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御花园这么小

时间: 2022-08-03 22:00: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为什么御花园这么小

故宫御花园对国内、国外园林发展的影响

搜了半天都没有rn有没有学者来回答下
  御 花 园 中国皇家赏石园 故宫御花园2008年01月18日 星期五 15:22 来源: 黄山奇石收藏网 作者:崔剑明

  自古以来石头的“有情”就和人们的发现有机地溶合在一起了,它以天然本能使人们寄情于生活之中,人们又以石文化的智慧越来越深邃地发现它。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上升,石文化又把世界各国的赏石、藏石活动贯串起来,可以说石头为人类的进步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石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古国,它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然而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它也有一段兴衰的历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我国赏石、藏石风气再现,到了90年代赏石热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传统的石文化得以弘扬,更可喜的是全国各省市有关领导和学术团体、艺术家、企业家对观赏石的开发和展示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把这种文化推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现在全国有奇石馆、园180多个,而且还在迅速发展着。仅首都北京在近五、六年内就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奇石馆、园等七座。 寻本求源。中国赏石园、馆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北京——故宫御花园,它可以说集全国造园艺术、配景、瑞石、奇石、艺术手法、表现意境、形象空间的力度之大成,可谓是中国赏石文化的最初范本,“中国皇家赏石博物园”也可谓是人们取其自然、用其自然、欣赏自然、回归自然,勃发生机的源头之水长流不息并终汇江河。故笔者有必要对故宫的御花园石艺作一析论,与赏石爱好者共飨: 明清两朝(14世纪中叶以后)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从恢复到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实践到理论都已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为此给北京园林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的颐和园、北海、恭王府花园、故宫御花园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赏石文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与造园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故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皇宫内廷的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它南北90 米,东西130米,占地1.2万平方米。约占故宫的1.7%。御花园明代为宫后苑,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年),据《明宫史》载:“坤宁宫之后则宫后苑也,钦安殿在焉……”。清《国朝宫史》记为“坤宁宫之后北向正中为坤宁门,门外即御花园,左曰:琼苑东门,右曰:琼苑西门”,是明清皇帝后妃等人茶余饭后休憩之所。可供娱悦。奇花异草,山石、盆景赏心悦目。 御花园在当时造园大师巧妙利用均衡、对比、点染、夸张的造园技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按不同组合要求,灵活地植树,合宜地建造亭台楼阁。通过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保持了建筑的基本对称,它既有幽静的园林风采,又有华贵端庄的宫廷气息。从而领先构成皇家至尊的气概园林风貌别具一格,独领风采。全园簇簇之石,都呈现典雅秀丽的气韵,意境深邃。而皇家园囿的石峰是此中的精华。全园石峰星罗棋布,具寸石生情之妙。大小独立的石峰有57座之多(配以汉白玉等为基座的有45座)真可谓“三步一石,五步一峰”而石种之多也是它的特色。主要石种有太湖石、英德石(英石)、灵壁石、雨花石、海浮石、钟乳石、彩陶石、木化石、晶体石、虎皮石、石英岩、沉积变质岩等等,古代四大名石皆在其中。那么为何这面积不大的御花园就有这么多的石峰和赏石盆景?其原因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对园林石峰就非常推崇,在建造御花园时就皆以石取胜,叠山立石为峰。清朝乾隆皇帝是历史最高统治中青睐奇石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多次外出巡视,每遇佳石。石之表态都和他的心境融融交感,产生共鸣,因而他将各地佳石运回皇城或置在皇家园林中,并为石峰命名题词颂诗。做为佳石的艺术魅力感染他心灵的记录,是中国赏石史上不可多见的篇章。这些名石 既为帝王的宠物,自然别于他处之石。超越了别处之石的艺术价值与尊贵的地位。 御花园的叠山 御花园的叠石为山分为两个区域,园中西南部有四组叠石山景,都是以自然山峦为蓝本。依园中位置与环境有正西组合的,有西南弯形和西北斜形组合而成。叠石参差错落有致,通过线与面的结合,高与低,曲与直,巧与拙,繁与简等等强烈对比形成极富变化有着统一与和诣的独特幽美形式。并构成了多个洋益着艺术氛围的园林小空间。山石陪衬与园林建筑嵯岈屈曲,叠石与花草树木相组合形成庭院式的园林,小巧玲珑,古雅别致。山石以“折粮石”南太湖石和产自北京房山的北太湖石为主巧妙配合,多孔多穴,波纹起伏,叠山成“数弓之地,深溪幽壑,势若天成”。 明代曾勉之在《吴风录》中提道“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虽阁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叠山境美是园林景观的灵魂。 御花园的赏石 (堆秀。 1 袖珍狮子林 2 诸葛拜北斗 3 木变石 4 海参石) 雨花石 在诸葛拜北斗石的南边,有一块英德石的“云盆”(属盆景类天然造型似盆状周边凸起内凹平)此云盆长一米、宽40、深20,盆内水中有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雨花石,它堪称国色天姿石皇后”。有姿有色,红颜常驻永不凋谢,养于清泉,令人心旷神怡。很受人们的青睐,它以纹理美取胜,和质地细腻而又温润莹澈 。