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谁有大理国的历史

时间: 2022-08-14 19:00: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谁有大理国的历史

讲述一下大理王朝的简史

大理国(937~1253)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后晋天福二年( 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 ,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 ,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 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政(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回答者: 226688999 - 状元 十四级 3-23 15:37

古代大理国全盛时期(937—1253)的管辖区域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值得游览。

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几代国王曾在苍山神祠祀典。苍山神祠据《云南通志》载:唐贞元10年四川帅臬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与云南异牟寻盟于点苍山,因立祠,每年春秋二仲月致祭。宋代大理国相沿旧制,仿效历代帝王祀典,进行祀典,延续至明、清。这上下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至今仍可从《敕封点苍照明镇国灵帝位碑》中窥见一斑。

祀典,是封建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文化活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祀典产生历史久远,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认为,祀典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另一说认为祀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应该说,它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古代大理国段氏王朝,奉行天人和一、政教合一的思想,祀典则成为标榜段氏王朝“永镇山川”功业的重要手段,基于提高大理国的政治地位、巩固王权的目的,因此祀典也是教化。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规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直学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前大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正(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乾兴(1)壬戌 1022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大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段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段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段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段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段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段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后大理之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元代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回答者:华夏霸王 - 千总 四级 3-23 15:38

白族政权
回答者:达宁1 - 秀才 二级 3-23 18:34

公元937年,云南历史上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建都羊苴咩城。此后,大理国共传22代国主,历时316年。

南诏政权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崩溃。在其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驾崩之后,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

长和三世而亡。其权臣杨干贞弑君之后拥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赵善政为政也勉为其难,国王当了十个月,就被杨干贞废弃。

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却治国无方,民心向背,之后受到各种民间力量的强烈反抗。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现。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趁大义宁政权危难之机,联络滇东“三十七部”武装力量,首先攻破下关,接着攻占大理,灭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封建政权,仍定都于羊苴城。段思平为“乌蛮”贵族,有学者说是“白蛮”大姓,大理人,段宝童之子;他当政后,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人民得到休养,使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大理国还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太平兴国初,宋太宗册封其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宋徽宗时,又授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大理王”。

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见。这种说法并非准确,其实“理”,是彝族的自称,大凉山彝族至今还称自己是“宁”或“宁惹”,彝区称为“宁木”,“宁”和“理”只是一音多写罢了。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大理战国时为滇国属地。唐、宋时,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民族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历时500余年。

段思平在位8年即死,子思英立,在位仅一年便被思平弟废为僧。之后是思胄称帝在位6年,其子思聪即位。之后帝王依次完成了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兴、思廉、廉义、寿辉、正明的更迭。段正明坐了20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撕破脸皮, “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上演,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逼段正明禅让为僧,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中国”。至此段家递传了14代的王位暂告中断。

绍圣三年,高升泰驾崩,临终前对其子高泰明曰:“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遗命子高泰明未违父命,将王位还给段氏,高泰明列段正淳为皇帝,自己为相,恢复大理国年号,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将这段时间称为后理国。宋崇宁三年,段正淳禅位为僧,其子正严立。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笔下的段誉),事实上其勤理政事,在位时间长达39年,年老禅位为僧,子段正兴(义长)立,不久其也禅位为僧,子段智兴立。智兴信佛教,在位间修佛寺60座。智兴死后,其子智廉立,但在位4年即驾崩,王位传给其弟智祥。期间其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临关,远征大理,祥兴派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大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祥兴死后,子兴智立。1253年,忽必烈兵伐大理,灭亡大理国,生擒末代帝王段兴智并赦之。从大理国的创建者段思平到末代皇帝段兴智,大理国前后历经316年,此间22位皇帝皆为段姓。

历史上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皇帝共有九位,出家的寺院就是今天的崇圣寺,也是金庸笔下的“天龙寺”。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十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达今天的云南丽江,既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的屠城恶习,下了止杀之令,并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劝降。

大理相国高太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忽必烈于12月进军龙首关,直逼羊苴咩城,大理王段兴智、高太祥背城出战,惨遭大败。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杀,段智兴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虏,大理国灭亡。

至此,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此后,云南以一个行政省的形式被纳入元朝版图。它也是大理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自唐以来,大理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代的结束,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
大理国(937~1253)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后晋天福二年( 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 ,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 ,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 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政(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大理

