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23 01: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中国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人是谁呢?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当时时代周刊的标题是“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国最强者)。那是1924年,50岁的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数十万的兵力,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中外各方势力都看好他,认为它可以统一战火纷争的中国。这也是吴佩孚一生的巅峰时期。但仅仅三年不到的时间,吴佩孚就兵败如山倒,在国民军和北伐军的夹击下彻底失败,率残部逃往四川,从此再也没东山再起。
吴佩孚同张作霖等军阀不同,是秀才出身。光绪22年,吴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而且他也是正规军校出来的,被称为北洋军阀中最能打的,有常胜将军之称。但吴佩孚还是被初出茅庐的张学良给打败了,所以晚年回忆历史时,张学良曾说,吴佩孚不是个好军人。扔下军队,从海上自己逃生了。那是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张作霖的东北军出兵7万,而吴佩孚的直系出兵20万,由于吴佩孚的指挥不当惨败。
当时奉军的主力就是张学良、郭松龄部。作为先锋的郭松龄先被吴佩孚打败,张学良一个人骑着马追赶郭松龄90里路,演出了真实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郭松龄见到张学良很羞愧,向张学良求死,张学良说,你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结果,郭松龄知耻后勇,反而打败了兵力数倍于他的吴佩孚。有趣的是,吴佩孚在与张学良山海关交战前,还专门给前线师长写了封信,战败后,这封信被张学良从司令部抄了出来。开头就是:“张学良黄毛乳子……本大帅明天到那儿,他就会立刻跑掉。”
这件事让张学良一想起来就很得意。吴佩孚比张作霖还要大几岁,1926年张作霖、吴佩孚在北京会晤,想联合起来组建新一届北洋政府。因此彼此都十分熟悉,算起来,张学良还是吴佩孚的子侄辈。因此,在1931年吴佩孚失势后,受到张学良的优待,每月4000大洋供养他。吴佩孚以种花、养鸟、研究佛学安度晚年。那时,正是九一八事变后,两人刚见面,吴佩孚也没有寒暄,上来就质问张学良“你为什么不抵抗?”张学良脸色也不好看忙说,“我有上面的命令。”吴佩孚已经58岁了,还是个炮筒子,他说,有命令也不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真丢你老父的脸。国仇你不报,私仇你不报,你老子的棺材都会竖起来的!张学良有苦难言,毕恭毕敬地说,玉帅(吴佩孚字子玉)骂得对,我给父亲丢脸了。
吴佩孚最让人佩服的是,1935年日军策动汉奸搞华北自治,请吴佩孚做“华北王”,吴佩孚愤然拒绝。1937年日军又要他出任北平维持会会长,也被他拒绝。1938年土肥原贤二要扶植吴佩孚东山再起,送枪十万支,吴佩孚说,我出山也行,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去。1939年,吴佩孚离奇暴死。但大家都猜出是日本人害的。因为吴佩孚仅仅牙疾复发,请日本牙医看病后就猝死。抗战胜利后,为表彰其保持晚节,他被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张学良晚年用这样一句话评价吴佩孚: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把吴佩孚比作廖化式的庸才,可见在张学良心中,吴佩孚的形象是有多么不堪。张学良认为,吴佩孚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他是秀才出身,有点文化,而当时大多数带兵的将领都是大老粗。但若论作战,吴佩孚是毫无能力的。这是张学良的核心观点。 张学良将军还举了个例子,用以说明吴佩孚的无能。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山海关之战,奉军出兵7万,而吴佩孚的直军前来应战的兵力是21万,足足是奉军的3倍。张学良认为,直军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吴佩孚指挥不当。军队打仗最忌讳“各个击破”,但吴佩孚是一个师一个师地增兵,来一个师,被奉军击破,再来一个师,又被奉军击破,就这样,吴佩孚输掉了最关键的战役。
除了领兵打仗能力,张学良对吴佩孚的人品也颇多微词,也举了一个例子作为佐证:也是山海关作战时,吴佩孚手下的一个旅长,叫冯玉荣,他的部队被奉军打败后,这位冯旅长就自杀谢罪了。张学良由此认为冯玉荣是个敢作敢当、很有责任感的将领。但吴佩孚却在冯玉荣死后,把他的脑袋割下挂起来示众。这让张学良深深质疑吴佩孚的是非观和道德性。
山海关战役时,陕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也作为直军主力参与作战。期间,他被奉军逼到绝境,就写信给吴佩孚请求支援。吴佩孚给张治公回了一封信,开头一句就是“张学良黄毛乳子算什么东西”,接下来大意就是你不用怕他,等本大帅明天到了,他立刻就会逃跑的。
但实际情况却是没过多久,张学良就带兵打败了张治公,把他的司令部也给抄了,抄出了这封信。张学良看到吴佩孚如此侮辱自己,自然是怀恨在心,所以他对吴佩孚更是一万个瞧不上,认为他只会吹牛,没有真本事。这件事也是张学良将军晚年自述的。他还曾把那封信装裱起来,摆在屋子里,可惜后来在北京丢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