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反驳日本韩国依靠孔子儒家,成了发达国家!而我们放弃儒家,所以成不了发达国家

时间: 2022-07-30 10: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如何反驳日本韩国依靠孔子儒家,成了发达国家!而我们放弃儒家,所以成不了发达国家

在百家争鸣当中,为何说儒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儒家(信奉孔子学说的哲学学派)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会,欲将儒教国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其原因是,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为东方最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可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儒学是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融合的一门学术流派。它历史悠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先秦时期,儒家和数百所学派是平等的。秦始皇焚书怜儒之后,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来,汉武帝为维护封建专制,遵循董仲舒“废百家,尊儒”的主张,打压儒学,使儒学重新崛起。

“儒学”、“儒学”和“儒学”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分。儒学作为一种理论,儒学作为一个阶级,儒学作为一种信仰,这三者需要区别对待。儒学,又称儒学、儒学、儒学、孔孟、儒学,是起源于中国并传播到周边东亚各国的文化主流思想、哲学和宗教体系。它由孔子在前五个世纪创立,起源于周代的礼乐传统。它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观,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强调仁义相得益彰,重视五德家庭伦理,提倡教化仁爱,轻车轻税,批判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改变风俗习惯,保护国家和人民,富有入世理想和人文精神。

儒学是自董仲舒“废百家,独尊儒学”以来,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儒学作为中国固有价值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流派。总的来说,特别是先秦时期,儒家虽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它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其地位与其他百家争鸣的学派是一样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四书五经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宽恕思想(不想做就不要做)、伦理思想(修身养家、治国治国,和平衡世界)都是儒家思想和专制统治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

儒家思想对中国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世界自然科学年表,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论语·国粹》中的章太炎认为,儒学有三个分支,即“官达”、“雅”、“私”。儒家和术士。(说文)儒学的名称是以需要为基础的。需要,天上有云,儒学也知道天文学,知道干旱。儒学是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它负责各种宗教仪式,如哀悼和敬神。李泽厚还认为儒家思想是从巫术演变而来的。孔子曾经说过:“我和历史和巫术一样,但我对它们的看法不同。因此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也是儒学成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的原因。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明显是落后的文化,儒家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周礼,主张就是坚持周礼井田制的守旧思想。这东西在春秋时代就已经不吃香了,到了战国时代新的地主全面兴起,儒家彻底被打进了垃圾堆。但是他们运气好天下一统了,当权者渴望老百姓变成姓名,民众丧失雄心。
儒家被重新抬出来吹捧,他能成功不是因为他够先进而是因为他够废物,越是废物的人当权者越是喜欢用因为他们的另外一个称呼就是奴才。自古的上位者谁不喜欢听话的奴才?
孔子的思想极其保守,主张复古反对创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世界上最没有蓬勃向上的活力、最保守落后的家奴文化。如果没有五四运动的反孔,中国还是那个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

为什么大家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这么大肆宣扬,而对老子的《道德经》就不是?

儒家思想,尤其是被官学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说实话,确实利于统治者。其实儒家里也分派系的,像孟子这一系的“思孟学派”强调执政为民、民贵君轻,古时候很不受皇帝们待见,有皇帝(忘了谁)还把孟子从孔庙里移出;而荀子这一系的“孙氏之儒”强调以礼法治国,强调统治者对臣民的教化,焚书坑儒的时候受害的就全是孟氏之儒。
就今日兴盛之国学热,个人认为只是儒家中孙氏之儒一支独秀,更别谈其它家了。
---------------------------------------------------------------------------------------------------------
老子思想,个人是非常认同并喜欢的,但古时候的统治者就算自己喜欢也不会在社会上推广,因为整个道家都是在讲自然与自由,但自古及今我国一直都基本不是自由的国家,社会zy更不能讲自由,尤其是个人自由。
----------------------------------------------------------------------------------------------------------
因此,简而言之,政f只推广利于统治的思想,而并不关心深度与真理性,个人认为这就是我国出不了大师的原因,也是你所发现之现象的原因。
2种不同的思想方式,
儒家认为人活着应积极为天下人谋福。儒家思想是积极的。
道家则认为一切应该顺其自然,能做的就去做,做不了随他去,不强求而为,效法天地自然而为。
2者必须并存的,就像南怀谨所说儒家是粮食店,每天都要用,道家是药店,病了才需要。
儒家思想,就是礼教,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道德经》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说明了礼是人类社会最后的屏障,也是最脆弱的屏障。如果一个社会连礼都守不住,社会就混乱了。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并不冲突,儒家注重人类礼治,是提高人类普遍道德水平必须的。如果对一个礼都守不住的人,要他去尊道贵德,可能吗?一个礼守不住的社会,宣扬《道德经》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孔圣人是老子的学生,学术也有相承性。有时不要看不起低级的东西,认为儒家是低层次的,道家是高层次的,实际上对于失礼百年的国家来说,儒家的礼是最适合的。