明代开国皇帝喜雨花石,在他60大寿时,他的孙子朱允炆用雨花不拼成“万寿无疆”四个大字,连同一个形似寿桃的雨花石一起作为寿礼献给皇祖,朱元璋龙颜大悦后来就把皇帝位传给了朱允炆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清代乾隆皇帝也很喜爱雨花石,现故宫收藏乾隆皇帝赏玩过的雨花石,其中一枚呈现出苍龙图案“祥龙石”弥足珍贵。 虎皮石 在御花园西北靠北墙有一个小空间种植几丛翠竹,在丛竹间屹立着七块剑形虎皮石亦称“瓜子剑石” 、“石笋”。产于浙江常山地区和云南等地,形体修长如笋似剑。一般高为2米多,低的1米,置石时高低参差错落,为细砾和卵石等沉积而形成,一般的该石皆横卧于山土中,色有绿、灰、黑、赭、紫等,是我国园林常见石竹置景的佳品“剑石配翠竹”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的几块笋石,几枝翠竹,给人们透出一股恬淡,清穆高洁的情调。笋石它如立柱般屹立,坚实雄浑 ,颇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慨。是园林庭院独具特色的装饰。特别是清代著明书画家郑板桥写石画竹,独具神韵被传为佳话,他一生中创作的画卷大部是写石画竹,他笔下多种石头,千姿百态。板桥提倡在人生追求中,要象山野中的竹石那样经得起千磨万击炼就一身坚强的爱国爱民秉性。在他70岁时,创作了两幅痴爱竹石的国画,并分别在这两幅画上题诗云: 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崚嶒竹更直。 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现扬州博物馆藏) 又诗云: 竹石相交万万年,两家节介本天然。 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现北京荣宝斋藏)英石 御花园中布满全园,星罗棋布的就是英石,有27块之多,体量大的高2米,最小的仅70公分,每块英石依石型和大小都配以汉白玉石座,周围雕刻海浪或盛开的莲花、蛟龙、云海等花纹图案,原则上是高石低座,小石高座造型各异的台座。参差相配卧者为嵩,立者为华,坐者衡而行者岱。靠植花木其际宛若天成。英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县,是古代四大名石之一。据《云林石谱》记载“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于溪水中……采之人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之……”。又据《清稗类钞》中说“石匠上山,择其形势运用者凿之以归……均以皱、瘦、透、漏,四者具备为良”。《素园石谱》等均有英石记载。英石多为黑色质素,有的间白色的通脉,质地坚硬,敲之有悦耳铜声。它长期受自然界各种侵蚀,因而外表锋梭突兀,凹凸嵯峨,形状雄奇,色象苍古,使人百看不大厌,回味无穷。倍受乾隆皇帝的青睐。成了进贡到御花园中最多的石种。园中最小最奇特一块英石,与在绛雪轩木变石为邻,该石似“龙腾”嶙峋折皱的石纹似起伏的龙鳞,其势犹如昂首甩尾腾空飞的虬龙,飞动又略带拙朴感的雄强之姿。是一块难得造型独特的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盘旋如涡,既怪又秀。明清两朝是文人山水画靡时期,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牡丹蕉石图》轴,其下立就是英石,据自题诗句“焦墨英山石”知是产于广东英德的“英石”图中之石纯用水墨泼出,淋浑沌属于“舍形而悦影”的写意之法。染浓淡墨色,通过交叠渗化,又自然凹凸起伏,隐现出“英石”嶙峋折皱之状,形简析赅,可谓神来之笔,可见文人名士对“英石”痴迷和诸多审美意趣。 太湖石 太湖石它给中国园林和赏石文化带为了声誉,太湖石历史悠久,列为古代四大名石之首。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就是“无石园林不秀”即园林寸石生情之妙,太湖石自身存在着崇高美,震惊美,石型苍劲圆润,雄浑有力,粗旷简洁。石峰能达到“一峰而蕰千岩之秀的神效”。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云:“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就是对太湖石最美的概括。 御花园有太湖石叠山外,立石为峰的有太湖石有五座。其中耸立于狮子林正西处,有座太湖石独峰,高达三米多,清秀挺拔,连贯通透,石表凹凸,皱纹遍布,孔窍涡洞均衡,是“花石纲”的遗物。确有“妍巧甲于天下”。在京城皇家园林中为中型太湖石中的独秀。它婷婷玉立,石呈青黝色,可四面观赏,论石峰有三面入画即为佳品,此峰四面透巧,八面玲珑。“多为一面或三面,若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见《云林石谱》)在树阴下静从不同角度来欣赏这座太湖石,可以启迪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想象,使之情感入禅,清心脱俗,增德添寿。白居易与姚合的奇石不就是“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晓雾常纷罗,碧光入四邻”么?这些诗句都道出了湖石的“奇美”所在。 上为嵌空石峰,下是汉白玉八角形盘石底座,雕刻古朴典雅。周围为精雕石栏杆,峰座相配,宛若天成。每逢初夏,有几枝爬山虎(地绵)覆在石边。苔藓斑驳,翠绿欲滴,更加秀丽状观 灵壁石 四大名石中的灵壁石是久负盛名的石种,更是御花园中不可缺少的观赏品。灵壁石早在战国时期就作为贡品。宋代诗人赞美灵壁石“灵壁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岚翠,宝落世间何巍巍”。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奇石”,对灵壁石如此高的赞美,实在是不无道理。该石种产于安微灵壁县,开发和利用历史较早并引起许多历代名人的喜爱。石质结构致密的碳酸盐岩石,风化而形成,大者高数丈,可置于园林庭院中的石峰,小者尺许或盈寸置于文房几案。视之山岱五岳,百仞一拳,千里一瞬鉴目,得之、思之,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扣之金声“此声只应磬石有,人间地石几回闻”之妙,“自然富贵天出姿,不待金盘荐华屋”。它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特别是美在独特的石肤美。即嶙峋折皱的石纹美,灵壁石肤巉岩嶙峋,沟壑交错,窦穴参差,粗犷雄浑,气韵苍古,石皮表常见的纹理有胡桃纹,鸡爪纹,树皮裂,黾纹,裙折,水道,以及通孔半穴,交错缠结,孔洞委宛,即有原始风霜味,又有音乐韵律感,一块石头上的纹理有山有峰有穴有峭壁,更有色彩搭配巧妙构成一幅幅生动鲜明的图案。有像桃花盛开者,花满枝头春常在。有像荷花的高雅气度,有人物有鸟兽跃然石上,温润细腻,滑如凝脂,充分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 御花园——中国赏石文化的范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份珍贵遗产更是一笔精神财富。
故宫御花园太小,没有多大特色。真正代表皇家园林水平的是“离宫御苑”圆明园和颐和园。代表中国园林的巅峰。
有历史价值
%_%劲固国人思想,别人毫不在意,大而已.

