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资治通鉴中,其他叙述大多数都是某宗某皇帝上中下,而唯独唐德宗李适,用的是数字一二三四

时间: 2022-08-22 12: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资治通鉴中,其他叙述大多数都是某宗某皇帝上中下,而唯独唐德宗李适,用的是数字一二三四

论玄武门之变

谁能仔细和我说说事情的经过!具体点!!!!
盛唐是怎样意淫出来的--李世民的八过

史官杰作——玄武门之变

公元六二七年七月二日,唐朝都城长安刀光剑影,喋血百步,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宫中发动政变,杀其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史称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的有关记载,我想大多数略涉史者都该耳熟能详了,但众所周知,中国的正史历来是经过再创造的,下面即对一些可供推敲的地方展开论述。首先对李建成其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历来史书所载之建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庆幸登上帝位开创大唐盛世没有所托匪人。然而透过历史的重重黑幕,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长安的战略地位在当时并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李建成在战争初期即占
据长安,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使得蜀地的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的西方成为了死路,更使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唐军加上坚城长安的效果。),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后,理由后具),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大多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说上一句“建成纳计,乃克长安”。再看李建成的人品,史书上最不堪的大概就是蒸淫父姬的罪名了,史载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可谓石破天惊的一笔。因为直接跟皇帝老爹说我哥我弟给您戴了项绿油油的帽子(而且居然能让史官知道),未免也太过滑稽,任李渊脾气再好,大概也不会窝囊到让此事不了了之罢。这条史载记录大半是李世民座下史官原创的吧,便保守估计,也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含糊道“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李建成无
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让人怀疑他究竟是否窝里斗的料。从历史上看,弟弟的阴谋能力大多强于兄长,有
姬发之于姬伯邑考、公子小白之于公子纠、胡亥之于扶苏、刘秀之于刘[丝寅](字库无)、杨广之于杨勇为证(曹植与曹丕倒是例外,不过我不认为曹植是个野心家,
欢迎讨论),大概只要有一个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弟弟,兄长的位置就要危乎其哉了。我想这大概不是偶然,身为嫡长子,总有“居安不能思危”的倾向。相反,李
世民却因一句“居安思危”而瞿然动容。那么,谁会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纵横不倒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再来看李世民其人,正史中的李世民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
谓一忍再忍,直至忍无可忍,是忠义孝悌的道德典范,俨然内圣外王。那么李世民究竟是否真如史所载,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直在被动忍让当中呢?从李渊晋阳起兵
开始看,《资治通鉴》写:“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正。”这一段便大有疑点,其实李渊受隋室所迫,早有反意(李渊戎马半生,官场捭阖不倒,身处乱世,自非池中物)。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刘文静(后为李渊所杀),李世民只是鼓动者之一,且其军功至此尚半点未立,那么这个“皆汝所致”就无从说起了。而且这个“请以世民为世子”的“将佐”事迹并未载于史,殊为可疑——试想如有人慧眼如此,如何会被李世民漏掉?由此推测,“废立”之说,十有八九有如“高祖斩白蛇”“刘备靠大树”一类的“事后诸葛亮”编造出来的。另外就是和尚道士的预言了,名字尚无,便有
“年二十,可济世安民”。准确程度几乎可与诺查丹玛斯相媲美,不过估计和尚可能是见了富人模样就要上去讨点欢喜钱来的,说不定还造就了多少张世民、王世民、
孙世民呢。武德四年,攻打洛阳的李世民带房玄龄拜访了远知道士,道士的预言还是很有客观依据的:“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自是“眷言风范,无忘
寤寐”。大概他便是从此才坚定了夺位建成的决心罢。同一年攻下洛阳后,他招贤纳士,设天策府、文学馆,闲则共话古今,纵谈天下,俨然君臣气派。封德彝便注
意到:“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于是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的斗争中,李世民于情于理都处在主动出击的位置,但是重要的一点是,李建成得到了
弟弟、宫中、朝中多数高官甚至父亲的支持,李世民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形势便要求李世民不断示弱退让,保存实力,营造环境,以求一击必杀。史载
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驰射角胜,李建成将一匹劣马付于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此事疑点有四:一是李世民与李建
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其挑马,又如何会乘上这马?二是李建成如何会在父皇面前使出这等拙劣手腕?三是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如何不识蹶弓
劣马?四是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另一桩公案是玄武门之变前两三天,据说也是决定性的事件。史载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招
李世民入宫宴饮,谋以鸩毒,结果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斗”。此事捏造之嫌恐怕比上例犹有过之。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矛盾已然激化到无可收拾,两大阵
营剑拔弩张,频频发生冲突,如何又有聚宴之理?即便聚宴,李世民又如何敢饮鸿门之酒?更滑稽的是,喝了鸩酒又居然不死,难道李世民内功深厚到“吐血数升”
即可的地步?又或李建成一时糊涂,从黑市上买来了伪劣产品?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便是这个“吐血数斗”的李世民,两三天后在玄武门前生龙活虎,力挽强弓射
杀了长兄李建成!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李世民的脸上可谓浓妆艳抹,厚厚地擦上了一层脂粉,而费心费力为他上妆的,正是他手下主管删略《国史》,编《高祖实
录》、《太宗实录》的房玄龄等人(其实房玄龄也只是署名的主编而已,动笔者不详,盖有许敬宗、李延寿、李淳风等)。当然李建成也并非没有主动出击过,面对
日益增加的秦王势力,李建成无疑比任何人都要担忧。他的对策,就是分化、瓦解秦王府的文武将佐,企图孤立李世民,再一举消灭他。然而李世民的策略要高出一
筹,他将计就计,让手下假装离开长安再偷偷潜回天策府,示敌以弱,出敌不意。之后他又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收买了许多东宫势力下的要人,其中两个,在玄
武门之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是东宫官王[目至](字库无),他在玄武门之变前一两天,密奏说“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密谋害秦王”,结果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召集部下策划政变;第二则是更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玄武门总领常何,正是由于常何的合作,李世民才能够伏兵玄武门,袭杀李建成、李元吉。而这个常何的动向,也是颇耐人寻味的。他早在洛阳之战时便追随李世民,虽曾从李建成征讨河北,但入长安却是奉李世民之令。李建成为什么会信任他呢?窃以为,常何很可能是李世
民的反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终于发生,李世民令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率勇士预伏玄武门内。该日早晨,李建成、李元吉上朝,途径临湖殿,
发现异常,掉转马头向东走,伏兵杀出,李世民亲自射杀李建成,尉迟恭等追杀李元吉。我国历史书上幽默地写道,玄武门之变实质并非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政变,而
是地主阶级内部新兴地主官僚集团和旧世族官僚集团之间为争夺国家领导权而发生的尖锐斗争。(何为地主阶级?何为新兴?何为旧世族?)遍涉与玄武门之变相关
的正史,仅有房玄龄等人删略的《国史》、编撰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后来的新旧《唐书》等正史均取材于彼。甚至在稗史里也找不到与有价值的资料,
不可不叹服太宗与其史官心思之缜密,太宗平生事迹丝毫不落,头头是道“高风亮节”,字字可谓“明仁睿智”,只可惜玄武门事端略显欲盖弥彰,教后世治史者窥
破些许,惜乎其哉!题目所说的“史官杰作”便是此意,自唐开始,历代正史收归官修,像太史公一样的个人修史在原则上不被允许,称为“稗史”,相关文简不受
国家的保护。唐修《晋书》、《南史》、《北史》也都是群体工作,统一思想,删益由人。其实太宗所为,比起“中兴”的宋高宗(修史的秦熹)、“神武”的明太
祖、“古今未有之盛世”的康雍乾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奸诈惨刻多疑好杀,未若朱元璋;心狠手辣不念骨肉,未若雍正:“清风”只识四库全书,未若乾隆。何况
我唐太宗李世民开泱泱中华之大唐盛世,旺我华夏千年之骨血,这些许微瑕又算得了什么呢?!算得了。
史家之风正是从唐开始败坏得无法收拾的——春秋尚有董狐直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未曾试图掩盖历史(他只想让后世记住他所作的任何一件事情),司马迁千古史
笔千古文章,班固范晔虽然稍逊可也是直道而为,陈寿有所私于魏,可是还未曾昧心删改——可是唐太宗一即位,便将历史收入自家名下,任意涂鸦篡改!史官文化
是什么?史官文化就是这个。史官文化就是从史官历史结束时开始的,不要以为贞观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光明的时期,其实从那里就埋下了最黑暗的种子。与唐朝同
时,欧洲正处于蒙昧的中世纪时期,然而历史虽然孱弱,却依然贞洁地踏着希罗多
德、修昔底德、亚里士多德、阿庇安的脚步,折射着黑暗的光芒。艾因哈德在这个
时期所创作的《查理大帝传》被瓦拉夫里德。斯特拉伯称为“提供了丝毫不假的真
情实况”。中国的史书自从收为官修之后,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外(平心而论,
我认为其中最大的价值只是宫闱朝中的勾心斗角),再未曾焕发出生命力,李延寿、
薛居正、脱脱、张廷玉等人的名字只是在历史专业教科书上才能看到,欧阳修也是
因散文诗词而非《新唐书》、《新五代史》(后者倒是难得一见的私人修史,不过
欧阳修意在一字褒贬,以警奸佞,反倒使思想大过事实,落了下乘)出名。在整个
东方,除了没有历史概念崇拜“破碎”概念的印度人外,日本的《古事记》、朝鲜
的《高丽史》、蒙古的《世界征服者史》无不散发着恶臭。(末者还比前二少了几
份虚伪)。而在西方,中世纪的蛰眠之后,历史随着社会迅速复活、激发并升腾:
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爱德华。吉本的《罗
马帝国衰亡史》大放光芒。到了近代,Prescott的《墨西哥征服者史》、冯。朗克
的《教皇史》、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接过了燃烧着思想的火
炬,连日本也觉醒过来,福泽渝吉写下了《文明论概略》,痛陈“民主自由”的重
要性,详尽地论述了西化的利弊。我想,不必再列举了,只要问一句,中国,你何
时才会再有与你的历史一样沉重的史书?

