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流放太甲、仲丁九世、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妇好征战,这些题材为什么至今都没人拍成影视作品

时间: 2022-08-08 08:00: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流放太甲、仲丁九世、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妇好征战,这些题材为什么至今都没人拍成影视作品

有关商朝的资料

帮个忙
殷的始祖是契(xiè,谢),他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儿,帝喾(kù,酷)的次妃。简狄等三个人到河里去洗澡,看见燕子掉下一只蛋,简狄就拣来吞吃了,因而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成人后,帮助禹治水有功,舜帝于是命令契说:“现在老百姓们不相亲爱,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五伦关系不顺,你去担任司徒,认真地施行五伦教育。施行五伦教育,要本着宽厚的原则。”契被封在商地,赐姓子。契在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兴起,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昭著,百姓们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死后,儿子相土继位。相土死后,儿子昌若继位。昌若死后,儿子曹圉(yǔ,语)继位。曹圉死后,儿子冥继位。冥死后,儿子振继位。振死后,儿子微继位。微死后,儿子报丁继位。报丁死后,儿子报乙继位。报乙死后,儿子报丙继位。报丙死后,儿子主壬继位。主壬死后,儿子主癸继位。主癸死后,儿子天乙继位。这就是成汤。
从契到成汤,曾经八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又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成汤为此写了《帝诰》,向帝喾报告迁都的情况。
成汤在夏朝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汤首先征讨他。成汤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伊尹说:“英明啊!善言听得进去,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之官。努力吧,努力吧!”成汤对葛伯说:“你们不能敬顺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概不宽赦。”于是写下《汤征》,记载了征葛的情况。
伊尹名叫阿衡。阿衡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也有人说,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前来归从,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做所为。成汤于是举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国政。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到夏桀那里,因为看到夏桀无道,十分憎恶,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他从北门进城时,遇见了商汤的贤臣女(rǔ,汝)鸠和女房,于是写下《女鸠》、《女房》,述说他离开夏桀重回商都时的心情。
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嗳,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就在这个时候,夏桀却施行暴政,荒淫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也起来作乱,商汤于是举兵,率领诸侯,由伊尹跟随。商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去讨伐昆吾,转而又去讨伐夏桀。商汤说:“来,你们众人,到这儿来,都仔细听着我的话: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虽然也听到你们说了一些抱怨的话,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么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现在你们众人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还会问:‘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夏桀君臣大徭役,耗尽了夏国的民力;又重加盘剥,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降下的惩罚,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商汤把这些话告诉传令长官,写下了《汤誓》。当时商汤曾说“我很勇武”,因此号称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旧地被打败,奔逃到呜条,夏军就全军崩溃了。商汤乘胜追击,进攻忠于夏桀的三(zōng,宗),缴获了他们的宝器珠玉,义伯、仲伯二臣写下了《典宝》,因为这是国家的固定财宝。商汤灭夏之后,想换掉夏的社神,可是社神是远古共公氏之子句龙,能平水土,还没有谁比得上他,所以没有换成,于是写下《夏社》,说明夏社不可换的道理。伊尹向诸侯公布了这次大战的战绩,自此,诸侯全都听命归服了,商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成汤班师回朝,途经泰卷时,中(huǐ,悔)作了朝廷的诰命。汤废除了夏的政令,回到国都亳,作《汤诰》号令诸侯。《汤诰》这样记载:“三月,殷王亲自到了东郊,向各诸侯国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为民众谋立功业,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我就对你们严加惩办,那时可不要怪罪我。’又说:‘过去禹、皋陶长期奔劳在外,为民众建立了功业,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当时他们东面治理了长江,北而治理了济河,西面治理了黄河,南面治理了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万民才得以定居下来。后稷教导民众播种五谷,民众才知道种植各种庄稼。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功,所以,他们的后代能够建国立业。也有另外的情况:从前蚩尤和他的大臣们在百姓中发动暴乱,上帝就不降福于他们,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是有过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办啊!’又说:‘你们当中如果有谁干出违背道义的事,那就不允许他回国再当诸侯,那时你们也不要怨恨我。’”汤用这些话告诫了诸侯。这时,伊尹又作了《咸有一德》,说明君臣都应该有纯一的品德;咎单作了《明居》,讲的是民众应该遵守的法则。
商汤临政之后,修改的历法,把夏历的寅月为岁首改为丑月为岁首,又改变了器物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在白天举行朝会。
商汤逝世之后,因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为帝,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就是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为谏训太甲,作了《伊训》、《肆命》、《徂后》。
太甲帝临政三年之后,昏乱暴虐,违背了汤王的法度,败坏了德业,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汤的葬地桐宫。此后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务,主持国事,朝会诸侯。
