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说白起才是古代歼灭战的「天花板」人物

时间: 2022-08-10 18:00: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为什么说白起才是古代歼灭战的「天花板」人物

白起是否是战争史上第一个运用歼灭战的将军?

是。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最彻底最具规模的歼灭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白起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二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秦军也伤亡大半,国内空虚。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最彻底最具规模的歼灭战。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五年,因为白起的存在,六国不敢攻秦。他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无一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毛老人家对白起的评价就很高,说他:论打歼灭战,(白起)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此外,白起为秦国居功至伟却落得自杀收场的惨淡结局,许多人都对这位军事天才的死感到惋惜。唐太宗所作《金镜述》其中感叹白起之死: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为什么白起被称为史上第一战神

因为有三帮人在吹嘘呀:一帮是白起的后人,一帮是军事历史盲,一帮是被《三字经》误导的人。历史真相说明,白起不是什么“战神”。白起不但不能誉为“战神”,而且连名将、杰出战将都算不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白起属于商鞅围弱屠戮式的低水平战法。这种战法是专门挑选劣将弱兵作为作战对象,采取包围胁迫投降后,再诱骗屠杀俘虏,以博取“百战百胜”与“斩敌惊人”的虚假威名。所以,白起一生都没有挑战过名将。因为这种方式,白起没有学会如何处理和利用俘虏,唯一的办法就是屠杀。这是战争中最低水平的战法,连秦国真正的名将司马错都看不起白起。本来白起在长平战役中有一次机会可以挑战名将廉颇,但是白起不敢对战廉颇,找借口当了缩头乌龟。长平之战一开始,秦军就陷入偏颇的阵地诱惑消耗战的圈套,把秦军拖在长平一战就是两三年,廉颇的逐渐消灭秦军有生力量导致伤亡惨重,最后连十余岁的少男都被强征入伍。秦昭王才强令白起出战。但是白起还是不敢对决廉颇,要求秦昭王用重金贿赂赵国权臣诬陷撤换掉廉颇,换上新毛头赵括后才敢出战,最后白起还是采取惯用手法取胜,诱骗屠杀了投降的赵军。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头脑发热,企图乘机一举攻下赵都邯郸。这时白起非常明白,一旦攻打邯郸必然导致赵国重新启用廉颇,即使白起指挥也必然失败。白起有自知之明,知道不是廉颇的对手。最后抗旨不去打邯郸。秦昭王只好另外换将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惨败而归。当然,白起也因为抗旨被秦昭王斩杀了。长平之战后,秦国长达十年都没有军力组织大的战役。有趣的是,作为秦兄赵弟的秦赵两国,王翦时代又遇到李牧,王翦打不过李牧,也是采取同样的办法贿赂赵国权臣污蔑撤换掉李牧,王翦才翻了身。所以。白起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名将,更不要说什么“战神”了。
但是为什么又会有“四大名将”是白起、廉颇、王翦、李牧的说法呢?其实,历史文献根本就没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来源于《千字文》的“起翦颇牧,用兵最精”一句。因为《千字文》是古代三大启蒙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之一,古代可谓家喻户晓。于是在传播过程中,就有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断章取义,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附会成为“四大名将”的说法。实际上,《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把白起列为名将也是一人之见。而且根据《千字文》上下文的意思,是写到战国后期秦赵争夺统一权的争霸战争时期,就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用兵最精通了,而不是说这四人是战国四大名将,更不是说这四个人是整个历史上的四大名将。由于《千字文》的蒙学普及性,加上民间不懂历史真相的人们借助这个句子断章取义编故事,以虚传虚就伪造出“四大名将”的说法。而一些历史盲和蒙学盲更是添油加醋,以白起排在第一就把白起吹嘘为“战胜”的说法了。而实际上呢,《千字文》是蒙学读物,要求节韵和谐,才按照“起翦颇牧”来排列才朗朗上口。而不是白起比后面三人出色。
实际上的历史记载,并不存在李牧、王翦、廉颇、白起为“四大名将”的说法。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实战军事家是赵雍(赵武灵王,因为是君主所以不以名将而论)、吴起、孙膑、赵奢、乐毅、田单、李牧、王翦,其次是廉颇、牛翦(赵武灵王的骑兵主将,也是弩的发明人)、司马错、赵毋恤(赵襄子)、秦开、庞煖、庞涓、蒙恬、王贲、匡章,再次才是剧辛、樗里疾、李信、田忌、白起、蒙骜、项燕、田光、乐乘等。历史上专门记载了田单找以智慧战法著名的名将赵奢论将,赵奢指出了当时军界著名的将领,白起不如廉颇,廉颇不及乐毅,田单与乐毅旗鼓相当。历史还记录了白起不同意白起战法的言论。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白起以诱杀俘虏博取虚名的真相,并不看好白起。实际上上白起也不敢挑战名将,面对廉颇更是犹如老鼠见猫一样的心理。这也说明白起本人也有自知之明,打不赢廉颇就躲,为了躲避偏颇,秦昭王把白起处斩了,缺乏政治头脑的白起也因为躲避名将偏颇,把脑袋都躲掉了。这是白起的可悲之处。
因此,白起不但不能称为“战神”,而且连出色的名将都算不上。整个战国时期真正称得上“战神”称号的人物,就是只有进行“胡服骑射”创立正规化骑兵的赵雍(赵武灵王)一人,而吴起与孙膑可以称作“谋神”。
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被封为武安君。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
白起是继孙武之后,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白起身为千古第一战神,韩信却偏偏瞧不起他,为何呢?

