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怎么看待网上大部分人评价人物用部分否定整体的观点

时间: 2022-08-02 17:00: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怎么看待网上大部分人评价人物用部分否定整体的观点

如何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待传统

辩证否定的观点是什么样的人用的方法。
黑格尔的正反合,即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
当代对在校学生来说,为了方便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为三个阶段,“正题”(例如在法国历史上的大革命)、“反题”(大革命随后的恐怖阶段)和“合题”(自由公民的宪法保障状态)。这种分法并不是黑格尔自己提出的,最早见于费希尔的对个人和全体之间联系的一个模拟描述。黑格尔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三段论法会掩盖黑格尔理论的真实论点,虽然黑格尔曾经说过:“要考虑到两个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绝对的和最终的目的;第二,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和意识的主观方面,包括生命、运动和活动。”(正题和反题),但他没有使用“合题”这个术语,而是用“整体”。“这样我们就了解了整体道德和实现自由的状态,以及其后这两种元素的主观整合。” 黑格尔运用这种辩证法体系解释哲学、科学、艺术、政治和宗教的历史,但是现代评论家指出黑格尔经常修饰历史的真实以适应他的辩证法模式。卡尔·波普在他的《开放型社会和它的敌人》中指出,黑格尔体系文饰了威廉三世的统治,他认为1830年代的普鲁士是理想的社会。赫伯特·马尔库斯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尔作为一个国家权力的辩护士,为20世纪极权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为这些权力形式辩护,只是认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些权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亚瑟·施潘豪尔藐视黑格尔对历史的解释,认为他的著作是蒙昧主义的,是“伪哲学”。
这种观点方法怎么能看待传统?
用“整体”。即是否定一切滚动斗争,所谓的扬弃,而凸显的是这种“伪哲学”。
还看得见什么传统的东西?
理解错误,

辩证否定是方法论,而非本体论,

所以,它本身是不能决定对一个本体的认识方向和倾向性问题的.

