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为啥入主中原的人这样骂有些中原帝王

时间: 2022-08-23 16:01: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为啥入主中原的人这样骂有些中原帝王

刘协脑中有谋略,胸中有抱负,为何却偏偏被那些诸侯们牢牢地控制住呢?

自刘邦建汉,汉祚绵延四百余年,止于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汉献帝刘协历来被世人视为懦弱无能的一个典型。

但历史上的汉献帝并非如此,他一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多的则是一种无奈和情势所迫。

作为东汉的末代君王,他在挣扎和妥协中为挽救汉室江山进行了不懈努力与抗争。

汉献帝剧照

拿到了悲情男主剧本

历史上皇帝大多都享受着锦衣华服、珍馐美食。但汉献帝刘协在娘胎里就开始担惊受怕。

刘协的生母是汉灵帝的宠妃王美人,出生世家,容貌姣好,举止端庄,深得汉灵帝的宠爱。

当时的何皇后毒辣、善妒。这可能和她出生屠夫之家有关,尤其生下了皇子刘辩后,何皇后更是嚣张跋扈,偏偏汉灵帝是个“妻管严”,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时王美人刚刚怀孕,深知懦弱无能的汉灵帝无力保护她们母子,于是只能瞒着灵帝偷偷堕胎。

王美人

可是腹中的刘协十分坚强,几次三番,竟只是有一些胎动,以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存了下来。

他在尚未足月之际,生母便惨遭何皇后毒手,中毒而亡,董太后怕孙儿再遭暗算,于是将他抱到自己的永乐宫,决定亲自抚养。

生母被毒杀,父亲不管,还在襁褓中刘协命运就如此悲惨。

自小长于内廷,但“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这是《后汉书》对其的评价。

后汉书

汉灵帝病重之时,也曾动过立刘协为帝的念头,但是基于长幼有序的传统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最终还是立了何皇后14岁的儿子刘辨为皇帝,刘协被封为陈留王。

国家的实际大权由何太后和其兄长何进所掌握,此时才九岁的刘协,身后是对汉室江山虎视眈眈的各方势力。

灵帝死后,留下的是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一地鸡毛,此时大权掌握在何太后一族手中,何太后其兄何进,想要秘密捕杀宦官。

不料,走漏了风声,宦官杀了何进。袁绍等又杀了宦官,董卓从中插了一脚,引兵至长安,杀了何太后。

董卓

14岁的少帝和9岁的陈留王被宦官们裹挟着出逃。“皇帝没了”文武百官惊恐万分,还好最后被寻回。

步步为营,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此时董卓带着自己的兵马压城,态度骄横无礼,大声问责小皇帝,“若非陛下骄纵宦官,何故迎来今日之祸?”

小皇帝哆哆嗦嗦被董卓吓得大哭,之后董卓走到刘协的身边:“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九岁的刘协则以“不就尔抱”回怼。

年幼的刘协遭逢大劫,却能临危不乱,称赞其为睿智果敢,有胆有识也不为过。面对董卓,刘协远胜过其兄不言而喻。

幼年刘协

回到京城,董卓自称与董太后的同族要求立刘协为帝,众百官敢怒不敢言,刘协登基之后,董卓自封太师,开始把持朝政。

刘协表面上假意顺从董卓,暗地里联络以王允为首的朝官们和外官铲除董卓。

随着关东诸侯结成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刘协十分高兴,他想凭借关东诸侯的力量摆脱董卓的控制。

于是他派亲信联络各诸侯,但是却遭到拒绝,原来关东诸侯出兵实为扩张地盘,丝毫没有人关心他这个名义上“天下共主”的安危。

刘协

刘协只能依靠内部朝官的力量了,于是便有了后来人们熟知的王允用美人计使吕布杀董卓。

董卓死后,由于没有安抚好他的余部,由于利益争斗,刘协皇帝没当几天,又被套上了空壳子,董卓余部李榷、郭汜开始把持朝政。

随后王允被杀,相当于砍断了献帝又一支柱。李、郭执掌朝政后上演了“君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的闹剧。

郭汜羁押群臣,李榷扣押皇帝,刘彻此时早已沦为囚徒一般的境地,丝毫没有天子的威严,无力自保。

汉献帝被扣押

完全沦为李、郭二人进行政治争斗的工具。

空壳皇帝的无奈:用有限的权威造福百姓

刘协其实也颇具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三辅大旱,粮食贵得离谱,长安城内一斛谷就价值50万钱,甚至有人吃人的情况出现。

献帝下令开仓救济百姓,但饿死者如旧。汉献帝于是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大殿上煮粥,竟然有两大盆之余。

原来是官员们的假公济私,汉献帝刘协重重的处罚后,长安城中的饥民都得到了救济。

刘协

从以上谋略中足以看出,汉献帝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相反,他在某些方面颇具才干的。