想必知晓些历史的人都听说过。与其说白起是千古第一战神,倒不如说白起是千古第一杀神。据后世之人考据,全数战国时代,七国轮番大战,共计死掉200万兵将,白起一人就独杀了跨越100万兵将。

武安君白起的名字。

不管是战神,还是杀神,白起“武安君”封号以及他战国第一名将”名称,可以或许说都是实至名归的无人可及的但是,数百年后的韩信,却看不起白起,说他打仗就是拿人往上堆,属于典范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流。

韩信,为何这样说呢?

本来,萧何曾经问过韩信对过往名将的观点,韩信说到白起时,一脸的不屑。萧何感到非常诧异,连白起他都看不上眼?于是详细问韩信现实为何看不上白起。韩信便拿白起缔造的最著名战争长平之战来给萧何分析,韩信说:白起,怎么能叫名将?典范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流。就说长平之战…

第一,长平之战的战果,赵国军队有45万人死亡,秦国军队也死了大约20万人。这类战果,绝非名将所希望的战果,也绝非名将应该得到战果。

第二,长平之战,白起犯了一个最愚蠢的过错。那时,应该采取古人所讲的围师必阙”战略,放开一个口子,让被围困的赵国军队有突围的但愿,而后在一举剿除其主力部队。而白起呢,并没有采取这类战略,而是和被围困的赵国军队死拼。成果,以60万军队战胜了赵国45万军队,秦国军队死掉了20万人。

这便是韩信从更本上看不起白起的起因。韩信认为,作为名将,必须能保证自己的有生力量,最好能够打出以少胜多的传奇战斗。而武安君白起,韩信眼里不过是一个玩人海战术的不入流将军罢了

长平之战,白起犯了一个最愚蠢的错误。和被围困的赵国军队死拼。结果,以60万军队战胜了赵国45万军队,秦国军队死掉了20万人。韩信认为,作为名将,必须能保证自己的有生力量,最好能够打出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
实际上很简单,主要归于两方面因素:
其一、长平大战虽然重挫赵国,被坑杀45万人,但是要知道秦军可是足足牺牲了20万人!
其二、白起却是选择与赵军拼死厮杀,虽然最终以60万灭掉45万,但自己部队死伤巨大。说好听点打了胜仗,实则两败俱伤
因为白起只是擅长歼灭战,对于其它战术的运用并不娴熟,而用兵灵活的韩信各种战术信手掂来,所以他看不起白起。

歼灭战很难打,但秦将白起为什么能多次得手?

作者:始安公士或

歼灭战,或者说围歼战,能彻底剥夺敌军的抵抗能力,迅速改变敌我的力量对比,让全局进入新的转折点。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精心部署一场歼灭战,给敌军致命一击,加速胜利的脚步。

但是,歼灭战不是说打就能打的。哪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歼灭战大师――被誉为“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的秦国武安君白起,也做不到每次都大量歼灭敌军。

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从秦昭王十三年至五十年,白起亲自领兵出征共计16次。其中真正有明确记录斩首的战役只有5次:

白起的歼灭战统计

假如算上秦昭王二十八年的鄢郢之战水淹几十万楚国军民,白起也只打出了6次真正的歼灭战。其中,杀敌大于5万的大规模歼灭战只有4次,杀敌小于等于5万的小规模歼灭战2次。另外10次出征几乎都是杀伤较少的攻城略地战。

也就是说,在他指挥的所有战役中,歼灭战只占了37.5%的比重。连战神白起的大部分胜仗都只是击溃而非全歼,何况那些不以歼灭战见长的将帅呢?

