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 微积分、引力、蒸汽机、电磁学 起源于中国的言论

时间: 2022-08-01 09: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如何看待 微积分、引力、蒸汽机、电磁学 起源于中国的言论

回顾历史伟大人物和贡献

  国外著名历史人物一览表
2021年3月27日

在编写《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总第三十九篇)的同时,我也在做《国外著名历史人物一览表》(第一稿103人),只是稍晚几天结束。现发到博客上,继续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真诚地希望网友批评指正。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是最早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2、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大师。23年间创作了37部剧本。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3、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历史上“常胜将军”、独裁者。
4、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科学上三大成就是: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
5、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
6詹姆斯·瓦特(1736~1819)。蒸汽机发明家。除了发明蒸汽机外,还发明了液体比重计、信件复印机等。
7、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和最优化储蓄思想的革命性先驱,还是地租理论的先驱,还是现代避孕技术的开拓者。代表作《人口论》。
8、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电磁学理论先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的科学家,也因而被认为是原始电动机的发明家。
9、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英国卓越的政治诗人、哲学诗人、抒情诗人。恩格斯说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代表作《西风颂》。
10、查理·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经过22年的潜心研究,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1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是带有自传色彩的《简·爱》。
12、佛罗伦萨·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著名护士。冲破名望世族的世俗观念,从事护理职业终生未嫁。在英俄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10年去世后,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确定为国际护士节。
13、亨利·福特(1863~1947)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汽车大王,商界奇才。
14、伯特兰·罗素(1872~1970)。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一生勤奋,写出上百部著作和数千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5、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民族英雄。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称为二大战“三巨头”。
16、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著名细菌学家。因发现青霉素(盘尼西林)而获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17、约翰·凯恩斯(1883~1946)。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创始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消费、刺激私人投资、国家直接投资等),避免失业和经济危机。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数学与应用数学与高中数学有何不同???

我是刚高考完的学生,对大学的数学专业了解甚少,请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都学什么课程,与高中数学有何不同?若只是本科毕业,如何就业?若考研,要考什么课程,难度如何?考研若是想跨专业考,那有如何考呢,是否更有难度? 谢谢各位!!
  大学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高中你学习的只是基础。最基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这为后面的课程奠定基础的。如果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这是最基础的课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是一个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数学应用和数学的历史可说一样长。古代结绳记数、丈量土地、分配财产导致算术、代数、几何的相继产

  生,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就是246个实际应用问题的汇集,注重实际问题,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
  一个伟大的数学学派曾在古希腊出现。他们追求精神上的创造,研究纯粹的、抽象的数学,从公理出发,运用逻辑的演绎推理,形成严密的学术体系。一个杰出的代表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通篇是定义、定理、证明、推论,至于有什么用,他们是不管的。它体现了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之后,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创造了纯粹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却远离了现实生活。
  从此以后,数学就从两个方向发展着。一方面是纯粹数学。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世界名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一旦有所突破,可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至于非欧几何、拓扑学、抽象群论等等,虽说开始时看不到和实际的直接关系,但是只要是好的数学知识,往往在若干年后会发现有实际应用。陈省身20世纪40年代研究的纤维丛理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竟成为物理学上由杨振宁等发现的规范场的数学工具,这种世界的统一性,令人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应用数学在不断地迅猛发展。现实世界毕竟是数学发展的源泉。从17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和生产需要一直是数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牛顿从物理学需要发明了微积分,反过来,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用数学方法发现了海王星;蒸汽机推动了运动学和热力学的发展,促使数学分析学走向新的高峰;电磁学的基本规律是用微分方程写的。时至20世纪,喷气机和航天器的制造和导航,CT扫描的医疗设备,组织大规模战争的运筹方案,本质上都是数学技术。
  在现代,数学不仅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已成为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数学概念、语言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一些数学原理已成为人们必备知识,如面积、体积、对称、百分数、平均数、比例、角度等成为社会生活中常见名词;像人口增长率、生产统计图、股票趋势图等不断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中;而象储蓄、债券、保险、面积、体积计算(估算)、购物决策等成为人们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那么未来的公民——的学生,必须具备一个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素养,这一切都呼唤应用问题呈现于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中国古代数学一向有实用的传统,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应用也并非新问题。在小学里,数学应用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未有人持异议。到了初中,学了平面几何,数学品味趋于抽象,逻辑推理不断加强,数学应用渐有淡出之势。不过,数学应用并未绝迹,诸如浓度问题、行程问题等仍有出现,平行四边形与铁栅门的关系等也总要提及。只是被某种错误观念的误导,大家不太重视罢了。
  一到高中,情况变得越发严重。数学一直是中学的主干课程,为什么要学那么多的数学?一般认为,数学是“能力筛子”、“思想的体操”,无非是“升学需要”、“思想健身”而已。至于有什么用,对不起,不必问。由于大跃进年代,文革时期“过火地”联系实际,破坏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一旦拨乱反正,便专注于纯粹数学的要求。一个时期以来,主张数学应用被称为“实用主义”、“短视行为”,似乎数学离现实生活越远越好。“掐头去尾烧中段”式的纯数学推理成为唯一的选择。因此,关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设计与教学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
  3.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各个阶段学习的难易不同,小学是算术初中是数学高中是高中数学,大学是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等
只要是数学,什么都一样,只要你肯认真对待!!!
其实没什么不同,都是数学吗!~
  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借用《数学简史》的话,数学就是研究集合上各种结构(关系)的科学,可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严谨的过程是数学抽象的关键。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一个专业,应用数学是数学系下的一个分支,之后可以进一步学习一些诸如统计学的专业。
  应用数学(Applied Mathematics)是应用目的明确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总称,研究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到其它范畴(尤其是科学)的数学分枝,可以说是纯数学的相反。包括微分方程、向量分析、矩阵、傅里叶变换、复变分析、数值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理论、组合数学、信息论等许多数学分支,也包括从各种应用领域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计算数学有时也可视为应用数学的一部分。
  高中数学是全国高中生学习的一门学科。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