《道德经》:“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就是讲历史是认识道的一个方法。讲了社会有许多共性的问题,这些特征不因时间而改变。
因为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儒学治国思想,罢绌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为尊,而无形中抑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经过千年的熏陶,人们的意识已经都是儒家的根源了,根本无法改变。而其他流传下来的思想流派,比如老子的无为思想仅仅被当做一种兴趣爱好被很少一部分人学习研究。因此,大家都宣扬儒家思想也就无可厚非了。
源自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在力推孔子的儒家思想,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都被认为是末流,甚至为了当官只能学儒家,所以自然就造就了当今的情势。

兵家思想如何反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班里开辩论会,讨论这五家的思想谁更利于治国?如题
儒家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於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於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於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代表人物

公孙龙

公孙龙,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於周显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於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惠施

惠施,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於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於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阴阳家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代表人物: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於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於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於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张仪相於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於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兵家思想不是治国之道,而是强军之道。和其他四家思想是可以并存的,没有矛盾。兵家主要是注重于战争模式和战争行为,并不对国家的政治做出评价。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其他四家,但绝对不能不接受兵家。
当然是墨家
为什么反对呢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请详细分点分段说明、回答。
  澄清一个名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古到今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儒家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近代的五四运动和民国期间的文化,甚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在此有一个疑问,儒家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深,绝对不是一个儒家思想所能代表的。

  曾经多次和好友商榷到底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有何影响,话题确实很大,但我们在一步一步地迈进,或许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其可以涵盖乃至包容,可以化解矛盾,可以凝聚力量。多次将外来的侵略文化消融,虽然可以侵占汉人的领土,但精神是不可灭的;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几乎都被同化,或者是很快就被驱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一种精神绝难屈服。

  而到了近代中国的古老文化终于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面,被扣开了国门,屈辱的一面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承载了忍辱负重的一面,开始痛定思痛反思自身不足,开始接纳西方文化,于是乎,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入中国,其实最终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不分国界的,加之中国文化的包容,于是二者在某些层次上不分彼此了。优秀的文化大家一起分享,这是属于人类的,而不是属于哪一个民族的。

  优秀的文化传统,当然大家都知道要传承,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儒家思想一再号称自己代表传统文化,这是什么居心呢?莫非汉武帝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能够磨灭其他思想?似乎皇帝自身也在“外儒内法”,某些皇帝也在信奉佛教 ,还有相当部分的皇帝信奉道教,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代表性? 你儒家能够代表法家?恐怕有人出来抗议了!你儒家能够代表佛教?恐怕佛家弟子们要反对了!你儒家能够代表道家?恐怕民间人士要攻击了。最后,恐怕你儒家谁也代表不了,只能代表你自己吧,甚至于儒家多次依附强 权与专 制乃至当爪 牙,可能连自己都代表不了。

  烟台老乡牟宗三,新儒家的代表,其实根本不认同满 清时代的儒家精神的。那些卑躬屈膝的精神,那种只敢研究服饰而不敢探求本质的儒生们,在皇 权的淫威下早已战战兢兢了,保住小命重要啊。于是乎,文字狱的压迫之下,儒生们屈服了,以至于后来的儒生们都瞧不起清朝的儒生,这能怪谁呢?其实还是儒家自己的问题,儒家思想本来就有与强 权结合的欲望,他们能够明哲保身就算不错了,更多的是干脆当爪牙。只有少数的顾炎武之类的人能够保持一定气节,可有谁知道,顾炎武的外甥就有状元,他当然可以生活在庇护之下,他从来不拒绝与满清的达官贵人交往。

  儒家从来就没骨气吗?也不完全是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可以证明那四百儒生还是很有骨气的,他们并不缺钙。可自从那一次以后,儒家精神缺失了。在经过经典书籍被焚烧和大规模战乱以后,复述的《尚书》毕竟不能保持原貌,那种承载不屈服精神的层面也没有了,加上历代统治者有意无意的去掉其中孟子的一些民生因素;一只只小绵羊出现了,甚至跟强权结合成为张牙舞爪的狼,其对象自然是天下众生。

