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时间: 2022-08-12 21:02: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
《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
办法3: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办法4:据虫除卵法
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蝗灾爆发如此频繁,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古代虫灾种类比较多,其中蝗灾是虫灾中占主要位置的灾害。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出现了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治理蝗灾,人们起初采取占卜、祭祀等方式。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 陈家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发表《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一文。该文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的二千六百四十二年中,我国发生蝗灾的年份共有七百九十六年。每次蝗灾后,百姓苦不堪言。蝗虫属于暴食性的害虫,欧阳修形容其为“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民间亦有歌谣:“蝗虫发生连四邻,飞在空中似黑云。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蝗灾危害如此之大,必然给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影响。一是造成大量农作物受损。公元1163年8月,“飞蝗过都,蔽天日。徽、宣、湖三州及浙东郡县,害稼。京东大蝗,襄、随尤甚,民为乏食”。公元1436年,“直隶河间府静海县四月蝗蝻遍野,田禾被伤,民拾草子充食”。二是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蝗灾危害农作物,导致树木枯死,土地荒芜,人口骤降。明代徐光启认为,蝗灾之害甚于水灾、旱灾:“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三是引发社会动荡。王莽主政的时候,“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最后引发农民起义。 蝗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与气温有关。蝗虫的卵孵化成幼虫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二是与地理环境有关。从我国历史来看,蝗灾形成与黄河中下游松软的黄土有关。这些黄土具有松软性、透气性、直立性,比较适合蝗虫产卵孵化和幼虫的出土。三是与水旱灾害有关。水旱灾害致使沿河、滨海、内涝地区出现大面积荒地、荒滩,为蝗灾发生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在治理蝗灾方面,古人在观察分析、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挖掘虫卵,消灭蝗灾于未成之时。公元1443年4月,“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郑观奏:山东济南等府,长清、历城等县蝗蝻生发,已委官督捕,所掘虫子少有一二百石,多至一二千石”。 有的通过开沟陷杀法来治理蝗灾。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已成蝻子跳跃行动,便须开沟捕打,其法视蝻将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去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趋赴沿沟排列,或持帚,或持扑打器具,或持锹_。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立,渐令进沟,即大击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致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满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复然,当净尽矣。” 清人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指出:“捕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尽净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张集馨在书中所作记载,就是通过开沟陷杀法来捕杀蝗虫。 有的则利用声音和蝗虫的趋光性特征来捕蝗灭蝗。五代时期,“值天下飞蝗为害,在礼使比户张幡帜,鸣颦鼓,蝗皆越境而去,人亦服其智焉”。《_唐书》记载唐代名臣姚崇运用蝗虫趋光这一特性有效捕打飞蝗:“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公元1763年,德州、济南一带发生蝗灾。时任山东巡抚阿尔泰组织民众“一面扑打,一面张网兜捕,俾无漏逸。又于隙地刨沟,夜间燃火,蚂蚱见火奔趋群集沟内,加草焚烧,用土埋压。并于黎明露重之时,上紧扑捕”。 还有的利用物种之间相克来治理蝗灾。在唐代,出现了飞鸟食蝗的记载:“开元二十五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在宋代,公元982年3月,“北阳县蝗,飞鸟数万食之尽”;公元1076年5月,“金州生黑虫食苗,黄雀来,食之皆尽”。明代的陈世元撰写《治蝗传习录》,介绍养鸭、放鸭治蝗的成功经验。 面对蝗灾带来的巨大灾害,古代各朝统治者都重视以官促民予以应对,甚至给予适当奖励。汉平帝元始二年(2),青州等地大旱,蝗虫肆虐,朝廷“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元代有“灾有大小,而蝗旱为最”的说法。一旦某地发生蝗灾,当地官员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宪台通纪》中有“蝗蝻生发,官司不即打捕,及申验灾伤不实者,纠察”的记载。张养浩在《为政忠告》中也强调:“蝗生境内,必驰闻于上,少淹顷刻,所坐不轻。”重视捕蝗灭蝗的机制逼着官员去重视虫害治理。《紫山大全·捕蝗行》中记载,公元1269年,某地发生蝗灾,官员动员组织民众进行蝗灾治理:“老农蹙额相告语,不惮捕蝗受辛苦。但恐妖虫入田中,绿云秋禾一扫空。” 清代,康熙帝极为重视治理蝗灾。他多次下诏灭蝗,还亲赴蝗区进行考察调研,且在总结前人捕蝗经验基础上,撰成《捕蝗说》一书,对蝗虫生长规律和捕蝗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为了治理蝗灾,康熙帝建立起皇帝——总督巡抚负责制。地方一旦发生蝗灾,总督、巡抚第一时间要向皇帝奏报,康熙帝根据奏报,及时发出“上谕”,指导捕蝗工作。同时,为了推进捕蝗工作,康熙帝设计了责任制,对蝗灾预防不力和发现蝗灾后隐匿不报、申报不详、禀报不实、捕打不及时等酿成严重后果的各级官员,一旦发现,便治其重罪。《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作出规定:“州、县、卫所官员,遇蝗蝻生发,不亲身力行扑捕,借口邻境飞来,希图卸罪者,革职拿问;该管道、府不速催扑捕者,降三级留任;布政使不行查访,速催扑捕者,降二级留任;督、抚不行查访,严饬催捕者,降一级留任;协捕官不实力协捕,以致养成羽翼,为害禾稼者,将所委协捕各官革职。 来源:书屋 2021年09期

古人都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三大自然灾害之一的蝗灾?

