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辉."三纲"真的是糟粕吗
转摘:
“三纲”的本义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近代以来一直被当作是儒家思想的最大糟粕。我在每学期课上一开始向所有的学生提出“您认为‘三纲五常’的消极成份是什么?”这一问题,要求每人用一句话来回答。多数学生的回答不外是认为:人为地划分了人与人的等级或不平等关系,把一方(君、父、夫)的权力绝对化,违反了现代平等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束缚了人性的自由;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不利于社会变革;等等。这些可以说代表了当今人们以“三纲”的主流看法,这些看法是如何形成的,我没有研究。但基本可以肯定,它形成于近代以后,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然而根据我的研究,这些看法很难在思想史上找到证据。那些提倡明确倡导“三纲”的学者,没有一个主张君臣、父子、夫妇应该是无条件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更无意将他们之间的上下关系绝对化为谁比谁更高级,不能用今天的“君权至上”、“家长制”、“男性中心主义”等术语来概括。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在上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明确指出“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引自《资治通鉴·汉纪》)。董仲舒被人们公认为较早明确提倡三纲的人,然而他明确主张人君“心正”是天下之本。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然而这只是说“三纲”的道理合乎天理,并没有说君臣、父子、夫妇应该有绝对的等级关系。
那么,“三纲”的本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看几段话:
子夏对曰:“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定,天下大定。”(《礼记·乐记》)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班固《汉书.礼乐志》)
从这几段话可以看出,“三纲”使人与人的关系有一个基本准则,成为整个社会秩序的来源。但这几段话丝毫没有说“以某某为纲”就是指下对上无条件的服从。那么,“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白虎通·三纲六纪》上讲得很明确:
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根据《说文解字》,“纲”本义是提网之总绳,“纪”是罗网之“别丝”(糸部)。因此,“纲纪”指的是事物关系中相对的主次轻重之别。《白虎通·三纲六纪》正是从这个意思出发来比喻说明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并论述道:
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臣者,繵坚也,厉志自坚固也。《春秋传》曰:“君处此,臣请归也。”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昏礼》曰:“夫亲脱妇之缨。”
上文中以讲到“臣”并没有强调臣的义务是服从,而是说“厉志自坚固”;讲到“子”时,并没有强调子要听父之话,而是引《孝经》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在讲到“妇”时,虽说妇人“以礼屈服”,却又同时引用《昏礼》“夫亲脱妇之缨”来说明夫以身作则以赢得妇从。可见在古人看来,所谓“以某某为纲”并不是指简单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如果“三纲”的本义不是指下对上听话或无条件服从,那是什么意思?这里已经很明白,“纲”相当于鱼网之总绳,“以某某为纲”就是“以某某为重”的意思。用董仲舒的话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春秋繁露·基义》)什么意思?事物之间发生了关系,必然会有上下之分。董仲舒认为这种关系取自阴阳[⑥],因而代表了宇宙万物关系的常态和常理。这是因为,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不可能个个位置和作用都一样。位置或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自然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尽管这种上下、主次、轻重的划分,容易给一方滥用权力的机会,甚至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必须这样做。这是因为,任何集体必须有最高决策者,也可以说争议的最后裁决者。如果持不同意见的人都可以自行其是,违犯最后决策,集体就会如一盘散沙,无法正常运转下去。从这个角度看,“三纲”实际上是指“从大局出发”的意思。也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说,“三纲”就是不把“小我”凌驾于“大我”之上,不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上。
由上可知,董仲舒以及《白虎通》等所讲的“三纲”,含义非常简单、明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存在,普遍通行。比喻我们今天常常说,作为领导集体中的一员,你可以对上级决策提出批评,或保留个人意见,但对于组织上已经形成的决定,在实践中没有擅自违背的权力。这不正是“君为臣纲”的另一种形式吗?又比喻,在学校里,我们绝对是执行“师为生纲”的。虽然老师的决定或做法可能不当,学生可提异议,但在实践中没有轻易违背的权力。由此也可以理解,宋明理学家(如二程、朱子)之所以会说“尽己无歉为忠”,正因为“三纲”所代表的道理,是符合一个正常人做人的基本道德或良知的。
这里必须强调,无论是《白虎通》,还是董仲舒等人,都没有预设“君权至上”、“家长制”或“男性中心主义”。强调上下、主次和轻重关系,是出于秩序和纪律的考虑,但丝毫也不意味着上与下之间在人格上有任何不平等。正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因为自己的位置不如领导高,而在人格上与之不平等一样。“五四”以来对“三纲”的误解,主要正是把古人所强调的制度程序上的上下之分和主次、轻重之别夸大为人格的不平等,权力的绝对化,等级秩序的确立,等等。一旦这种夸大成立,对“三纲”的一切妖魔化都变得合情合理了。