从网络上的喷子和卫道士这一组现象,反映人类执着于言语争论的心理。请大家畅谈自己的看法。研究用。

请大家参考以下几个围绕点(任一即可):rn1 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否具备“同时”反映客观和反映真实自我的能力。rn2 为何自己的观念或文字被批判(甚至只是阅读到别人的言论时),人会有受冒犯的感觉(为何对文字有身份认同感)。rn3 为何从自己口中说出的观点,通常不将自我包括进去。rn4 我们的心理是否具备折射本不存在于自己之中的缺陷,譬如谈及一个他人的缺陷时,我们完全没有类似的缺陷。rn5 相互评判是如此泛滥的日常现象,这反映了我们的社会交互心理模式的哪些特点(譬如将一段文字看成是一个激怒自己的对手)。rn6 百度的评论和追问功能,多大程度上是真的对问题的完善解答起到作用,多大程度只是引发了不愉快的争论和自我的膨胀。rn7 他人行为的适宜性、道德,往往是引发评论者联想的焦点,即便是在谈及某些非生命的对象时。
语言和说话是不同的,你要先分清这一点。
1 说话更像是人类精神的保留项目,而理性支持和增强说话。
2 是说话联通了理性和感受性的世界,不是语言。
3 语言差不多算是理性的玩具,是它的一项发明。
4 如果你把数学考虑成为一种语言的话,它确实比一般日常用语更逼近你所谓的客观性。平常人们用的语言,强调的是与感受的模糊对应。感受嘛,当然一个人一个样,这样的语言主观性是很强的。但是,你不能用数学去超市买东西,也不能谈恋爱,不是吗?
5 如果人的理性能100%反映客观,它造出的语言也是100%客观的。现实里别说反映客观,人真正用到理性的时候都很少,人们能描述清楚问题,就已经帮大忙了。所以,大部分人在找到一个令自己心满意足的描述方式时,就找到了他的正确感,当他找到这种感受时,不管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答,他自己反正认为已经解答好了。
6 对世界的描述,就是说话。光是理性怎样都好,你怎么想影响不了别人,但是如果你妨碍了他人的正确感,你实际上就是在自找不快,因为你通过影响他的说话扰乱了他的世界。
7 人们在理性的世界里把自己想象成棋盘上的王,他怎么不是卒子呢?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棋盘上的王。呵呵。人为了策略化地应付生活,造出了这个对应现实的棋盘。现实中也有一盘棋,但做哪个棋子可由不得你。理性里的棋盘是虚幻的,但只有通过虚幻,人才能试着目睹现实中那可不见的棋局。
8 如果人的理性很糟糕,他的棋盘也是一团糟,也许他会制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问题。人的看法流过他的说话,就走私到感受性的世界里,像是过多的焦虑、恐惧和愤怒。你会对一头要吃你的狮子感到受冒犯吗?光想想就很可笑。这是因为人在理性这面镜子前,打扮得过于傲慢自大却自觉仪表庄重。
9 你所说的抽象自我,实际就是总想把他人当卒子在自己的棋盘上牺牲掉的格调,都是一厢情愿而已。受冒犯和受尊重什么的,只是互相拂乱对方虚幻的棋盘而已,而不是专注于真正的棋局。语言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就算没有语言,人还是可以本嫩地牺牲别人,保全自己。所以,抽象自我没有妨碍语言,它妨碍的是它自己(在棋盘上本来应该所是的样子)。
朋友,很有意思的观点啊,我谈谈我的看法吧。
1、语言是一种工具,和我们手中的刀一样,虽然它比刀这类实物特殊一些,但它的实质依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工具,主要是作用是为了让我们人类更好的生存。作为一种工具,它的作用自然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刀在不同的人手里有不同的用途一样。所以,语言既能表现自己的动机,也能掩饰动机,关键看当事人的想法。
2、因为人的思想本就是人的一部分,没有思想的人是行尸走肉,而不是完整的人。所以,否定别人的思想,其实是和说别人样貌丑陋同等的冒犯,都是对这个人的否定。所有的人,在思想被别人否定后,都会产生被冒犯感,但具体会产生怎样的表现,是愤怒,是克制,不同的人情况会不一样。
3、这主要是将自己观点做一种偏向于客观的掩饰,主要是为了让别人接受,和表达自己观点时利用名人名言是同样的本质。事实上,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这样的掩饰越少,你可以看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基本都是言明:自我观点。而小学生作文,却是处处名人名言。
4、在谈论事情的时候,人们都会找一个参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情况下,来对事物进行探讨。一些情况,这个标准是自己,所以若自己具有某种问题,人们就不会去批评。但很多情况下,那个标准并非自己,这种情况在网上很常见,网上非常多批评名人的观点,都不是以自己为标准的。因为相对于这些名人,普通人是难有批评的资格,而很多人就以某个更加优秀的名人为标准,去批评这个名人。
5、文字是思想的实体,所以批判文字就是批评别人的思想,也就是批评别人本身。所以,不要独立的看待文字,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是人的一部分。所以,文字批判和语言批判是同样的性质。当然,允许别人有不同的声音,是解决相互批判最好的途径: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不会强求你改变你的观点。
6、知道追问还是比较好的,引发不越快的情况很少,评论相比之下火药味浓一些,但整体来看,百度知道的网友素质都比较高,互喷的情况很少。所以,这两个功能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7、确实是这样,因为这方面是最模糊的。也就是说,这方面是最没有标准的,导致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探讨到后面,这样的方面就成为主要争论的焦点,因为其他方面可以通过论据让对方信服,而这方面是做不到的。
1.我觉得是的,比如某些人和其他人争论时,当争论不过时,会用肮脏的言语进行回击,这同时反映了他素质修养的客观事实以及知识水平欠佳的能力
2.我个人认为要看怎么样的批判,如果你花了很长时间查资料研究,写出一长篇大论,结果别人只是一句“垃圾”或者直接是人身攻击,我就觉被冒犯。但是如果他具体指出那里不对,并因此批判你,反驳你,我并不觉的是冒犯。
4.我觉的具备,完全可能。
5.相互批判泛滥的现象,我觉跟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关,或者说是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有一种让自己生存下去的理念,如果你的这种理念被人否定,通常是会感觉受到冒犯,就像以前虔诚的基督教徒,如果你告诉他上帝不存在,或者是其他的神才是真正的神,他们肯定会被激怒。
反映人类执着于言语争论的心理?
人类在初期是喜欢竞争的,但是随着人类不断的进化,大概只需要一百多年之后,人类的关系就会好多了,那时大爱和大善会成为绝对的主流(人类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我们目前所说的爱大部分都夹杂着大量的牺牲、罪恶感和阴谋等,如果知道就好办了)。
如果有人会把这答案告诉你。我倒给你100分啊。你这样只是浪费200分。!你自己想啊。研究是自己的事啊。!自己努力吧。我相信你会比我好!
人们 经常是口是心非 说的和做的不一 而且还有一种好面子的心里