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权交还给他。从此以后,太甲帝修养道德,诸侯都来归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宁。伊尹对太甲帝很赞赏,就作了《太甲训》三篇,赞扬帝太甲,称他为太宗。
太宗逝世后,儿子沃丁即位。沃丁临政的时候,伊尹去逝了。在亳地安葬了伊尹之后,为了用伊尹的事迹垂训后人,咎单作了《沃丁》。
沃丁逝世,他的弟弟太庚即位,这就是太庚帝。太庚逝世,儿子小甲即位;小甲帝逝世,弟弟雍已即位,这就是雍已帝。到了这个时候,殷朝的国势已经衰弱,有的诸侯就不来朝见了。
雍已逝世,他的弟弟太戊即位。这就是太戊帝。太戊任用伊陟(chì,治)为相。当时国都亳出现了桑树和楮(chǔ,储)树合生在朝堂上的怪异现象,一夜之间就长得有一搂粗。太戊帝很害怕,就去向伊陟询问。伊陟对太戊帝说:“我曾经听说,妖异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会不会是您的政治有什么失误啊?希望您进一步修养德行。”太戊听从了伊陟的规谏,那怪树就枯死而消失了。伊陟把这些话告诉了巫咸。巫咸治理朝政有成绩,写下《咸艾(yì,义)》、《太戊》,记载了巫咸治理朝政的功绩,颂扬了太戊帝的从谏修德。太戊帝在太庙中称赞伊陟,说不能像对待其他臣下一样对待他。伊陟谦让不从,写下《原命》,为的是重新解释太戊之命。就这样,殷的国势再度兴盛,诸侯又来归服。因此,称太戊帝为中宗。
中宗逝世,儿子中丁继位。中丁帝迁都于隞(áo熬)。后来河亶(dàn,旦)甲定都于相,祖乙又迁至邢。中丁帝逝世,他的弟弟外壬即位,这就是外壬帝。这些曾有《仲丁》加以记载,但现已残佚不存。外壬帝逝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即位,这就是河亶甲帝。河亶甲时,殷朝国势再度衰弱。
河亶甲逝世,他的儿子祖乙即位。祖乙帝即位后,殷又兴盛起来,巫咸被任以重职。
祖乙逝世,他的儿子祖辛帝即位。祖辛帝逝世,他的弟弟沃甲即位,这就是沃甲帝。沃甲逝世,立沃甲之兄祖辛的儿子祖丁,这就是祖丁帝。祖丁逝世,立弟弟沃甲的儿子南庚,这就是南庚帝。南庚帝逝世,立祖丁帝的儿子阳甲,这就是阳甲帝。阳甲帝在位的时候,殷的国势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来,废除嫡长子继位制而拥立诸弟兄及诸弟兄的儿子,这些人有时为取得王位而互相争斗,造成了连续九代的混乱,因此,诸侯没有人再来朝见。
阳甲帝逝世,他的弟弟盘庚继位。盘庚即位时,殷朝已在黄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盘庚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成汤的故居。因为自汤到盘庚,这已是第五次迁移了,一直没有固定国都,所以殷朝的民众一个个怨声载道,不愿再受迁移之苦。盘庚见此情况,就告谕诸侯大臣说:“从前先王成汤和你们的祖辈们一起平定天下,他们传下来的法度和准则应该遵循。如果我们舍弃这些而不努力推行,那怎么能成就德业呢?”这样,最后才渡过黄河,南迁到亳,修缮了成汤的故宫,遵行成汤的政令。此后百姓们渐渐安定,殷朝的国势又一次兴盛起来。因为盘庚遵循了成汤的德政,诸侯也纷纷前来朝见了。
盘庚帝逝世,他的弟弟小辛即位,这就是小辛帝。小辛在位时,殷又衰弱了。百姓们思念盘庚,于是写下了《盘庚》三篇。小辛帝逝世以后,他的弟弟小乙即位,这就是小乙帝。
小乙帝逝世,他的儿子武丁即位。武丁帝即位后,想复兴殷朝,但一直没有找到称职的辅佑大臣。于是武丁三年不发表政见,政事由冢宰决定,自己审慎地观察国家的风气。有一天夜里他梦见得到一位圣人,名叫说(guè,悦)。白天他按照梦中见到的形象观察群臣百官,没有一个像是那圣人。于是派百官到民间去四处寻找,终于在傅险找到了说。这时候,说正服刑役,在傅险修路,百官把说带来让武丁看,武丁说正是这个人。找到说之后,武丁和他交谈,发现果真是位贤圣之人,就举用他担任国相,殷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因而用傅险这个地名来作说的姓,管他叫傅说。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汤,第二天,有一只野鸡飞来登在鼎耳上鸣叫,武丁为此惊惧不安。祖己说:“大王不必担忧,先办好政事。”祖己进一步开导武丁说:“上天监察下民是着眼于他们的道义。上天赐给人的寿运有长有短,并不是上天有意使人的寿运夭折,中途断送性命。有的人不遵循道德,不承认罪恶,等到上天降下命令纠正他的德行了,他才想起来说‘怎么办’。唉,大王您继承王位,努力办好民众的事,没有什么不符合天意的,还要继续按常规祭祀,不要根据那些应该抛弃的邪道举行各种礼仪!”武丁听了祖己的劝谏,修行德政,全国上下都高兴,殷朝的国势又兴盛了。
武丁帝逝世,他的儿子祖庚帝即位。祖己赞赏武丁因为象征吉凶的野鸡出现而行德政,给他立庙,称为高宗,写下了《高宗肜(róng,荣)日》和《高宗之训》。
祖庚帝逝世,他的弟弟祖甲即位,这就是甲帝。甲帝淫乱,殷朝再度衰落。
甲帝逝世,他的儿子廪辛即位。廪辛逝世,他的弟弟庚丁即位,这就是帝庚丁。庚丁逝世,他的儿子武乙即位,这时,殷都又从亳迁到了黄河以北。
武乙暴虐无道,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称它为天神,跟它下棋赌输赢,让旁人替它下子。如果天神输了,就侮辱它。又制作了一个皮革的囊袋,里面盛满血,仰天射它,说这是“射天”。有一次武乙到黄河和渭河之间去打猎,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击死。武乙死后,他的儿子太丁帝即位。太丁帝逝世,他的儿子乙帝即位,乙帝即位时,殷朝更加衰落了。
乙帝的长子叫微子启。启的母亲地位低贱,因而启不能继承帝位。乙帝的小儿子叫辛,辛的母亲是正王后,因而辛被立为继承人。乙帝逝世后,辛继位,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纣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hǎi,海)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fǔ,斧)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里。西伯的僚臣闳(hóng,宏)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格的酷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就是西伯。纣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
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等到西伯攻打饥国并把它灭掉了,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去报告说:“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西伯昌死后,周武王率军东征,到达盟津时,诸侯背叛殷纣前来与武王会师的有八百国。诸侯们都说:“是讨伐纣的时候了!”周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于是又班师回国了。
纣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殷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纣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纣的军队被打败,纣仓皇逃进内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太白旗竿上示众。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承续殷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殷的民众非常高兴。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因为后世人贬低帝这个称号,所以称为王。封殷的后代为诸侯,隶属于周。
周武王逝世后,武庚和管叔、蔡叔联合叛乱,周成王命周公旦诛杀他们,而把微子封在宋国,来延续殷的后代。

太史公说:我是根据《诗经》中的《商颂》来编定契的事迹的,自成汤以来,很多史实材料采自《尚书》和《诗经》。契为子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到各国,就以国为姓了,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孔子曾经说过,殷人的车子很好,那个时代崇尚白色。