我去故宫,为什么故宫的翊坤宫很小紧接着后面就是储秀宫 电视里描述的不是后妃寝宫有后花园么 而且御花园

也不大 也没有在里面看见湖水什么的
故宫跟电视剧 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演绎的 肯定是不太一致的
但是呢 其实里面以前都是有水的 比如说御花园里的假山 堆秀山 以前是有喷泉的
但是至于说后寝的花园 你可能看到的是帝后在圆明园里的场景
望采纳
电视剧有很多演绎成分,说白了就是编的,真实情况不一定和电视里一样

御花园面积不是很大有大小建筑20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案如图

故宫御花园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开始建造御花园。因其位于中轴线坤宁宫北侧,故在明代称其为“宫后苑”,到清代改称“御花园”。从1420年起,经明、清两朝多次扩建、改造,整个花园汇集了中国古典建筑和古典园林之精粹。园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分布着约20处各种形式的楼、台、亭、阁、堂、馆。三分之二为庭园,园内既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又有各类奇石异峰点缀在建筑物和林木之间。整个园区设计紧凑,间隙适度,充分呈现出皇宫花苑特有的景观。

由于过去对故宫内御花园和宁寿宫等地方的独峰石了解很少,后又因发现其中有些独峰石之间存在某些“关联”,所以多次进入故宫核验,从2021年3月起到2021年进入故宫达10次。