盛唐是怎样意淫出来的---李世民的八过

驳:范文澜教授,中国的造神行为

某些历史学家为了造李世民这个神,肆意贬低隋朝的贡献,连李世民的父亲也一起
诬蔑,先看看李世民的八过。

一。最大的错误是篡改历史,危害巨大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
「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
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
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过去,起居注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
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
位, 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
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所有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
破坏了这个制度。 这样,我们看到的历史也不断的失真。

二。篡位:杀兄弟及其家人共一百余人,却留下弟弟的老婆,并把弟弟的老婆给上
了。他的武功主要是他手下的大将厉害。治国,他的哥哥水平并不会比他差什么,
贞观之治一样会出现。

三。淫乱,他儿子学他,把他老婆武则天上了,武则天时代出现,武则天为了维护
权力,不得不杀了一些心向大唐的武将,导致唐朝对外战争不断失败。唐玄宗也学
他,把自己的儿子的老婆上了,而这个老婆是杨贵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无能又
贪财,杨国忠因为向安禄山索贿不成,杀了安禄山的很多门客,导致安禄山反判,
接者是安史之乱,唐朝死亡三千万以上, 唐朝的衰败开始。

四。在唐已经统一全国的时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人兄弟家人过百,
影响恶劣,王夫之说: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
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从此,李唐皇室的内乱、自相残杀几乎代代有,
玄武门残杀之后,长沙王、高阳公主之乱,安乐公主之乱,韦氏之乱,太平公主之乱等
. 最惨的要数武则天时任用的酷吏,尽诛李唐皇室。现在的李姓中,来自唐朝皇室的
极少,除了武则天以及朱温对李唐皇室的屠杀,更有皇室自己人的相互残杀。

五。刚愎自用: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差点杀了魏征, 唐太宗开始
走下坡路。 贞观后期,唐太宗不再能很好地纳谏,逐渐抛弃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他
甚至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战争和徭役频繁起来。贞观二十一、二
十二年,唐东征高丽,西犯龟兹,西南征服了松外蛮,北边攻灭了薛延陀。征发江
南、剑南民工造船,以备远侵高丽。剑南一带,扛7b县督迫严急,既役人力,复征
船庸,“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官吏们还扩大征发范围,役及山僚,终于
激起了雅、邛、眉三州僚人的反抗。

六。穷兵渎武,好大喜功:看到别的将领开疆扩土,他不听劝告,亲自两次征伐高
丽,部份因为将领要注意他的安全,导致征伐高丽失败,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
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他的军事才能一般,主要是靠
他的部下。

七。大造宫殿,奢侈腐化: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
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
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在令西安终南山)和玉华宫(在今陕西
宜君境)为避暑之用。

八。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样死于吞金,也就是自杀。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
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
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贞观22年,李世民对自己的功过作了总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
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
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
,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李世民不愧是一代明君,但后来
的史家通常只提李世民的优点。毛泽东说自己三七开,和李世民的自我评价有些类
似。当然,最出彩的是朱榕基,说后人认为他是清官就够了,呵呵~~~~~~~~~

所谓贞观之治,决不是唐朝盛世的顶峰,很大程度上是战后的自然恢复,比如,唐
朝初年,社会经济调敝。武德晚年,户不满三百万,约当隋盛时九百万户的三分之
一弱。黄河下游地区,“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 。直到贞观
中年,那里的在唐政府户籍簿上登记的户数还不到七十万,约为隋大业初年四百七
十余万户的七分之一。 面临着这样残破的社会经济,唐王朝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促使生产恢复,以保证租税的收入。武德七年(624年)四月,李渊颁布了均田令和
租庸调法,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唐高祖被迫退位,而后来的史学
家经常的把李渊的功劳转移给李世民,这是不公平的,请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
这段历史的歪曲:

“唐高祖(李渊)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分,六一六年,
得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他本人
并无创业的才干,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任太原留守时,和隋晋阳宫
副监裴寂非常亲密。裴寂是佞人,私送宫女给他,和他通昼夜赌博饮酒。他过着荒
淫生活,根本不理会太原城外的战事,当然更不曾想要反隋自做皇帝。”

李渊已经统一全国,国家也治理的不错, 而此时李世民发动叛乱夺了李渊的权力,
这里已经不是单纯的争“太子”之位,是把“太子”杀了,又威逼皇上让位。而且,
李世民只活了50岁,他的执政晚期就走下坡路,从这点上看,李渊当初不立他为接
班人是完全正确的。李世民是个明君,这无可否认,但他对唐朝李氏以及中国历史
虚假,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没有他的篡位,相信唐朝会更好,中国的历史也
许没有这么多的“假”。实在是让我无法理解,中国一些学者为什么肆意歪曲历史,
为什么喜欢造神?难道中国人真的没有承受真实历史的能力么?
  唐高祖统一全国后,皇室内部却发生了强烈的政争,政争的双方对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政争的目的是皇位继承权,政争的最高潮是武德九年的一次政变-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高祖的元配窦皇后生四子: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齐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干,不过,太原起事前,只有世民参与策划,而起事之后,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世民立功最大,但是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