  商朝的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甲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商朝
  1、 商族的兴起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2、 商朝建立与发展
  汤即天乙,甲骨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3、盘庚迁殷
  商自汤至纣,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汤在位期间,能够励精图冶,履行“天子”职责。据说商初七年大旱,汤以身为牺牲,祈求上帝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吕氏春秋·顺民》)。当时商的势力很大,《诗经》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汤死后,其孙太甲即位,虽然荒淫,但有贤臣伊尹辅佐,尚不致大乱。后来多次发生王位争夺事件,王都屡迁,政局不稳,“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第二阶段: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鉴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把都城自奄迁至殷(河南安阳西北)。殷“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战国策·魏策一》),是所谓“天下之中”。此后273年都城不再迁徙。盘庚行汤之政“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史记·殷本纪》)。盘庚三传至武丁,商王朝达到极盛。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商朝后期,政治腐败,至纣统治时,走上衰亡的道路。

  其他资料见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word=%C9%CC%B3%AF
商朝
商朝的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甲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商朝
1、 商族的兴起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2、 商朝建立与发展
汤即天乙,甲骨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3、盘庚迁殷
商自汤至纣,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汤在位期间,能够励精图冶,履行“天子”职责。据说商初七年大旱,汤以身为牺牲,祈求上帝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吕氏春秋·顺民》)。当时商的势力很大,《诗经》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汤死后,其孙太甲即位,虽然荒淫,但有贤臣伊尹辅佐,尚不致大乱。后来多次发生王位争夺事件,王都屡迁,政局不稳,“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第二阶段: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鉴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把都城自奄迁至殷(河南安阳西北)。殷“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战国策·魏策一》),是所谓“天下之中”。此后273年都城不再迁徙。盘庚行汤之政“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史记·殷本纪》)。盘庚三传至武丁,商王朝达到极盛。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商朝后期,政治腐败,至纣统治时,走上衰亡的道路。
商朝 公元前 1562 年 -- 前 1066 年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音「智」zhiˋ)」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河亶(音「胆」danˇ)」迁都于「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于「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掉了殷商。

商王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成汤->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廪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纣王)

后,妃

商王武丁妃 : 归好,商纣妃:妲己

功臣名将

伊尹
商朝 公元前 1562 年 -- 前 1066 年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亡国暴君,重大事件

```拜托各位``了``急呀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甲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历代国王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纣

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商朝
1、 商族的兴起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2、 商朝建立与发展
汤即天乙,甲骨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3、盘庚迁殷
商自汤至纣,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汤在位期间,能够励精图冶,履行“天子”职责。据说商初七年大旱,汤以身为牺牲,祈求上帝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吕氏春秋·顺民》)。当时商的势力很大,《诗经》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汤死后,其孙太甲即位,虽然荒淫,但有贤臣伊尹辅佐,尚不致大乱。后来多次发生王位争夺事件,王都屡迁,政局不稳,“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第二阶段: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鉴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把都城自奄迁至殷(河南安阳西北)。殷“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战国策·魏策一》),是所谓“天下之中”。此后273年都城不再迁徙。盘庚行汤之政“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史记·殷本纪》)。盘庚三传至武丁,商王朝达到极盛。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商朝后期,政治腐败,至纣统治时,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

商朝帝王谱

商汤 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外丙 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

仲壬 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沃丁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

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开始衰弱。

