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17 11: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李自成发兵攻打北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占领了北京。
在占领北京之后,长江以北的地区望风而降。在整个北方,就只剩下山海关一带的吴三桂所部明军进退失据。这支军队,是明军中有名的关宁铁骑,战斗力很强。而吴三桂也是一员悍将,在辽东作战中屡建奇功。
在北京受到威胁的时候,崇祯下旨让吴三桂率军勤王。但是,当吴三桂率领军队进入关内的时候,北京已经失陷,崇祯自杀。这个时候,吴三桂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不降清,要不降顺。吴三桂经过衡量后,再加上李自成派来劝降的使者的劝说,决定降顺。
但是,当吴三桂率军到达永平的时候,得知大顺政权正在北京开展“追赃助饷”的运动。并且误闻自己的父亲被拷打将死,全家受辱。吴三桂认为自己降顺不会有好的结果,便叛逃山海关。吴三桂击走李自成接管山海关的兵马,重新占据了关城。
四月十一日,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逃的消息,马上定下了消灭吴三桂的决心。他本来想派刘宗敏、李过率军讨伐吴三桂。可是由于“追赃”的运动,使得两员大将贪图享乐,都失去了斗志。李自成只得御驾亲征,于四月十三日率领六万精兵亲征。十七日到达永平,派一部迂回至关外的一片石,切断山海关的后路。主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进攻山海关。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战役打响。双方在山海关西的石河地区激战半日,吴三桂的军队退回关城。到了第二天,双方又在石河地区进行激战。战至中午,吴三桂的军队已经渐渐不支。眼看大顺军已经胜券在握。
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刮起了东北大风。在狂风背后,出现了一支强悍的骑兵。这支骑兵在狂风的掩护下,迂回到大顺军的左侧背,突然发起了进攻。大顺军猝不及防,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夹击下,全军溃败。李自成只得率军退往永平,二十三日在永平再战再败,只得退回北京。
就这样,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山海关之战落下了帷幕。李自成的大顺军遭受了惨败,被迫退出北京,从此一蹶不振。
在这次战役中,李自成本来信心满满,认为这一仗稳操胜券。可是,最后却落得个如此的下场,那么,他究竟失败在哪里呢?
李自成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清军的参战。在当时,吴三桂的军队不过才四万人,而李自成率领了六万人马,兵力超过吴军。而且李自成的军队都是他亲自率领的中军人马,是大顺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在质量上要超过吴三桂的军队。
而山海关虽然险要,但是它的防御方向主要是向东的,西面是山海关比较薄弱的防御方向。在李自成的集中兵力攻打下,是难以防守的。因此,吴三桂选择和李自成野战的方式。
但在李自成数量和质量都占优势的情况下,吴三桂取胜的机会是渺茫的。是清军的参战挽救了吴三桂的局势,是指反败为胜。据当时的目击者说,吴三桂和清军的数量要比李自成军队的数量超过一倍。就这样,当军队的数量和质量翻了过来,再加上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李自成的大顺军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
如果清军没有赶到山海关,或者哪怕晚到山海关一两天,那么形势可能就完全颠倒了。李自成本可以提前派兵出发,可是由于刘宗敏和李过的状态问题,只能自己带兵出发,耽误了时间。而且在途中,李自成又中了吴三桂的缓兵之计,被吴三桂留下的乡绅欺骗,又耽误了行程。如果不是这样,李自成很可能在清军到来前结束山海关之战。
但是,仅仅将李自成的失败归结于时间,似乎有点片面了。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在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他根本没有考虑到清军入关这个情况。在他的计划里,就只有吴三桂这一个敌人。
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清政府的动态,李自成才轻率的只带六万人马去攻打拥有坚城的四万关宁铁骑。他将北京地区的兵力大量外派,其中最重要的袁宗第的部队被他派往河南。这样,在面对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时,李自成的兵力就完全处于了劣势。
而相比较李自成,清政府的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多尔衮为首的清政府统治者们,在三月六日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的时候,就决定进行军事动员,准备在四月初发动入关行动。到了四月四日决定南取中原,四月七日誓师,多尔衮率领十几万清军出动,九日离开沈阳,准备在喜峰口和墙子岭一带入边直取北京。