  由於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成为唐军的重要领导人,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窦建德之后,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并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孔颖达、褚亮、姚思廉、李玄道、于志宁、苏世长、薛收、陆德明、李守素、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等十八人并为文学馆学士,轮流值宿,讨论为史,世民每与学士们谈至深夜,其后,世民令闾立本画十八位学士的图像,由褚亮为赞,号为十八学士,士大夫皆以为荣,为十八学士登瀛洲,这些人都是世民的谋民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如初唐名将李世绩、尉运敬德、秦叔宝、程如节、段知节等都在天策所内。

  既然拥有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自然形成当时政治上一个强而有力的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在专制政体之下,政治权力是具有排他性的,太子建成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必然起而与秦王世民抗衡,希望能消减世民的势力。

  太子建成并非无能之辈,只因位为储君,不能多临战场,所以军功反不及世民显赫。武德五年,刘黑闼引突厥入寇,唐高祖令太子建成前往讨伐,实是有意让太子建成也建立军功。齐王元吉才疏而多欲,和太子建成勾结,共同对付秦王世民,元吉曾对建成说:「秦王功业日隆,为上所爱,殿下虽为太子,位不安,不早计,还踵受祸矣,请为殿下杀之。」元吉欲杀世民,并非真正爱护建成,元吉曾对他的都属薛宝说:「但除秦王,取东官如反掌耳」所以,元吉助建成是另有阴谋的。

  太子建成采取了三个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 第一个策略是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求她们为内助,高祖晚年多内宠,其中张婕妤和尹德妃最受为高祖宠爱,太子建成与之交结。当时各处尚在用兵,秦王世民经常将兵在外,妃嫔们很少见到世民,等到洛阳 平定,高祖遣诸妃往洛阳查看隋的后宫,这些妃嫔们见到洛阳后官珍宝很多,都 想索取一些据为己有,并且妃嫔们也为自己的兄弟谋求官职,但主管洛阳事务的秦王世民则表示,隋留下的珍宝已逐一登记,送入国库,无法赠给私人,至於官职要依据功劳来赏给,没有功是不能给与官职的。

  於是,妃嫔们大为怨恨世民。这时,秦王世民任陜东道行台,高祖允许世民在管辖区内可以决定一切事务,世民便将辖区内一块田地赐给作战有功的惟安王李神通,正巧张婕妤也为父亲求取这块田地,高祖下诏书把这块田地赐给张婕妤之父,但李神通表示秦王世民赐给他田地在先,不肯交出来,张婕妤便歪曲事实,向高祖说:「皇上赐给我父亲田地,秦王夺了过去,赐给别人。」

  高祖大怒,召秦王世民入官,责备说:「我的诏令难道不如你说的话吗?」过了几天,高祖对裴寂说:「秦王久典兵,为儒生所误,已经不是当年我的儿子了。」又有一次,秦玉府的学士社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父亲的家门口,手指,尹父看闯了祸,便要尹德妃在高祖面前先诬告秦王的左右殴打尹父,高祖大怒,责问秦王世民说:「你的左右竟敢凌辱我妃子的家,对百姓岂不更坏吗?」秦王世民赶快自我解释,高祖却不予理会。在妃嫔们的挑拨离间下,高祖便逐渐与世民疏远了。高祖曾召诸王宴会,秦王世民在宴会中,想到自己的母亲(窦皇后)不及看到平定天下便去世了,不觉伤感而落泪,高祖看到世民的举动而不高兴,妃嫔们遂乘机中伤世民,为建成游说,妃嫔们说:「现在天下太平,陛下应该娱乐享受,但秦王却悲伤落泪,他是在怨恨和妒忌我们。如果陛下不幸过世以后,秦王当权,我们这些人全会被他所杀,我们觉得还是太子慈爱,他必能照顾我们。」妃嫔们的哭哭啼啼打动了高祖,高祖原本并不太喜欢建成,经过妃嫔们的游说,逐渐改变了对建成的观感,建成的太子地位便巩固了。

  太子建成的第二个策略是加强自己的军力。建成在京师暗中召募壮丁二千人为东宫卫士,屯驻在东宫的长林门,号称「长林兵」。此外,建成又与广州(今甘肃庆阳)总管杨文干勾结,命文干募兵送来京师,准备发动政变。建成派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运送军器给文干,要文干发兵趋京师,尔朱焕等害怕,乃自首告密,称文干欲反,与太子里外呼应。高祖急召文干,文干见事机败露,乃率兵反。高祖知杨文干之反系太子建成所策划,乃召建成,建成单身入官,向高祖叩头请罪,高祖怒,囚禁建成。不久,杨文干攻陷宁州(今甘肃宁县),高祖秦王世民讨伐文干,文干为其部下所杀,时在武德七年七月。乱事平后,高祖责备建成与世民兄弟不相容,但对两人并没有处分。只将太子身边的谋臣王珪、章挺和天策而的兵曹参军社淹贬到远方去,然而建成和世民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

  太子建成的第三个策略是收买秦王世民的部下。建成曾密函致世民的骁将尉运敬德,表示争取之意,并 赠金银器物一车,敬德不为所动。建成又以金帛引诱世民的另一勇将段志玄,也未成功。收买既然不成,遂改以排挤的方法,建成向高祖进言,出世民的骁将程知节为康州刺史,并将世民的谋臣房玄龄、社如晦逐出秦王府,以剪除世民的势力。

  在三个策略之下,秦王世民的确受到很大的威胁。於是,世民乃有意经营洛 阳为根据地,遂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一千余人赴洛阳,暗中结纳山东豪杰,齐王元吉告张亮图谋不轨,高祖命拘捕张亮,追查真相,结果未曾查出有罪的证据,便释放了张亮。

  有一天夜晚,太子建成召秦王世民饮酒,在酒中下了毒,世民喝了酒立刻心痛,吐了几升血,淮安王神通扶了世民回官,高祖听到此事,便赶去探视世民,然后对建成说:「秦王素不能饮,以后不得再夜饮。」高祖又对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遗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粱孝王故事。」高祖的这一指示无异将唐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世民据有东部,建成据有西部,对於世民来说,京师内太子建成的势力庞大,难以对抗,向东寻求发展不失为一可行的途径,於是,世民答应赴洛阳。当世民准备出发时,建成和元吉商量道:「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於是,密令数人向高祖报告说:「秦王左右开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使高祖身边的近臣向高祖进言,於是,高祖改变了主意,不让世民赴洛阳。

  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日夜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高祖渐渐有些相信,欲将世民治罪,陈叔达向高祖谏道:「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以治罪,而且秦王性情刚烈,如果加以挫抑,恐怕会不胜忧偾,如有不测,陛下后悔都来不及了。」高祖遂作罢。元吉密请杀世民,高祖说:「世民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说:「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高祖不肯答应。

  武德九年六月,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的王府僚属忧惧万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都劝世民发动政变,诛杀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这时,突厥数万骑入寇,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军北征,高祖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等出征,元吉请调派秦王府的几位勇将尉运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偕行。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说:「太子告诉齐王,现在你得到秦王的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我与秦王在昆明池饯别你,命壮士把秦王杀死,再向皇上禀告说秦王得急病死去,皇上大致不会不信。」世民以王晊之言告诉长孙无忌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均以事机急迫,应该先发制人。事实上,世民也明白自己的险境,除了发动政变,真是别无选择了。