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省级元世祖平云南碑、苍山神祠、佛图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大理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大理作为数百年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荣戴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双重桂冠。大理风景名胜区主要含苍山、洱海、白族风情以及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坝区,西倚一字横列的苍山,东濒碧波荡漾的洱海,这种“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格局,使古城增辉添彩。横列如屏的苍山,雄伟壮丽;明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镜,加之坝区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优美绚丽的高原景观,这山山水水之间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风情,更富灵气和迷人的魅力。

总之,大理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特色显著,苍洱风光优美动人,白族风情浓郁奇丽,再加之大理古城和新区是脱开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这就使得大理既古风犹存,又能全面地持续发展,在苍洱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

大理属高原型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四季皆宜旅游。但夏秋之交雨后气温下降很快,当地有“一雨成秋”的说法,因此那时来大理旅游的游客最好带上几件秋衣,以防着凉。

不过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样:“大理三月好风光”,春季,无论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苍山、游洱海都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前大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正(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乾兴(1)壬戌 1022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大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段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段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段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段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段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段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后大理之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元代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公元937年,云南历史上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建都羊苴咩城。此后,大理国共传22代国主,历时316年。

南诏政权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崩溃。在其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驾崩之后,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

长和三世而亡。其权臣杨干贞弑君之后拥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赵善政为政也勉为其难,国王当了十个月,就被杨干贞废弃。

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却治国无方,民心向背,之后受到各种民间力量的强烈反抗。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现。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趁大义宁政权危难之机,联络滇东“三十七部”武装力量,首先攻破下关,接着攻占大理,灭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封建政权,仍定都于羊苴城。段思平为“乌蛮”贵族,有学者说是“白蛮”大姓,大理人,段宝童之子;他当政后,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人民得到休养,使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大理国还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太平兴国初,宋太宗册封其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宋徽宗时,又授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大理王”。

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见。这种说法并非准确,其实“理”,是彝族的自称,大凉山彝族至今还称自己是“宁”或“宁惹”,彝区称为“宁木”,“宁”和“理”只是一音多写罢了。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大理战国时为滇国属地。唐、宋时,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民族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历时500余年。

段思平在位8年即死,子思英立,在位仅一年便被思平弟废为僧。之后是思胄称帝在位6年,其子思聪即位。之后帝王依次完成了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兴、思廉、廉义、寿辉、正明的更迭。段正明坐了20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撕破脸皮, “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上演,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逼段正明禅让为僧,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中国”。至此段家递传了14代的王位暂告中断。

绍圣三年,高升泰驾崩,临终前对其子高泰明曰:“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遗命子高泰明未违父命,将王位还给段氏,高泰明列段正淳为皇帝,自己为相,恢复大理国年号,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将这段时间称为后理国。宋崇宁三年,段正淳禅位为僧,其子正严立。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笔下的段誉),事实上其勤理政事,在位时间长达39年,年老禅位为僧,子段正兴(义长)立,不久其也禅位为僧,子段智兴立。智兴信佛教,在位间修佛寺60座。智兴死后,其子智廉立,但在位4年即驾崩,王位传给其弟智祥。期间其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临关,远征大理,祥兴派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大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祥兴死后,子兴智立。1253年,忽必烈兵伐大理,灭亡大理国,生擒末代帝王段兴智并赦之。从大理国的创建者段思平到末代皇帝段兴智,大理国前后历经316年,此间22位皇帝皆为段姓。

历史上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皇帝共有九位,出家的寺院就是今天的崇圣寺,也是金庸笔下的“天龙寺”。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十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达今天的云南丽江,既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的屠城恶习,下了止杀之令,并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劝降。

大理相国高太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忽必烈于12月进军龙首关,直逼羊苴咩城,大理王段兴智、高太祥背城出战,惨遭大败。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杀,段智兴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虏,大理国灭亡。

至此,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此后,云南以一个行政省的形式被纳入元朝版图。它也是大理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自唐以来,大理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代的结束,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
古代大理国全盛时期(937—1253)的管辖区域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值得游览。

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几代国王曾在苍山神祠祀典。苍山神祠据《云南通志》载:唐贞元10年四川帅臬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与云南异牟寻盟于点苍山,因立祠,每年春秋二仲月致祭。宋代大理国相沿旧制,仿效历代帝王祀典,进行祀典,延续至明、清。这上下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至今仍可从《敕封点苍照明镇国灵帝位碑》中窥见一斑。

祀典,是封建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文化活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祀典产生历史久远,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认为,祀典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另一说认为祀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应该说,它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古代大理国段氏王朝,奉行天人和一、政教合一的思想,祀典则成为标榜段氏王朝“永镇山川”功业的重要手段,基于提高大理国的政治地位、巩固王权的目的,因此祀典也是教化。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规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直学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前大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正(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乾兴(1)壬戌 1022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大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段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段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段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段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段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段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后大理之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元代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大理国”吗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想知道大理国的具体历史