太戊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仲丁 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迁都于嚣。

外壬 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 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迁都于相。

祖乙 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

祖辛 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 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 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 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阳甲 在位7年

阳甲,祖丁子。“帝阳甲时,殷衰”。

盘庚 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 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盘庚弟。商复衰。

小乙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年幼时,曾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的艰难。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 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 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廪辛 在位6年

廪辛,祖甲子。

庚丁 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廪辛弟。

武乙 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儿子。他在位4年被雷电击死。

太丁 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时,周侯季历(姬昌的父亲)声威较镇,太丁忌惮,杀之。

帝乙 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商纣 在位33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公元前1600年,汤,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公元前1046年,纣王,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朝又称殷;约公元前1291年商王武丁攻伐鬼方,武王伐纣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今河南商丘附近)。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王纣自焚与露台。
重大事件: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朝又称殷,再就是武王伐纣了
公元前1600年,汤,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公元前1046年,纣王,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朝又称殷;约公元前1291年商王武丁攻伐鬼方,武王伐纣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尚书·盘庚》篇对这次迁都的情况有不少记载。盘庚迁都于殷的决定曾经受到许多贵族和平民的反对,盘庚十分耐心地进行劝说,阐明道理,晓以利害,强调自己和先王一样是“视民利用迁”,“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指出迁都并不是对大家的处罚,而是要共享安乐。盘庚还威胁那些反对迁徙而且要作乱的人,说要对这些人“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由于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盘庚迁殷才得以实现。殷地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不远的小屯村一带,在小屯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商代王陵、宫殿、作坊及其它遗址的情况表明,这里就是当年的殷都。《史记·殷本纪》说盘庚迁殷之后,又曾“徙河南,治亳,行汤之政”,大约有过短时期的政治中心的转移。可是在盘庚以后,殷都不再频繁移动,还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盘庚迁殷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早商时期,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4人就曾先后为王。小乙子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此后,虽然也偶有兄终弟及者,但父死子继则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这是王权加强的一种表现。

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尚书·无逸》篇说他继位以前,“旧劳于外,爰及小人”,常久生活在民间,知晓小人的痛苦。他继位时,“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关于“亮阴”的具体内容,后人颇有不同的解释,《史记·殷本纪》说是武丁“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后来得贤相傅说,这才言语。傅说出身微贱,《墨子·尚贤》下篇说他曾经“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能够破格任用傅说,表明武丁确有卓识。在早商的后期,据《史记·殷本纪》说,“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这种局面到了武丁时期得到彻底扭转。武丁时期在国力昌盛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展影响。甲骨卜辞记载了武丁时期许多对外战争的情况,武丁多次讨伐土方、羌方、■方、龙方、马方、虎方等,都取得不少胜利。《易经·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武丁妻妇好一次曾率众“三千”和“旅万”外出讨伐,所动员的人数已经相当可观。《诗经·殷武》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可见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经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武丁在位长达59年,这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盘庚迁殷

仲丁以后,王室多次迁都。如禀甲迁于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河南温县东)等。据说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如此频繁迁都的原因,由于史料缺乏,无法确切地说明。而由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史称“九世之乱”。

到盘庚继立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作为新都所在。但是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反对迁都。

因此,在迁都前后,他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共同作出一番新的事业。同时,又严厉告诫众民,要他们随同迁往,不然就要斩尽杀绝。

迁殷以后,“行汤之政”,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商朝盛期