  六月三日,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官,又说:「臣於兄弟,无丝毫负,今(建成)欲杀臣,似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远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高祖十分惊愕,回答说:「明天当调查这事,你可早来朝参。」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内,这时张捷妤已将世民告状之事告诉建成,建成召元吉商量,元吉主张建成不要入朝,勒兵以观 动静,建成则以为兵备已严,而玄武门的守将是他的旧部,进入玄武门应该相当 安全,於是,建成与元吉进入玄武门。玄武门是长安太极官城的北门,它是宫廷卫军司令部的所在地,有坚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整 个皇宫,甚至控制京师,所以玄武门的地位十分重要。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原是建成的部属,所以建成认为玄武门是他的势力范围,但不料常何原被世氏暗中收买,所以常何原允许世民等潜入埋伏,建成却一点都不知道。当建成、元吉到达湖殿侧时,发觉有变,他们的侍卫都在玄武门外,二人立刻策马逃回,世民从后面赶来,元吉与世民都以弓箭互射,建成首先被世民射死,尉迟敬德率骑兵七十人赶来,左右夹攻元吉,元吉坠马,这时世民所骑的马跑入树林中,世民被树技钩住也落下马来,元吉赶来要杀世民,尉迟敬德快马奔来阻止,并射杀了元吉。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率领,向玄武门进攻,玄武门守兵应战,守玄武门的云糜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战死,但东官和齐王府的军队终攻不进玄武门,尉迟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头颅,东官和齐王府的兵才溃散,於是胜利归於世民及。这次政变被称为「玄武门之变」。

  建成、元吉被杀后,世民派尉运敬德到高祖身边「宿卫」,这时高祖正在官内湖中泛舟,见尉运敬德全面武装前来,大惊,敬德向高祖报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高祖问左右近臣应如何处置,萧瑀、陈叔达认为只要将国家政务交给世民便可无事,高祖说:「此吾音之夙心也。」於是下令内外诸军都受秦王指挥,又派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官去晓谕将士,东官将士遂散去。接著世民入见高祖,号恸久之。高租下诏国家为事,皆由奏王处理。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於太子世民,自为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胜利届於力量较弱的李世民,其关键在於世民控制了玄武门,建成和元吉的军队攻不进玄武门,世民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唐在玄宗以前共发生了四次中央政治革命(或政变),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是第一次,第二次则发生在神龙元年(西元七○五年)张柬之迫武后退位,第三次在景龙元年(西元七○七年)太子重俊的政变,第四次在景龙四年(西元七一○年)李隆基的政变,名次政治革命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

  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治发生了一项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唐代太子地位不安定,宫廷之内,关於皇位的继承,常有明争暗斗,而受封为太子者未必能安稳地继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稳定造成皇位继承权的激烈争夺战,影响到朝臣的结党和宦官的分派。所以,玄武门之变虽然很快结束,但遗患唐室子孙却十分深远。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但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李渊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在贞观年间,唐朝开始强大起来。

论“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是在唐统一全国后,通过“玄武门之变”而夺取帝位的。

近现代学者对玄武门之变从道德、或对以后历史的影响、或对玄武门的地理位置考据等角度出发进行论述,颇多腐儒之言,如王夫之说: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要知道当时形危势格,所有参与事件的人物皆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我从来不支持用道德问题代替实际操作的技术问题,所以,此篇玄武门之变的论述,希望以此为原则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关于玄武门事件操作者的实际人数: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我们再来看其他典籍:

《资治通鉴第191卷》:“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

从以上两条,皆可支持实际操作人数在八十几人的说法,很明显,这更像一次刺杀,不象一次战斗。

我们来对此进行考究: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其徒攻玄武门,锐甚,公谨独闭关拒之。以功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宫府兵遂散。”

《资治通鉴第191卷》:“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

从这些可以看出:当建成、元吉被杀死之后,其宫府兵立攻玄武门,并杀守将。从“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 ”可知,君弘 是关键人物,杀了他,足以报太子矣。为何君弘如此遭东宫府兵之痛恨,因为他也是凶手之一,只不过,他是一个没有动手(杀建成、元吉时)的凶手。

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言:“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胜,建成、元吉之所以致败,俱由一得以兵权据玄武门即宫城之北门,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门之故也。”

由此可得结论:这是一场集体谋杀案,不止是谋杀的实际进行者,连同所有的旁观者都是凶手。玄武门的驻军既是旁观者,也是杀害建成、元吉的凶手,当然包括战死的屯营将军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

“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虽张公谨多力,但从“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来看,守门的兵马中归顺秦王的人也不少,应接近东宫、齐府的兵力(二千人),方能抵挡当时被复仇的怒火焚烧的心情激动的东宫、齐府死士犹其是英勇悲奋的薛万彻。要知道薛万彻是唐的一代名将,从灭窦建德到以后的灭薛延陀,征高丽等,其英勇是不容置疑的。《旧唐书·薛万彻列传》称其“筹深行阵,勇冠戎夷”。

所以当我们计算这场事变的实际操作者的人时,我们就有完全的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几个人了,而是八十几个人加上玄武门归顺秦王的能抵挡两千人进攻的守军的人数。这样计算起来,人数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李世民才胆敢发动这起事变。

第二、关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关于玄武门之变进行论述上所存在的问题。

1、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在引述《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时,《旧唐书》错当为《新唐书》,作为一个大学者,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而作为后人,这么久也没人为他指出,更不应该,不严谨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2、陈寅恪在巴黎图书馆见到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向学术界展示新史料可“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这常何墓志铭的最后一句写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九年毫无疑问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 陈寅恪认为常何当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并说他是为李世民所利诱而转戈参与戮杀建成。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点:

⑴李义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 《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监门卫有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 可确认:玄武门之变前,常何的官职是中郎将。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可见李世民登基五年后,常何的官职还是一成不变的中郎将 ,若作为当时在李世民最凶险和至关重要的一役给他以帮助的人,李世民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绝对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论功行赏。

事实上,李世民在贞观五年,赐给常何帛三百段,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书言得失.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乃请家客马周代草奏事二十余条。常何上奏后,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跷,因常何乃一个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许卓识,遂追问原委,常答,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见马周,未至间,遣使催促者四。接见交谈后,深为满意,马上授官门下省,最后累至中书令。而常何也仅仅因为说了一句老实话推荐了一个人,就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唐太宗会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没有参加当日的玄武门之变。

⑵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而《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也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记载的。根本无须陈先生从一个墓志铭上寻找蛛丝马迹。

⑶此墓碑出自李义府之手,观李义府一生之卑劣所为,此人之言绝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怀疑。《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像这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奸犯科,没有诚信的人,为何我们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来自李义府本人原型。

