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商朝的一些真正历史?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因最后首都固定于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该时间被中国史学界采用。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代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目前在河南的偃师市、郑州市、安阳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
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中国已经发现的第一批文字符号。
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考证
西方历史学者一般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只是中国传说中的朝代,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历史上夏朝的存在。按照他们所定的历史时代标准,中国的历史时代最多只能从商朝的甲骨文发明(前1556年)算起,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时代最多只有3600年,而不是中国学者所说的4000年(因“信史”(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发明时起算),不过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之前,这些学者同样认为商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了,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这些文明后来消失,由于没有文字遗留等原因,其事迹大多也不被后人所详知。依据中国正史的记载,自黄帝开国以来的历史,虽至西周年份不详,但世系清晰。司马迁曾言,“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今河南偃师)。
商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终于在鸣条之战击败夏桀,建立商朝,建都于亳。商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无德被伊尹放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政。后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成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奴隶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遗民一分为二,成为后来的卫、宋两国。
疆域
商朝势力图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始都亳,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政治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也就是“天子”观念的起源),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军事制度
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旧藏甲骨卜辞》.25)、“□王自征人方”(《殷契粹编》.1185)等卜辞表明,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虚书契后编》上.31.5)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征兵),一次征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奴隶多担任杂役。
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编》.1149)、“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殷虚书契续编》.5.2.2)等卜辞表明,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王的调遣。商朝军队有步卒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戈。车下随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现过“步伐”的记载,可能表明当时有独立的步兵队伍。
“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可能是师。“登百射”(《甲骨文合集》.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虚书契前编》.3.31.2)、“王令三百射”(《殷虚文字乙编》.4615)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组织可能以100人为基层单位,300人为中级单位,并有右、中、左的区分。
武器配备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于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经济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科技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商高定理)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帝王年表
有关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君主列表,请参看商朝君主列表。
商 庙号 谥号 姓名 血缘关系 注
大乙1 履 示癸之甥 妣丙
大丁2,11 大乙之甥(子) 妣戊
卜丙3 胜 大丁之弟
仲壬4 庸 卜丙之弟
太宗14 太甲2 至 大丁之甥(兄子) 妣辛
沃丁4 绚 大甲之甥(子)
大庚2 辩 沃丁之弟 妣壬
小甲 高 大庚之甥(弟子)
大戊2 伷 小甲之弟12 妣壬
雍己 密 大戊之弟12
中丁9 庄 大戊之甥(兄子) 妣己癸
卜壬3 发 中丁之弟
戋甲5 整 中丁之甥13(兄子)
中宗14 且乙6 滕 戋甲之弟13 妣己庚
且辛 旦 且乙之甥(弟子)
羌甲5 逾 且辛之弟
且丁6 新 且辛之甥(兄子) 妣己庚
南庚 更 且丁之弟(或羌甲之甥)
象甲5,7 和 且丁之甥(兄子)
般庚7,8 旬 象甲之弟
小辛7 颂 般庚之弟