什么原因导致科学革命并没有诞生于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

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除了生产的需要之外,便是文化的孕育。为何科学革命并没有诞生于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呢?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服从于宇宙整体的总规律,即天命。这一规律支配着非生命世界与生命世界,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甚至支配着人与神,但它只属于宇宙总体。天命与人伦被认为是合一的,它只能通过修身养性去体验,而无法通过经验、实践去认识。

从现代系统理论看,中国传统自然观属于绝对的整体论的系统观念。它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又认为它只能作为一个绝对的整体去认识,而不可能从组成它的各部分去认识。它既反对采用分析的方法,把人以外的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把自然界分解为各部分加以认识;又反对采用综合的方法,从各部分的具体规律概括出整体规律。它否认宇宙系统中间层次规律的存在,否认“天命”与经验之间存在中间层次的必然联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践性和经验性的显著特征,但却缺乏超越感性经验的抽象思维与规律性认识。在传统自然观制约下,中国古代科学必然在浓厚思辩性质的哲学猜测与充满实干精神的生产经验、技术科学之间.留下理论科学的空白地带。此种传统思想认为:所有经验科学全都直接受支配于“天命”、“天机”。因此,无论是脚踏实地服务于生产的技术家,科学家,还是如醉如痴冥想宇宙之谜的哲学家,都无不感觉到研究理论科学乃至逻辑理论的必要。

尽管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整体系统观念包含着深邃的思想,并将对后代科学带来宝贵启示,但它在理论科学方面的空白地带,却阻断了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演化发展的必经道路。

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相比较,代表着西方古代传统文化核心的古希腊自然哲学,虽然也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样坚持对世界认识的整体论观点,但其整体论却不是绝对化的,而是以将自然与人加以区分,并承认人可以通过认识各中间层次规律去认识自然界总体为前提的。尽管中间层次规律在古希腊自然科学中还是朦胧不清的,从而使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自然观也带来了极大的猜测成分,但它毕竟悄悄设置了从古代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通道——如逻辑方法、公理化方法等。

事实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灿烂成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么丰富的思想营养和多么广阔的生存空间。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所限,理论科学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因此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缺陷尚不足以对物化科学技术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当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所表现的现实力量遥遥领先于世界之时,由于缺少中间层次理论科学,决定着下一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潜在力量——精神形态科学技术中的超时代因素——落后的局面,就已开始形成了。

中国科学技术从领先到落后,并不只是近代历史中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早就潜伏于中国封建社会,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保守的一面,对此则不能不负有重要的责任——这不仅指自然观,而且指各方面的落后、保守观念。