御花园中独峰石主要放置在钦安殿南面天一门外东、西两侧围墙外和天一门南北通道两侧。笔者在御花园内收录了46块独峰石,本书选录了其中35块。这35块独峰石中,英石12块,占34.3%;钟乳石6块,占17.1%;珊瑚生物岩4块,占11.4%;太湖石3块,约占8.6%;灵璧石2块,约占5.7%;竹叶状灰岩(“石笋”),钙化芦苇根和夹杆石(汉白玉)各一块,各占2.9%;另有6块独峰石待定名,约占17.1%。天一门南面20块独峰石中12块置放在天一门东、西两侧围墙外。它们具有以下特点:①独峰石类别多,初步归属6类:英石、珊瑚、钟乳石、竹叶状灰岩和3块未命名(暂归为二类)。②东、西两侧相向位置上放置的6“对”独峰石中,除御园-29和御园-30外,其他“5对”独峰石,如御园-21和御园-22、御园-23和御园-24、御园-25和御园-26、御园-27和御园-28以及御园-31和御园-32,它们的岩性都相同,其基座形状、大小、高低几乎是一个“模型”制造的。为什么御园-29和御园-30与其他5“对”独峰石出现这么大的差异?是因其中一块独峰石受损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石体才这么做的?还是其他原因,有待有关人员探究。③这12块独峰石(包括其他一些独峰石)何时放置?因为在一张20世纪30年代前后拍摄的天一门南墙的照片中,围墙外两侧没有这12块独峰石。是特殊情况,还是此前就没有这12块独峰石,后来才有某个单位或部门放置的?④在笔者走访故宫的这三年期间,发现御花园内有几块独峰石(包括宁寿宫)的位置有所变动。是为了布置更合理(美观),还是其他原因?

提到御花园独峰石免不了谈及堆秀山,它是御花园中一座用不同形态、大小不等、石质各异的石头堆砌的一座“富山”。从1961年9月笔者第一次进入故宫御花园见到这座堆秀山,至今已不下数十次。感觉这座“堆秀山”中的“秀”没有呈现出来。它与苏州“狮子林”、“拙政园”中的假山相比,少一点“秀气”和“灵气”,就如同一位仕女脖子上挂了一条纤细、精巧的项链使佩戴者呈现秀美、文雅。同样一位仕女脖子上挂了一条粗如手指的项链,则给人一种炫富、庸俗的感觉。皇家园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优势是一般财主、官僚无法相比的,但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建造的景观都是出类拔萃的。为了正确评价堆秀山,建议有关部门对堆秀山内、外进行全面详测、分析。探明堆秀山上放置的各种置石有什么独特之处,山内的空间设计布局上有什么独创之处。这对提高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水平和今后发展都是有利的。

故宫御花园独峰景观石置放示意图

(底图引自《御苑赏石》)

御园-1a,b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钦安殿西侧围墙小门外,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1.45米、宽1.40米、厚0.20米。石体外形酷似浮游在水面的一种水禽。石体正面留有明显人工刻琢痕迹。背面较平整,人工刻琢痕迹明显。石体顶端和中部各有一个圆孔。基座长方形,由3块白色大理石(俗称:汉白玉)拼接而成。高0.38米、长2.08米、宽0.40米。顶面石体两边各有一个人工雕刻的盘龙。基座四壁也刻有龙纹。有的资料中将此石体称为“银壶”。

御园-1a

英石

因此类石体产自广东英德市而得名英石,全称英德石

英石属灰岩,主要为方解石(碳酸钙),含量占85%~90%。石体以灰黑色、青黑色为主,也有青绿色、灰白色等颜色。此石种很易受流水冲蚀,产生溶蚀作用,导致石体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深浅不一沟壑、褶皱。表面常有细弱白色石英脉。石体质较硬、脆。敲击能发出声响。

石体有较明显正(腹)背之分,正面形态变化较大,观赏性强,背面表面变化小。

御园-1b

御园-2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钦安殿东侧围墙小门外,浅棕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1.90米、宽1.03米、厚0.55米。石体外形为长方形,近顶部急骤收缩。石体正面节理发育,形成明显沟壑,致使石体表面呈现多条纵向深沟。石体背面浅灰褐色,留有人工刻琢留下的痕迹。整体形似一个披着斗篷的卫士。基座长方形,由三块白色大理石拼接而成。基座四周图纹和基座顶面图纹与御园-1相同,此基座高0.45米、长2.02米、宽0.73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灵璧石

灵璧石属灰岩(碳酸盐类),这类岩体中氧化钙遇到水体中碳酸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被溶解的氧化钙流失后石体随之产生不同形态变化,千姿百态的奇石就是在这种自然界力量下形成的。灵璧石表面常以一个主轴为中心,向两侧或周缘分布粗细、长短不一的纹饰。有的一块灵璧石如同一幅山水画,有的形似蛟龙出海、仕女轻舞,也有的呈阳刚之气。

灵璧石以灰褐色、棕色为主,也有灰色的。至于有的灵璧石受打击时会发出不同声音,这与独峰石内方解石大小、排列方式有关。

粗略统计,在北京新置放的灵璧石的数量比新添置的太湖石多。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与太湖石(特别是产于江苏的太湖石)的资源日趋减少有关外,与在北京极少见到江南一带石商也有关。在北京一些边远新区,贩运灵璧石的车辆时能见到。

