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11 10:03: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文/杨志强
摘编自《艺想天开》,东方出版社出版
?
《天堂窃情》剧照,电影根据阿伯拉尔和海洛夷丝的故事改编
启蒙主义者把中世纪看作漆黑一团,仿佛到了15世纪,突然来了一阵思想闪光,出现了文艺复兴,世界才由此走向光明。这观念至今还残留在许多书里。
但近百年,有见地的学者认为真正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并不是像启蒙主义者说的那么单向,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是历代思想更新积累的结果。
于是12世纪的欧洲,以前一向被划进黑暗里的中世纪的末期,现在看来便决非一团漆黑,而是“文艺复兴”的前奏。
当时,一般人的思想虽仍相当禁锢,在知识界却微微地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一丝面对世事真相的自由凉风,有几位女人的声望居然如日中天。其中有个女性是海洛夷丝(Heloise)。但谈海洛夷丝,最好从一位叫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的男人说起。
阿伯拉尔遇见海洛夷丝
阿伯拉尔是个才子,生于1079年,卒于1142年,享年63岁,命不算太长,却是使12世纪的拉丁文欧洲知识界的心灵燃烧起来的火炬。那时教会神学开始走向成熟,但理性思维也在觉醒,阿伯拉尔就是个中的明星学者。
终其一生,虽然他的立足点从来和教会宣讲的信仰基点出入不大,但他几乎是第一个主张,信仰不该是盲目的。当时教会的主流态度是“信仰得走在理解前头”。
阿伯拉尔提倡的恰恰相反:“我必须先了解,才有可能相信。”他认为,一种信仰要能服人,或信仰者真的信到点子上,就该用理性去弄清一切,真正能成立的信仰是经得起理性推敲的。
从现代的观念看,他的说法当然没什么不对,但在当时,却惹得卫道者相当反感,恨不得把他打成异端,以免人们想得太多,对教会宣扬的那一套诸多质疑。
阿伯拉尔
他能言善辩,风度翩翩,跟随过的名师都被他反诘得退避三舍,所到之处必引起青年学生轰动,成了最当时得令的天之骄子,但也成了保守者欲除之而后快的麻烦人物。
在临近38岁时,他在巴黎圣母院回廊建立了自己的学校,有12个国家的学生纷至沓来,他也成了圣母院(Notre Dame)教士团的成员。
在他那个时代,大学不过是教会的一个弄神学的分支机构,读书人要往上挣扎,沿着先当教士,再升神父,朝着成为圣职班的一员的路子走,几乎是唯一途径。人们猜测,若他少点惹是生非,以他的才智一定会飞黄腾达。
岂知这时他认识了16岁的海洛夷丝。那时婚姻不过是父母主宰下为财富和地位权谋的社会关系的黏合剂,说有人要为情爱而结婚,无论中外,在那个时代只会在戏文里出现,且大多以悲剧收场。
而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婚姻当然是神圣的,但随着僧侣主义的兴起,在教会内定的游戏规则里,婚姻生活是不能和独身守贞的意义相较量的。而教会又占有了整个社会几乎所有教育和做学问的资源。阿伯拉尔要往成为名学者的路上走,遇上心仪的女孩,爱得死去活来,发展下去无疑是自毁前程。
秘密结婚又被迫分开
海洛夷丝是个孤女,由舅舅弗尔贝(Fulbert)送到女修道院念书,长得不算漂亮,却聪明好学,能像熟悉法文一样熟悉拉丁文甚至希伯来文,对古代经典倒背如流。
因为女修道院的小小图书馆已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她被带回弗尔贝家中自家读书。弗尔贝是大教堂的主事,认识阿伯拉尔。阿伯拉尔当时在神学院讲学,是年轻人仰慕的目标。
