头的朱文正身先士卒、一马争先,率军首先登城,为叔父朱元璋攻克集庆路初立战功。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弑杀了名义上的君主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汉,然后大举东下,沿江而来,准备消灭朱元璋势力。危急时刻,年轻的朱文正和其他朱氏集团将领们一起,奋勇作战,在应天府城外龙湾江边大败陈友谅,击退来势汹汹的陈汉军队。朱氏集团至此在纷争的元末局势中站稳脚跟,朱文正也为叔父朱元璋的基业巩固再建汗马功劳。
身为龙凤政权知枢密院事的朱元璋在夺取集庆路、并将其改名应天后,将这个作战勇猛的侄子提拔为枢密院同佥,朱文正因此与大将徐达、汤和等人官职地位同等。
吴王朱元璋家族中,除自己一家之外,此时唯一的男丁就是朱文正,所以朱元璋对他很是重视,在授予其枢密院同佥之职后,又询问朱文正:“儿想做什么官?”,朱文正回答:“叔父大业成功,富贵自来。现在功业未成,就先封赏我,怎么能使诸将心服?请先赏他人。”
朱元璋闻言很是高兴,以后加倍重用朱文正。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授予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统一指挥朱氏集团几乎全部军队。朱文正因此成为朱氏军事集团之内第二人,仅仅位于叔父朱元璋之下。这个时候,朱文正不过二十五岁。
在陈汉大军倾巢来袭的严峻形势之下,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朱文正为了叔父的基业、朱家的存亡,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拼死也要守住朱氏根据地的西大门——洪都。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四月,陈汉大军在陈友谅亲自指挥下,对洪都城展开了前后八十五天的不间断进攻。近三个月的攻城战中,陈友谅依仗自己占据绝对人数优势的军队,轮番攻击小小的洪都城,城墙数次被陈汉军攻破,并顺势杀入洪都城内。
作为守军主将的朱文正在决死之心激励下,亲自披坚执锐上阵,率领不到三万的守军,死命阻挡,一次次将陈汉军反击出城外,用血肉之躯阻挡阻挡住了陈汉五十万大军潮水般进攻,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创造了震惊天下的军事奇迹。朱家一统天下的霸业,也因此迈出最为关键、最为坚实的一步。
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在从安丰救回小明王韩林儿后,朱元璋马不停蹄急率主力大军返回应天,并亲自指挥援军救援危在旦夕的洪都城。陈友谅在得到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的消息后,只得解除对洪都的包围,往鄱阳湖中撤军,准备依靠自己拥有数百艘大舰的优势,以水战迎击并击败朱元璋集团。
但是在之后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有如神助,接连击败陈汉水军,击毙陈友谅四弟陈友仁、五弟陈友贵,并躲过了陈汉第一猛将张定边的自杀式突击。而陈友谅却在战事焦灼的时候,从座舰船舱中探头向外观察战场,想看清形势,以便下一步作战安排,诡异的是不知哪里飞来一支流矢,不偏不倚,正中陈友谅头部,直接贯穿,导致陈友谅当场死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