另外,笔者发现在北京新建的公园和街道绿化带中,灵璧石占有比例很高,其中东城区最具代表性。

御园-3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钦安殿东侧围墙外东南,浅灰褐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0.86米、宽1.35米、厚0.45米。石体表面横向节理发育,与纵向节理交叉致使石体似乎由石块垒砌而成。中部最高,向两侧倾斜形似一座山峰。石体表面两处背腹相通,石体背面留存明显人工刻琢痕迹,中部有两个铁质钩钉镶嵌在石体裂纹上。基座由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四周花纹较简单。座高0.40米、长1.45米、宽0.43米。此石体与《中国灵璧石》第79页中的“同舟共济”的外形相似,但后者石体较小,属灵璧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4a,b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钦安殿围墙外东南方(御园-3的南面),浅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约4米、宽1.95米、厚1.65米。此石为四面体独峰石,下窄上宽。从石体不同角度观看有不同形态。石体表面凹凸明显,构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孔洞,有的孔洞背腹相通。从图御园-4b观看,石体形似一个姿态优美正在轻盈起舞的仕女。基座为六边形,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砖砌,高0.65米。上部为人工刻琢的护栏,高0.45米,每边长1.50米,长径 2.90米。石体含有角砾和灰岩碎块。此石体在20世纪40~50年代移入故宫。

御园-4a

太湖石

太湖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早得到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这基础上提出“瘦、漏、皱、透”评议标准。后有人提出不同的评议标准,这是好事,有讨论,有争议是推动事物发展、前进的基础。

太湖石属灰岩,成为景观石的原理与灵璧石、英石相同。

在收录400多块各类独峰石中,太湖石数量居第二位。但在有些公园中,如颐和园、北海公园和中山公园内太湖石数量较多,占有比例高。在其他景点内太湖石的数量较少,有的景点只有一二块。20世纪以后置放的太湖石中也有外形、大小、石质都不差的精品,如城机-7、8;城街-6a、6b、7a、7b、8a、8b等。

御园-4b

御园-5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延辉阁南侧东南,深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1.15米、宽0.50米、厚0.40米。石体除有几条明显斜向节理外,还留有明显人工刻琢痕迹。整体外形似一长一幼,长者为母,俯视幼者,幼者仰视长者,形态十分真切。基座长方形,由石座和铜栏组成。石座高0.52米、长1.14米、宽0.82米。铜栏高0.22米、长1.04米、宽0.73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6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延辉阁南面西南方,浅棕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1.18米、宽0.58米、厚0.20米。石体上宽下窄,石体表面斜向节理发育,节理之间有长短、宽窄、深浅不同的凹穴。石体背面平整,有稀密不均的微细细纹,另有几条方解石脉,呈斜向分布。基座由两层组成,下部为石座,上部为铜栏。石座高0.55米、长1.14米、宽0.82米。铜栏高0.22米、长1.06米、宽0.75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7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千秋亭东面,浅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0.96米、宽0.69米、厚0.40米。石体表面有两条很发育的斜向节理,节理间石体表面凹凸明显,其间有方解石脉。石体背面平坦,有纵横很细的方解石脉。石体下部留有人工刻琢的痕迹。基座长方形,结构十分简洁。与御园内其他同类基座相比差别很大,可能属后期制造。基座高0.68米、长0.74米、宽0.64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8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钦安殿西墙外西南,灰褐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0.60米、宽0.35米、厚0.30米。外形似纺锤状,中部最宽,向两端急骤收缩变窄。石体正面有两条呈V字形深沟壑,将石体分成三段。石体背面较平整,微呈波状起伏。基座高0.63米,上部直径0.50米,下部直径大于上部。形状较为特殊,中部收缩,两端圆形。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9a,b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东南角,在一座太湖石盆景的东侧,灰色灰岩,习称:英石,又名:“龙腾”

石高0.80米、宽0.66米、厚0.13米。石体近似鹿角状,正面凹凸,呈现棱状交叉,使石体更显自然形态,这种形态峰石罕见。基座有两层,下部整体为长方形石盆,四壁刻有细纹,因年久风化,纹饰已不太清楚。上部为一丘状隆起,表面刻有浮游在海浪中的龙。不论龙身和海浪雕琢都很细腻,为上面置放的石体增添动感。石盆总高0.38米、长0.68米、宽0.45米。