白起

组织歼灭战的难度

如果只是把敌人打得败逃,就成了击溃战而非歼灭战。歼灭战与击溃战的根本差异在于:不但要战胜敌军,还要封死其所有的退路。你要尽可能地制造一个包围圈,把敌军压迫在包围圈内,但这并非易事。

若是两军旗鼓相当,容易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这不是歼灭战,而是鱼死网破。歼灭战是以可承受的伤亡来成建制地消灭敌人,不能让自己也成建制地丧失战斗力。通常而言,只有在两军战斗力悬殊的时候,优势一方才具备吃掉弱势一方的条件。

然而,大多数战斗环境不乏逃生之路。当一方损失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主动退却,保存实力。如果战败方是有次序地交替掩护撤退,战胜方很难在追击中杀个痛快。如果战败方是慌不择路地大溃退,战胜方虽能趁势掩杀出辉煌的战果,但很难把化整为零并朝不同方向逃窜的敌兵一网打尽。

秦战车兵

想要让敌军无路可逃,你必须分出足够多的兵力来封锁各个通道和隘口。但这样一来,你的兵力也会越来越分散,数量优势也越来越小。到那时,敌军可能在局部战场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反过来歼灭你的一部。当这种小败越积越多时,你就会沦为被歼灭的对象。

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6?谋攻》强调“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作战原则。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可以围死对手,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可以发起总攻。如果有两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将对方分而治之。换言之,一般情况下指挥官要在战场上制造出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才能确保迅速消灭敌人。

兵圣孙武

这是打赢歼灭战的关键,但在实战中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你不可能每次都保持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而且参战部队越多,后勤保障压力越大。十万大军出征,日费千金,非常消耗国力。而敌国为了抵抗你的十万大军,也会尽可能地动员更多兵马来抵消数量差距。

只有想办法调动敌人,制造“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孙武语)的有利态势,才能在战场上重新获得兵力优势,将分散的敌军各个击破。

为此,指挥官必须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内和局部的空间里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创造迅速围歼敌军一部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敌军各部会赶来救出被围的同袍。你必须分兵牵制和拦截,不让敌军打破你的包围圈。在混战中,两军各部的分布态势会变得犬牙交错,你的阻援部队同样处于落单状态,可能被敌军吃掉。

秦骑兵

假如你能有效镇压被围敌军的抵抗,把敌军援兵死死挡在包围圈之外,才能最终完成一场歼灭战。可惜战场上瞬息万变,指挥官未必能全部掌控。有时候,指挥官的设想近乎完美,但官兵们的战术水平有限,同样会导致歼灭战意图的流产。

正是由于条件限制太多,组织难度太大,对指挥官与军队战术素养要求很高,歼灭战在战争史上的出现频率远不如击溃战。

什么情况下白起采用歼灭战法?

武安君白起为将三十七年,歼敌百万,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战果都出自那六场战役。除了光狼城之战和鄢郢之战是前后脚外,其他歼灭战的时间间隔少则四年,多则十三年。

由此可见,战神白起要花几年针对某个敌人备战,才能打出一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这很符合战争规律。天才名将再牛逼,他也脱离不了作战所需的主客观条件。而集齐这些条件,需要很多人协作,需要很多时间积淀。

以意外爆发的华阳之战为例,白起事先并无预谋,但他审时度势,在准备并不充分的前提果断选择打歼灭战。

秦步兵

华阳之战的起因是秦将胡阳攻魏,拔数城,切断了韩魏之间的联系。魏国不肯坐以待毙,联合赵国进攻韩国的重镇华阳城,以图迫使韩国跟秦国绝交,切断胡阳部秦军的后路。秦相魏冉在韩国特使再三求助下才决定出兵救韩。

华阳离咸阳有千里之遥,十五万魏赵联军不是一个小数目,很难一口气全部消灭。然而战神白起做到了。

华阳古城遗址

尽管秦国准备不充分,但白起准确地掌握了敌军各部的位置、兵力、分布状况、交通路线、后勤基地等情况。他判断,魏赵联军与华阳韩军交战多日而未能攻克,已显疲态。而且魏将芒卯和赵将贾偃认为秦国已经放弃韩国,还不知道秦军决定出兵救韩,正好可以打他个出其不意。

于是白起决定打一场歼灭战,争取吃掉几万魏赵联军,从根本上震慑两国。

然而,华阳城地处平原,不易制造包围圈。白起在短短几天内想出了三路围攻的作战方案。他和魏冉率领关中秦军长途奔袭,同时秘密通知胡阳向华阳进军。白起、魏冉、胡阳的部队各自到达指定地点后,按照约定时间从不同方向发动进攻。

魏赵联军已经打得师老兵疲,更没料到秦军援兵从天而降。胡阳部秦军穿插到了联军结合部,配合白起、魏冉分割包围魏军。

华阳之战示意图

白起和魏冉都曾经大量斩首魏军。两人突然同时出现在战场,让魏军极度惊恐。白起指挥三路秦军完成合围,在战斗中俘虏三个敌将,魏军主将芒卯侥幸逃脱,群龙无首的魏军彻底沦为案上鱼肉。