人们一定记得在欧洲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南针帮助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领地,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与生存空间;造纸术与印刷术便成为广泛传播科学与先进思想的重要手段;火药则成了西方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势力和西方文明击败东方文明的物质力量。而上述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国,之所以没有能运用它们在近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的竞争中取胜,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保守一面的羁绊与禁锢,不能不是其重要原因。

最早发明使用指南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航海技术的中国人,却没有能够出现在世界近代地理大发现中的开拓者的名单之中。中国唐代便可建造长60多米的海船,而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则包括长百米以上的大型宝船40至60多艘,其中最大的船长达150米,整个舰队所载将士及其他人员共27000多人。而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半个世纪的哥仑布发现新大陆时的远航船队则只有88人,分乘3只约19米长的小船。

以中国如此强大的航海技术,却未能参与开发新大陆的壮举,除了因受累于错误的地理观念外,还因受累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许多保守观念,如狭隘的乡土观念(几乎没有人会愿意为开发新大陆而背井离乡,只注重“扬天朝国威”、“抚四类”而忽视经济利益(郑和航海终因经济严重亏损而终止,半个世纪后葡萄牙人达加马经好望角到印度的远航却获得了60倍于远航费用的巨额盈利)等。

最早发明火药和使用火药兵器的中国人,最后却败在西方的“洋枪洋炮”之下,堪称是历史的讽刺。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观念羁绊技术革命的典型例证。中国不仅早在宋代就已经使火药和火药兵器在军事上得到实际应用,而且在火药技术传到西方并演变为近代枪炮技术之后,也仍然有重新引进并使用这一技术的充分机会。例如明代中国已经开始输入欧洲一些火器,其中有佛朗机炮、荷兰造的“红夷炮”等。

明末清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还为中国政府设计并主持制造过西式火炮、弹药、地雷等。在欧洲商船时常出入于中国海域的明中叶以后的几百年的时间中,要想引进、使用西方的先进武器,事实上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阻碍当时中国军事技术革命的,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维护“祖制”、反对变革的保守观念和以“天朝大国”自居、蔑视外来文化、外来科学技术的心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维护等级秩序的伦理观念、自然科学以及与国计民生十分密切的技术科学、生产科学都被置于次要位置,而主张变革现有秩序的新思想则更被视为洪水猛兽并严加防范。因此,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广泛应用纸张、印刷术,并运用这些文字传播手段获得了教育、文化事业充分发展的古代中国,却基本上只是造就了大批只求功名。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不关心自然科学的腐儒,造成了儒家伦理观念深达穷乡僻壤的广泛渗透,而没有在传播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上做出应有的成绩。

不过,中国传统文化虽难以自发产生近代科学技术,却仍然可以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科学而造成中国的科技革命与思想革命。只不过,这一过程中国是经历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与社会冲突,付出了时间被大大推迟的代价后才实现的。

当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之时,我们发现:卓有成效的科学技术革命,只能发生在广泛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之后。中国近代科技革命的真正兴起和中国民族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都是建立在自戊戌变法开始的兴学校、废科举的教育改革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革命成果基础之上的。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及其他先进思想,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彻底批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等级伦理观念、以古非今、反对变革的迂腐观念、妄自尊大、盲目排外、轻视科学的愚昧观念等,近代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真正开始取代过时和落伍的传统科学技术。

每每谈到影响近代科学的历史,我们脑海中往往想起这些人: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而很少有东方人,中国人就更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很多人会说,因为地理因素。因为欧洲国家在地理上来说很零散,而且山脉和岛屿都很多。他们之所以喜欢不断地对外扩张,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地盘太狭小了。他们又彼此征服不了对方,所以才不得不抱团取暖的,这种各自为政的环境容易酝酿出不同的思想。加上彼此通婚频道,在大交流中,能够彼此受益。原因真的只是这些吗?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看看。



谈到地理因素,喜欢历史和地理的同学都知道,我国的山川河流,比欧洲那些国家多得多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大统一,然而他们却打了几千年,最终谁也没有制服谁。即使是今天搞了一个欧盟体,不也是一个不伦不类、各怀鬼胎的搞笑机构吗?而再看看我国古代有多少国家?展开唐、宋、元、明、清的地图进行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怎么差距那么大呢。所以说,说地理因素影响的科学,真的是太不靠谱了。