自2021年12月以来,东非经历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灾害,现在蝗灾已经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场大规模蝗灾的爆发,已经严重威胁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成为了2021年世界上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多个国家因为蝗虫的入侵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蝗灾不但是现如今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我国古代,蝗灾就位列农业社会三大灾害之一(水灾、旱灾、蝗灾)。

蝗灾在中国历史上时有发生

蝗灾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从夏商时代开始,中国就有蝗灾的记载,特别是到了宋朝之后,蝗灾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一书统计,在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历史里,“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蝗灾困扰的地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也有分布,灾情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小小的蝗虫给古代人类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九年,这一年年初,北宋各地就时不时传来发生蝗灾的消息,最后连京畿重地开封府周围也没能幸免。“京中蝗蝻颇多,闻城西隅有田家粟止数亩,睹蝗至相顾而泣。”——《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师正在《括异志》中所描述1074年蝗灾发生时的惨状:“熙宁甲寅、乙卯岁,天下蝗旱,至父子相啖者,真禽兽之不若也。悲夫!”

爆发大规模蝗灾后,接下来的就是粮灾。农民没有粮食就容易造成流民现象的发生,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古代社会,大灾之年更容易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所在。

古人对蝗虫的认知

“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一生九十九子。”——《诗经·螽斯》

蝗虫是群居的害虫,单个的蝗虫并不可怕,之所以会成为古代农业社会时期的三大灾害之一,是因为它们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大学者朱熹认为蝗虫一生能繁殖九十九子。

古代有鱼虾化蝗虫和戾气化蝗虫之说

鱼虾与蝗虫互化之说:古人觉得蝗虫在外形上与水里的鱼虾是非常相似的。汉代时,就有蝗虫化虾的说法,“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东观汉记》

“鱼螺变为虫蝗,故以属鱼孽”——《类书集成》

“前年大旱河草黄,草中鱼子化飞蝗。”——晁补之《跋遮曲》

到了科技比较发达的宋朝,这个观念更流行,我们可以在很多书画中看到蝗虫与虾互相“化身”的记载,例如在祝穆《事文类聚》、在彭乘《墨客挥犀》、李昉等人《太平御览》中的都有这种现象。

戾气化蝗虫之说:东汉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提出了战争是造成蝗灾的主要原因,因此一些古人相信“干戈之后,必有螟蝗”。

“蝗之为孽也,盖沴气所生”——《太平广记》

“蝗灾每见于大兵之后,或云乃战死之士冤魂所化。”——《鹤林玉露》

蝗虫被神化之后,人们在遇到蝗灾的时候,竟然用祭神的方式来乞讨蝗灾快点结束。因此在宋朝的时候还专门有祭“蝗神”的

“庆历四年六月,天下螟蝗颇为民物之害,乞京师内外并修祭酺。”——《宋会要》

祭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消灭蝗虫还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古人想出了各种消灭蝗虫、预防蝗灾的办法,我们一起去看看。

古人在没有农药的情况下,是如何对蝗灾进行治理的?

①:诱杀火烧蝗虫法

古代人在最初是用扑打方式来对付蝗虫,但这种方法不利于对付大规模爆发的蝗灾,因此人们想出了用火焚烧的办法。用火焚烧是对蝗虫以及蝗虫卵和幼虫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蝗虫的幼虫在还没有长翅膀之前,为了生存,它们会拼命地咬食植物叶茎活命,在蝗虫幼虫密集处放火焚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而来的大蝗灾,姚崇下令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内就遏制了蝗灾。

②:以蝗易粟法

为了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到治蝗灭蝗的行动中来,宋朝时推行了一种制度——“以蝗易粟法”

宋仁宗时规定:“去岁飞蝗所至遗种,恐春夏滋长。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给菽米五斗。诏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给二十钱。”

宋神宗时规定:“有蝗处委县令佐亲部夫打扑。如地里广阔,分差通判、职官、监司提举。仍募人得蝻五升或蝗一斗,给细色谷一升;蝗种一升,给粗色谷二升。”

宋朝时期推行的“以蝗易粟法”,明码标价了捉到多少蝗虫可以换取不等的钱财或者粮食,这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们参与到灭蝗行动中来的积极性。

③:利用蝗虫天敌进行灭蝗

宋朝时期颁布过许多“禁捕蛙令”这样的禁令,目的就是为了要保护蝗虫在自然界里的克星,防止蝗灾的发生。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9年,发生了一场蝗灾,大臣李士衡在上朝时上奏说:“河北螟虫多不入田亩,村野间有蚁食之。又蝗飞空中,有身首断而殒者,有自溃其腹,有小虫食之者。”——《续资治通鉴长编》

蝗虫主要天敌非常的多,例如:鸟类、鸲鹆、蛙类、蟋蟀、蚁、蛾、鸡、鸭等都能成为“食蝗”大军中的一员。这些蝗虫天敌虽然不可能让蝗虫绝迹,但却可以让蝗虫繁殖速度减慢,达到预防蝗灾发生的效果。

④:种植预防蝗虫的植物

蝗虫除了害怕天敌之外,还不喜欢接近麻类以及各种豆类植物。贾思魏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86个粟的品种中有14个是“免虫”品种。董渭的《救荒活民书》中提到蝗虫不食豆苗的特性,让民众广范种植豌豆,以避蝗害。

公元1016年蝗灾爆发后,宋真宗与宰相王旦讨论蝗灾的情况。当时他对王旦说:“诸路使臣言,飞蝗多不食豆苗。”王旦回答:“前月蝗飞度河北,乡民方备焚扑,连夕西北劲风,由是不及远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坚实,不复为虑矣。”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就有意识地多种这类作物以对付蝗虫。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
古代并没有农药,所以古人一般是将蝗虫扑杀,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
火烧。人类文明发展古时候发明了钻木取火,有效的方法是火烧。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7155.html

[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