在商代后期的273年间,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

从盘庚迁殷以后,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到武丁时期便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商王朝与周边各部,虽然因统治者之间的贪欲引起了一些冲突和战争,但各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商代的灿烂文化,对祖国各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中央官职

夏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由于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没有完全形成,在商代中期,连续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到武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王室内部逐渐趋于稳定。

以王室为中心的众多贵族,他们有的是许多“旧邦”的旧族,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不断建立的新宗,由此而产生“多子族”。

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他们是商王朝的支柱,也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复杂体制
商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扩大,形成为相当复杂的体制。

大致说来,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有冢宰或师尹。

稍次于冢宰而常置的高级官尹称为卿士,有司徒、司空、司寇、司马等,都是重要的政务官。他们各有僚佐,总称为“多尹”或“百僚”。

在“多尹”以下,还有分掌各项具体事务的“多宰”、“小臣”,他们直接为王室管理各项具体事务。他们与“多尹”并列,合称为“百执事之人”。

武丁中兴

武丁
商朝国君,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相传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出土的武丁时期甲骨卜辞有“中师”之名,当是开创军队以“师”为最高建制单位,也有认为是初建右、中、左三师。鉴于�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西北边安全,乃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为奴隶(见武丁攻西北部族之战)。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在位59年而卒,祀为高宗。

中国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已的问题。国际史学界一直不承认中国古书文献中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存在。我认为商代以前可能已经有文明,但至多是一些不成熟,缺乏连续性的文明,目前考古学所能证实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明是我们从殷墟的古迹中看到的,也许,这些青铜器、甲骨文、商代建筑体现出来的文化,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原点。

在这其中,一位帝王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在叙述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商朝的发展。自文献记载中的商汤开国后,商朝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但从仲丁时代开始商朝的统治阶层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史称“九世之乱”。到盘庚继位,决定以迁都来化解政治危机,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在现在的河南安阳郊区)作为新都所在。从此,商朝的首都固定了下来,进入了历史上的“殷墟时代”……

经过盘庚、小辛、小乙三代的短暂统治之后,商朝进入了它历史上的顶峰——武丁时代(历史上称为“武丁中兴”,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成就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商王武丁,庙号高宗,在位59年(这在平均寿命不高的商代,确实是个奇迹)。他年轻时代被父亲小乙派到民间劳动体验生活,得以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辛。公元前1250年继位,但即位后前三年一直不理朝政,“天下都听不到君主的声音”(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三年不鸣”的原因是为父服丧,但这种说法颇不可信)。

公元前1247年,据说武丁得到一个梦的启示,在民间找到一个筑墙的奴隶,将他任命为宰相,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傅说。武丁在傅说和甘盘等贤臣的辅助下,励精图治,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在武丁时代,开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并组成了一支相对固定而庞大的军队。

内政巩固之后,武丁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边时叛时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接着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带的小邦甫、衔、让等,扩大了版图。这时西北的少数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日益强大起来,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成为武丁对外用兵的重点,其中对鬼方的战争就持续了三年。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打败了这些国家,解除了威胁。武丁还开拓南疆征服了荆楚地区的夷方、巴方、虎方等。到武丁末年,商朝已成为西起甘肃,东到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实际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华夏族大体上的疆域。

为了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称为侯或伯,开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其中周人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时代被征服被接受了商的封号。

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而对卜辞的迷信,也发展到了极至。这个时代流行用活人祭祀(主要来源可能是战俘),一次祭祀仪式用上百人做牺牲的记载就有多次。

在目前殷墟所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中,相当大部分是来自武丁时代,“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武丁时代的杰作。在这些古物中,一位传奇女性——妇好所占的分量也不小。她是武丁的第一个王后,多次亲自带兵出征,征服了20多个小国,是武丁时代开疆拓土的头号功臣。武丁晚年后妃众多,以至引起宫廷内乱,逼死他的儿子孝己,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由子祖庚继位。在武丁之前,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死弟继为主,从武丁开始,逐渐确立了父死子继的制度.

