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冷战的发动者是英国还是美国

时间: 2022-07-31 12:59: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冷战的发动者是英国还是美国

冷战之父是谁?

  1946-1950年,凯南作为美国政府的头号苏联问题专家,参与了一系列冷战决策。他在前一阶段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思想之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均势遏制理论,其问世的标志是1946年的长电报和1947年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如果说长电报为美国对苏政策的强硬提供了舆论共识,那么《苏联行为的根源》则为美国实施冷战造就了一种意识形态。其后,凯南通过参与制定马歇尔计划、复兴日本计划等政策,在实施均势遏制的过程中,修正和发展了其现实主义思想。
长电报是凯南之政治崛起的关键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苏关系迅速恶化,两国因为一系列问题而由战时盟友反目为仇敌。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态度随之发生转变,并决定采取新的对苏政策。凯南的长电报〔7〕为此种新政策适时地提供了思想前提。他在电报中首先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和根源。凯南认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是它的国际政治观,即苏联领导人相信苏联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世界观源于俄国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而历史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目前,苏联的扩张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口号的伪装之下进行的。凯南指出,苏联对外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削弱西方主要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增加苏联的力量及其势力范围,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统治全球。鉴于苏联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目的,凯南认为美国和苏联之间不可能达成永久的妥协,因此建议美国政府采取一种实力对抗政策。一方面,西欧各国羸弱不堪,美国必须为其提供安全保护;另一方面,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实力的逻辑却极为敏感”,因此,美国政府应充分显示其实力意向,它就“无须诉诸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而解决美苏之间的问题。
长电报是凯南长期以来所坚持之观点的重复,它第一次为美国政府高层就苏联对外政策问题提供了广泛的分析,解释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对抗的原因。凯南的分析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却为冷战政策确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加速了美国政府对苏强硬政策的出笼。
丘吉尔
在美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亲英、亲法势力,到了二战后,美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自身利益反应在美国外交上,就出现了著名的亲英、反英势力。
二战后一段时间内,日不落帝国还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英国为了避免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英国把属于自己的殖民地或租或割,直接让与美国,即使如此美国背后还有很多小动作。由于英国明智的外交政策,导致英美矛盾从主要矛盾变为次要矛盾,丘吉尔的铁幕演讲,正式把苏联强化为美国的头号敌人,英国怕苏联人胆气不够,还亲自送去了航发。
乔治凯南

冷战指的是什么啊?它是起始时间是什么啊?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将西柏林(由与法国、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结盟的西德控管)与将其包围的东德完全隔开。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冷战,是国际外交的政治术语。它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所谓“稳定”局势的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之中。

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

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冷战的开始标志。

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冷战的开始一般认为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著名的铁幕演说是冷战的序幕。而正式开始被认为是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受到GCZY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而结束就是1989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和柏林墙得倒塌是为冷战结束。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 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 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 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 标志。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冷战起源的主要观点

冷战原因很多,但是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1.冷战的起源 对冷战研究,起源问题是重中之重。中外学者围绕冷战起源,就各大国应负何种责任、起了何种作用、谁是主动挑起者等问题展开讨论。西方有学者认为,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正是因为苏联追求和扩大势力范围,企图通过战争和备战扩大势力范围

2.冷战的影响 学者们一般对冷战持否定观点,认为美苏冷战把世界人为地割裂为对峙的两部分,把人类拖入战争的边缘。 但是也有学者从另外的核恐惧的边缘!

3.关于意识形态及其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冷战从一开始便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对立!

具体几个势力范围考虑

一、从国际层次看,又可具体分为:

体制论:二战后苏联和美国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也是唯一有能力施加影响和挑战对方全球霸权的国家,而且它们也是唯一能够威胁对方生存的国家。因而,它们注定是天然的对手。这种从体制层面的分析,符合现实主义的权力学说。即每个国家在本质上都要寻求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这种观点认为,如果英国在二战后比苏联更强大,冷战仍然会发生。英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国际政治史中,充满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二战后,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存在,若他们的关系仅仅是友善的,反而是不正常的。两极为世界政治创立了零和观,每一超级大国均视对方所得为己方所失,反之亦然。由于任何一方均无法承受对方在两极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美苏之间的竞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格局论:冷战的爆发源于二战后出现的两极结构,这种结构导致了所谓的安全困境。这种困境反过来加剧了双方的竞争。例如,当美国1945年试验并使用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苏联也启动了它的核发展计划,并在1949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这又使得美国加速发展威力更大的核武器,类似的行为动机驱使两国不断卷入战略武器竞争之中。按照这种观点,没有一方应该被特别指责,在当时的环境中,两方必然卷入冲突之中,这是制度本身的原因。从冷战格局上看,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使战后世界明确地区分为两大阵营,也就是所谓后来的两极格局。这两大集团在力量上和政策上逐渐形成彼此对抗的模式,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实力的消长以对方为标准,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在较量中取胜,这就为冷战的对抗性注入了机制上的动因。“冷战世界的形成事实上是当时美苏所控制的国际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立的结果。这样的集团几乎没有自主性,联合国成为冷战的牺牲品。它仅仅是美苏分歧的表演场所。”

误解论:每一方都误解了对方的意图。一方面,美国误解了在希特勒突然入侵和苏联遭受灾难性损失之后苏联保卫自身安全的愿望;另一方面,苏联也误解了美国的利益和担心,认为美国援助盟国的企图是试图包围和挑战苏联。每一方均视对手采取了最为敌对的作法,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动。这一过程导致了一系列全球冲突的事件。两极理论认为超级大国的竞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误解论认为,通过更好地交流和相互理解,它还是有可能避免的。冷战是在相互的误解不断加深的恶劣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一方理解了对方防务政策的基本实质,冷战将不会出现,或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将会得到缓解。可是,由于每一方领导层用以决定政策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关于对手战略意图的信息,美苏两方领导者很难走出相互误解的怪圈。

二、从国家分析层次看,可分为苏联责任论和美国责任论

苏联责任论: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这种解释将苏联描述为“邪恶的帝国”,这个帝国还将可能影响拓展到西欧。如果没有美国的努力,苏联将可能利用西欧战后的困境实现其战略目标。它认为苏联注定是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按照这种解释,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斯大林被认为是独裁者,他的残忍的政策和偏执狂的个性招致了被包围,而他热衷于在任何力量衰落的地方进行扩张。一些当代俄罗斯学者也认为,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政策挑起了对苏广泛的敌对,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按照这种说法,如果苏联没有在战后采取了侵略性的政策,并在东欧予以实施,冷战将不地形成,或至少不会如此激烈。

美国责任论:在战后,美国一直试图建立霸权主义实现其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并在东欧拓展其海外出口市场,而没有理解苏联在战后面临的严峻的安全问题。苏联毕竟在二次大战中丧失了2000万人口,约相当于其人口总数的10%。因此,可以理解苏联通过控制像波兰这样的国家来保护其领土的作法,因为波兰是半个世纪内德国两次入侵苏联的必经之路。苏联有权希望在它的边境出现友好的邻国。美国将苏联合理的安全上的谨慎看作是侵略计划,因此挑起了冷战,苏联被迫作出了反应。美国在战争后期拥有了核武器也使苏联更加看重自己的安全。有人认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并没有对战争产生决定作用,因为那场战争已近结束。美国使用原子弹只是为了警告苏联不要更多染指亚洲事务和展示美国新式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性。在苏联拥有核武器之前,美国加重了苏联对本国安全的担心。

意识形态论:这种看法认为美国和苏联政治体制代表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是这些爆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每一方而言,一方构成了巨大的结构上的威胁,每一方均认为对方是扩张主义,并试图以自己崇尚的意识形态来改变世界。冷战因而被描绘为意识形态和政权形式的冲突。

具体而言,这种解释认为冲突是由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建立于市场、竞争、和个人选择基础之上的体系。在国际交往中它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其实质是生产方式的私有制和最大限度的夺取利润。西方的民主强调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认为共产主义是独裁、反民主和极权的。共产主义体制反对私有财产,需要对生产力和资产分配的集权制管理,对宗教自由、集会和言论等个人权利严加限制。