海洛夷丝很可能早就听过他的大名,也许公开或暗里看过上百学生挤在回廊里听他讲课的盛况(史家说,这些学生当中不少后来成了名学者、大主教、枢机甚至教皇),对这位才子的倾慕油然而生,也很自然。
按照阿伯拉尔自己的说法,他也在这时认识了她,惊为天人,便对弗尔贝诉苦,说住在单身宿舍,要费许多时间料理自家的起居饮食,耽误了做学问的工夫,实在不合算。
弗尔贝便邀请他住到自己家里来,一则可令自家的仆人照料他,二则可让这位明星学者给外甥女上课,让她增长学识。不消说,故事往下发展便类似我们古时杂剧《西厢记》的情节,才子佳人由是坠入爱河,未已,海洛夷丝身怀六甲。阿伯拉尔唯有向弗尔贝坦白。
弗尔贝答应保密,阿伯拉尔计划和海洛夷丝结婚,先把她送往乡间姐姐家中,等待儿子出生。海洛夷丝却认为一旦结婚,阿伯拉尔的前程便就此完结,若让阿伯拉尔此生为养家奔波劳碌,她宁可做他的情妇也不愿当他的妻子。
他们秘密结了婚,但弗贝尔不久就向外张扬此事,并经常丑诋自家的外甥女。阿伯拉尔虽然未升神父,却是教士班的一员,要找他的碴儿等着他出洋相的人实在太多。于是他把海洛夷丝送到一所女修道院,让她先披上修女服,却不戴头巾(即不发永愿),自家则搬回单身宿舍。
弗尔贝以为阿伯拉尔此举旨在永远摆脱海洛夷丝,便买通阿伯拉尔的仆人,趁他半夜熟睡时把他去了势。此事马上在巴黎广为流传,阿伯拉尔知道自己身败名裂,便到本笃会的圣丹尼斯(St Denis)修道院发永愿当了一名隐修士,海洛夷丝也发愿成为一名修女。
成为修士和修女
阿伯拉尔已成残疾之人,本以为他生未卜此生休。想不到许多教会和学术圈中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不但没有对他心生恶感,反而多了几分同情。
一年之后,在学生和所在的大修道院院长的催促下,他在本笃会的一家小修道院的地窖密室中继续讲学,他指出:“智慧的第一个秘诀是谨慎和不断的怀疑……因为由怀疑我们就会寻求,由寻求答案我们就可找到真理。”
就这样,他开了让神学的思维理性化的先河,启发了其后许多代人开放思想,却被保守派指控为异端,结果在一次有教皇使节参加的宗教会议上,他被判把自家的书付之一炬,监禁在某小修道院一年,不准外出。
之后新任院长容许他在一个名叫昆西(Quincey)的偏僻荒野建立自家的茅舍,当学生得知他愿意在那儿教学时,都聚集到那儿去,大家动手开垦土地,搭建了营舍和教堂,称为“圣灵”(Paraclete)修道院。
他在那儿待了三年,讲稿整理成两本有关神学的书,仍像以前一样,宣扬信仰必须建立在理性上,结果又成了卫道士们的箭靶,被逼接受一家位于更偏远地带的圣吉达尔(St Gildas)修道院院长的职务。
海洛夷丝在所在的女修道院尽职当她的修女,也成了副院长,“主教视之如女,院长情同手足,俗人视之若母”。这时,她所在的修道院被重整,修女们无家可归,阿伯拉尔便把圣灵修道院移交给海洛夷丝。
在他53岁那年(1131),教皇批准了新修道院的建立,阿伯拉尔开始了和海洛夷丝的通信,并且成为这个女修道院的立法者和精神顾问。
他在圣吉尔达过得并不开心,也看不惯修道院里比俗人还世俗的修士,到这儿来其实是被变相监禁。他想改革风气,却引起修士们的愤怒,几乎被人下毒杀害,结果在1132年离开。
史家说失去了他四年的行踪,只知道他在这段日子里发表了回忆录《痛史》(Historia Calamitatum),沉痛地忆述了和海洛夷丝的关系和屡遭诬陷,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抄本传到海洛夷丝手中,她给他写了以这么样的称呼开头的信:“致她的老师,也是父亲,她的丈夫,也是兄弟:来自他的婢女,也是女儿,他的妻子,也是姊妹,由海洛夷丝致阿伯拉尔……”
她恳求他别把痛苦藏在心间,“把种种绝望的事情告诉我们,至少你还拥有我们,与你共享悲欢……”她说自己进修道院“并非出于对宗教的奉献,而只因你的命令,为此,我不会期待从神那儿得到恩赐,因为尽人皆知我并没有什么配得到”。
阿伯拉尔显然在逃避,他回信的基调是用宗教的调门去处理两人的关系,他建议她谦卑地接受他们的不幸,怀着在天堂里重聚的希望,在他死后,把他葬在圣灵修道院的土地上。