在中国历代文献中,武丁只是商代后期一个比较重要的王。但到目前为止,炎黄、尧、舜、禹、汤毕竟都只是古书中影影绰绰的人物。夏朝和商朝前期的王都迁移不定,盘庚迁殷第一次确立了长期的王都,到武丁时期,甲骨文发展成熟,青铜时代进入它的盛期,武丁建立了一套成型的官僚机构和一支稳定的军队,他的南征北战为华夏初步奠定了疆域,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分封制度。而武丁长达59年的稳定的统治是这个繁华时代的政治基础。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武丁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是中华文明许多特征的源头。随着考古学发现的增加,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认识到。
回答者:高楼居士 - 状元

商代奴隶社会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商人的起源:讲义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兽地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

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当起东方夷族。②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这个宗族成员共同的姓。

契与禹同时,曾协助禹治理洪水。

契到汤,历十四代,迁都八次:

A、契从商迁蕃(今河北平山境)。

B、昭明迁于砥石(石家庄南、邢台北)。

C、昭明又迁于商(河北漳河地区)。

D、相土东迁泰山下。

E、相土复归商丘。

F、上甲微迁于殷(河南安阳)。

G、上甲微复归于商丘。

J、汤居亳。

总起来看,迁移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之地。

相土时,学会乘马,势力发展到山东海滨。“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冥,任夏朝水官,而死于治水事业。

王亥(该、胲)学会服年,与有易氏贸易,被有易氏杀死。其子上甲微借河伯力量杀绵臣,有大发展。

2、成汤灭夏——商朝的建立

商汤(唐、成唐、成汤),发展势力,为夏的忌讳,囚于夏台,放出后,任用有莘氏媵臣伊尹、车正奚仲后裔仲虺为相,聚集人才,实施灭商策略。

灭葛,灭韦、顾、昆吾,讨夏桀,作《汤誓》。三千诸侯相会——景亳之会,建立商朝。

3、伊尹摄政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长子太丁已去世,太丁弟外丙继位三年,死。弟仲壬,继位四年,死。伊尹之太子太甲继位,太甲颠覆成汤典刑,被流放于相(今山西万荣境),伊尹当权摄政,作《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太甲改恶从善,伊尹使其复位,有善政,伊尹作《太甲训》褒扬,伊尹实际之掌握政权,一直活到太甲之子沃丁时(也有说,太甲杀伊尹)。

4、盘庚迁殷——商代历史潮流的转折。

在盘庚之前,殷商又有五次迁移:

A、仲丁自亳迁于隞或嚣(河南荥阳)。

B、河亶甲自嚣迁于相(河南内黄)。

C、祖乙迁于邢(一作耿,又作庇,有说为河南温县东,有说为河北邢台)。

D、南庚自邢迁于奄(山东曲阜)。

E、盘庚自奄迁殷(河南安阳)。

屡迁的原因:

A、去奢行俭说;

B、水灾;

C、游牧;

D、游农;

E、阶级斗争;

F、九世之乱,可以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所致。

迁殷的原因:见《尚书·盘庚》

殷商:大邑商—自称,殷—小猎场,周人称为衣、殷、殷墟,见《左传》定公四年、《史论·项羽本纪》。

5、武丁中兴—商王朝的鼎盛

盘庚迁殷后,国力上升。武丁曾在民间生活,了解些民情,为商第23代王,继位后,三年不言,听取意见,为臣民拥护,大力选拔人才—-傅说,大力进行战争,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妇好,即妣辛,最早的女将军。

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1、王权

王自称:余一人,表示其至高无上。

王位继承:世袭制,但继承方式多变:①是兄终弟及;②是父死子继;③嫡长子继承(帝辛传位纣王,未传位微子启)

商王的权力受大臣的制约(如伊尹行政),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

2、殷正百辟(百官)

百官,可分为三类:

①政务官,尹;

②宗教官,祝、卜、史、巫;

③事务官,小藉臣。

3、王作三师-—商代军队

军队最高指挥权在商王手中。武官有多马、亚和多亚,受命出征。多射,负责射事。戌,负责守边。

兵种,有徒兵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

兵器有戈、矛、甲胄、盾等。

4、方国组织和商代的疆域

商统治者把其统治区域,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朝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

畿内,除王都外,还有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