现在来看看贺先生的观点。可以发现,贺的观点是将“三纲”的本义进一步发挥出来的,他并没有举出什么文献的直接例证,也容易让人觉得没根据。贺先生说,“三纲说的本质在于要求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夫不夫,妇不可以不妇。换言之,三纲说要求臣、子、妇尽单方面的忠、孝、贞的绝对义务,以免陷入相对的循环报复,给价还价的不稳定的关系之中。”[⑦]他的这一观点还是受了“五四”激进派对“三纲”夸大扭曲的错误影响。事实上,提倡“三纲”的汉儒从来都没有强调所谓“单方面的绝对的义务”,这一点从前文所引董仲舒、《白虎通》之文已可看出。另外,更重要的是,汉儒以“五常”为“三纲”之本,后世儒家讲“尽己无歉为忠”,并没有将“三纲”的终极基础上升到一个类似于柏拉图理念意义上的东西上,而只是教人按自己的良知良能良心来做,所谓“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白虎通·三纲六纪》)。这才与儒家性善论相一贯。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尽忠”只是为了做个真正的人,即“尽其性”而已,并不是为贺先生所谓“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这一功利目的。细想可知,“三纲”是对愚夫愚妇而言的,要他们为了维系某种永久关系而去尽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忠”,未免不切实际。但是不是贺先生的观点错了呢?也不是,至少贺将三纲理解为对名分、对理念尽忠,是与下面荀子所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思想有接近处。综而言之,我认为贺先生从宗教精神及柏拉图、康德道德学说等角度把“三纲”精神理解为“单方面的绝对的义务”,虽颇有新意,但终究不合文献,不如理解为从大局出发、“小我”服从“大我”更能讲通。
三纲五常是落后文化还是腐朽文化
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有利的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是值得今天我们去提倡发扬的。因此我觉得不能绝对说是落后文化还是腐朽文化。
“三纲五常”的提出究竟是稳定了社会秩序,还是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
对于不一样的时代,“三纲五常”的价值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来说,“三纲五常”的要求是一种封建糟粕!在古代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秩序,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三纲五常”这样一种认知,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三纲五常”是有积极意义的!
它规范了社会秩序,规范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也限制了人民的不轨行为,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传统思想的约束下,每个人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下来,整个社会的运行流程就会趋向于稳定,一般稳定的社会就会和谐!
但是,从总体来看,“三纲五常”完全就是一种封建糟粕!它所描述的“君为臣纲”,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这种情况下读书人就完全依附于皇帝,皇权会高度集中,封建专制主义也就会因此而更加强盛!“夫为妻纲”则是规定了男女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对等地位,女子在婚姻生活中完全没有自由可言,她们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自然就会受到社会歧视!
“父为子纲”也是如此,良好的父子关系讲求的是位置对等,如果父子间的交流不是建立在公平对等关系上,那么往往是不利于父子关系和谐的!但是,“三纲五常”中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却都是儒家的精华,也是现代社会所缺失的!所以,对于“三纲五常”,我们需要理智客观理智地看待!
我觉得他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在束缚着人的思想。
我认为三纲五常的提出既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
三纲五常的提出使两者都存在了,既稳定了社会也束缚了思想。
只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呀,所以三纲五常正是这一点。
为什么批判三纲五常
有的人觉得三纲五常是奴性。
在三纲中,绝无一方可以主宰和操控另一方的含义,或只强调单方面的权利或义务,而是双向对应互动的关系,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而前者更需要先作出表率。
注意
对五常仁、义、礼、智、信,瞎起哄的多,真批判的少,毕竟再怎么抹黑也无法否认这都是美德,宣扬应该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实在是蠢坏的太露骨,最后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顶多能说这些美德不是儒学独有,可这种批判无力之极,所以多数骂三纲五常的,都是绕开五常,直奔三纲而来。
三纲: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五常:
爱之仁,
正之义,
君之礼,
哲思智,
情同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你可以理解为榜样,说他是陋习的均属断章取义,认为三纲就是无条件的顺从君主、父亲、丈夫,实际上儒家对三纲的完整解释是: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这就说的很清楚了,所谓君为臣纲,必须是君正,君若不正,臣可投他国,不必以之为纲。父为子纲,必须父慈,父若不慈,子大可弃父而去,不必以之为纲。夫为妻纲,必须夫正,夫若不正,妻大可以改嫁,不必以之为纲了。
这有什么错?国君仁慈爱民,难道做臣子的还应该背国投敌?父亲慈爱,难道做儿子还应该忤逆?丈夫品行端正,难道做妻子的还应该背弃?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糟粕吗
绝对的糟粕。君为臣纲这个不多说了,皇帝比大臣地位高,这个没什么问题,不过现在也没有君主制度了,这个说法也无处可用了。但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两种就是过分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差,对家庭关系和谐很不利。某些大男子主义者,利用夫为妻纲来强迫自己的妻子怎么怎么样,妻子犯错了,身为丈夫的毫无包容之心,这也是当今离婚率高的原因之一。父为子纲更是两代人产生代沟的元凶,有的人自以为为人父,就可以对子女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毫不考虑子女的想法。
三纲为: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东西是好东西,被人篡改而已
文章标题: 三纲五常为什么是封建糟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