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关于南北朝时匈奴的去向

时间: 2022-08-17 13:01: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关于南北朝时匈奴的去向

古代的匈奴去了哪里呢?

古代的匈奴去了哪里?分析下一目了然。

历史上的匈奴

其实匈奴族是我国历史上与中原民族在“和”“战”关系方面呈现比较早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曾游牧与蒙古高原一带,战国时趋于强大。秦始皇时曾派蒙恬北击过匈奴,筑长城。两汉时期的昭君出塞,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就反映的是与匈奴关系的史实。秦汉时一部分西迁至欧洲,后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现代匈牙利的先民;一部分内迁,南北朝时建立过前赵、夏、北凉等政权,逐步与汉族及少数民族融合。所以,自从南北朝以后史册不再有匈奴之名。

现代对匈奴的考证

 我们现代的中文书籍有时也把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的匈人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两个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古民族的历史。

现代三点主流观点

其一,中国的学者都认为中华民族基本没有匈奴血统

其二,蒙古国认为匈奴是其祖先之一 。

其三,法国学者发布的科学报考说蒙古人最多有5%左右的匈奴血统。

总结

其实游牧民族消亡本来就快,草原上资源本来有限,长期相互抢,不是灭别人就是被灭,草原上的战争打多杀戮多,女人和牲畜分散成为别人部族的奴隶和私产。而且大多数时间没有文字,民族消失其实是很正常。所以曾经无比辉煌的匈奴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汉武帝彻底打败匈奴后,一部分匈奴逃到了欧洲,由于他们羞于启齿在亚洲的过往,于是在欧洲生活的日子始终不曾提起在亚洲残败的经历,加上匈奴本就居无定所,文字这东西在以前是没有的,自然也就慢慢没人记得这些事情了。不过经过专家的检测后,发现匈牙利人和匈奴的基本是最为接近的,所有很有可能这部分匈奴人逐渐成为了现在的匈牙利人。


逃到蒙古

部分匈奴人留在蒙古草原,后被鲜卑兼并,随着互相通婚血液融合后都以鲜卑人自称,到了现代,蒙古人也有他们的血统传承。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目前蒙古国仍有8%的男性(16万人)带有匈奴人的Y染色体。

逃到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当年匈奴人惨败后,南匈奴人就逃到了中国,进入了山西和河北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把自己的姓名改为了汉姓,他们的基因和血液也早已和我们融为一体,被整体汉化,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现代,没有了匈奴这一民族

匈奴人的后来都去哪里了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投降西汉。汉元帝刘奭竟宁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嫁与其为妻,此后60余年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过胡夏。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均留有些记载。近代西方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据我国古书记载,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大禹的后代。商代时,称为荤粥,周代时称为捡,到了战国时代,就称为匈奴了。匈奴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进入铁器时代,畜牧业兴盛。农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一些 发展。这时,私有制出现,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 会。匈奴的成年男子,个个都能弯弓骑射。他们把军事组织、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三者合为一体。最高首领称为单于。匈奴的第一个单于叫头曼。头曼单于的长子叫冒顿(mo du音墨毒)。冒顿在匈奴语中是勇敢的意思。冒顿正如他的 名字那样,青年时期就十分勇敢机智。

《史记·匈奴列传》 里讲了下面一段故事:头曼单于宠爱冒顿的后母,喜爱后母所生的少子,傅想 废掉冒顿,立少子为太子。头曼搞了一个阴谋,把冒顿送到 邻近强国月氏去做人质,表示两国和好。冒顿到了月氏不久,头里单于就突然发兵袭击月氏。月氏王气愤异常,便想杀掉胃顿。

此时冒顿已经觉察了他父王和后母的借刀杀人诡计,作了准备。他瞅准机会,盗了一匹千里马,飞奔逃回匈奴。头曼单于眼看计划不成,又觉得冒顿英勇过人,为了稳住冒顿,便让他统帅一万名骑兵。冒顿掌握了部分军队后,便积极筹划夺取政权。他创制了鸣镝(射出带响声的箭),命令部下说:“我的鸣镝射到的地方,大家都要随着射去。谁不照射,立即斩首!”打猎的时候,有不跟随射向同一目标的,就被当场杀死。

有一次,冒顿突然挽弓射向自己的宝马,部下非常惊奇,有人不敢随着射,结果立即处死。不久,冒顿竟然用鸣镝射向自己的爱妻,部下又有人不敢射,照样被析。一夭,冒顿带领部下外出打猎,碰上头曼单于的亲兵赶着几匹.良马走过。冒顿看准那匹单于最喜爱的马一箭射去。他的部下一听箭响,嗖嗖嗖一支支利箭,射向马身,没有一个落后的。这时,冒顿知道军队已经训练成功了,心中十分高兴。

冒顿便乘随从头免单于外出游猎,瞅准父王集中注意力追赶猎物之机,猛然拉开强弓,鸣镝直穿头曼后背。刹那间,数百支箭一齐射出,那头曼单于就像一个大刺狠倒在马下。接着,冒顿带领军队,把他的后母、弟弟及不服从的贵族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这是公元前209年的事。通过这场政变,冒顿掌握了匈奴的统治权。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匈奴政抬、经济的发展。冒顿单于时期,匈奴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制向奴隶制的过渡。

由于甸奴人主要过游牧生活,所以没有城郭宫殿。单于庭,左、右贤王庭,究竟设在何地,至今没考查清楚。
许多专家学者分析,如今的匈牙利人其实就是匈奴人的后裔,匈牙利人在长相上跟欧洲人还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匈牙利的民歌当中有我国陕西,内蒙古的感觉,所以匈奴人是现在的匈牙利人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转)
两个结局,汉武帝之后的匈奴已基本分裂,后来南匈奴很多部族的人已和汉人或其他民族的人融合在一起,至少和哪个民族血缘更近已无法考证,第二个结局是迁徙了,北匈奴没和南匈奴一样和汉人融合,而是迁徙了,迁徙的方向大致为中亚东欧一带,至于和欧洲的游牧民族是否有关联,一直都有争议。

匈奴民族的历史和去向,匈奴是现在的哪里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

历史起源: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史记》认为匈奴源自夏人。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

扩展资料:

西汉与匈奴战争的性质问题,一直聚讼纷纭。从史学界讨论情况来看,景帝以前战争性质的认识大体一致,即汉朝进行的是自卫性的正义战争。

2、匈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关于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反侵略”性的正义战争。

3、汉高帝六年,权将韩王信以马邑(今山西朔县)降匈奴,匈奴乘势南下。七年,刘邦亲率大军反击,被冒顿单于精骑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阳高东南大白登镇。一说 今大同市东北)(参见白登之战)。脱险后,接受刘敬建议与匈奴缔结和亲之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匈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汉与匈奴战争

匈奴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广东、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则西迁进入欧洲,对欧洲罗马帝国等中世纪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东汉,三国时期的鲜卑,柔然,丁零高车,隋唐突厥为其后裔。来说说匈奴族最后结局及去向。

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以下关于匈奴人和匈牙利的关系有必要提一下,引用高群等观点并不代表本人看法,仅是一家之言,就证据和可能性来看,个人觉得应该是没什么关系。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谓"向西方跑了",而欧洲学者则多有涉猎。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一样。
写有10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认为,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其后关于匈奴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平说,"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为,匈奴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后裔"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章标题: 关于南北朝时匈奴的去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7607.html

[关于南北朝时匈奴的去向]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