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忠,孝,义是封建糟粕么

时间: 2022-08-04 11:00: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忠,孝,义是封建糟粕么

文言文思考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rnrnrn在旧的语文教科书中,《指南录后序》被删去这一段,编者把作者有关"尽忠尽孝"意思当作封建糟粕,把作者的忠君爱国认作"历史的局限性".你认为对吗,这样删节是否有道理 研读这一段文字,简要写出自己的观点
呵呵 自然没有道理嘛 如果有道理还要你写什么……指南录是文天祥写的 我对文天祥一向很敬佩的,删除得这一段,刚好对应了文天祥在衣带中的最后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正好反映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所应该有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当时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文天祥长揖不跪,但求速死。他所想的难道不是尽忠尽孝,难道不是忠君爱国么?正是这样的思想,他才会英勇就义,才会时穷节乃见,才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一个历史人物,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如果脱离了历史环境,以所谓“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他,往往就只能得到编者那样的想法,以为文天祥是违反历史潮流,文天祥的忠孝节义是封建糟粕。疏不知,这样看待历史的眼光本来就是有毛病的,不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读书也好,读史也好,重要的不是对历史的批判,因为历史已经俱往矣了,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历史而达到对现实的批判,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难道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尽忠尽孝就可以不要了?忠君爱国就可以不要了?不仅不能不要,还必须要。只是小鼻子小眼的那些编者,不知道忠与孝早就换了内涵,而君与国,也早就换了对象罢了。所谓忠也,乃是忠于理想,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了解了这层含义,才能真正了解文天祥做为一个读书人的心绪,才能了解“恨东风不借,世间英雄”的感叹,才能知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的民族脊梁。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革命先烈,还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反抗日本侵略者,反抗封建压迫。难道他们的热血,他们的头颅,与文天祥的热血与头颅有什么不同么?
删节未必有道理。即使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学生在接受的时候,也有个老师引导的问题,相信会站在当今的高度,一分为二分析接受古人中的遗产——这也正是学生需要的嘛!
我以为此为理学粉饰过的忠孝,压抑人性,非真忠孝

有人说孝亲观念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这种书法是十分错误的 。
孝亲是人类的共同美德 ,古今中外都一样 。
曹操说过: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 。
毛-主-席说过:你不孝敬父母 ,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 ?
一个不孝的人,根本不可能对人友善、忠诚 ,不可能对社会负责任,不可能忠于祖国 !

封建礼义为什么被说成是毒害人心的?

禁锢人的思想,使人们不懂得反对封建统治者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统治人们思想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人也。” ② 实际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关系,要求人们遵从封建道德的各种准则。孔子所宣扬的忠、孝、仁、礼、义等封建道德,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然存在许多糟粕。而且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儒家思想中的糟粕来麻痹毒害人民。反映在《白蛇传》上,除了释、道思想的渗透外,也有儒家思想的介入。儒家思想在《白蛇传》中的主要表现是要塑造一个恪守三纲五常、温顺善良的妇女形象,而不是统治阶级的叛逆。但是儒家思想中也有某些合理的因素。这些合理的因素经过各个时代的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选择、扬弃和改造,逐渐形成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
管理需要
压制了人的很多本性,不利人的正常的心理发展。

怎样理解忠和孝

详细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于礼仪和礼节非常的重视。从很早开始,我国就开始有了忠、孝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从小就接受孝道以及忠义的熏陶,了解过很多的感人故事。对于忠、孝来说,我觉得真的是不能两全,因为他们的对象不一样,但是需求却是一样的。

首先说一下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和长辈,作为一个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和长辈将我们从小护养到大,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当他们年老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的守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来自子女的爱意。但是我们往往很多时候都不能在父母晚年的时候在旁边尽自己的孝道。为什么呢?因为忠义的存在不允许我们一直尽孝。

忠义是一个国民对国家的态度和义务,国家给予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成长,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可以说国家就是我们另一个母亲,保卫者自己的国民。但是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义无反顾的为国家奉献自己,不单单是为了荣誉,更是为了职责。国家需要我们,但是家庭也需要我们,我们到底应该满足哪一边,这是从古至今没有解决的疑问。因此,和很多人一样,我觉得忠孝不能两全,当你满足忠的时候,那么你就不能满足孝道。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很出名的将门家族,那就是杨家将。杨家将一门为将,可以说是为了朝廷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征战沙场,为了忠义。面对家庭,他们选择了大义,最终杨家男将全部战死沙场,这个时候女将继续出征,最终成就了他们忠义的名号,但是孝道他们却丝毫没有,他们都是选择了大家而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国家需要他们,他们就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但是家庭,就只能藏在自己的心里。

现在和古代一样,每当过年的时候,各个地方的人们都在前赴后继的回家过年,陪自己的亲人,和老人团聚,但是这个时候,国家的工作人员,军人,他们只能选择坚持自己的岗位,在热闹的年夜,自己一个人孤独的思念。这就是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自己的奉献者。国家的需求远远大于家庭的需求和内心的思恋,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不能尽自己的孝道。

虽然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都是选择牺牲小家成就大家,为了大义。但是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不知道我会怎么选择,忠孝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迫不得已会做出选择,结果也会因人而变。