那就从人文上来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除了那个短暂而有被埋没的古希腊文明之外,在宋之前,欧洲哪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能与中国相比呢?那时的中国对衣食住行已经相当考究了。而再看看那时的欧洲国家,他们有什么啊。从十字军东征到欧洲黑暗时期的教皇年代,简直就是乱得难以想象。我们虽然也经历了五胡乱中华,战国时期,三国时代……但是最终还是实现了大统一。为何在宋朝之后就不行了呢?难道是基因发生了变化了吗?还是西方国家突然得到了一本像葵花宝典一样的武功秘籍?答案是否定的。



还有人说西方之所以能够诞生科学革命,是因为他们的奴隶制度。看看那些所谓的哲学家,他们都是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家伙。如果他们天天忙着挣钱养家,他们还有机会和时间去思考那些无聊的哲学问题吗?所以西方的哲学家都是贵族。而同一时期,中国也出现了孔子、墨子、老子、孙子……为何在后来的PK中,明明墨家更具科学性,更有实战作用,反而败给了儒家了呢?



而再看看西方那些人,他们没有去读四经五书。而是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一堆没用的铁家伙上。从蒸汽机到汽车,从大航海时代到瓜分殖民地……西方人可没少干坏事,然而他们却在历史的改革中赚得盆满钵满。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从自身找一找原因吗

也许是因为封建?掌握技术的人害怕技术被他人学了所以限制技术传播甚至一脉单传,最后技术垄断成为可靠的牟利工具失去竞争和优化需求。
每次统一之后和敌国竞争减小发展技术的需求也小了,君主为了消除内部竞争隐患主要推行利于统治的道德教育比如儒学不重视技术教育。
所以无论政策还是技术掌握者本人都在限制技术发展,一个一个技术点就没法连成网络变成科学。

西方则长期分裂,对于统治来说技术革新就能给自己创造新一轮竞争优势所以愿意冒险支持技术。
阻碍技术发展的教会的权威被黑死病大流行给扇没了。
建立专利制度,让技术掌握者的利益可以有协调方案,使得掌握者即使放开技术也可能获得更多利益。
最终各种技术点可以开放并发展然后连接形成网络变成科学。
“现代科技为何没在中国产生”与“科技为何在西方加速发展”等价



狂风醉舞

2021-09-10 19:46



传说中的自由落体实验地 比萨斜塔

“现代科技为何没在中国产生?”是全世界都很关注的问题,在科技史研究中也属于一个重要课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现代科技为何没在中国产生?”这个问题与“科技为何在西方加速发展”有几乎相同的含义。探寻西方科技发展的源流,有助于问题的解答。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科学是理论,技术是应用。

研究人员对中西方的科技发展水平的进程进行过定量化的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在古典时代,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基本保持平行,中国的科技水平要高于西方。欧洲在中世纪暗黑时代,科技发展几乎完全停止,而中国的科技则依然维持着缓慢的发展。西方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近代科技发端,并加速发展,在十七世纪后超越中国。直至现代,依然在高速发展中,构建了现代科技体系。

理论、实验、技术之间的循环加速

研究发现,中西方在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是技术成果占绝对的比重,达到80%,而理论成果只占13%,实验成果只占7%。而西方在近代科技发端以后的十六、十七世纪,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者的比重日益趋于接近,大致相当,没有严重失调,形成了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之间的循环加速。

科学理论、实验、技术的循环包括理论-实验-理论循环、实验-理论-实验循环,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循环和技术-科学-技术循环,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达到理论、实验、技术三者循环加速的效果。

从电磁学的建立过程可以反映出三者循环加速的情况。

中国和西方很早从摩擦生电、电鳗鱼等现象中就意识到“电”的存在。1780年伽伐尼针对解剖青蛙时蛙腿颤动现象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是动物电作用的结论,可惜是错误的。伏特在伽伐尼实验基础上得出“不同材料的闭合回路之间在液体中会产生电流”这一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制作成功“伏特电堆”。伏特电堆随后得到大量应用,科学家分别发现水可以电解、从硫酸铜中分离出铜、发现钾、钠元素等。1820年,奥斯特从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中发现了电流磁效应。安培于1821年提出电动力学。同时期,法拉第进行了电磁感应实验,提出了磁力线概念和电磁感应定律,并先后发明了电动机、发电机。1831年发电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麦克斯韦在总结法拉第实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于1862年提出了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全面的揭示了电、磁之间的关系、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认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为了验证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赫兹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的存在,并且测出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相等,证明光是电磁波。电磁学理论,为后来带来无数发明,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机、雷达、卫星通讯、射电天文学......数不胜数。这些发明,是现代生活中离不开、丢不起的各种东西。