她其后的信承认了两人俗世的情愫已灭没,请求他给女修道院订一个新的规约。阿伯拉尔照做了,并且经常把自己作品的抄本寄给她们,为她们解释经文上的疑难,还把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一本圣歌集送给海洛夷丝。
在最后的那几年,阿伯拉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学生们开展了一种新风气,把信仰置于理智的考验中,其中有一位甚至在意大利煽动革命。
卫道者们想审判他,但知道真要争辩起来,自己未必是他的对手,便怂恿当时为教会辩护不遗余力,声望如日中天的伯尔纳德出头。
阿伯拉尔知道孤掌难鸣,声明自己只等待教皇的亲自裁决。他动身要到教皇座前为自己辩护,那时他已61岁,身无分文,年老力衰,在往罗马途中路经勃艮第的克吕尼修道院(Abbaye de Cluny),在那儿休息了几天。
这时教皇英诺森二世(Innocent Ⅱ)也发布了命令,判决维持宗教会议的裁定,终身禁止阿伯拉尔发表任何言论,并把他监禁于这个修道院。他身心交瘁,便发愿做了克吕尼的隐修士,隐身于面壁苦修和宗教仪式中。
不久他病了,被送到索恩河畔一个克吕尼属下的僻静小修道院静养,1141年4月21日,他死于该地。
21年后,海洛夷丝死于与阿伯拉尔同一年龄,在圣灵修道院,两人合葬在一起。这小修道院在法国大革命时被毁,他们的坟墓亦难以分辨,人们在1817年把它迁到巴黎的一个公墓,至今还有不少人前来凭吊。
据说阿伯拉尔生前写过不少情歌,但没有流传下来,他送给海洛夷丝的圣诗集也早已失传,传世的只有一首名叫《悲悼》的歌曲,格式类近当时流行的继叙咏。
这歌分为数段,不长,在好些中世纪的修士歌谣的唱片集中都有收录,有些是清唱,有些配以当时的乐器伴奏,有些配置很简约,有些却颇复杂,甚至类近多声部复调音乐,都很动听。
曲中有句云:“倘能与君共墓眠,赴死也甘愿……”我们不知阿伯拉尔何以写此曲,但如果我们知道他的故事,说这有暗指他最牵挂的人的弦外之音,当不为过。
昨天看《BEING OSTIN》(成为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
很久没有影片可以让我支撑到10点以后了
中世纪欧洲的田园风光,木制的马车,石子铺砌的道路,各式的古典建筑,明亮的田园色彩参杂着城市雾蒙蒙的色调,映出了穿着皮靴,燕尾服,才华横溢而又玩世不恭帅气绅士的男主人翁和穿着塑腰,篷长裙,美丽白皙,才华卓著的女主角
从刚开始由于误会而互相才华四溅的较劲,到华丽,羞涩却期望的舞会上情不自禁的2支舞(据当时的习俗跳3支就有问题了),到藏书室的邂逅和读书心得的交换,拳击场上男主角的倾情出击和女主角狂乱的心跳。
本来是浪子的他,对她却行为谨慎尊重;本来孤傲的她,却泪眼盈盈的主动献吻
他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寄人篱下;她同样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要与有钱公子订婚
他们决定私奔
放弃名誉,地位,家人,不顾一切,只为了爱
但是,后来她还是为了他已经快开不了锅的家人,离开了他
她说,她不要在悔恨的煎熬中疯掉,与其离婚,还不如不结婚
她,不能接受没有爱的婚姻,有爱也不一定结合
虽然,她和她同样著名的姐姐一样单身一辈子,但是,他最终也成为出色的律师,同样尽着家族的责任
他们还是相爱着,他女儿的名字就是他们名字的结合体,把他们的爱延续下去
中世纪欧洲的电影还有很多,给人最大的共通点就是古朴神秘幽静的场景和令人欲罢不能的爱情
而且,发现国外的爱情故事都很有点耐人寻味,机智幽默而又不乏尽心尽力,让人心驰神往
神化般的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故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