自古以来,忠与孝便难两全,这是早已注定的事实。忠指的是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而孝指的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孝心是每个人心底最原始最珍贵的美德。然而光是有孝是不行的,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悲欢离合。外界的因素总会对自身的孝造成干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没有钱,如何能让父母吃饱穿暖,如何尽孝?
于是你想孝也分三六九等,你不会甘心仅仅让父母生活在破旧腐烂的茅屋下,不甘心用干硬的馒头,补了又补得衣服供养他们。于是,你开始觉醒,为了使父母感受到更高质量的孝,为了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幸福,你要尽忠,尽忠于上司,尽忠于君主,尽忠于国家。你改掉了自身拖沓、懒惰、暴躁、懦弱的性格,你变得沉稳,你变得上进,你变得越来越出众,就是为了给养育你的父母以更安稳更美好的孝。在这个靠着无数臣民的莫大忠心而崛起辉煌的国家里,没有人不会以忠心为荣耀为自豪。终于,你的忠心,获得了君主的赏识。你加官进爵,飞黄腾达,你获得了百姓的敬重,国家的赞誉,你成为无数立志忠心报国的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但是,就像之前所说的,忠孝不两全。你发现你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继续忠心下去,或者放弃忠心,以保尽孝。
世事万物都此消彼长,若要继续忠心下去,你就必须牺牲大量的孝。若要重拾最初的梦想,尽孝,你就必须牺牲自己的忠。
然而,你是不会放弃给你带来极大荣誉与地位的忠的,因为尽忠是对的,是人们心中的主流思想,人们就像一个个笃信上帝的稚童般,虔诚的相信这一事实。
放弃了忠,就代表脱离了你所热爱的社会,脱离了你所熟悉的生活,脱离了那个坚强不屈的自己,脱离了那个自信满满可以征服一切的自己。你不甘心前功尽弃,不甘心沦为一个平庸无欲得小市民而默默地死去,之后腐烂任由后人踩踏。于是,你不得不放弃,那个最初的纯洁梦想——尽孝。
然而为什么,当初令自己感到最满足最高兴的理想是尽孝啊,尽忠只是实现尽孝的手段而已,为什么,为什么尽孝的结果,却是要放弃尽孝?
尽管如此,你真的敢为了尽忠而放弃尽孝吗?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为国家尽忠,可是支撑你闯荡生活直面困组的核心力量,却是尽孝啊。为了尽孝,什么苦都吃得了,什么事都以干,就是为了实现心灵中最纯洁最美丽的梦想——尽孝,没有什么你不可战胜。放弃了尽孝之心,就代表放弃了你那最真诚最纯洁的灵魂,放弃了你一生都在奋力追求的最终向往。放弃了这个支撑你一直生活到现在的灵魂,你就仅剩一副空空如也躯壳了,而这,也一定不是你想要获得的。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关于这方面的建设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在这里面就包含了忠孝这两个方面。

在古代的时候经常听到的话就是孩儿不孝,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对不起某某某,那其实我们要怎么来看到忠孝,同时呢两者究竟能不能两全呢?

忠在我国的历史上是经常能够出现的,在以前大多数的人们都是人为忠更加的重要,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显得非常的作用。不过在我国历史上也非常有许多愚忠之人,那我们来看看忠这个字。

忠于自己的国家我想在历史上非常的多,有的人抛弃妻子只是为了尽忠,虽然我不能因此批判他们的想法,但是有时候真的是太过了。

文天祥应该算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忠心的人了,作为一个文人做到了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民族,在南宋末年的时候,蒙元大军南下,南宋朝廷许多的人贪生怕死,导致水战的失利,不然也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在这个时候,文天祥站了出来,作为南宋三杰,一直奔波在抗元的前线,后来在被抓了之后,忽必烈许诺文天祥以丞相职位但是文天祥也没有投降,可以看出文天祥保持了文人最后的气节。作为一个人对于南宋尽忠可以说是毫无挑剔的。

孝道在中国是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然孝非常的重要的,孝道在生活之中就已经有了很多的典故,比如说我们经常知道的二十四孝图,其中最出名就是卧冰求鲤了。

这个典故的出现时自己的继母非常的为难自己,但是听到母亲在冬天的时候想要吃鲤鱼,可是水面已经结冰了,依旧在这种情况之下脱掉自己的外衣,用身体的体温去融化寒冰,最后抓到了鲤鱼,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孝在古代表现是如何突出的了。

但是忠孝二字真的说着简单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很少,明朝首辅张居正自己的母亲死了没有回去守孝都被骂惨了,可见孝道的确很重要。

但是在近代抗日战争的时候无数的英勇儿女奔赴前线,为了国家的独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许多的人把自己的妻儿儿女都放在了家里,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死字旗更是当时杰出的代表。

忠孝自古难两全说的的确不错,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点。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小家怎么又大家。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
  【孝】:《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关系】:1、忠孝双全:指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两全”。
  2、忠孝不能两全。这种情况尤其是古代比较多,父母在老家,尽忠需在遥远的朝廷,武将或封疆大吏更是在战场或边疆,忠孝难两全。
文章标题: 忠,孝,义是封建糟粕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319.html
文章标签:糟粕 封建

[忠,孝,义是封建糟粕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