历史的真相:“挟曹操以令诸侯”

汉献帝自从被董卓捧上皇位后,辗转群雄之手、在纷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始终没有摆脱木偶的角色。

当李傕、郭汜两派对擂相互讨伐时,汉献帝从中脱险。

后来李、郭言和,合兵一处攻击汉献帝。此时的刘协只有两条路,一,回去继续当众人抢夺的工具。二、投靠某一方诸侯,变为一人专有的工具。

汉献帝

两害相权取其轻。刘协选择了后者。

从长安到许昌,区区近360千米的路程,汉献帝刘协走了一年,一天连一千米都走不到。

虽然多次面临追捕,但选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他选择了北方的曹操。然而,派出的信使还未出门,李傕、郭汜联军就已经杀到。

这时候,曹操派出大将夏侯惇将李、郭联军击溃,解了天子之危。曹操迎天子回许昌。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在“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这个内忧外患的历史大环境中,汉献帝虽然狼狈,但是他毕竟还有一个皇帝头衔。

曹操

军阀割据,群雄并起,虽然各自为政,但是“大汉”这个旗帜却是有一定的号召力,汉献帝依旧是天下共主的地位。

古代做事,最强调名分,讲究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正如“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久帝搞素而天下归心”一样,都是基于对今后政治斗争的有利性。

曹操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汉献帝迎到此处。汉献帝则是有自己的谋划,他要借曹操之手,稳固他们刘家的汉室江山。

曹操

诛杀失败,终成孤家寡人

曹操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合纵连横各路诸侯,到一统北方的任务。

然而汉献帝刘协作为一个成年皇帝,如何能忍受曹操日渐膨胀的野心。古人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建安五年,汉献帝刘彻不甘沦为为傀儡,暗自下衣带诏,联合朝中大臣设法诛杀曹操。

但是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密谋败露,这起事件的参与者通通被曹操处死,甚至包括他的皇后和妃子,以及自己的儿子。

刺杀暴露

汉献帝这时才知道自己始终是个傀儡,自此彻底死了心,再无奢望,终于明白了汉的崩溃只是旦夕间,要想振兴是不可能的。

延康元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曹丕继位,国号为魏。魏明帝青龙二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以天子之礼下葬,明帝素服发丧。

汉献帝刘彻几乎一生中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不由自主。

从出生、继位到禅让,被权臣控制和利用无从选择,有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抱负,也努力过,但是终不可行。

曹丕即位

若不是生这个时代,他未必不是一位杰出的君王,汉献帝刘协虽具悲情色彩,但不见懦弱之影。正是在他的的苦苦支撑之下,才让濒临灭亡的大汉王朝往后延续了几十年。

没有实力,每个诸侯的手下都有实打实的军队,并且只忠于本人,刘协却没有军队。
因为刘协手中根本没有军权,而诸侯们手中掌握军权。所以他才被诸侯牢牢控制住。

李煜的生平

南唐后主的一生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人物生平
  [1]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次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惧怕李弘冀猜忌,不敢参与政事。在此期间,他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同时也表明自己无意与兄长争位。
  公元959年,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李景遂(李璟即位初曾表示要位终及弟),不久后暴卒。李弘冀死后,李璟欲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李煜书法]

  李煜书法
  973年,宋太祖令李煜去开封,他托病不去,宋太祖遂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公元975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宋太宗闻之大怒。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虞美人》而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一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之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
  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光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小周后乃娥皇的妹妹,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并被规定定期进宫参拜。小周后是个绝色美女,宋太宗垂涎其美丽)

李煜《九月十日偶书》赏析

帮帮忙吧rn谢谢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这首诗的首联“晚雨秋阴”四字,暗扣题目,点出节令正值凉气袭人的深秋,又淅淅沥沥地下着阴雨。“晚雨”,是指晚秋的雨,深秋的雨。在这样一个令人愁肠苦结的阴雨晚秋里,作者触目伤情,就借酒浇愁。但酒醒后仍然是“感时心绪杳难平”,怎么也挥断不了愁情。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颔联这两句是写屋外的秋色秋声。此联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屋里浇愁浇不灭,就来到户外借景消愁吧,谁知看到的是满地的落叶黄花,听到的是风中的红叶飕飗作响,更让人有了冷落萧杀之感。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颈联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议论,直接抒情,说自己与世俗相违背,能够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脱不了俗情,还是忘不了表现多情之态。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尾联这两句有了前后对比。在双鬓斑白前,自己是学安仁的,是多情的,学他的吟咏风月,惜玉怜香,学他的哀子痛妻,悲逝悼亡。而自从双鬓斑白后,自己已参透世情,心灰意冷,不愿再学安仁那样多愁善感了。但不愿学只是一种愿望,碰到愁景愁情时,还是免不了要多愁善感,这就是“却自惊”三字的含义。借用潘安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年华易逝而暗自心惊的情绪。