畿外的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

分布在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些。

这可称为一国多制,根据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距离中央政权的远近而采取不同的联系方法,历代均如此,周代的五服、启以夏政、商政,汉代的县、道,辽金的南北面官制,明清的土官、流官。

商朝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西及陇山,南过淮水,北达燕山。

影响:南越鄂赣,西达山西、陕西汉中、四川,东北至辽西地区。

三、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1、农业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生产工具:以石、骨、蚌等材料器为多,以耒耜为主,也有了铜锥等。

产品种类:有稻,谷禾(小米)、黍(大黄米)、粟(小黄米)、麦(大麦)等。

数量增多:统治阶级嗜酒成风(酒池肉林),但也反映了粮食生产较为丰盛。

林木蔬果,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蚕生产,有了发展。

土地制度:以井田为主干的王权所有制。田、猎,除了游戏外,是在未垦土地上驱逐野兽,国王亲自管理和监督生产,直接压榨农田劳动者,对土地可以任意赏赐,随便使用。

畜牧、渔猎有新的发展,不仅家畜种类增多,而且数量惊人,这从殉葬品中可以看出来。

2、青铜器工艺高度发展

青铜,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

技术进步:配料合适,六比一,有青铜作坊遗址。采用复合模。陶铸法:(1)浑铸法;(2)分铸法。

种类:武器和工具有刀、锛、钻、戈、矛、青铜箭等。饮酒、祭祀和生活器具方面有鼎等二十余种。

纹饰:饕餮、夔、蝉、云雷纹等。

造型:因器物而异,同一器物又有不同,如鼎有三足、四足,圆方之别。仿动物造型,如豕、象、四羊、龙虎尊等。

3、其他手工业

制陶:多是灰陶,也有红陶和黑陶。有代表性的是白陶,是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的,质地硬、火侯高,色泽自然,形制和纹饰部分照青铜器,是和青铜器一样的名贵的工艺品。

原始瓷器:青瓷

车:造得更为精致

纺织:丝织,有菱形花纹暗花绸,需要有提花装置的织机。

玉器、漆器、骨器

管理者:多工、百宗工等。

4、商业的发展与城市建筑

商代的商品交换有了空前的发展,真正的商业活动从商朝开始,商人的名称也与此有关。

商人名称的由来:《汉书》 “通财鬻货曰商”。《白虎通义》说:“商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说文》中有“商”字,解释说:价贾也,从贝、商省声。此是商业的起源,因最初商品交换媒介,必用贝货,所以说该字从贝,训为行贾,保存了原始商业若干用贝的史影。所以有些学者把殷人称为商人。

商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社会分工生产的必然产物,统治者所需要的珍贵的珠宝、青铜、丝帛等,除生产、贡献外,也需要经过商人进行交换,平民也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自己的需要的物品。

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进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需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其种类有海贝、骨贝、珧骨、铜贝等。铜贝,可以说是最早的铸币。

城市:作为统治的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出现在各地。殷都仅王宫建筑遗址就有53座,都有夯土台基,木质梁柱和门户廊檐,建筑面达80平米以上,高达14.5米以上,城市有城垣、护城濠、城楼、城门等。

5、科学、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因为是用青铜刀契刻和毛笔写在牛的肩胛骨和龟的腹胛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再就是因为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又叫作“卜辞”。

甲骨文的发现:安阳小屯,是商代都城所在,1880年农民在耕作时发现,有的当作龙骨,来治病,有字的无用用来填塞枯井。1898年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替端方收集古代器物,收买甲骨,小屯村人李成是第一个出售甲骨者。1899年,病中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甲骨上的文字,收集甲骨千余片。