要很具体的,包括开国年代,历几朝皇帝等,最好还能说明一下到底有没有段誉这个人
大理国(937~1253)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后晋天福二年( 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 ,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 ,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 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髯迦嗣衿鹆舜俳�饔谩4罄碛朊宓椤⒃侥稀⒙砝囱恰⒂《取⒉ㄋ沟裙�叶加忻骋淄�础4罄硗踝宕罅ν菩泻鹤逦幕��诤何幕�挠跋煜拢���藘k(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政(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冰河网 www.136it.com

大理历史大理年表http://www.dali.gov.cn/DefaultStyle/DefaultStyle_NewPage.aspx?PageId=21097&TagControlID=21182&LibInfoID=45950
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汉对昆明进行大规模战争,滇王降,设益州郡,后数年设叶榆县,属益州郡

公元169年(永平十二年)分益州西部设永昌郡,吐榆属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汉建新三年)诸葛亮平南中,分益州、越崔、永昌各一郡设云南郡,叶榆属云南郡

公元271年(晋秦始七年)叶榆属宁州云南郡宋(南朝) 叶榆属东阳郡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叶榆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东洱河大首领杨钦前往唐朝,授官秩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南诏王细妈罗即位

公元635年(唐永微四年)南诏王遣子罗盛入朝,赐以锦袍

公元707年(唐景龙元年)唐九微在叶榆叶海地区击破吐蕃,立铜柱纪功。

公元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皮罗阁连年兼并各部,取太和、袭大厘,至是年尽有洱海河蛮故地。同年,皮罗阁筑太和城及龙首、龙尾二关。

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皮罗阁赂唐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许之。唐封皮罗阁越国公,云南王,赐名蒙归义。皮逻阁徙治太和城

公元750年(诏玄宗天宝九年)阁逻凤起兵攻姚州,杀太守张虔陀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 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促通率军计伐南诏,战于西河河地区,唐军死六万。阁逻凤北附吐蕃,吐蕃封阁逻凤“赞普钟”,赐金印。

公元754年(唐率宗天宝十三年) 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征南诏,全军覆没,元帅沉江。阁逻凤收唐军尸骸,筑“京观”,刻石称“天宝占亡士座之墓。(即万人冢)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阁逻凤筑羊苴咩城。南诏立“德化碑”于太和城

公元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南诏、吐蕃攻西川、唐遣神策都将李晟等破之。引师还。南诏王阁逻凤卒,子凤迦异先死,孙异牟寻嗣,以郑回为清平官。

公元787年(唐代宗贞元二年) 异牟寻正田制、订租税。

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 异牟寻迁居羊苴咩城。

公元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 异牟寻遣使三路至成都,表示愿“世为唐臣”,韦皋遣崔佐进入南诏。

公元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 崔佐时与异牟寻盟于点苍山神祠。十月,唐派袁滋为“册南诏史”,赐印。袁滋归著《云南记》。南诏与韦皋破吐蕃,南诏陷剑川、攻神川、袭破铁桥等十六城,俘其五王,向唐献捷。并献吐蕃所赐金印及南诏地图、方物。

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异牟寻遣子弟入朝,就学于成都。

公元800年(诏德宗贞元十六年) 南诏进奉圣乐舞。德宗于麟德殿观舞。

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南诏筑三阳城。

公元808年(宪宗元和三年) 异牟寻卒,子寻阁劝嗣,改赐元和章印

公元809年 9宪宗元和四年) 寻阁劝卒,子劝龙盛嗣

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 劝利卒,北丰佑立,唐遣韦审规前往册立,同行者韦齐休归著《云南行记》。

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 筑喜洲土城。

公元829年(唐文宗大和五年) 李德佑为西川节度使,向南诏索俘虏,归还五千三百余人。

公元835年-842年(唐文宗和九年至武宗会昌二年) 南诏修建崇圣寺并主塔。

公元841年(武宗会昌元年) 丰佑遣军将晟君修水利,“筑横渠道,自磨用江至鹤拓,灌东皋及城阳田,与龙去江合流入于河、谓之锦浪江,又渚点苍山玉局峰顶之南为池,谓之高河,又名冯河。更导山泉共汇流为川,灌田数万顷”。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 南诏设学校,“益州人张永襄,本国人赵永,立为教官”。