小乙7 敛 小辛之弟 妣庚
高宗14 武丁 昭 小辛之甥(兄子) 妣辛癸戊
且己6,11 武丁之甥(子)
且庚6 跃 且己之弟
且甲6 载 且庚之弟 妣戊
廪辛 先 且甲之甥(弟子)
康丁9 嚣 且辛之弟 妣辛
武乙 瞿 康丁之甥(弟子) 妣戊
文丁9,10 托 武乙之甥(子) 妣癸
帝乙 羡 文丁之甥(子)
帝辛 受 帝乙之甥(子)
注1:大乙,甲骨文亦作唐,司马迁的《史记》中为天乙或汤。
注2:大丁等,《史记》中为太丁、太甲、太庚、太戊。
注3:卜丙、卜壬,《史记》中为外丙、外壬。
注4:仲壬、沃丁,甲骨文未见此二王名。
注5:戋甲、羌甲、象甲,《史记》中为河亶甲、沃甲、阳甲。
注6:且乙等,《史记》中为祖乙、祖丁、祖己、祖庚、祖甲。
注7:武丁称之为父甲、父庚、父辛、父乙。
注8:般庚,《史记》中为盘庚。
注9:中丁,《史记》中为仲丁;康丁,《史记》中为庚丁;文丁,《史记》中为太丁。
注10:文丁,甲骨文亦作文武丁。
注11:大丁、且己,《史记》中未即位,但依甲骨文则有。
注12:大戊、小甲,《史记》与甲骨文此二王兄弟长幼顺序相反。
注13:戋甲,《史记》中河亶甲为外壬弟,亦即中丁之弟,祖乙则为河亶甲之子。
注14:《史记》以太戊为中宗,另以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
张光直的商代王制假说
商代政权由子姓王族所掌握,王族分为两组,一组谥称以甲乙为主,一组谥称以丁为主,两组互相通婚,轮流继位执政。王位多传于另一组的下辈,有时也传于同组内的同辈。王位以此互传的方式,从而在两组之间祖孙隔代继承。据卜辞研究,商王室父叔舅皆称父,子甥侄皆称子。亲堂表兄弟皆称兄弟,所谓父死子继,实质为舅死甥继,王位传于另一组。至于兄终弟及,王位保留在一组,似为特殊安排。
学 者相信,商王族分为分甲乙丙丁等十个祭仪群,这些祭仪群是政治单位,也是互相通婚的单位,地位与政治力量各有高低,其中以甲乙丁三者势力最大。十群彼此结 合,归属两大组,以甲乙为主的一组包括戊己,以丁为主的一组包括丙,可能也包括壬癸;庚辛不明。王位不得在同一群中相传,必须在各群之间传递(传于另一组 或同组内的另一群),而且传于同组中只能由同辈继位,传入另一组才能由晚一辈承继。君主由王族/贵族会议辅政,A组领袖为王,B组领袖则为其副手,王位传 承由会议选定,中间可能涉及权力斗争甚至流血政变,母族的地位也可能是一有力因素。各群间互相通婚,似乎有理想的婚配组合(如辛娶壬、癸娶甲),却不见得 有严密的成规。
这里必须指出,张氏此论点于二十世纪中晚期曾引起热烈讨论,但囿于其古文字、文献、史学之认识不深,尤其是甲骨学知识的浅薄,导致此“二系”论点近年来在两岸学界屡遭批评,事实上,已经被许多学者证明是“异想天开”了,并不可信。
商王在位年
据先秦文献记载,可知的商王在位年有汤13年、外丙2年、仲壬4年、太甲12年、太戊75年、仲丁11年、武丁59年、祖甲33年、武乙35年以上。
汤 “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汉书‧律历志》)
外丙 “外丙二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
仲壬 “仲壬四年。”(《孟子‧万章上》,《史记》同。)
太甲 “案《纪年》,太甲惟得十二年。”(《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
太戊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书‧无逸》)
仲丁 “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御览》八十三引《纪年》)
武丁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尚书‧无逸》)
祖甲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书‧无逸》)
武乙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商年表
本商年表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发布的推算结果。
商前期/1600——— 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1300——— 1251 50
武丁/1250——— 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1191——— 1148 44
武乙/1147——— 1113 35
文丁/1112——— 1102 11
帝乙/1101——— 1076 26
帝辛/1075——— 1046 30
商(前1600——前1046)
汤(子天乙) 12 辛巳 前1600
外丙(~胜) 2 癸巳 前1588
仲壬 4 乙未 前1586
太宗(太甲)(~至) 12 己亥 前1582
沃丁(~绚) 29 辛亥 前1570
太庚(~辨) 25 庚辰 前1541
小甲(~高) 17 乙巳 前1516
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中宗(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仲丁(~庄) 11 庚辰 前1411
外壬(~发) 15 辛丑 前1400
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沃甲(~逾) 5 庚子 前1341
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阳甲(~和) 7 庚申 前1321
盘庚(~每) 28 丁卯 前1300
小辛(~颂) 3 乙未 前1272
小乙(~敛) 10 癸丑 前1269
高宗(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9
祖庚(~曜) 11 庚午 前1200
祖甲(~载) 33 乙亥 前1189
廪辛(~先) 4 戊申 前1156
庚丁(~嚣) 8 辛亥 前1152
武乙(~瞿) 35 甲寅 前1144
文丁(~托) 13 己丑 前1109
帝乙(~羡) 21 庚子 前1096
帝辛 (~纣) 30 丙寅 前1075
注:盘庚至帝辛在位时间、年数,据郭伟[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作了修正
不知道楼主所谓的真正的历史是指什么,不过商朝的历史在史学上好像还有不少纷争,真正的历史谁又说的清楚了。
总人口290万
总兵力7万
人均国民身高190CM
商朝的历史
商朝有多少个首都,叫什么,在现在的哪里,因为什么而迁都的?越详细的越好! http://baike.baidu.com/view/553879.htm
1、商朝
(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汤即天乙,姓氏为“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2、商都城的变迁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3、商朝历代国王
契 (前2257年---前?)
昭明 (前?---前?)
相土 (前?---前?)
昌若 (前?---前?)
曹 (前?---前?)
冥 (前?---前?)
