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16 21:00: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说起《资治通鉴》名字的由来,需要提一下宋神宗,是他给这部史书起的名字,原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就是,参考以前的事件,来辅佐今朝的治理。
其实说起被称为“帝王之书”的原因可不仅仅是这部史书的名字,而有很多方面。
大名鼎鼎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为什么称作纪传体,因为《史记》将历史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类似于《项羽本纪》《刺客列传》以及《陈涉世家》这一个个小篇幅的故事,也是是缺少一部分前后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因果关系不明朗,读史之后很难让人有一种被一条线穿起来的感觉,这样也就仅仅能当做故事来读,当做一种研究历史的史料,对治国的作用不是很大。
而《资治通鉴》不同之处就是,它用了编年体来叙述,也就是按时间延续来叙述整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这样以来,各种时间的前因后果很容易展现出来,例如对汉武帝的评价“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一语道出根本,对内开销过大,对外征战极其耗费国力,导致领土毫无生机,国力财力消耗过大。对后世帝王也有一定借鉴作用和。
另外《资治通鉴》所写的内容也极其客观,没有之前史书那种传奇色彩,也就是削弱了个人英雄主义,偏重从大局上来看待问题。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物,就去读纪传体,如果想了解一段历史,那就编年体,如果你想了解一段历史的前因后果,那么你就去读《资治通鉴》。
其实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时候,想的不仅仅是成一部史书,而是一部能对后世有参考意义的史料。几千年里,后朝编撰前朝历史,向来是一个惯例,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后世炫耀的资本,大多数史料都缺乏客观评价,一是保证权力交接的合法性,极力贬低前朝尾声时候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二是弱化昏君在位时的功绩。为什么魏征在编写《隋书》的时候,刻意抹杀掉隋炀帝的两大功勋,科举适度和京杭大运河,要知道的是科举制度沿用了两千年,是各朝各代不能缺少的重要人才选拔机制,京杭大运河保证了封建王朝同时对南北方的统治。
而司马光从一开始便抛开了时代的观点,从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诠释了前朝对后世所应该有的借鉴意义。
所以,《资治通鉴》被称得上是帝王之书也是实至名归的。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杰出的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万字,取用纪传体例,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候二、三千年间的史事。
《史记》里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的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指斥了一些暴君、酷吏,也敢于评论当代统治者汉武帝的功过。《史记》也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他根据可信的史料,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阶级矛盾。
《汉书》全书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内容上起汉高祖刘邦,下迄王莽新朝,共二百三十年的西汉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始时东汉有名学者班彪,立志继续司马迁的事业,写一部《史记后传》,以记述西汉一代的史实,可惜没有写完就死去了。其子班固继承遗志,根据他父亲身前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补充,基本写成。可是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其妹班昭继续完成了《汉书》的写作,使得全书更臻完善。这是一部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资治通鉴》,有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成的,是我国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这部史书前后花了十九年时间。它按年月日的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又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内容以政治、军政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本书取材广泛,资料丰富,写作态度谨严,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写史的,我该从哪本入手?为什么?
要想知道从哪本入手,首先要了解《资治通鉴》和《史记》的主要异同之处。
两书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不同点:
一是作者及成书的时间不同:
《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完成的,而《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北宋时期主编的。
二是内容和体裁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原名《太名公书》,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作了大胆,深刻的揭露。如《酷吏列传》反映官史的残暴,即使是封建帝王身上的劣质,如汉高祖的无赖和权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也都用不加讳饰的笔调给予尖锐抨击。书中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才智功德作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陈涉世家》专门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高度评价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传》歌颂荆轲、聂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魏公子列传》里着重赞扬了侯嬴等市井之民的才智和侠义。《货殖列传》则通过商贾活动的描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
《史记》中具有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倡优、医者、卜者等,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各类人物形象构成色彩斑烂的巨幅社会生活画卷。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史记》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荆轲、蔺相如、信陵君等,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史记》叙事特点: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所以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书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三是著作的内容及著书出发点不同:《史记》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资治通鉴》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四是思想观点及叙事侧重点:
《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可以认为是朝廷简编读本,政治方向正统。《资治通鉴》以权为核心,每一个小故事讲的都是权力斗争,围绕着权力来展开情节。很多读者认为《资治通鉴》讲的都是帝王之术,意在告诉后世的皇帝,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皇帝,而要当好皇帝就得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意在提醒人们滥用皇权的下场,要对权力有敬畏之心。《史记》是私人修史,多以人为核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可以说是《史记》重在写人,《资治通鉴》重在说权。《史记》侧重于人物个人命运的思考。《资治通鉴》更多的是探讨国家,群体的兴衰,它并不回避历史的黑暗和血腥。
相同点: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文学价值: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都是通史,内容却都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是珍贵的史料。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