公元842年(唐宣宗大中十年) 丰佑建善阐五华楼,以会西南十六国君长

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丰佑卒,子世隆嗣。唐王朝以名近庙讳,不册封,南诏与唐断绝。

公元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 唐攻安南,南诏大将段酋迁战死,南诏攻安南,经略使蔡袭死,其属僚樊绰浮水逃脱,归著《蛮书》。

公元872年(唐懿宗咸通十三年) 南诏世隆立铁柱于弥渡,称“天尊柱”。

公元877年(唐禧过乾符四年 ) 世隆卒,子隆舜嗣,请与唐和亲。

公元879年(唐清宗乾符六年) 唐遣云虔使南诏,至善阐见隆舜,归著《云南录》。

公元886年(唐蓓宗光启二年) 地震,5.5级。

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 郑买嗣灭蒙氏、号“大长和国”。南诏亡。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郑文求婚南汉,妻以增城公主。

公元928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隆旦,立赵善政,号“大天兴”。

公元929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号“大义宁”。

公元936年(后普天福元年)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讨杨干贞,干贞走死。

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 段思平即位,号大理国,都羊直咋城。

公元971年(宋太祖太平兴国七年) 宋在大渡河造大船,“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

公元994年(宋太祖淳化五年) 宋封大理段氏“检校太保、归德大将军、依归忠顺王”

公元995年(宋至道元年) 辛恰显使云南,著《至道云南录》。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 杨佐到大理买马,归著《云南买马记》。

公元1076年 (宋神宗熙宁九年) 廉义被臣杨义贞所杀,杨义贞篡位四个月, 段氏臣高智升讨之。立廉义从子寿辉。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 正明避位为增,善闽侯高升泰篡位,号“大中”。

公元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 高升泰卒,其子高泰明遵父遗言还政段氏,立正明弟正淳,至此,大理或称“后理国”。

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 三十七部起义,高氏镇压。

公元1111年 (宋徽宗政和元年) 地震5.5级。

公元1150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三十七部再次起义。

公元1172年 (宋孝宗乾道八年) 正兴避位为僧,于智兴嗣。

公元1202年 (宋宁宗嘉泰二年) 大理使人入宋求大藏经,得一千四百六十五部,置五华楼。

公元1244年 (宋理宗淳柏四年) 蒙古军初攻大理,段氏臣高禾战死于九河。

公元1252年 (宋理宗十二年) 忽必烈率军经甘肃、四川以革囊渡金沙江向大理进军。

公元1253年 (元宪宗三年) 蒙古军攻入大理,段兴智东逃善阐,高太样被斩。

公元1255年 (元宪宗五年) 蒙古军平定云南全境,赦段兴智,封“摩河罗峻”。仍管原八府。

公元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 舍利威为首各族人民大起义。段实率兵参与镇压,大破起义军于安宁。

公元1280年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张立道为大理等地巡行劝农使,修水利、教民茶桑。

公元1282年 (元世祖十九年) 段实卒,弟段忠授大理等处宣慰使兼管军民万户府。

公元1301年(元成宗大德五年) 段忠卒、子段庆嗣,元授庆都元帅,赐虎符三道,后封为宣武将军,妻以公主。

公元1321年 (元宪宗治至元年)“洱河东雨铁,民舍山石皆穿,人物植之多毙……,”

公元1322年 (元宪宗治至二年) “洱河东雨铁,庐舍岩石皆打穿”。

公元1329年 (明宗天历元年) 段隆以老退居,子段俊嗣,授云南平章,段平章之名始此。

公元1363年 (明顺帝至正二十三年) 红巾军明玉珍部攻克昆明,梁王奔楚雄。大理总管段功镇压红巾军。梁王以阿盖公主妻之。

公元1366年 (明顺帝至正二十六年) 统治集团内讧,梁王杀段功,子段宝嗣。

公元1368年 (明洪武元年) 梁王七次攻大理,不克,奏段宝为云南左丞。段宝道其叔段真上表明王朝求归附。

公元1382年 (明洪武十五年) 段氏拒绝明王朝招抚,明军攻克大理,俘段世段明及其二子送京,云南悉平。 明置云南布政司,大理府、太和县,设流官。段氏统治终结。

公元1492年 (明宏治五年) 点苍山五月大水,“绿玉溪水高数十丈,至一塔寺分两股入西门,没房舍,死者二百余人”。

公元1501年 (明宏治十四年) “六月朔,大雷雨,点苍山白石溪水涨,漂没居民570人,溺死300余人”。

公元1514年 (明武宗正德九年) 6.5级地震,“崇圣寺大塔裂二尺许,旬日复合”