南唐李煜《九月十日偶书》原文: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译文:

深秋的雨凉气袭人醉酒后突然惊醒,感觉到心里的情绪很难平静下来。满地的落叶黄花,风中的红叶飕飗作响有如鼓声。自己与世俗相违背,能够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摆脱不了多情。自从双鬓斑白后,不想再学安仁那样多愁善感,但还是避免不了。

扩展资料

作为南唐后主,也算是一个亡国之君,尊奉宋廷,经过几代帝王的苟延残喘,南唐只是在宋廷掌控下的一个小小的区域,不足以引起重视,势力很衰落,李煜不得不依靠宋廷。在位期间,殷勤侍奉宋朝,除了岁贡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动,也进礼以示支持和祝贺,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

登基后,沿用北宋年号,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开宝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请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南唐朝野自李煜即位以来,都充斥着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氛,江河日益颓废,加之词人李煜身上所散发出的忧郁文人气质,都无一不昭示着南唐的覆灭,虽然即位之初,为重振人心、确立威信,李煜重用旧臣,稳定高层重心,在经济、政治、军事也做过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想做一个毫无羁绊的隐士,却偏偏钟爱奢荣。登基即位不思朝政,吟词舞墨,夜夜笙歌,自削国号,向虎视眈眈的赵匡胤连年纳贡,妄凭长江天险,以图苟安。

这样软弱的帝王,偏偏又心怀厚土,宽宏仁慈,满腔妇人之仁:广施善,修庙宇,虽不纳良谏,但对死谏大臣的犯上之言又可一笑置之,不加之罪,这在历史上历代皇帝中是从来没有的宽宏。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柳永等所谓的“婉约”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等。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煜

  为了摆脱王朝末日这种“鸦啼影乱天将暮”的恐惧与烦恼,李煜只好遁逃醉乡,借酒浇愁。他靠“杯中物”来消磨时光,特别是在烛残漏断、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更是醉复醒,醒复醉,一味在醉乡和梦乡中寻求精神解脱。每年的“秋雨梧桐叶落时”,是李煜最为凄凉、伤神的季节。

  一次,他在夜阑酒醒之后无法入睡,倚枕沉思。面对秋雨孤灯,他望着身边同他患难与共,为他分忧解愁的小周后,想起前半生的悲欢离合,不禁百感交集,心绪难平,痛觉世事无定,生命短促,大有“今生已矣”之慨。他深悔自己不该生在这个身不由己的帝王之家,面对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时局一筹莫展;也怪自己当初想皈依佛门,却无勇气斩断同世俗的万缕情丝,倘若昔日能断然超脱红尘,而今就不必因沧海横流而忧心如焚了。眼下,他虽然尚未跨入“不惑”之年,但已早生华发,鬓染秋霜。他对此并不大惊小怪,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像晋朝潘岳那样,写什么《秋兴赋》来惊叹自己双鬓斑白;他认为只要能借助诗酒发泄淤积胸中的愤懑,便是最大限度的自我超度。

  想到这里,他蓦然起身,披衣下床,挑灯夜吟,写了一首七律《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dd33701000bvv.html
我比较喜欢这个!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是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评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江水总是向东流淌,人生总有许多遗憾和惆怅,这两件事情都是很无奈的,人力无法改变。
李后主又由此领悟到人生的辉煌、幸福的命运也总是一去不复返,人生到头来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长恨”。人生长恨好像水长东流,不可改变,不可抗拒。李煜为此困惑迷茫。他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不知路在何方。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意思

  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汉献帝,名刘协,字伯和,籍贯不详。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崩,董卓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等人作乱,汉献帝采取以虎驱狼之法,利用曹操保驾却被曹操控制。汉献帝虽不甘为曹操控制,也有公元200年的“衣带诏”事件,以及公元214年欲联合刘备孙权反曹操之举,都因事情败露而致使亲信和宗族百余人丧命。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操之子曹丕,被封山阳公。据说,汉献帝在山阳隐居并以卖药和替人医病为生,长达14年。汉献帝之所以没有作为,究其原因,就是同其从小娇生惯养有关,空有心志,却无治国安邦的能耐。到其任山阳公之时,一切都晚了。

  其实,“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句话并非曹操原创。《荀子?哀公》篇就有说法。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在这段话的后面,荀子借圣人之口,说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并因此得出著名的“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论断。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也曾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评价曾经当过皇帝的诗人李煜先生,说起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话。显然,家国天下,要想长治久安,从小的艰苦磨砺是相当重要的。

  最近,新华网有文章论及干部子弟的教育培养问题,也提到了曹操骂汉献帝。这段话,据说是毛泽东同当时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同志说的。毛泽东同志说,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
文章标题: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为啥入主中原的人这样骂有些中原帝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135.html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为啥入主中原的人这样骂有些中原帝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