  更推溯到儒家的老本——孔丘那里,其实孔丘作为一个落魄文人,动辄讨论复古,喜欢张口闭口古人如何如何,似乎从不记得两小儿辩日中自己赧然而逃,不懂得时代的发展需要思维的进步;在古代礼制的束缚下,他的思维禁锢了,本来一满腹经纶的人迟钝乃至固执了。在当时的背景下,没有人理他,他郁郁而终,乃至生前并未留下论著,《论语》保留的是他弟子记载其言论,真实性几何?不知道! 后来的孟子思想有很多民本因素,譬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荀子则干脆则颠覆了儒家的很多思想而另立系统,譬如提出“性恶论”。 当时的儒家似乎还在发展,因为敢于创新和提出不同见解。 诸子百家的争鸣并且未见优劣的情形下,法家在秦国独得重视,墨家弟子也遍布天下,纵横家也颇得青睐,兵家也备受推崇,……这个时代,绝对显不出儒家思想如何如何。

  而后来到了封建时代,封建帝王突然发现,儒家思想是如此之容易驯化,乃至几个儒生为刘邦献上古代礼制,让刘邦享受了作为帝王的乐趣,于是乎,对儒家的注意与使用开始了。但当时受制于经济太差,不得不采用黄老学派的修养生息办法来振兴国力,只等待时机成熟。到了汉武帝,对儒家的驯化开始了,从此儒家成为了强 权的忠实助手,绵羊在普通民众面前成为了恶狠狠的狼。民众的思维也被固化了,两千年的循环开始了,直到西方的文化传进来。大家请注意,为何只是循环而没有创新?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惯性,他们只懂得循环而不懂创新,以上证明了儒家根本代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很多人说韩国如何保持儒家思想的同时获得了发展。我想请问,韩国是因为儒家思想而振兴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本是因为儒家思想而振兴吗?仅仅靠儒家思想他们能振兴?那设想一下,如果日本在美国叩关以后,还在固守陈规,日本会发达吗?关键在于他们的地缘位置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故而很快适应外界,这才是他们发达的原因。日本和韩国的成功之处在于吸收别人知识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传统,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不是一味的主张复古。

  既然前文说到了 文化的贯通性,故而其实西方的一些思维也是人类的,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既然是人类的,那自然有人类的共性,自然可以汲取先进经验并使之揉入中华文化中。譬如美国大陆的五月花号,其实那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才是振兴中国的归一之道。美国的三权分立当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立国二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出过大的战略失误,这莫非不值得我们学习?英国的制度亦然,或许我们应该思虑一下到底该如何处理了。一味的守旧还是干脆汲取先进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正如秦晖所言,在公平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公权力会以产权改革为名侵吞国有财产,以公共利益为名侵害弱势群体利益,这样的话,改革成果很可能被 特 权 阶 层攫取,这样改革成果难以保障。而杨小凯先生所说的后发劣势或许值得我们思虑,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西方?到底该学习皮毛还是干脆将其精髓拿来?我们能继续守旧吗?守旧的儒家思想担当不了振兴中华的重任,其实,创新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于创新,只是暂时被淹没罢了。
儒家思想在网上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从上个世纪初他的命运也也一直这样,特别是五四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及文革中“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仿佛儒家思想与革命、与近代中华民族的复兴,恢复我汉唐雄风的风气不符合,也与近代科学与民主的要求格格不入,因为儒家思想已经被贴上了“温良恭俭让”的标签,甚至与“迂腐、虚伪,吃人”划上等号。可是一个被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或者说一个伟大的人物开创的思想就是这么的可恶以至要除之而后快吗?

至少在我眼里,儒家的思想不完全是这样的,至少在他的早期在他的开创者孔子和孟子那里不是这样的,儒家思想同样发轫于春秋战国那个纯朴和伟岸的时代,同样折射出这个时代霸气和智慧。

儒家给我映象最深的不是温文尔雅,而是他信奉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孔子所说的信义重于生死,是孟子说的的浩然之气,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乱世当道的时候,佛道都去炼丹都去苟活百岁去了,而是一个个看起来很懦弱的儒生挺身而出,当仁不让,从孔子和他的学生就开始了,有一次春秋霸主齐恒公(凭记忆应该是他)召开会盟,会上计划好要要挟鲁国君主,是孔子屡次上前大声呵斥那些杀气腾腾的群小,呵得齐恒公面露惭色,觉得有失大国风范,转而态度变得恭谨起来。也许这让人想起了大家熟知的将相和中书生蔺相如,他们不怕死,他们恭谨退让自有他们的道理。儒家讲究的是“内刚外柔”,这是儒家君子标准形象。