“大理府城中室庐倾仆无算”。

公元1515年 (明武宗正德十年) 地震、6级。

公元1578年 (明神宗万历六年) 大旱、禾尽槁。

公元1674年 (清世祖顺治四年) 李自成起义军余部“大西军”攻克昆明,在云南建立政权,大理拥附。清军攻大理,人民反抗激烈,清占大理后田赋倍于邻属。

公元1693年 (清康煦三十二年) 五月,苍山大雨雪。

公元1749年 (清乾隆十四年)六月甘八日大雨、苍山水发、冲塌城壕、涌入城内。

公元1824年(清道光四年) 八月廿一日大雨如注,纸房等23村灾民740 户,淹倒民房154间,死男4人。

公元1856年 (清咸丰五年) 以杜文秀为首的、以回族为主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攻占大理,建立起义军政权,杜文秀被推拜为“总统兵马大元帅”。

公元1866年 (清同治五年) 起义军统一滇西。

公元1867年-公元1869年(清同治六年至八年) 起义军东征昆明; 起义军东征失败,主力损失惨重。

公元1873年 (清同治十二年) 清军攻克大理,杜文秀遇害,滇西反清人民大起义被镇压。

公元1890年 (清光绪十六年) “七月太和县雨水过多,上乡沿海一带良田 被淹一万四千余亩,秋收无望,房屋半在水中”

公元1905年 (清光绪三十一年) “入秋以后,雨水过多,山水陡发,洱海溢, 淹没沿海各村田禾,久未消退”。

公元1911年 (清宣统三年) 辛亥革命。9月9回云南起义成功,成立军政府,电令云南各地。大理于9月11日在滇西率先响应,拥护革命。

公元1912年 (民国二年) 以杨春魁为首的大理步兵团下级军官,响应孙中山号召,发动滇西讨伐袁世凯的武装起义,后被镇压。

公元1925年 (民国十四年) 3月16日7级地震。死4952人、伤7812人、 房屋倒塌94930间。

公元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 3月31日地震,5.5级。

公元1949年 (民国三十八年) 一月中共大理地下县工委建立,四月转为县委。

公元194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 领导机关暨三十五团、三十二团一部进入大理,大理宣布解放。
云南,缅甸一带

大理国的历史是怎样的?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居住着白族先民。唐朝时皮罗阁建立了南诏国,这是大理国的前身,公元937年段思平发动起义,建立了大理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理都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蒙哥汗战死后,忽必烈继位。1260年,段兴智北上朝见忽必烈,死于途中,忽必烈遣使吊祭,谥号“向义天定贤王”。第二年,忽必烈令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段实也像他哥哥一样对蒙古特别效忠,深得忽必烈赞赏。

据历史记载,大理国段氏先后有9位皇帝主动出家做了和尚,比如圣德帝、孝德帝、宣仁帝、正廉帝等都避位为僧。历史上有喜欢出家的皇帝,比如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笃信佛教,曾数次皈依佛门;清朝顺治皇帝也曾因爱情不得志而试图出家。

中国历史上真的有“大理国”吗?段誉确有其人吗?

历史上真的有大理国,但没有段誉此人。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由白族在中国西南边陲一带建立的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云南等地置大理路、建行中书省,加强了统一政权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大理是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公元937年,晋天福二年,通海节度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段誉是小说人物,原型叫段正严 ,是段正淳之子,又名段和誉,1108年继位,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22帝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为僧,段正严用了五个年号:日新(1109)、文治(1110—?)、永嘉(?—1128)、保天(1129—?)、广运(?—1147)。段正严年老,因诸子内争外叛,遂禅位为僧。段正严庙号宪宗,谥号宣仁皇帝,史称大理宣仁帝。
云南历史上没有大理国 ,大理也是有大理石才出现的名字。云南古代最值得提的就是古傣族人民建立的“勐西拉古国”,它是一个漫长的从开始到发展,最后灭亡的过程。按照记载前后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旧址在云南临沧凤庆县营盘镇范围,旧称“习腊”。这个名称经历了傣语语“勐西拉”的开始,国度到彝族语勐舍龙过程,直到用汉字简单的演绎出"习腊"。按照历史材料,大理、昆明地区属于阴凉地带,人口居住少,过去属于特级贫困地带。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傣族先后迁移到缅甸、泰国、版纳等地,换句话说,云南过去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就是傣族先民居住区。
确实有大理国,但段誉嘛?不太清楚。
文章标题: 谁有大理国的历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7330.html
文章标签:大理 历史

[谁有大理国的历史]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