御园-9a

御园-9b

御园-10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东北部浮碧亭西北,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0.65米、宽0.34米、厚0.26米。石体下部较窄,上部一侧凸出,后两侧缘急骤相向收缩,至石体顶部呈尖角状凸出。石体正面有4个较大的圆形凹坑,石体表面有多个不同方向细裂纹。石体背面能较明显地见到层理结构。基座有两层:上层六角形,高0.20米、每边长0.26米、长径0.54米;下层高0.52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11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东北部浮碧亭东北,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0.75米、宽0.34米、厚0.14米。石体下部较窄,向上10余厘米处横向扩展,似经人工刻琢所致,以后向上急骤收缩,顶端呈尖角状凸出。石体下部可见到几条斜向节理,上部有几个凹坑。石体背面较光滑,中部微微隆起。基座有两层,上层长方形,高0.22米,长58米、宽0.38米。下层高0.46米。此石与相邻的御-10均为较小的英石峰,外形也较相似,但它们的基座外形不同,这与故宫中相似石体和相对称位置的基座大多相同,有所不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12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东南方绛雪轩南墙墙体外,与御园-13位置相对应,灰色泥质灰岩(含少量燧石),习称:太湖石

石高1.86米、宽1.48米、厚0.70米。石体下部较窄,上部宽,顶端呈角状突出。石体表面较光洁,整体布满大小不同的空洞。前后相通,充分显示太湖石“透、漏、丑”特征。这可能与石质中含有燧石和泥质有关。基座六角形,高1.05米、每边长0.64米、长径1.06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13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西南养性斋南墙墙体外,与御园-12位置相对应(一东一西),灰色泥质灰岩(含少量燧石),习称:太湖石

石高1.63米、宽1.23米、厚0.55米。石体下部较窄,近中部最宽。此后两侧缘向上相向收缩,顶端呈尖圆形。石体表面光洁,整体布满大小不等的空洞,前后相通。空洞形态变化较多。这与石体本身含有燧石和泥质较多有关。基座长方形,高0.90米、长1.25米、宽0.70米。石座四周雕刻细腻,中部为镂空雕纹。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群石-1 天一门外南侧通道东侧群石的分布

此行共置放5个基座,其中有4个基座自北至南置放独峰石御园-19、20和御园-34。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基座上未置放独峰石,南端一块未收录本书中。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群石-2 天一门南侧通道西侧群石的分布

此行共置放5个基座,其中3个基座自北至南分别置放独峰石御园-14、18和御园-15。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14 此石是置放在天一门通道西侧最北端的一块,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1.05米、宽0.27米、厚0.80米。石体呈瘦长形,左侧缘有凹陷。石缘很整齐,似经外力切割所致。石体表面高低不平,节理很发育。石体背面基本呈原始状态,节理纵横交错,顶部变窄并有些侧弯。基座圆形,高1.12米,直径0.65米,盆壁刻有游龙和螺纹状水花。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15 此石是置放在天一门外南通道西侧一排南面的一块,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1.05米、宽0.49米、厚0.15米。石体顶端呈锐角状凸出,石体下部两侧缘经人工刻琢使石体呈“S”形,增添柔曲之美。石体正、背面基本保持石体原始状态。基座圆形,整体上宽下窄,形似一个高脚酒杯状,高1.07米,直径最宽处达0.61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16a,b 此石置放在钦安殿南面天一门外东侧,泥黄色钙化芦苇根,习称:海参石、珊瑚

石高0.64米、宽0.74米、厚0.18米。此石系由芦苇根埋藏在地下后,受钙质充填形成,每个单体的中间是空的。此类遗骸在新疆昆仑山纳赤台附近曾见过。基座长方形,高0.45米、长0.80米、宽0.40米。

石体背面外形与正面不同,可能是因为埋藏环境不同,导致形态受到破坏。此基座与御园-17基座外形、大小相同。

御园-16a

御园-16b

御园-17a,b 此石置放在钦安殿南面天一门外西侧,与御园-16相对。岩性待定,习称:“诸葛拜日”、“米芾拜石”

石高0.45米、宽0.48米、厚0.25米。整体呈楔形,上宽下窄。以色分为3层。上下(左右)两层为浅黄色,中间一层为浅褐色。后人打磨时利用深色矿物形似一位穿着长袍的老人和一座大山,以此称为“米芾拜石。”此石另一特色是石体的支架形态十分精巧,雕工十分精细。整体支架为三角形,由三座形似山峰的支架构成一体,石体就平稳地安放在这三角形支架上。基座长方形,高0.45米、长0. 80米、宽0.45米。此基座与御园-16相同。

御园-17a

御园-17b

御园-18a,b 此石是置放在天一门外南面通道西侧一排的中间一块,岩性待定,拟名:“石椅”