科学、实验、技术循环加速的实现还需要两个前提,第一是近代科学技术结构-构造自然观的建立,第二是受控实验系统。

科学技术结构-构造自然观

科学的技术结构指的是理论研究遵循的规范。

古典时代,在解释物体运动规律时,亚里士多德提出本体自然观: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地位,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人为运动”两类。其运动规律也就不同。对“自然运动”,重物的自然位置是地球的中心,就往下落。气体、火焰的自然位置是天空,就往上升。因而针对自由落体现象时得出的结论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对“人为运动”则得出运动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重力成反比的结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运动解释产生怀疑,并利用逻辑构造的方法来考察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几何学已经产生了逻辑构造方法:在研究空间几何关系时,摒弃不同物体性质之间的差异,只讨论长度、面积、位置关系这些共性的问题。这个思想很先进但并未在力学等其他领域得到推广。伽利略首先利用这个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自然运动”和“人为运动”的说法。并利用逻辑构造的方法来考察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对自由落体问题,伽利略做了一个思想实验:把一大一小两个重物绑在一起下落会怎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会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1、总体比大的那块更重,所以下落比大的那块单独下落更快;2、由于小的那块下落慢会拖大的那块的后腿,所以下落会比大的那块单独下落的慢。伽利略认识到出现这个矛盾的结论一定是前提出了问题。伽利略认为:一个理论体系必须无逻辑矛盾,在构造性体系中,各个判断的大前提必须发生构造性的联系,通过各论断的构造性结合可以推出新的结论。

后来牛顿把这种思想推广到所有物理研究的对象,指出“苹果和天体的相似性”,物体下落和天体运动遵循相同的原因,因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笛卡尔把几何构造方法推广到所有科学理论。在建立科学理论时,可以先提出假设,由假设推出某些结论,如果结论与实验相符,则为真。反之,假设就要修改。

自此,科学的技术结构-构造性自然观建立,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具有可证伪性;2、具有预见性。

受控实验系统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思想实验也进行了实验验证,但不是在传说中的比萨斜塔,而是通过斜道。因为,高处下落物体的速度是受到空气阻力影响的,不同高度影响大小不同,也就是说,这样的实验是不可控的。伽利略是通过斜道上的滚动实验来验证的,同时经过测量得出了匀加速运动定律:L=1/2(at2)。

非受控实验的例子很多,它们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中国古书曾记载的“候气密室”(每当节气相交之时,一种特殊装置的管子里就会有灰飞出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曾绞尽脑汁也无法重复这一实验。历史上在发现X射线以后,曾“发现”过N射线,但最终证明是没有的,原因正是发现N射线的实验是非受控的。光谱学家伍德在观看了布伦德洛的实验后分析,是实验的误差造成的结果,他偷偷取下了实验装置中一个最重要的部件铝质棱镜,但对实验结果毫无影响。这对一个完全受控的实验是不可思议的。布伦德洛甚至强调,要观测到N射线,需要印象派画家观察风景的方式,还必须保持安静。后来进行的受控实验证明了N射线不存在。

影响中西方科技发展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中所涉及到的,应当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举报/反馈

精彩推荐

正在加载...
中国科技古代很发达!就是缺核心,缺动能,缺蒸汽机!!!真正的缺乏是需求旳缺乏!社会购买力的缺乏!!!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囗大国!再就是科举制度偏科!重人文社会科学而不重自然科学!再就是封建专制制度过于强大,根深蒂固,实行思想锢禁,没有自由的言论学说氛围!中国又是一个不断被民族融合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的民族几度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使中国社会无法自然发展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微积分论在数学中的影响及其应用

微积分是人类对无穷的一次探索和尝试,通过人为地定义最简单的无限的情况,建立了极限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分学,从而自然地有了积分学。
微积分是人类在自然法则中挖掘出的一种强大工具,虽然它也有局限性,但在18世纪欧洲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水平。
物理方面的应用:电磁学、经典力学、热学是用微积分语言写的
科技方面的应用:使用力学的工程技术,基于电磁学的电力技术,基于热学的蒸汽机。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 微积分、引力、蒸汽机、电磁学 起源于中国的言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032.html

[如何看待 微积分、引力、蒸汽机、电磁学 起源于中国的言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