简析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讲述历史离不开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并不否定领袖、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重大影响,因此,他们才会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如果排除他们,无视他们所起的历史作用,那么历史也就不成其历史。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介绍和评述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右史人物,尤其是他们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社会活动以及重要著述,以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而能对历史现象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可见,做好历史人物的教学,在历史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进行历史人物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1、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1)要用“普遍联系”观点看待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是受着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评价历史人物,离不开对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矛盾的分析,尤其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才能找出历史人物应运而生的社会基础,即要避免将英雄人物神化,又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

  (2)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毛泽东把分析矛盾的方法通俗地归结为“两点论”,即“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如此。如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是值得肯定的;作为思想家,他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张是为了挽救已处于“礼崩乐坏”、穷途末路的奴隶制,则是保守的、反动的,但他的关于“仁”的道德观念,又包含着一定的“民主性的精华”,可以起到缓和阶段矛盾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他的思想才会在汉代被借用改造,成为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如,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统治,却使秦朝成了短命王朝。再如岳飞是抗金英雄,名垂千古,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将领,所以镇压过农民起义。……

  2、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前提之下,承认杰出人物的活动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杰出人物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他们自己却是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现的。杰出人物,由于各方面的条件,能够比其他人看得较高较远,他们的思想能够及时地集中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当时条件下人们的某些进步愿望和要求,起到了发起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如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到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有所不同。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杰出人物,由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个人的品质和意志的强弱不同,也对他们所起的作用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如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与资产阶级的左派人物的差别;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之间的差别。

  二、进行历史人物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1、进行历史人物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剖析,使学生在了解史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讲述历史人物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教育,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如:通过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学生学习公而忘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公无私的精神;讲越王色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要说明:国弱被人欺,要想不被人欺,就要奋发图强,以激励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讲卫青、霍去病英勇作战的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为国献身的精神;讲张骞与班超事迹,对学生进行报效国家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讲范仲淹针对时弊,敢于提出改革措施,时刻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让学生学习他“先天下这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述,最终能使学生既能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认识,合理的评价,又能受到丰富的思想教育。

  2、方法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具体实际,做到从史实过渡到思想教育,过渡要自然,不使学生感到生硬。

  以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人物高贵品质为例,如果只是罗列史实,平铺直叙,学生不易受到教育,而用一、两件比较典型的事例或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则会达到好的效果,如在讲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高尚品质时,可讲三方面,一是变法失败时他不逃不走,杀身成仁以死报国,在家等了三天被顽固派逮铺,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二是狱中坚强不屈,;神态自若,写诗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三是刑场上视死如归。三个方面用四、五分钟时间,其高贵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即可唤起学生的共鸣。再如讲李大钊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时,为了表现他历尽磨难英勇不屈,可突出讲述敌人在其手指上插入竹签的情景,使学生自然地想到十指连心的镜况,从心里产生出敬佩的心情。为了表现他的信仰,着重引用他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那就是“不能因为你们今天饺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中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中国,必然要取得光荣的胜利。”