石高0.72米、长1.88米、宽0.70米。此峰石为碳酸钙矿物组成,经人工加工后成现状。有人认为此峰石为岩溶地貌的缩景。石体背部凸起形似群山连绵,前面平坦低凹处为平原和湖泊。多数参观者将其比做“石椅”。从石体背面可见其下部为灰白色质较软、致密的厚层状;上部为连续沉积,但颜色变暗。层状厚度渐渐变薄是沉积环境变化所致。基座长方形,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大理石(整块)雕琢而成,高0.53米、长2.00米、宽0.85米。上部为铜栏,高0.26米、长1.90米、宽0.78米。

御园-18a

御园-18b

御园-19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南面通道东侧,最北面的一块,钟乳石

石高1.46米,直径0.25米。石体呈长圆柱状。石体由大小不同的球状体组成,下部球状体局部呈直线,其余石体表面球状体均呈螺纹状排列。整体呈现下部较粗,中部最粗,上部变细。基座六角形,下宽上窄,上部六角形石壁上刻着浮雕小龙,内部是空的,与同一排最南端的一块的基座相同,只是大小有差异。基座总高1.15米,下部长径为1.25米。由下向上长径逐渐变小。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0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南通道东侧,由北向南第二块钟乳石

石高1.12米、宽0.12米、厚0.16米。石体外形为棍状,下部较宽,向上渐渐变窄。石体正视为串状小圆球直向排列,中间圆球较大,反映水体中碳酸钙量增大。石体背部主要为人工刻琢时留下的痕迹。基座为两层,上部为圆形,高0.26米,直径为0.50米,下部为方形,高0.24米,每边长0.50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1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西侧围墙外,由东向西第一块,灰白色钙华?

石高1.38米、宽0.97米、厚0.60米。此石整体形似一中空柱状体的纵切面。由从众多中空圆形钙质生物遗骸堆积而成,排列无序。石体背面因受挤压和堆积环境所限,生物遗骸基本上都失去其原有状态。基座圆形,石盆周缘波曲状。高0.54米,直径1.00~1.06米。基座与御园-22的基座相同。后者置放在天一门外围墙东侧由西向东第一块,两块峰石位置相对。这两块峰石形状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基座外形、大小却相同(近)。置放者寓意值得探究。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2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由西向东第一块,灰白色钙华?

石高1.25米、宽1.30米、厚0.95米。此石可能经过人为加工,致使外形近似一个“囍”字。基部钙华呈波曲形。上面原为水平,后经加工致使原始沉积状态破坏。基座圆形,石盆周缘波曲状。基座高0.52米,下部直径1.05米,上部0.95米。此基座形状与御园-21基座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3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西侧围墙外,由东向西第二块,钟乳石(倒置)

石体高1.66米、宽0.60米、厚0.50米。石体呈长锥形体,下宽上窄。其原始状态应是在岩洞顶部的钟乳石。石体表面光洁,反映石体系富含碳酸水流不断流动所致。背部留有开采时形成的断裂痕迹。基座长方形,高0.48米、长0.90米、宽0.48米。此类基座在天一门外的12块峰石中有3个,它们是御园-23、24、30。但御园-30基座上置放的是一块“长方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4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由西向东第二块,钟乳石(倒置)

石高1.80米、宽0.40米、厚0.19米(最厚处)。石体外形近似长锥体,基部最宽,向石顶渐渐变细。石体下部有一条与石体纵轴平行的浅凹沟,石体背面中部也有一条纵向线凹沟。石体外侧缘有一层薄层开始剥落。基座长方形,有两层:上层为汉白玉,高0.48米、长0.89米、宽0.48米;下层由砖块砌填。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5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西侧围墙外,由东向西第三块,珊瑚礁灰岩

石高0.56米、宽0.59米、厚0.50米。此石由众多高低不一、大小不等的珊瑚群体遗骸集聚而成,此类珊瑚属六射珊瑚,呈灰黑色。基座有两层,均为圆形。上层为圆盆状,石盆沿口近似荷花瓣。盆高0.36米,直径0.78米。下层石座也是圆形,高0.43米,但直径较上层稍小一些。此石基座与御园-26外形相同,同为两层,形状相同,唯一差异是此石基座直径为0.78米,御园-26基座直径为0.86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6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由西向东第三块,珊瑚礁灰岩