苏联的世界政治观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认为资本主义是战争和冲突的根源,和平只有在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被推翻之后才能到来。斯大林在1946年2月9日的演讲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没有过时,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这将使“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并进而“打起仗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战争就不可避免。(注:[美]沃尔特·拉弗贝著:《美苏冷战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4页。)除非铲除资本主义,否则资本主义的封锁将威胁着十月革命以来的成果,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

三、从个人层次分析看,可分为:

杜鲁门责任论:这种解释把焦点集中在个人因素上,认为外交政策最终是领导者的责任。例如,在美国,总统在外交事务中拥有比国内政治中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他的个人素质、信仰和思想能够对对外政策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实质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一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知道如何与斯大林打交道,凭借他的个人魅力将能够说服斯大林放弃武装,成为他的永久的朋友。罗斯福打算向苏联显示美国是可以依赖的,它将信守诺言。

杜鲁门1945年4月继任总统之后,因缺乏国际斗争经验,更多依据的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策略,对苏联持更多的怀疑态度。他主要依靠对苏联强硬派助手的观点。这导致了使美苏关系紧张的不必要的强硬政策。杜鲁门主义和巴歇尔计划实际上把苏联逼上与美国对抗之路。

斯大林责任论:西方认为斯大林的“残忍统治”,使他在国内外的极权和残酷加深了西方国家的恐惧。这些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恐惧的世界大战,这场大战的爆发部分原因就是未能及时对险恶的独裁统治及时作出反应。由于斯大林本身的原因,使得他对个人权利和苏联安全的关心扩展为西方对苏威胁的观念,西方国家的反应强化了他的偏执。

四、西方学者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从冷战起源的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将以上几种不同的观点又综合为三大学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和“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本质的反应”,(注:罗伯特·马多克斯:《冷战修正主义的兴起和衰落》,载于卡尔顿、莱克合编《冷战辨论》,纽约,1988年版,第96页。)这一观点始于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是与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密切相关的。到60年代中期后,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取代。

修正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正统派的说法,认为冷战起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苏联的政策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杜鲁门政府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40年代中后期美国抛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构想,推行对苏强硬政策,这种政策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修正派还对美国战后经济扩张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甚至包括苏联和东欧经济的图谋,压制了苏联对国家安全的必要的努力。美国谋求经济霸权和世界帝国的政策使战时合作不再具有任何回旋余地,冷战对峙的格局终于形成。修正派出现于60年代中期,由于越南战争造成的困境,反战运动蓬勃兴起,使得一些学者有可能利用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再思考,从而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正统学派的观点。

7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揭密,使冷战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史料依据,对冷战起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所谓后修正派。总体而言,后修正派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又部分地回归正统派的说法,认为西方对苏联战后扩充西部缓冲地带的作法过于软弱和纵容,遏制政策出笼过晚,苏联获得了有利的扩张和发展的时机,才造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态势的尖锐和激化。针对美国经济扩张引发冷战的观点,后修正派依据最新材料予以反驳,提出经济安全仅仅是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一个部分,美国在战后初期考虑更多的仍然是传统的势力均衡问题。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二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英国不仅对美国政策的转变施加了影响,还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行动,从动机上而言,英国对苏联的恐惧,使得英国决心借助美国并推动美国抵制和遏制苏联。

五、笔者认为,尽管对于冷战起源的解释充满争议,但如果我们确认了冷战的性质和冷战爆发的标志之后,仍然能够很容易地判别谁是冷战起源的第一责任者。

首先,从行为上看美国是发动者,是主动一方,尽管杜鲁门推出对苏强硬政策之前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而苏联是被动一方,在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之前,苏联尚未有明确的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二战后的苏联对外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1947年,目标是维持战后大国合作,巩固和强化苏联西部的安全屏障,为了这个目标,苏联在对美政策上作出了许多让步(注:张小明著:《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13页。);第二阶段,苏联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变,这是针对美政策的改变而提出的。因此,苏联对外政策是回应式的,无论其最终目标是什么,但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苏联的政策是防守性的。

从实力上也可以证实这一点,美国的实力达到了世界巅峰,并在1949年之前垄断核武器,而苏联的实力因二战大受损失,在实力决定对外政策这一根本前提下,苏联在局部地区可能采取进攻性的策略,却不可能挑起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冷战。