  3、在教学中,要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利用各种直观的手段,把历史人物讲“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活生生的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用反衬法在讲述正面人物的同时,对历史上的民族败类,国家的蟊贼、革命的叛徒、反动势力的首恶等的嘴脸和罪孽,进行揭露和有声有色的讲述,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革命正义感;还可以用诗、词、曲、民谣、对联、评论、小说等,用以说明历史人物的活动。如讲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引用他说的一句话:“自古毕责中华,贼夷狄,联独爱之如一。”讲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可引他诗中的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讲武则天的统治可引郭沫若对她的评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从而使武则天的地位和功绩一目了然。也可以利用重要人物的诞生日、纪念日作人物专题报告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或大或小都在历史上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起了不同的影响作用。那我们该如何来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历史教师,必须以客观的、全面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人物。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简析一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还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1、严格的历史性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时代特色、历史条件也会不断变化,评价历史人物就要充分参考这些变化条件,避免犯以下一些错误。1)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历史上的人物。例如,在19世纪末期的情况下,就不能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当时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比较先进的,而如果到了20世纪初期康有为、梁启超还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就应当否定他们这种主张了。2)对历史人物不切实际的进行拔高、颂扬,而忽视其局限性。3)把历史人物和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以上这些都是错误的,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评价,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2、科学的阶级性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可以说经历了三种阶级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人物必然相应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分析。这就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注意历史人物属于哪个阶级,为哪个阶级服务,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不能一刀切。例如,认为地主阶级在任何时期都是反动的,都阻碍社会的进步,这种绝对化的观点就不对了。要避免犯这种错误,必须认清两点1)地主阶级是不变的,但个人是可以改变的。例如,朱元璋刚开始起义反元时,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但是后来他登基做了皇帝,就发生了转变,开始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对他的评价也应分时期进行。2)相同阶级出身的人可以走完全相反的政治道路。同为地主阶级代表的岳飞和秦会,对金国的态度上,一个主战,一个主和,道路就截然相反。3、充分的全面性评价历史人物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的看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有时是不一致的,不能简单的根据主观动机的好坏对一个人表示肯定或否定,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客观效果如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隋朝的隋炀帝杨广为了游玩,耗费巨资开凿了大运河,却促进了南北的交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这样,对隋炀帝的评价,就要客观的去分析。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分时期评价人具有可变性,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要实事求是的加以变化。北洋军阀时期有一个人叫杨度,他辛亥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依附袁世凯,鼓吹君主制。晚年时他的政治思想又发生了变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曾经设法营救被捕的李大钊,1929年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这样一个思想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人物,就不能完全否定或肯定,而应该实事求是分期评价。2、分方面评价对一个人的评价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等,一个人不一定在每个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对他们进行评价时也就有必要分方面进行。北宋时期有个皇帝宋徽宗对国家管理这一正业做的一塌糊涂,但他却对书画收藏十分热衷,当皇帝不能算为民造福的好皇帝,但却可以堪称有造诣的艺术家。类似于宋徽宗,明朝又出了一位明熹宗,同样不理政事,却嗜好做一个木匠,乐此不疲。类似这样的人物是应当被基本否定的,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没有担负好,但他们一些小的成就也不容忽视。总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注意的方面有很多,在这里只谈及了一小部分。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公正、严谨,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变的。历史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更多的历史人物会出现,对他们的评价也会更加的完善。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还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1、严格的历史性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时代特色、历史条件也会不断变化,评价历史人物就要充分参考这些变化条件,避免犯以下一些错误。1)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历史上的人物。例如,在19世纪末期的情况下,就不能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当时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比较先进的,而如果到了20世纪初期康有为、梁启超还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就应当否定他们这种主张了。2)对历史人物不切实际的进行拔高、颂扬,而忽视其局限性。3)把历史人物和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以上这些都是错误的,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评价,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分时期评价
人具有可变性,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要实事求是的加以变化。北洋军阀时期有一个人叫杨度,他辛亥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依附袁世凯,鼓吹君主制。晚年时他的政治思想又发生了变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曾经设法营救被捕的李大钊,1929年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这样一个思想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人物,就不能完全否定或肯定,而应该实事求是分期评价。
2、分方面评价
对一个人的评价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等,一个人不一定在每个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对他们进行评价时也就有必要分方面进行。北宋时期有个皇帝宋徽宗对国家管理这一正业做的一塌糊涂,但他却对书画收藏十分热衷,当皇帝不能算为民造福的好皇帝,但却可以堪称有造诣的艺术家。类似于宋徽宗,明朝又出了一位明熹宗,同样不理政事,却嗜好做一个木匠,乐此不疲。类似这样的人物是应当被基本否定的,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没有担负好,但他们一些小的成就也不容忽视。
总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注意的方面有很多,在这里只谈及了一小部分。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公正、严谨,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变的。历史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更多的历史人物会出现,对他们的评价也会更加的完善。