商高祖(王亥) (前?---前1972年)
王恒 (前1971年---前?)
上甲微 (前?---前?)
报乙 (前?---前?)
报丙 (前?---前?)
报丁 (前?---前?)
示壬 (前?---前?)
商夔宗(示癸) (前?---前?)
商太祖(商汤) 子天乙 (前?---前1589年)
商代王(太乙) (前1588年---前1588年) 1年
商哀王(外丙) 子胜 (前1588年---前1587年) 2年
商懿王(仲壬) 子庸 (前1586年---前1583年) 4年
商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2年---前1571年) 12年
商昭王(沃丁) 子绚 (前1570年---前1542年) 29年
商宣王(太庚) 子辩 (前1541年---前1517年) 25年
商敬王(小甲) 子高 (前1516年---前1500年) 17年
商元王(雍己) 子密 (前1499年---前1487年) 13年
商中宗(太戊) 子伷 (前1486年---前1412年) 75年
商孝成王(仲丁) 子庄 (前1411年---前1401年) 11年
商思王(外壬) 子发 (前1400年---前1386年) 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 子整 (前1385年---前1377年) 9年
商穆王(祖乙) 子滕 (前1376年---前1358年) 19年
商桓王(祖辛) 子旦 (前1357年---前1342年) 16年
商僖王(沃甲) 子逾 (前1341年---前1337年) 5年
商庄王(祖丁) 子新 (前1336年---前1328年) 9年
商顷王(南庚) 子更 (前1327年---前1322年) 6年
商悼王(阳甲) 子和 (前1321年---前1315年) 7年
商世祖(盘庚) 子旬 (前1314年---前1273年) 42年
商章王(小辛) 子颂 (前1272年---前1270年) 3年
商惠王(小乙) 子敛 (前1269年---前1260年) 10年
商高宗(武丁)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 59年
商后平王(祖庚) 子跃 (前1200年---前1190年) 11年
商世宗(祖甲) 子载 (前1189年---前1157年) 33年
商甲宗(廪辛) 子先 (前1156年---前1153年) 4年
商康祖(庚丁) 子嚣 (前1152年---前1145年) 8年
商武祖(武乙) 子瞿 (前1144年---前1110年) 35年
商匡王(文丁) 子托 (前1109年---前1097年) 13年
商德王(帝乙) 子羡 (前1096年---前1076年) 21年
商纣王(帝辛) 子寿 (前1075年---前1046年) 30年
4、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5、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6、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7、商朝残余势力
武庚,纣王之子,幼时聪明好学。约公元前106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
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 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徒封卫,朝歌西与南为 ,使蔡叔由徒蔡封 ;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祀。
殷亡第二年,(公元前1065年)武王死,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
武庚之乱后,使周初统治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分、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夏商周的商朝
主词条:商汤、夏桀、鸣条之战、汤武革命
大乙汤乃示癸之子,关于汤的名字记载较为复杂,《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殷墟卜辞中多称其为合字“大乙”、又称单字“唐”或“成”。周原卜辞以及齐国彝铭称其为“成唐”。《尚书》、《楚辞·天问》称其为“汤”。《诗经》、《国语》等称其为“汤”、“武汤”或“武王”。《史记》、《荀子》等称其为“天乙”。《论语》、《墨子》、《竹书纪年》等称其为“履” 。
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书记载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众,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诸侯叛离。桀便派军四处讨伐不服的属国。此时的商汤是专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的对比。《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等形容夏桀“网张四面”如此鸟禽全入网中,一个也不落,而商汤“网开三面”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表示商汤的仁慈大度。诸侯见势便纷纷弃桀归汤,汤籍此机会网罗人才、拉拢诸侯。有莘氏居于夏后腹地伊洛平原,不满桀的统治,决定与商汤联姻结盟。伊尹随有莘氏女进入商汤王室,始任庖正,而后得到了汤的重视,被授予“天下之政”,立为小臣。汤以伊尹为士朝贡夏廷,潜入观察夏地的动静。除伊尹外,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官贤也先后归汤 。
汤将都邑迁回先王之地——亳。亳与葛国为邻,葛是灭夏的必经之地。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问究竟,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汤遂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复说葛国缺粮,汤再遣去亳邑民众协助耕种,并派童子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杀其人。于是汤自亳邑出发征伐葛伯。汤战胜葛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相继征伐洛、荆、苏、董、温等国。自称征伐是吊民伐罪,为民除祸,故而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灭温后战争发生转折,商亳遭到温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后商汤转而讨伐亲夏的属国。此时商汤感觉羽翼丰满,在景亳汇集诸侯盟国,宣告与夏作战,是为“景亳之命”。先后消灭韦、顾、昆吾等亲夏政权,翦除夏后属国,削弱夏后势力,经过“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自陑起兵西进,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战败于有娀氏旧址,逃至鸣条。汤与夏桀在此展开了鸣条之战。