从政策上,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苏联可能形成的制度上和战略上的长远威胁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在二战后政策的全球性也必然把苏联作为其最大的威胁和阻力。另外,美国提出的政策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遏制,即通过除直接对抗之外的一切手段抑制苏联的对外扩张和威胁。这正是冷战所以成为冷战而不是热战的政策原因之一。美国无论是经济援助计划还是军事联盟计划都没有超越这一界限,都不是为直接的军事冲突服务,而是作为遏制苏联政策的整体计划的组成部分。
诚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冷战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渐进过程,因此,在明确了第一责任者之后,还必须指出,导致冷战局面出现并持续多年的状态是由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简单地归因于任何一方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研究冷战起源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对冷战思维的认识,事实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冷战思维与冷战密不可分,对冷战的最终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冷战思维能够超越冷战存在于冷战之后就更加令人关注。
何为冷战思维?尽管报章杂志和媒体频繁使用这一词汇,实际上却缺乏一个共同接受的明确的定义,有些人士将其简单地与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加以等同,是不准确的。冷战思维西方有,东方也有,它贯穿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决策者的思维之中,是一种思维定势。依笔者之见,冷战思维是在长达40多年的两极对峙格局下人们形成的对国际事务和相关国家对外政策的认识框架。冷战思维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对立双方出现了没有任何利益交汇点的全面对抗,这一对抗以全球为争夺范围。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两大在意识形态上具有根本分歧的势力集团,在世界事务中相互视对方所得为己方所失,将某一局部利益上的争夺置于全球争夺的框架之下,并以此为基础作出反应,世界处于所谓安全困境之中。冷战思维过分强调国家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并将其提升到在社会制度上互不相溶的较量;在冷战思维的视角中,非敌即友,非彼即此,界限分明,彼此以对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威胁作为制定对外战略的依据;经济利益为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利益服务,国家的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让位于军事政治安全对抗的基本目标。应该指出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冷战思维并未完全反映对外政策的基本思路,但在这一认识模式之内,原有的真实思维可能被扭曲、夸大或误解了,因此,冷战思维带有明显的推测、假想的成份,潜在的可能威胁被视为现实威胁,甚至某些不成其为威胁或完全可能避免的冲突被明确为不可调和的危险因素,用来作为制定政策确定敌手的当然依据。

总结:只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才避免走"'老路'"!重要的是不能‘选择性遗忘’!
其一是“美国霸权论”。有学者认为,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因此,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这种观点曾长期是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继提出了下列其他不同观点。
其二是“美苏共振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或仅仅是由美国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双方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问题上共振互动,矛盾愈演愈烈。从苏联来看,二战后苏联的外交政策注重主动出击,扩展势力范围,但由于实力所限,其主动出击行动是有限度的:斯大林的主要目标是在二战后利用苏联的实力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而不是掀起一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美国错误地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制订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冷战因此而爆发。冷战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超级大国决策者们对二战后世界形势和对方行为的误判。苏联与美国对冷战的爆发一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冷战背景

冷战背景~~~~~~~~~~~~~~~~~~~~~

冷战背景通常有两个含义:

一、引申含义

就是两个人或者两方势力,之间存在了某种冲突,双方都不想退让,也不想再加剧这种冲突,于是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采取了互不干涉的方法来处理,可以是夫妻两个人生闷气,也可以是生意场上两个竞争公司暂时搁置了对抗计划等,所有类似的情况都可以称作是冷战背景。

二、本意就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

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也就是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此时正是拉开了长达44年的冷战状态。两个超级大国经历了44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斗争,在苏联1991年宣布解体时,正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从此以后,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变成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格局,也就是“一超多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7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温斯顿·丘吉尔、哈利·杜鲁门以及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1945年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针对西方在1948年制裁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德国分裂不可避免。

在处理战败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历史背景: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雅尔塔体系形成。1945年春,联合国成立。随着二战结束,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后来的发展: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955年苏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美苏争霸:(一).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二).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三).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苏攻美守,苏居优势。
(四).80年代中后期,美攻苏守,每居优势。
(五).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冷战的背景是什么

文章标题: 冷战的发动者是英国还是美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956.html

[冷战的发动者是英国还是美国]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