用辩证否定观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一)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它包括儒、墨、道、法、佛等,以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爱、入世、忠君。

基本准则:“仁”,“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忠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本规范:忠、孝、礼、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基本手段: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墨、道家:核心是“无我”,主张避世、重道轻器,小国寡民,回归自然。

法家:以荀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佛家:主张出世,修心养性,以世无争。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建立了以儒家
为核心的中国封建伦理思想体系。

2、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关系及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重德治轻法治,重社会轻个人,重内在超越轻外在形式、重人伦轻自然、重道轻器、崇古
重老、重教轻法等特质。

3、中国传统道德在人生修养中的精华所在:

(1)“以修身为本”。《大学》开篇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为本。”

(2)反身内省。《论语》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而不习乎?

(3)主敬,慎独。主敬:敬畏也,内心存德,不敢放纵;慎独:独自一人情况下,亦能按
道德准则办事。

(4)存心修性,清心寡欲。保存与扩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不致被物欲引诱所掉失。

4、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封建的愚忠、愚孝,有利维持封建统治。

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扼杀了人性和人的个性。

5、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

(2) 它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3) 它对于扭转社会风气、保证社会的有序运作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4) 它是大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重要课题。

(二)对西文化的借鉴及批判

1、 西方文化主要流派及观点

(1)宗教文化:

基督教是西方影响最大的宗教文化。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赎罪论。把“爱、信、望”作为
人生的基本原则。主张仁爱、信仰上帝、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2)合理利己主义:

代表:爱尔维修。基本理论是“人性论”。

主要观点:1)“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本质是利己的;2)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离
的,所以个人的自爱利己亦应符合社会利益,为了满足个人的自爱本性,必须把个人利益
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约束自己的私心。

(3)功利主义:

代表:边沁、葛德文。以感官的苦乐作为判断道德的准则。

主要观点:1)给人带来快乐、幸福度越高的行为,其道德价值就越高;2)人是利己的,
利他是达到利己目的在手段。

2、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西方文化具有重个人轻社会、重人的自然属性轻人伦关系、重
法器轻德教、重利轻义等特质。

1)可借鉴之处: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利为核心,有利于刺激经
济的发展;强调人性,有利于尊重人和对人的人文关怀。重视法、器的精神,有利于建立
法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2)要批判之处: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纵情恶欲的人生观;冷漠的人伦关系;弱肉强
食的霸权主义。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文章标题: 怎么看待网上大部分人评价人物用部分否定整体的观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179.html

[怎么看待网上大部分人评价人物用部分否定整体的观点]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