综上所述,常何碑所载不可信,陈寅恪的观点无法成立。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兄弟相煎骨肉相残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的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一次政变。李世民在建唐过程中功绩显赫,但按封建继承传统,排行第二的他却被排除在“太子”门外,李建成嫉妒李世民的才干,双方矛盾愈演愈烈。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射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八月,李渊传位李世民。
翻阅历史的扉页,宫廷内幕充满了对权力的争夺与厮杀,曹植七步诗中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唐开国初年,又重演了兄弟相煎的一幕——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政权。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权历来是一个敏感的生死场,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皇帝的继承人应是嫡长子,李建成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成了李渊帝位的合法继承人,而且还取得李渊所领有士族地主官僚集团旧势力支持。他同齐王李元吉相互勾结,形成一个派系,企图消灭位尊权重的秦王李世民集团。建成长期留守关中,在关中地区打下了相当坚固的基础。宫中纪嫔和一般贵戚也拥戴他。他手下文官有魏征、王硅等,猛将有冯立、薛万彻等,又招募四方勇士二千多人做东宫卫士,实力比秦王府高。为了对付李世民,他和四弟元吉联结在一起,多次策划谋害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依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办法,皇位应由长子李建成继承;但是,从太原起兵—直到统一全国,李世民战功卓著。他是唐朝的实际缔造者,在唐帝国中享有很高威信。在进行统一战争过程中,李世民曾连续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平定地方武装割据势力,罗织了大批人才。秦王府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赫赫有名的勇将。文学馆更有著名的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多谋善断,陆德明、孔颖达是经学名家,姚思廉精通文字,虞世甫长于书法,其余也都是一时俊秀。他们大多数出身寒族,都拥护和支持李世民,反对李建成为首的士族官僚集团。他们以李世民为首形成一个势力雄厚的政治集团,并以洛阳为中心,又“阴结纳山东豪杰”,不断扩大政治势力。
两派之间的斗争,随着唐王朝统治趋于稳定而日益尖锐化。各派十分重视建立与扩充武装基础,东宫兵、秦王府兵、齐王府兵是公开合法的武装力量,此外还私养一批敢死队,如太子建成于长安及四方招募勇士二千人为东宫卫士,分屯于左右长林门,号长林兵。秦王李世民蓄养“勇士”八百人。在朝中重臣内部,宰相中也形成两派,裴寂、封德彝支持建成,萧禹,陈叔达则倾向世民。他们在地方也培植个人势力,李建成讨伐刘黑闼时收拢幽州罗艺,争取河北地方势力为外援。李世民也派人联络地方势力,勾结山东豪强,彼此间力求收买爪牙,以削弱对方实力。李建成曾以重金收买李世民手下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但被回绝。李世民收买李建成心腹常何成功,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
在两大集团斗争尖锐时,李建成惧怕李世民夺取帝位,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有一次,他趁李渊离开,自己留守长安的时机,企图趁机发动政变夺取帝位,未遂。还有一次,他夜召世民去喝酒,用毒酒谋害李世民,致使李世民心痛难忍、吐血数升,几乎丧命。秦王府僚属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劝李世民快下手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建成、元吉接近高祖,经常在高祖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高祖支持李建成,对世民猜忌,甚至憎恶。到了626年,他们加紧活动,一面不择手段地用大量财宝收买李世民部下将士,一面鼓动高祖把李世民的心腹调到外地做官,以削弱李世民集团的势力,等待时机成熟,好下毒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进犯北边,建成向高祖推荐元吉为帅,企图乘机把秦王府兵和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拢到自己手中,以孤立秦王,然后一举灭掉李世民。这一消息,被太子率更丞王至透露给李世民。李世民便同长孙无忌等人密谋策划,阴谋伏杀建成以除后患。六月初四日,常何当值玄武门。此前一天,李世民曾向高祖告密李建成、李元古淫乱后宫,影响很坏。李渊决定第二天召见鞫问。李建成以为常何是自己人,所以这天早晨照常入朝。而李世民已在常何的协助下,伏兵玄武门。当李建成、李元吉入宫行至临湖殿,发觉有变,便拨马东归宫府,李世民大呼追赶,射死建成,李元吉张弓射李世民不中,这时尉迟敬德率七十骑助战,李元吉被杀。
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李渊迫于形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把军国大事全权交世民处理。
李世民对于东宫集团的文臣武将,只要他们表示愿意和秦王合作,都被任用,并给以应得的礼遇。例如,魏征与薛万彻都担任了重要官职。李世民这样做,团结了大多数,扩大了他的政权基础,这些人对贞观之治时期的文治武功起了极大的作用。627年正月高祖让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杨振中文言文翻译

高中杨振中文言文翻译 全部
138李泰伯指瑕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gfans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139王安石改诗

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140
有文采的人堪称人中豪杰。写出的文章犹如大树下有根,上有叶,内有干,外有皮。文词的形式犹如枝叶、皮毛。胸中有思想,落笔成文章,形式和思想内容相一致。情真意切则能够文思敏捷,思想表达明晰。人写文章就像公鸡长羽毛,再漂亮的羽毛也是长的身体上,文章辞藻华丽却没有思想内容,就如同公鸡白长了漂亮的羽毛。

作者: 58.37.148.* 2007-2-6 21:24 回复此发言

--------------------------------------------------------------------------------

19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1-250
141一轴鼠画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142
唐朝画家戴嵩向来以画牛著称。他的画牛和韩干的画马同样著名。合称「韩马戴牛」。戴嵩有一幅「斗牛图」被宋朝的大臣马知节所收藏。马知节非常珍视这幅图。有一天,天气晴朗乾燥,马知节把这幅「斗牛图」从箱底拿出来,放在大厅前晒太阳。一个农夫前来撽租税,看见这幅图。他看著看著,不禁笑了出来。马知节在旁觉得很奇怪,便问农夫:「你懂得画吗?这张图有什麼可笑啊?」农夫回答说:「我只是个种田人,并不懂得画,但是却很了解活生生的牛。牛打架的时候,一定把尾巴紧紧地夹在大腿中间,力气再大的人也没有办法把它拉出来。可是你看这张「斗牛图」,两只牛气冲冲地在打斗,而它们的尾巴却举得高高的。这根本和实际情形不一样嘛!」马知节听了,对这农夫的见识非常佩服。(取材自《独醒杂志》) 寓意: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

143指头画
苏虚谷擅长画指头画,常常把大拇指作为粗毛笔,食指和中指作为中毛笔,无名指和小指作为细毛笔,观察它时机适宜的时候,用精神和气力运作(画画),高超傲古的程度,超出了常法,好像是毛笔反过来让它一头。先前我(与他)在白门相互会面,看见展示的短幅画,直到在上方书写的题识落款,书写的章法苍老挺拔值得喜欢,诚然堪称(书与画)双绝。近来魏约庵也擅长这种方法作画。陆东桥在魏约庵的指头画《渔翁》上题识说:“本朝的高侍郎专门擅长画指头画,人、物、花和鸟,随手就能画成,都富有不寻常的趣味。比如《初平叱石成羊》,比如《海神吐雾成市》,新奇怪异的样子,有些是毛笔墨所不能够达到的地方。然而空阔无边没有多余,细致装饰不足,不像这幅《渔翁》,胡须和眉毛隐隐约约,有种江湖闲散之人的趣味。并且浓密的柳树垂下的树阴,细微的水波生起波浪,垂钓的竹竿和捕鱼用具,用竹编制的斗笠和用棕编制的蓑衣,各种景色精致灵巧。假使一般的庸俗的人的手法画它,恐怕像老鼠的胡须那样细地用笔画,也不会像这般生动。”因此(我)感叹天地间的一根手指,就能产生像这样奇异灵巧的画,然而我的十根手指像铁指一样,而且不能握住毛笔作画,怎么办呢。凡俗间流传:“有一个人遇见吕师,(吕师)会指石成金。吕师询问你想要金子吗?那个人说:‘不要吕师的金子,只要吕师那能够指石成金的手指。’”我也不愿意得到约庵的指头画,只愿意得到约庵那能够画出指头画的手指。

144
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喜欢出游,凡是听说哪里有兰花的,就必然要花大力气去寻它。有砍柴的樵夫告诉他,在某个大山沟中,经常闻到兰花的香气特别浓,但是荆棘丛生,虎豹横行,不能去。林之栋于是召集一些壮士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象面临大敌一样。到了后,看到的兰花,叶子就有一丈多,花和手掌一样大。从此以后,他所画的兰越是变得令人称奇。

145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在翰林院时,常常与同院他人出游。一次,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你们说一下这事。”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说:“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二人说:“那你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那二人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

作者: 58.37.148.* 2007-2-6 21:25 回复此发言

--------------------------------------------------------------------------------

20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1-250
146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我先前奉命收集编写历代君臣的事迹,后又奉圣旨赐名为《资治通鉴》,现在已经编写完毕。我资识鲁钝笨拙,学问和术业研究荒疏,所做的事情,都在别人之下,惟独对以前的历史,稍微进心学习,从小到大,读而不厌倦。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日理万机,哪有空闲时间都看?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揣测,想删繁就简,列举纲要,专门捡取关系国家兴亡、百姓生计,良善的可以用做表率(法则),邪恶的可以用做警戒(教训),做为编年一书,以便先后有序,粗细不杂。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362年,共294卷。