赵军迟迟无法突破秦军的拦截与魏军汇合,于是决定撤退自保。魏冉和胡阳继续围歼魏军残部,白起则亲自率领精兵对赵军穷追猛打,最后在黄河岸边将其围住。经过激战,赵将贾偃被俘,两万赵卒被沉入黄河中。

华阳之战以秦军全歼十五万魏赵联军而告终。仓促行动却获得超出预期的效果,与白起的正确指挥以及秦军的战略布局有直接关系。

秦朝大军

白起在三年前就拔魏二城,次年魏冉斩首魏军四万,这次胡阳连拔数城。秦军奔袭华阳前就在韩魏边境上控制了多个据点,重创了魏军不少主力。

魏国联合赵国发动华阳之战,已经赌上了最后的老本,一击不中就是强弩之末了。若是没有前三年积累的优势局面,白起根本无法啃下华阳之战这锅夹生饭。想必他也是看清了战机,才敢下吃掉敌军的决心。

白起歼灭战法的要点

武安君白起指挥的六场歼灭战各有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战略战术。尽管有些战役的经过失载,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有限的资料中了解武安君的作战智慧。总体来看,白起组织歼灭战的技巧有四个。

秦弩兵

其一,多方侦察,知己知彼。

一切军事行动都以情报为依据。情报掌握得越充分,战斗的胜算就越大。白起在开战之前必定会多方侦察敌情,以求准确了解全局形势。比如,他敢于在伊阙之战中以寡击众,就是因为探明了魏韩联军将帅不和的情况。他只率领数万精兵就敢深入楚国境内数百里,如入无人之境,是因为察觉了楚国上下离心离德、城池不修、守备松懈的破绽。

白起掌军时期的秦军斥兵和间谍的军事素养极为过硬。近乎单向透明的情报,让他总能准确抓住敌军的破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秦楚鄢郢之战形势图

其二,示形误敌,以大踏步的进退来创造战机。

白起在伊阙之战使用疑兵,然后让主力部队长途奔袭,迂回到魏军背后。他在长平之战诈败而退,把固垒而守的数十万赵军引出阵地,为两路奇兵穿插敌后拉开了空当。

白起曾经在太原方向两次伐赵,连拔四城,在第三战时转兵东进。当时秦楚大战已经爆发,赵国误以为秦军不会再伐赵。谁知白起这次借韩道攻赵国光狼城,袭击了措手不及的赵上党军。

华阳之战,白起更是急行军奔袭千里,突然出现在魏赵联军背后,配合魏冉部秦军与胡阳部秦军夹击敌军。

其三,选择有利地形做决战的战场。

前面提到伊阙之战的特殊地形让白起的奇袭发挥了最大的效力。其他歼灭战也是如此。在鄢郢之战中,白起快速突入楚国境内,在攻城的同时控制了周边百里的交通要道和上游水源。尽管河流并不直接流向鄢城,但他很快注意到了鄢城地势较低的缺陷,想到了修渠引水的作战方案。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兵力旗鼓相当。赵括满以为秦军无法包围赵军,谁知白起借助丹河河谷的群山把敌军分割成两段,围得水泄不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最终未能成功突围,大多团灭。

长平之战形势图

其四,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果断猛攻。

歼灭战对把握时机能力的要求比其他战法更高,必须在对方最虚弱的时候痛击,不给任何还手的机会。只要敌军还有能力打一次反冲锋,我军的士气就可能受挫,进攻决心动摇。敌军则会趁机拿出困兽斗的劲头杀出一条血路,让歼灭战的意图落空。

白起发动鄢郢之战时,楚国高层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西线的黔中战场,楚将庄?更是远征西南夷,于是他从北线穿插数百里,大破剩余的楚军精锐。

战国形势图

假如没有准确而详细的情报,白起就无法准确掌握敌我态势。由于他以各种手段误导敌军,他的对手形同聋子瞎子,既不知秦军力量虚实,也无法准确预判白起的进攻方向。若是选不对有利地形,敌军有可能逃出生天,让歼灭战功亏一篑。倘若缺乏出色的时机把握能力,白起就会像大部分秦将那样,胜利多但斩首少。

尽管白起升级了秦军的技战术体系,带出了大量后备将才,但后来的秦将很少能打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随着战国形势和作战需要的变化,歼灭战法渐渐被秦军束之高阁。后来的秦统一战争不再追求大量杀灭敌军有生力量,舍弃了对“斩首”记录的执念。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此新闻来源于腾讯新闻app要闻频道

文章标题: 为什么说白起才是古代歼灭战的「天花板」人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940.html

[为什么说白起才是古代歼灭战的「天花板」人物]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