由于清军提前动员,及时出动,在十五日接到吴三桂的请援的信使时,清军已经到达了翁后。这样清军就能够及时赶到山海关,参加这一场大决战。当山海关之战即将开始的时候,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再次催促救援的信件,一日夜急行二百里,于二十一日赶到山海关击退李自成的迂回部队,在二十二日打败了李自成。
由于李自成在战略上犯下的巨大错误,使得他在山海关之战遭受了惨败。我们可以预见到,就算是李自成在山海关取得了胜利,清军也还会按照自己原来的计划入边攻打北京。这样一来,根本没有准备的李自成,凭借他在北京的那些人马,又如何能够抵挡迂回入边的清军。
这样,即便是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就算取得了胜利,也难免会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陷入困境。在外有清军入侵,内有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李自成失败的概率还是很高的。这一切都源自于他过于轻视清政府的势力,在战略布局上犯下的巨大错误。
最初和清军的直接交锋,是在李自成讨伐吴三桂的山海关之战中,大顺军被吴三桂的关宁军和八期兵联军打败。
从实力上对比,是吴三桂和清军的兵力和战斗力都超过了李自成,大顺军在激战之后失败,确实是实力不济。
背后的原因,是李自成在战略目光上的短视。
首先,李自成在北京实行追赃助饷的政策,得罪了明朝的官绅阶级,吴三桂也是明朝官员,切身利益得不到保证,于是在路上杀回了山海关,赶走了唐通。
其次,李自成没有对吴三桂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派出心腹嫡系,仅仅派降将唐通带着几千人马去接收山海关,给了吴三桂半路杀回,重新占据山海关的机会。
第三,李自成对清军参战没有丝毫防备,以为清军和明军的交战是前朝旧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等到发现八旗兵出现在山海关,战场已经摆开,来不及增调援兵也不可能临阵撤退,只能依靠现有兵力硬着头皮一战,结果毫无悬念的失败。
随后,李自成退回北京,登基称帝后仅一天就仓皇撤退,弃守北京。
从战略上看,弃守北京问题不大,因为李自成在北直隶已民心尽失,很难保证城里军民不出叛徒。
不过李自成没有做好撤退的规划,在庆都和真定又先后被清军击败,损失了大将谷英、左光先和数万兵马,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北直隶的失败,是战术上的失败,李自成只知仓皇撤退,没有战术规划,给清军追兵以打击,在战术上陷入全面被动。
随后李自成撤入山西,清军暂时停止了追击,返回北京修整。
李自成却不是乘机调兵遣将,更不是谋图东进收复失地,而是...继续西撤...
李自成率领着自己的政府班子和主力部队继续西撤,一直撤到了二月初誓师出兵的地方——西安。等于白折腾了几个月。
数月之间,清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原,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
这个决策,不知是基于什么考量。清兵既然停止追击,虽然北直隶、山东已不在己手,大顺政权还占据着山西、河南的广袤之地,拥兵数十万,并未伤筋动骨,如果李自成自己扼守太原,集结兵力,不说再下北京,扼守山西一段时间以观天下大势,并不困难。
我只能认为,在与清军的几次战斗中,李自成被打怕了,认怂了,再也不想看见那群留着辫子的恐怖野人,所以脚底抹油,能躲多远躲多远,中原这么大,总有立身之地,这群野人无非想捞点好处,躲过这一时,也许就好了。
清军随后兵发潼关,想要打开入陕通道,老家受到威胁,李自成终于拼命了,亲自率大军增援潼关与多铎会战。
即使前面几步都走错了,在潼关,李自成也还是有机会,他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能击败多铎,就很有可能乘势再起。
潼关之战,才是大顺政权和满清政权的国运之战。
可惜,李自成还是失败了。
原因有不少,之前我专门写过文章,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之,主要原因还是李自成的战术失误。
潼关丢失后,大顺在陕西也无法立足,只得放弃老家西安,全军撤退到襄阳。
国运之战失败,大顺政权实际已走向穷途末路,此后在清军一路追击下,李自成又连吃败仗,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文武官员先后投降或被杀,最终李自成在九宫山意外死亡,宣告大顺政权彻底覆灭。
总结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李自成从山海关开始,被清军一步步打到灭亡,不过在这期间,他并不是没有机会,就算他犯了诸多错误,都还是有可能东山再起,直到潼关之战失败后,大顺军才彻底无力反击,重新成为一支流动军队,最终被彻底消灭。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