147蒲松龄博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仅仅来自于左史、龙门的文章。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景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装者苦茶,而且还拿一包淡巴菰一种烟,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说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148王勃拟腹稿

王勃所到之处,都有人请他写文章,作为润笔的钱物绸缎积累了很多。别人说他是用心来编织,用舌来耕种。每当他写碑文或赞颂辞时,就先磨好数升墨,拿被子盖住脸躺着,一旦灵感来了,他突然起来,一挥而就,从不更改。当时人们说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149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需要烧砖),被取土地很远所困扰。丁谓于是命令从大街取土,没几天就成了大渠。于是挖通汴河水进入渠中,各地水运的资材,都通过汴河和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工程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150曹玮诱敌

曹玮驻守边镇防御外寇,有一次和敌人交战,刚刚取得初步胜利,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走远,于是曹玮就命令部下驱赶牛羊辎重等战利品班师,为此整个队伍秩序大乱,不成阵营。看到这个情形,有部属深感忧虑,对曹玮说:“战场上牛羊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不如放弃这些东西,赶紧整饬部队纪律回营去吧。”曹玮不予理睬。西蕃族士兵本来已经撤退到几十里外,听说曹玮因为贪图战利品而导致师容不整,连忙回师进行偷袭。曹玮的部队行军缓慢,沿途见到一处有利的地形,干脆停下来准备回头反击西蕃进攻。西蕃兵快到的时候,曹玮竟然大违常理地派人迎上去告诉他们说:“你们行军这么长的时间,一定人困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与你们决一死战。”西蕃士兵正为疲困忧虑,听此一说,无不面露喜色,主将令队伍排好阵形,就地休整。过了好一会儿,曹玮才派人通告:“如果你们休息好了,就放马过来吧。”于是,对阵双方都鸣金击鼓开始了杀伐,一个回合下来,把西蕃兵打得落花流水,曹玮这时才命令手下将士放弃牛羊战利品回师,他沉着地对手下人解释道:“我知道西蕃兵疲惫不堪,于是故意装出贪图小利的样子引诱他们。等他们果然上当又追回来时,差不多又要行军近百里路。这个时候,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交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可是他们是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人,这时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会下肢麻痹,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取胜的。”

作者: 58.37.148.* 2007-2-6 21:25 回复此发言

--------------------------------------------------------------------------------

21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1-250
151.李广智退匈奴军

匈奴大举进入上郡,天子派了一名太监跟从李广,练习军事,抗击匈奴。太监带领十个左右骑兵,纵马驰骋,看见三个匈奴,就和他们对战;三个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太监,快要杀光他的那些骑兵。太监逃跑到了李广那(说了这件事),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军中的神射手。”李广就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人。三个人因没了马只有徒步前行。走了十里多,李广命令他的骑兵拉开左右两边的弓,李广自己射击他们三个人:杀了其中的两个,一个活了下来-果然是匈奴军中的神射手。李广把他捆绑上马之后,看见匈奴有几千骑兵,他们看到李广,认为他是引诱骑兵,都非常惊讶恐慌,赶快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余骑兵都很惊恐,想要骑马逃回去。李广说:“我离开大部队十多里,现在像这样百余骑兵都逃走的话,匈奴一定会马上追赶射尽我们。现在我们留下,匈奴一定认为我们是替大部队引诱他们的,他们一定不敢袭击们我。”李广命令各位骑兵说:“向前进!”向前走到不到匈奴的军队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李广)命令说“都下马解开马鞍。”他的骑兵说:“匈奴多而且靠得近,如果有紧急事情发生,怎么办?”李广说:“他们匈奴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都解开马鞍表示不逃走,用这个方法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了。”于是匈奴都不敢出击。有骑白马的将领出来巡视他的军队,李广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奔跑射击匈奴的骑白马的将领,然后又返回到原来的军队中。解开马鞍,命令士兵都放任马躺在地上。这时适逢黄昏,匈奴军队始终以为他们的行为很奇怪,不敢出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认为汉军在附近肯定有埋伏的军队,想要趁晚上消灭他们,(因此)匈奴都领着军队撤退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

152.贾诩论战

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锈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锈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锈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贾诩对张锈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锈拒绝说:“你不用说了,到此为止。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士兵情况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张锈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张锈问贾诩说:“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你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打败的士兵去交战胜利的士兵,而你说一定会战胜他们。正如你所说的,为什么反过来的都灵验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既然不敌,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见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问题;已经打败的将军,一定率领了轻快的军队迅速进攻,所以留下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前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也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一定会胜利。”张锈于是就很佩服贾诩。

153.张良计封雍齿

汉高祖刘邦已经封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日夜争功不停,没有得到封功。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宫中的阁道看见众多将领,到处互相坐在沙地中说话。刘邦说:“这怎么说?”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谋反呀!”刘邦说:“天下正当安定,怎么会谋反呢?”张良说:“陛下从布衣起家,以此来得到天下。如今陛下为天子,所封功的都是萧何与曹参所喜爱的,而诛杀的都是生平所结怨的。现在军吏统计功劳,用天下的不足处处封功,这是害怕陛下不能尽心封功,害怕又被怀疑平生过失诛杀,所以即将相聚在一起谋反罢了!”刘邦也担忧说:“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皇上生平所憎恨的,群臣都知道,谁最憎恨呢?”刘邦说:“雍齿和我有旧的怨仇,曾经几次羞辱我,我想杀了他;因为他的功劳比较多的份上,所以不忍心。”张良说:“现在紧急的是先封雍齿的功来在众多大臣中做个表率。众多大臣看见雍齿封功,就人人情绪稳定了。”于是皇上就摆酒,封雍齿为食邑在什方的侯爵,急着催促丞相、御史按照功劳封功。众臣结束摆酒,都欢喜地说:“雍齿尚且封为侯爵,我等这般人就没有忧患了。”

作者: 58.37.148.* 2007-2-6 21:25 回复此发言

--------------------------------------------------------------------------------

22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1-250
154.刘邦急中生智
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指挥的汉军长期相持不下未能决出胜负,壮士苦于军队旅途,年老的弱小的疲于运输军粮。汗王、项羽搁着广武山的深谷对话。项羽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汉王意义斥责项羽。……项羽非常生气,大怒,埋伏的弓剑手射中汉王。汉王胸口受伤,就按住脚趾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在创伤躺着养伤。张良强行请汉王巡视并慰问军队,用来安抚士兵,不命令楚军乘着机会追赶汉王。

155.诸葛亮空城计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156 秦使者巧对
秦国楚国交战,秦王派使人出使楚国。楚王派人去戏弄秦王派来的人,说:“你来也占卜战争的吗?”回答说:“是的。”“占卜的怎么说?”回答说:“很好。”楚国的人说:“唉,厉害啊!你的国家没有好的乌龟。楚王将要杀了你来用牲血涂抹新铸成的钟的缝隙,这个吉利怎么样?”使者说:“秦国楚国交战,我的大王派遣我来侦察敌情,我死了而且没有回来,那么我大王知道了会提高警戒整齐士兵来防备楚国,这是我所说的吉祥。况且假使死的人如果不知道,又重怎样衅钟?死的人如果知道,我难道会放弃秦国而帮助楚国吗?我将让楚国的钟敲了没有声音,钟敲了没有声音将士没有东西可以整齐他的士兵而指挥军队了。杀了别人的使者,不是古代的通有的协议,你尝试仔细考虑一下!”楚国的使者把这事报告给楚王,楚王赦免了秦国的使者。