传布与研究:王懿荣死于1900年八月联军之乱,其所收甲骨为刘鹗(1857-1909 年,字铁云)所得。刘又收集甲骨得五、六千片,拓印为书,1903年以《铁云藏龟》名称出版,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著作。甲骨“四堂”:罗振玉,字步言,号雪堂,辑录了《殷堂书契》(简称《前》)、《殷墟书契后编》(简称《后》)、《殷墟书契精华》(简称《精》)、《殷墟书契续编》(简称《续》)。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为哈同夫人罗迦陵编次《戬寿堂所载殷墟文字》,并作考释,1917年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以甲骨卜辞考订了文献的史料价值。郭沫若,原名开贞,号鼎堂、尚武,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开创者。编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主编《殷墟文字甲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主编《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三辑,具体编辑工作由屈万里担任,后来李孝定、张秉权继之。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历时二十载,材料齐备,分期分类。还有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1973年发现)。

价值:研究商代的信史。

天文学:天象观测、历法、闰月。

车器:陶埙、石磨、铜铃、铜铙、鼓等。

四、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商王朝向灭亡

1、奴隶阶级:

农业奴隶:众、众人、众庶,本是部落成员,沦落为奴隶。

畜牧奴隶:刍、马羌(放马的),羌刍(放牛的)、皂隶,多马羌。

手工业奴隶:工、多工。

家内奴隶:臣、妾、僮、仆、宰、奚。

2、奴隶主贵族:

商王、诸侯,多生(多姓)、多子、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僚庶尹。当时奴隶们是没有姓的,只有奴隶主贵族有姓,统称百姓。

3、残酷的阶级压迫

奴隶主除强迫奴隶劳动外,还视为牲畜,任意鞭挞,甚至大量屠杀。用奴隶祭祀祖先、神灵,祭奠宗庙宫室等。

杀人祭祀: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用作人牲的大都是俘虏,或地位比较低贱的奴隶。这种现象,曾在商周时期突出地存在,但后来一直到近代也没有完全绝迹,如报仇、祭祀祖宗、祈求神灵、龙王或妖怪等物。

用人殉葬:为在死后能继续保持骄奢淫逸的生活,把大批的男女侍从、扈卫、御者,还有妾妻亲信等人,一同埋入坟墓。此事明清尚存。(人牲:是在祭祀时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山川神灵,这些人在墓中往往身躯异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见崇拜的产物。人殉:则是为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这种人往往有薄棺,全躯葬,放在墓主身边。

从原始社会就有,到盘庚迁殷之后发展到鼎盛,西周继续实行,总的趋势是在减少,在左传中记过述很多,但已受到人们谴责,西汉以后少。明朝公开人殉,明宗室布停止。清初康熙时,汉将朱斐上疏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这一残酷的习俗。)

区别:俘虏并不等于奴隶,奴仆也与奴隶也不相同,不能以此作为奴隶社会的标志。

4、奴隶的反抗

奴隶的反抗—丧众—逃亡

5、社会矛盾的加剧

A、帝甲乱之,七世而殒,主要是王权与贵族贵权的矛盾,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混乱。

B、平民(小人)的反抗。

6、纣王亡商

A、帝年(纣)残暴: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任用恶来,贬斥商客。是微子启逃于野,叔父箕子被囚,比干(纣叔)被杀。处九侯以酷刑,鄂侯以脯刑,囚周文王。

C、平定东夷:开发淮河和长江流域,对中国大一统、中华民族大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更尖锐。

武王伐纣,纣王亡商。

商朝十七代,三十王,经六百年。

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者,以为皆出已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已,妲已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
奴隶制度比起夏朝有所完备,但是对待奴隶还是非常残忍,视人命于草芥。当时管理奴隶的法律有很多,商王死后还要大批的奴隶陪葬。
文章标题: 流放太甲、仲丁九世、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妇好征战,这些题材为什么至今都没人拍成影视作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690.html

[流放太甲、仲丁九世、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妇好征战,这些题材为什么至今都没人拍成影视作品]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