石高0.48米、宽0.60米、厚0.55米。石体由“两块”形态有差异的珊瑚遗骸组成,石体表面暗绿色,可能系邻近竹叶被雨水淋漓留在石体表面所致。基座有两层:上层为圆形,高0.36米,直径0.76米。下层圆形,高0.43米,直径0.71米。此石座形状与御园-25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7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西侧围墙外,由东向西第四块,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1.17米、宽0.68米、厚0.34米。石体正面凹凸明显,沟壑、节理排列无序,明显经人为加工。石体顶部较窄,基部呈柱状。整体犹似古代一个身披盔甲的将士。背面基本上保持石体原有特征。基座圆盆形,盆体周缘为规律波曲状。座高0.65米,直径0.86米。石盆下铺有一圆形石块。此基座与御园-28基座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8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由西向东第四块,灰色灰岩,习称:英石

石高0.80米、宽0.35米、厚0.26米。此石外形较瘦削,石体正面体表沟、脊、凹穴分布无序,基本保留石体原状,但外形经人工切削。石体背面较平。基座有两层圆形石盆。盆体周缘呈波曲状,高0.66米,直径0.86米;下层石座圆形,高度和直径均稍小于上层。此基座与御园-27基座相同,只是大小略有差异。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29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西侧围墙外,由东向西第五块,竹叶状灰岩,习称:“石笋”

石高0.77米、宽0.32米、厚0.44米。基座八边形,高0.37米,由4长4短8条边组成。但4条长边和4条短边的长度都有差异。长径0.63米,短径0.47米。此基座形态在天一门外墙东西两侧12个独峰石基座中独一无二。此类峰石在故宫中有多处分布,有的多石合成一景,有的单一置放,形态、大小有所不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30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由西向东第五块,待定

石高 0.85米、宽0.72米、厚0.49米。石体呈长方形,浅乳黄(白)色,正面有斜向节理,下部有裂纹。背部浅黄色,光滑。无节理和裂纹。石体基部斜面由碎石片塞填。石体背面局部经过打磨,大部分凹入表面有斜向纹理。基座长方形,高0.45米、长0.80米、宽0.38米。整个基座下面由几块方砖填衬,高0.16米。此石基座与御-23,24二石的基座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31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西侧围墙外,由东向西第六块,岩性:珊瑚礁灰岩

石高0.74米、宽0.70米、厚0.50米。石体由众多高低、粗细不一的圆柱体集聚而成。圆柱体排列较有序,前低中高后低、错落有致,形似群山叠嶂。群体基部黏结在一个长方形石质基座上,基座总高0.74米,其中铜栏高0.22米。长度分别为1.04米和1.14米,宽度分别为0.75米和0.90米。此基座和御园-32基座为同形。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32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由西向东第六块,珊瑚礁灰岩

石高0.77米、宽0.68米、厚0.62米。石体由多种六射珊瑚集聚而成。中部有一珊瑚体似一朵盛开的花朵。石体背面也是珊瑚礁灰岩。基座长方形,上部铜栏高0.22米、长1.05米、宽0.82米;下部石座高0.54米、长1.14米、宽0.82米,整个基座置放在灰黑色方砖上。此基座外形与御园-31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群石-3 天一门外西侧围墙外置放的6块峰石

自东向西分别为御园-21、23、25、27、29、31。它们与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置放的6块石,分列天一门外东西两侧。这12块峰石中除御园-31外,它们中间岩性、基座形状、大小相同和相近的都被置放在相向位置上。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群石-4 天一门外东侧围墙外置放的6块峰石

自西向东顺序为御园-22、24、26、28、30和32。这种置放形式与颐和园门前的12排衙石之间是否有关联有待后人探究。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33 此石置放在御花园西南养性斋东面小路旁,钟乳石石高2.10米,直径0.40米。石体外形近似一圆锥体,

下部较宽,向上渐渐收缩。近距离观察,此石峰由众多细小粒径结晶体再凝结而成。基部由水泥固着在碎石上。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34 此石置放在天一门南通道东侧一排,由南向北第二块,钟乳石

石高0.72米、宽0.36米、厚0.22米。石体外形较特殊,整体形似一个柱状花朵,由下至上由大变小。石体背面没有类似正式串状花朵结构,但具有瀑布状钙质沉积。基座有两层,上部为分圆形,高0.47米,直径0.52米。下部为长方形。

北京的奇峰名石

御园-35a,b 此夹杆石位于钦安殿外西南角,由二大四小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石体表面雕有双龙戏珠,工艺精细。整体长方形

石高1.80米,每边宽1.40米。整体放置在一块2.80米见方,高0.15米的大理石板上。夹杆石西侧边缘出现风化形成的裂缝,现用铁环箍住。

御园-35a

御园-35b

御园-36a,b 上图系故宫御花园东北角的堆秀山全貌,下图系堆秀山最高点的御景亭

御园-36a

御园-36b

文章标题: 为什么御花园这么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278.html
文章标签:御花园

[为什么御花园这么小]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