157.曹冲智救库吏

曹操的马鞍在马库,然而马鞍被老鼠给咬了,库吏害怕自己一定会死,他决议想要当面捆绑自首请罪,还害怕曹操不赦免他。曹冲对他说:“等到三天当中,然后自首。”曹冲于是用刀刺穿单衣,像被老鼠咬过一样,错误地认为他心里不愉快,容貌带有忧愁的神色。曹操问他,曹冲回答说:“世俗认为被老鼠咬过衣服的人,衣服的主人不会吉利,现在我的单衣被老鼠咬过了,这让我担忧。”曹操说:“这是胡说的,没什么可以苦恼的。”过了一会儿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报告给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孩子的衣服在旁边,还被老鼠咬,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曹操毫不追究。

158.曹操许下屯田
自从遭受慌乱,到处都缺乏粮食。各地豪强同时起兵,没有最终的收成的计算,饥饿了就入侵掠夺,饱了就放弃剩余的,各个豪强的军队瓦解奔流离散,没有敌人自己就破灭的数不胜数。袁绍在黄河的北面,军队靠着吃桑果活命。袁术在江、淮,捞取水草螺肉。百姓相互进食,州里很荒凉。曹操说:“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使军队强大使大家吃饱,秦国人凭快速的农业发展兼并天下,孝武凭利用士兵和农民耕种荒田鋡 鋢给鋣 锄 平定西域,这些是先前祖先的良好的方式。”这年于是就募集百姓在许都周围利用士兵和农民耕种荒田而取得给养的办法,得到许多的稻谷。于是州郡按规定设置田官,在所在的地方积累粮食。在各地出征讨伐,没有运送粮食的劳累,于是歼灭了各个豪强势力,攻克平定了天下。

159.拷打羊皮定案
有二人一个背盐一个背柴,同时放下沉重的担子在树阴休息,两个人将要走了,争夺一张羊皮,各自说这是自己垫背的东西。李惠派遣争吵的人出去,看着州里负责文书的官员说:“这个羊皮可以拷问从而知道它的主人?”下面的群众都没有应答的人。李惠命令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用棒子击打羊皮,看见少许盐屑,说:“得到了羊皮的证实。”让争抢的人看这个情况,背柴的人于是就服气认罪了。

160.孔融捷辩
孔融年仅十岁,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担任司隶校尉。上门的都是有才华的有清高称誉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给予通报。孔融到了他的门下,对官吏说:“我是李俯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了,孔融上前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缘关系?”回答说:“以前我的祖先孔丘与你的祖先李耳有师生之谊,这我和你累世彼此交好。”李元礼和宾客没有不感到奇怪的。大中大夫陈韪后来到了,别人把孔融的话告诉陈韪,陈韪说:“小时候聪敏,长大后未必会好。”孔融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敏。”陈韪非常局促不安。

作者: 58.37.148.* 2007-2-6 21:26 回复此发言

--------------------------------------------------------------------------------

23 回复:《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1-250
161牧竖逮狼

两个放牧的童仆进山来到狼穴,洞穴中有两只小狼,谋划好分别捉住它们,各爬上一颗树,相距几十步。不久,大狼来到,进入洞穴不见了崽子,神情很是惊慌。童仆在树上扭小狼的蹄子和耳朵故意使它嚎叫。大狼听见声音仰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号叫并且爬抓。其中一个童仆又在另一颗树上使小狼急促地嚎叫。(大)狼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望见它,就丢下这跑向那,奔跑号叫和前面一样。开始那树上又嚎叫,又转而奔向它。嚎叫声不停,(大狼)脚不停,几十次往复,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弱了,后来奄奄一息僵卧(地上),久了便不动了。童仆下来看它,气已经断了。

162.多多益善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个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163.歧路亡羊
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164.指鹿为马
八月己亥日,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趁机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165.奇货可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很同情他,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它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81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
81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82
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菽兰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用政事来问他,只是让他做一些出力的活儿罢了。仲叔悔恨地说:“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是浪费了。”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官印走了。

83
杨震小时候很好学……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84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85
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是好是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他说:“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86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官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做食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踞骄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88秦桧专横跋扈
秦桧到了后来权势更加厉害,平时都有几个军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门口,走过路过的人稍微朝门里看几眼,就会受到训斥。一次生病没来早朝,那天皇上一个人在,不敢说他什么不是,就一直在赞颂他。第二天他来早朝,突然问皇上听说昨天说了很久,不知道讲了什么,皇上就说我只是赞颂了你的功德,别的没讲
秦桧嬉笑着说:"很好`!"原来已经唆使官员上奏,皇帝恐惧地回去了.才回去弹章副本已经来了.秦的狠毒竟然会如此

89治国犹栽树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不时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90治国必先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91陆贽论审察群情
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于是他进上章疏,大略是说:“臣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察明众人的心志,若是众人甚为希图的,陛下先去施行它,众人甚为憎恶的,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希图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归向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没有的。一般说来,治与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时,处于危贻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人心归向,那就会万事振兴;人心离异,那就会万事倾危。陛下怎么能不审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民众向往归附,以安定国家呢!这一点就是当前所最为急切的啊。”

92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93
濮州的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除职任,自己说曾经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怜他,想让他重新归来担任(职务).魏徽规劝说:"秦王身边宫内宫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赖亲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开心的接纳了他,对相寿说:"我今天总秦王,是一府的王,现在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不能够独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坚持的是对的,我怎敢违背!"皇上赐他帛之后打发他走,相寿流着眼泪而去.

94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95
一天,齐景公问晏子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呢?”晏子回答道:“最大的忧患的社庙的老鼠。”�
齐景公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晏子回答说:“社庙的墙壁是把许多木条联结在一起,外面抹上泥土而成的。老鼠喜欢到那 里寄居。人们想要消灭它们,用火去熏,怕烧坏木头;用水去灌,又怕毁坏泥墙。因此,老鼠凭借这个,作威作福,使人们很难根除。说到国家,也有社鼠,就是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朝中隐瞒善恶,蒙蔽君王;在外卖弄权势,欺压百姓。如果不杀掉这种人,就会酿成祸患,但要杀他们,他们则是国君的宠臣,国君的心腹,人们无可奈何。这些人实在是贻 害国家而又难以根除的社鼠啊!”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123456789456789435454654654
墨有一将名腹朜,居秦,其子杀人。
不行了,自己翻译太多啦

编年史是一种纪史方式,还有哪些其他方式及代表著作?

纪传体:《史记》、《三国志》等;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等;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汉任职,受宦官黄皓排挤不得志。蜀汉降魏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3、《国语》

《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

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4、《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5、《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1131—1205)所撰,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

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

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书

中国史学体系是多种多样的,古代有纪传体史、编年体史,如《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以人物为主要叙述手段,《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记述一个朝代的,一般都是新建立的朝代为前朝修史,如唐朝的时候为晋朝编写了《晋书》,为隋朝编写了《隋书》,五代时为唐朝编写了《唐书》,宋朝为唐朝重新编写了《新唐书》。二十四史已经有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可以阅读,另外近现代的历史学家也写了很多历史人物传记。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也有纪传体
另外一种是国别体
纪传体通史,代表作《史记》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传体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
  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之前有刘知几之子刘秩所著的《政典》,杜佑《通典》在其基础上加以扩充,故其书为《通典》所代,未流传于世。),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计九门,门下有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全书内容采自五经群史,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之末。
  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较《通典》有所增益。《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通”。
  南宋郑樵《通志》,是纪传体史书,典制部分称为“略”。从全书性质上看,属于纪传体通史。
  “三通”都有续作,至清代累计为“十通”。其中官修的有续三通接正三通叙述至明末,清三通接续至成书之时,即乾隆五十年左右。因《通志》为纪传体通史,续作仅接续二十略这一部分。六部大书合计1560卷。清末刘锦藻又以个人之力成《续清文献通考》400卷,续至清末。
  此外断代典制体史书始于唐代苏冕的《会要》40卷,记唐高宗至德宗时事,宣宗时,又有《续会要》40卷,因其断代成书,易于续作,后历代多有撰修。
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其後,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各朝代的纪事本末。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
  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杜牧)全文翻译。开头句是:公讳某,字某。明《春秋》,能文攻书,未冠知名。