战前,汤作《汤誓》,举说桀的罪状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桀战败,经历山逃至南巢,夏朝覆灭。汤迁徒夏族遗民于杞,汤欲迁夏社,伊尹认为会引起夏民的愤恨,作《夏社》反对。汤经泰卷返回亳,仲虺作《仲虺之诰》向夏诸侯阐明伐桀的正义性 。《逸周书》称“三千诸侯大会”于亳,汤三让天子位于天下有道者后即位。遂迁九鼎于亳都,商朝建立。这是中国传统历史的首次王朝交替,《周易》赞称商汤受天命而灭桀,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一次革命。灭夏后,汤扩建亳都,并在夏之旧都斟鄩附近营建西亳用以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汤命臣咎单作《明居》以法治民,制作礼乐。为了巩固统治,又改正朔,易服色,以白色为上等服饰颜色,作五祀八政 主词条:伊尹、太甲
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汤之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逝。其后,文献记载出现分歧:《尚书序》、《三统历》、《汉书·律历志》、《伪古文尚书》等载汤崩,太丁之子、汤之嫡长孙太甲即位;而《史记·殷本纪》、古今本《竹书纪年》、《孟子》等记载汤崩后,汤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六年,再由嫡长孙太甲即位为王。殷墟卜辞中,太丁刻作“大丁”,外丙作“卜丙”,太甲作“大甲”,但尚未发现仲壬(中壬)的痕迹。根据卜辞的周祭顺序,“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为次,即嫡长孙太甲即位于其叔父外丙之前。太丁生前被立为太子,虽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称王所以被纳入周祭直系,而外丙无子称王所以属于周祭旁系。文献记载汤在位时间较长,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同时文献记载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 ,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古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甚至称伊尹篡位称王。一种解释认为长子太丁逝时,汤尚健在,立次子外丙为太子,而汤逝后,太甲夺权,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可能是文献记载中多称太甲起初不贤的缘故,所以伊尹放太甲于桐,并作《伊训》、《肆命》、《徂后》使其反省悔过。期间伊尹复立汤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继为王,但二人年迈,总共在位六年便过世。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 。
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诸侯咸归…百姓以宁” ,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 。太甲归亳后十二年陟,逝后上庙号“太宗”,又称“明王”。文献记载太甲有沃丁、太庚二子 ,先后即位为王。周祭中未见沃丁之名,但有“羌丁”(羊丁),因为是单版祭祀,尚不明确其与前后帝王的关系。文献记载沃丁八年,伊尹过世 ,“沃丁葬以天子礼”,服丧三年。咎单接管政事,作《沃丁》训王。十九年,沃丁陟,太庚立。周祭中太庚作“大庚”。太庚有子即位为王,所以属于直系先王。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了兄终弟及的乱象。 主词条:九世之乱、兄终弟及
小甲乃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开始了商王朝的第一次衰败 。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 ,而常玉芝等现代学者利用残辞互补法,对卜文中残缺的周祭顺序作了整理,认为太戊在雍己之前继位为王。太戊在卜辞中作“大戊”,是位直系先王。即位之初,册命伊陟、臣扈、巫咸等辅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继其兄小甲之位为王,有违嫡长子的王位传承制度。传说太戊时,发生了“祥桑谷共生于朝”的灾异现象,太戊恐惧中求问伊陟此事,伊陟说是殷道德衰的恶兆,太戊听从后,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对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动,巫咸作《咸艾》、《太戊》称赞太戊。太戊改革军队,命车正中衍作寅车 。太戊在贤臣的辅佐下,扭转了小甲时期的衰败。五谷丰盛,诸侯归附,商王朝进入了第二次中兴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庙号“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辞中没有太戊庙号的记载。雍己或继其兄太戊为王,或继其兄小甲为王,其在位期间,殷道复衰,诸侯叛离,商王朝二次衰败。雍己为旁系先王,在位仅十二年,事迹远不如太戊。而太戊时期的兴盛则为其子争夺王位创造了条件。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
中丁乃太戊长子,在周祭顺序中是太戊之后的直系先王,其王位很可能是从叔父雍己那里争来的。中丁夺位遭到了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了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韦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或是阳甲夺位。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阳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盘庚即位。
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 主词条:盘庚迁殷
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商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主词条:纣、西伯昌、武王、牧野之战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文章标题: 仅从殷墟卜辞构建的商朝和传世文献记载有多不一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