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23 00:01: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秦朝奋六世而建,却二世而亡,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首先,秦国只到二世就灭亡,是因为统一六国之后,政策转型不及时。秦国时期,可谓是最强大的天下方国,自从“商鞅变法”施行法家政策,脱胎换骨,强势崛起国力独领风骚,历经六世图强,冠于七国。
所谓“马上得天下”对秦国来说再合适不过,但是治理国家依然实行老一套严苛的法治,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然而,秦朝统一后,对外穷兵黩武,战匈奴,收百越;对内苛捐杂税,继续实行严刑峻法,大修万里长城,建阿房宫,修皇陵,导致民生凋敝,百姓不堪其苦,潜在的危险蠢蠢萌动。同时,严酷的法制让官员都害怕,庶人更是民不聊生。
其次,秦始皇不立王后,导致帝国继承人的选立出现巨大漏洞。秦帝国建立后,高压的法治,造成了的权力过于集中。秦始皇死后,权力出现真空,给了李斯和赵高运作的空间,李斯为了一己之私利,弃知遇之恩于不顾,导致长子扶苏身死,蒙恬自刎,堪称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推手。
始皇帝因为其母的影响,奉行不立王后,在后来被证明也是昏招,看似一劳永逸永远解决了外戚干政的问题,实则让王族没有嫡系血脉,国无储君传承混乱,结果祸起萧墙,帝国崩塌。仁义之子扶苏没有被立储,纨绔子弟胡亥继位,沦为权臣的傀儡,王族被屠杀殆尽,帝国摇摇欲坠。
第三,六国贵族犹在,复辟势力一直隐而未发,蠢蠢欲动。秦武力统一六国,但是六国势力传承日久,子孙还在,六国贵族留存下来不在少数,这些复辟势力一直都在隐而未发,等待时机。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六国贵族时刻不忘复国大业,可惜秦朝建立之后也一直未能深度致力于聚拢民心,施行仁政,广布德政,给六国复辟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
最后,大肆屠杀忠良,国家的文臣武将为之一空,起义烽火进展太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一时间六国贵族复辟势力裹挟其中,泥沙俱下;反观秦朝的庙堂,由于赵高阻塞视听,独揽生杀大权,更有极尽“指鹿为马”之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文臣武将被屠杀殆尽,朝廷没有干才扑灭起义烽火。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了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对手——齐国,至此,秦灭六国,四海归秦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嬴政当上皇帝以后,所要做的就是稳固大秦的江山。西汉的学者大都批评嬴政暴虐,又大兴土木,秦法严苛,秦始皇又焚书坑儒,天下民怨四起,所以秦帝国才会如此短命,当秦始皇死后,秦国逐步衰弱,二世而亡!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有两次重要的用兵,三十万军队北防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又南下攻打桂林、南海,然后在此地建立郡县。秦始皇修直道、建长城、修阿方宫、秦始皇陵确实劳民伤财,但这就是秦国短命的原因吗?或许秦国暴政只是表象,而导致秦国速亡的根本原因正是秦国的社会制度。
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曾与群臣讨论。(未来秦国的发展方向)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嬴政废除六国旧地的王侯,立嬴政的儿子们为王。这却遭到了李斯的反对。
廷尉李斯议曰:“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李斯认为如果秦国采取自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势必会造成诸侯之间相互攻伐,秦国也会因此而衰败。秦国之所以能如此强大,正是因为秦国所实行的郡县制。李斯建议嬴政采取郡县制的方式管理国家。最终嬴政采取了李斯的建议,全国范围内采取郡县制。
在全国建立郡县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早在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大崛起,楚国攻灭了权国,就在权国故地改国为县,权县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
到了战国时,各国为了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相继开始变法,继而走向富国强兵之路。魏国借由李悝变法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悍的诸侯国。郡县制起源于楚国,然而秦国却将其发扬光大。秦孝公时期,秦国在商鞅的统筹下实行变法,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郡县在秦国建立起来。
郡县制有什么好处?嬴政能果断听取李斯的建议,并不是独断专行,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强大,到了今天终于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郡县制给秦国带来了甜头,这是嬴政真切看到的东西,郡县制能够让嬴政获利:
1:能够使得秦始皇高度集权,上行下效、政令统一,自己的政令能够毫无阻碍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2:能够调动社会上下各个地区的资源,嬴政可以借此征调更多的民力、财力去完成更加宏大的战争计划以及工程。
正是由于郡县制能够使得嬴政掌握全国的行政、财政、军事权,也因此嬴政可以去修建阿方宫、调用几十万人去修长城、直道、皇陵。
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沉重的赋税,严重的农业歉收(自然灾害导致)世人皆曰秦亡于暴力统治,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本公子颇不以为然。其一,秦朝的毁书垦儒比起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说,是小无见大无。而且烧几本书,就能亡国,真是笑话。其二,秦非无道。
秦只以苛律著称,并加以严格的连坐。体现了以法治国,法律无情。秦国的律法是狠,但就是在这样的律法背景下,秦能从西北的一个西戎诸侯,扫六合,并天下,气吞山河。诚然此法可能水土不服,到了六国故土,当地百姓不能适应具有秦国特色的律令。但秦朝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百万雄师,这支军队,曾经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战场上的秦军各个赤膊上阵,掖下夹俘虏,手提敌军首级(这跟秦国的军事奖励制度有关,秦军领赏以脑袋为凭,因此脑袋是最重要的),勇猛无比。
而且当时秦军的军事经验是最高的。秦国兵器的制作工艺也是最好的,已经实施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程序,为此,秦国仍沿用以青铜器来制作工艺,不使用铁兵器(因为当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比铁器要成熟的多,完善的多)。试想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为什么一支能横扫六国的军队被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起义军给消灭了呢?为什么一支能在长平与赵国四十五万铁骑鏖战数月并全歼敌军被3万破釜沉舟的项军给全歼了呢?最后这支军队连关(函古关)内都守不住了,把老巢都给丢了。试想当年苏秦掌持六国相印,率百万之师都不能攻下。而刘邦和项羽都只有几万军队就这样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给送终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公子窃以为是秦王朝内部的耗斗才成全了刘邦这小子。
秦始皇一身的败笔就在他没有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这是个千古之迷)和用人不当,特别是信任李斯这小人,便有了沙丘阴谋。导致后来扶苏和蒙恬将军被杀害。江山落到胡亥这厮手上,没几年太监赵高杀胡亥,立扶苏之子子婴为帝,后子婴杀赵高。这一切的一切导致秦王朝内部的四分五裂,迅速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和军事上的优势。更为严重的是当起义烽烟四起之时,远在北方抗击匈奴的二十万秦军和在百越(今指越南)的三十万秦军却按兵不动,这不是很奇怪么!甚至到最后,秦朝靠囚犯来守卫都城咸阳。现在历史的真相已经清楚了,秦非亡于暴力统治,也非亡于六国遗民的共同抗秦,而是亡于自己的后院。15年,从最强大到被灭亡只有用了1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值得深思!!!!
秦之所以灭亡,根源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李斯,一个是赵高。 为什么要说李斯?在《过秦论》里说是因为不变法,看过很多书之后我认为不是,如果说是因为秦法太严,那在大乱的时侯秦国人怎么不造反,不一呼百应呢?外面是沸沸扬扬,关中以外非秦所有,关中却安安静静,项羽坑杀了二十万,都是秦人。
所以,原因不在法上,而是因为那时的关东人和秦人不是一家人,也就是说,秦人是秦人,是现在的陕西人,而随便拉个省的,比如河北人,你就不能说人家是秦人,但你说他是汉人,他一定不会反对。所以,当时的反秦事业搞的那么轰轰烈烈,最重要是因为当是大家都不认为自己是秦人,也就是说,对秦王朝,心目中没有那种正统管念,还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想法。我们知道,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是很重的,王莽篡汉,大家还帮他恢复。
而造成这个原因,最重要的是因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坏处大家可能都知道,但他之所以存在过,也是有他的价值的,在马氏的《君主论》里提到过,当王国征服一个地区后,有两种方法可以永久的占领他,一是驻大批的军队,这个顶用,但是不经济。二就是君主直接住在新占的地方。但君主只有一个。而分封制实际上就是起君主替身的作用。很多事情都不是光有害没有利或光有利而没有害,重要的是权衡而已。
而当秦王朝考率这个问题时,赢政并不象有些人想的说的那么利害,就听李斯的了,所以当陈胜起义时,我不说别的,就光说最终在灭秦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项羽和刘邦,项羽反的时候是和那个地方的太守商量一起反,然后在出奇不意杀掉太守自己反;刘邦是跟县令都商量好合活,只是后来县令见刘邦人多怕不好控制反悔才不得以杀了他,可见秦地方官起的作用了,谁能说秦的灭亡跟没有分封没关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