家世

杜牧出身于唐朝显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为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十六世孙。杜牧虽然与杜甫同为杜预之后,但是支派相去甚远。杜甫是杜预子杜耽之后;杜牧则是杜预少子杜尹之后。


杜牧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响非常大[1]。其父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杜牧比较自豪于自己的家世,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生平

[编辑] 少年科第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月日无考[1]。其祖父杜佑正于该年开始任宰相。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2]。

虽然杜牧是宰相之孙,但是由于10岁左右父亲就去世,家中并不宽裕,杜牧自己曾说“某幼孤贫”[1][3]。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1]。

少年时期的杜牧已经开始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唐敬宗时写下了著名的讽刺时事的作品《阿房宫赋》。而在写给幽州节度使刘悟的《上昭义刘司徒书》中更是劝刘悟讨伐河朔三镇,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名门,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举他。其中吴武陵尤其出力。结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举[4]。依据唐朝制度,考取进士后,还要到吏部去应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杜牧到长安后,又赶上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杜牧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被录取

十年幕府吏

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大夫喜作京官,不愿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家族关系密切[6],沈传师又欣赏杜牧的才华,杜牧盛情难却,只好答应。[1]

在洪州江西观察使府任职两年左右后,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传师回京任职后,才离开宣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所辟到扬州任职。

在任沈传师幕僚期间,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团练副使卢弘止的帮助。日常除了处理公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参加宴会等交际活动。杜牧后来追忆此时生活,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薄书宴游间。”[7]

杜牧到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在扬州,杜牧公事之余,常常流连于声色歌舞场所,牛僧孺派三十个兵卒换上百姓服装,跟在后边,暗中保护。后来杜牧追忆这段时期的生活,写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牛僧孺告诉他生活要检点,并出示大量杜牧到妓馆的帖子:“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8]杜牧大惭,终身感念牛僧孺。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7年),由于弟弟在扬州病重,于是请假去看弟弟。由于弟弟眼疾沉重,为了照顾弟弟,杜牧辞去了官职。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投书宣歙观察使崔郸,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京衔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在宣州,杜牧交友论诗,直到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才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编辑] 迁官外放

开成四年春,杜牧将弟弟安顿在江州堂兄处后,赴长安就任新职。至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9]。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1]。

在黄州任上,杜牧除去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但是黄州是一个小州,杜牧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自觉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心情比较郁闷。但是在诗歌创作上反而颇有收获。内容上既有感慨国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亲人,又有吊古揽胜。体裁则包括了长篇五古、绝句以及律体。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较多的时期。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在唐武宗灭佛时他表示赞同,认为有权势者舍财奉佛,以求减轻罪恶,得以“买福卖罪”[10]。在池州任上,杜牧与从未见面的张祜因同感怀才不遇,成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相赠答酬和的诗,成为晚唐诗坛的一段佳话。当时诗人郑谷作诗说:“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11]

会昌六年(846年),杜牧迁睦州刺史。他每一次迁官,离家乡长安越来越远,让杜牧思乡情切。大中二年,吏部尚书高元裕写来一封书信慰问,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没有来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终于接到信的任命,被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杜牧以喜悦的心情赴长安就任。但经过多年官场历练,杜牧的刚阳之气已经消退。他动身时,写了一首《除官归京睦州雨霁》诗,篇末唱道:姹女真虚语 饥儿欲一行

浅深须揭厉 休更学张纲

晚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1]。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编辑] 文坛交往

杜牧生平很佩服韩愈、柳宗元,曾写诗“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12]”虽然不知道杜牧是否与他们有过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长篇五言古诗明显受韩愈的影响[1]。

此外,杜牧对李贺的诗也非常赞赏。而白居易虽然诗名很盛,但是杜牧与他并无往来,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未受到白居易影响,而且还对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见[1]。

杜牧与李商隐虽然被后人称之为“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记载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849年),与杜牧同在长安做官的李商隐写过两首诗给杜牧,而且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情,诗中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13]”但是杜牧回赠李商隐的诗却找不到,可能没有作,也可能已经亡佚[1]。

[编辑] 成就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诗、绝句,不擅长于长篇五言古诗;但这正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的长篇五言古诗气骨遒劲。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序》中将杜牧的诗归为“高古奥逸”类。[14]杜牧自称作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15],他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以激发人意”。杜牧也擅长七律,是晚唐时期最擅长七律的诗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笔,见之俊爽[1]。

作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韩愈的古文影响,笔力健举,但不免强造文句[1],但是在晚唐时还是相当杰出的。他认为文章应当注重思想内容,文句词藻的华丽是次要的。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16]

杜牧诗文皆所擅长,在唐朝也不多见。洪亮吉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17]

中晚唐之后,诗人开始采用民间曲子填词;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中长调的作词者,也是第一个作慢词的人[1]。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书法家。清朝叶奕苞评论其书法[18]:“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杜牧手迹《张好好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编辑】政治抱负

杜牧自少喜好论兵。做过多篇文章谈论军事。《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几篇阐述了藩镇问题和用兵方略,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多采录。[19]

杜牧曾作《孙子注》十三篇。“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亦尽存之,分上中下三卷。”[20]他对这本书非常自负,“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这本书在《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有著录。《郡斋读书志》称这本书“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21]宋吉天宝作《孙子十家会注》,亦收杜牧注。

[编辑] 作品

杜牧的诗文都收录在《樊川文集》里。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长安南的别墅旁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牧一生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仅自己的诗文集叫做《樊川文集》,他的号也是“樊川”。

杜牧逝世前,整理自己的诗文,烧掉了大半;但是他生前诗文大多会抄录给外甥裴延翰。杜牧死后,裴延翰将其诗文450首编为20卷的《樊川文集》。

[编辑] 家庭父亲 
杜从郁,唐宰相杜佑三子。 

杜牧妻子为郎州刺史裴偃之女,死于杜牧之前。子女共六人:

儿子 
杜承泽,字浚之,早亡 
杜晦辞,小名曹师,淮南节度判官 
杜德祥,小名祝柅,礼部侍郎。生子杜遵 
杜兰 
杜兴 女儿 
杜真 [编辑] 参考资料^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缪越,《杜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2月 
^ 李商隐作有赠杜牧的诗《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 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 
^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唐才子传·杜牧》) 
^ 《唐才子传·杜牧》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四《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有:“分实通家,义推先执”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刑部崔尚书状》 
^ 《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史》 
^ 杜牧,《祭周相公文》 
^ 杜牧,《杭州新造南听子记》 
^ 郑谷,《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抒成寄酬》,《全唐诗》卷二十五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 李商隐,《玉溪生诗笺注》卷三,《杜司勋》 
^ 《全唐文》卷八一七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献诗启》 
^ 杜牧,《樊传文集》卷十三,《答庄充书》 
^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 
^ 叶奕苞,《金石录补》卷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244唐文宗大和七年八月条:“杜牧愤河朔三镇之桀骜,而朝廷议者专事姑息,乃作书名曰《罪言》,大略以为: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无敢窥者。” 
^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杜牧注孙子”条 
沈公,姓沈,名某,字某。精通《春秋》,读书多,有文采,没到20岁就负有盛名。
文章标题: 资治通鉴中,其他叙述大多数都是某宗某皇帝上中下,而唯独唐德宗李适,用的是数字一二三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040.html

[资治通鉴中,其他叙述大多数都是某宗某皇帝上中下,而唯独唐德宗李适,用的是数字一二三四]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