不过儒家确实有迂直过分的地方,比如儒家讲究席不正不食,头冠更要戴正,孔子的一个著名学生子路,闻知鲁国发生宫廷政变,毅然入宫,被人“以戈击之,断缨(帽子打歪打掉了)。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儒家的刚直不阿由此可见。历史上为劝谏昏君暴君而死的儒生太多太多,这有个名词叫做“尸谏”。秦始皇有次因为太后后宫祸乱要迁太后于雍地,并说‘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谏而死者二十七人。茅焦说:“臣闻之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臣所以来者,欲满其数耳”,终于把秦始皇说得悔悟了,把太后接回咸阳。茅焦是不是儒生我没有见明确的资料,但从茅焦劝言“臣闻治天下以仁德为先,以德服人者昌,以力服人者亡┅┅”来看,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在儒家观点来看,太后再不自重也是太后,儒家讲究万事孝为先。

我看到这样那个时代类似的事例很多,甚至及至凡夫俗子,刺客强盗莫不如此,不禁为那些春秋大义,慷慨志士,烈烈雄风心里一遍遍流泪。后来的儒生在不断地异化,但儒家的血脉应该说没有断,还是有很多很多的读书人赴汤蹈火,汉以后的读书人就都是儒生了,著名的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状元文天祥,有明代被株灭九族也不屈服的方孝儒等等,近代有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陈独秀(他们身上有浓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就是儒生的影响),有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和他清瘦的背影。

儒家从什么时候变得不那么可敬、可爱,最后变得可憎可恨,让嫉恶如仇的鲁迅先生对此发出“吃人”的呐喊,我想应该是从董仲舒开始,他向汉武帝的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以后,他对儒家思想做了“天人合一”等理论的“发展”后,儒家思想就逐渐逐渐地失去他本来朴素真诚的面目,逐渐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和生机的天条,但集大成者应该是明代的朱熹,做为学问大家他可以让人景仰,但他的著作变成了八股文样板以后,吃人不吐骨头时代就登上历史的舞台,他的思想最核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由此而发展出三从四德、七贞就烈等吃人的道德体系,有一个县志记载,不大的一个县在若干年间竟然自杀殉夫的烈女达两千多人,读书人也一个个变成了可怜的范敬和孔乙己们。起初的儒家还是性情中人,当孔子听说鲁国有难,知道子路必死,说“由也死矣”,子路的死讯传来,孔子恸哭不已,从此不再吃肉。而明代那个著名的清官海瑞竟然因为他七岁女儿吃了男仆人的一块饼,就被海瑞逼她活活饿死。

从这些后期的儒家的思想和做法,我是坚决彻底赞同坚决彻底地消灭儒家,可是孔子孟子那些先贤又何罪之有,他们如果活着也会对后期儒家不肖子孙这样做法痛心疾首,那个堂堂正正、气宇轩昂的儒家大丈夫哪里去了,儒生们怎么会变得如此猥琐阴毒,孔子也许不会从越来越中央极权的专制制度找到答案,他最有可能想到的依然是君子和小人区分,依然慨叹世风日下,他会悲哀“不复梦见周公”。他会从心底哭泣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儒家的气节,儒家以天下为己人的志士仁人辈出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要屏弃的是后期的儒家,因为他们已经背离了儒家初衷,儒家虽然累经摧残,焚书坑儒的故事依然在中国的苦难深重的大地上没有结束,现在还经受着以西方利益观驱动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但儒家思想却一次次生存下来,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是不会磨灭的。

儒家的思想,即或是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作风也是对君子而言的,对于毫无廉耻的豺狼之辈,比如那个虫一样岛上拜鬼的民族,真正的儒家是不会做东郭先生的,春秋汉唐的古代儒生也是佩剑的,也会亮剑的,而且只有亮剑。
儒家思想有助团结

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将把儒家思想价值观纳入已推介的“礼仪社会”运动的精神纲领,再把纲领译成各种语文,让其他种族学习,这是一件值得鼓舞的事。

政府如此重视儒家思想,身为华裔一分子的我,当然是感到骄傲与光荣,只是希望政府在提倡儒家思想方面坐言起行,有始有终,莫要雷声大,雨点小。

虽说孔子是儒家思想核心人物,但事实上儒家思想的范畴很广,包括政经文教、哲学理论等,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习到,而是应循序渐进,从小就开始灌输这方面的思想,由日常生活中开始实践诸如守时、礼貌、谦虚、好学等,如果要加以进一步探讨,可以研究论语;论语是其中一部儒家思想的精华言论。

就像韩国、日本等这些东方国家,长久以来也都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足见儒家思想是东方哲学主要的源流,放眼四海皆准。儒家思想强调的包容心,与回教文明或基督教等都可圆融相处,因此,在大马这个多元文化、种族的国家,若政府提倡儒家思想成功,肯定可以促进国家的团结与和谐,尤其是在过于趋向科学科技极端时代,儒家思想可以重塑人民的思维,以便重新出发,建立道德价值观,正合时宜。

对于政府提倡儒家思想的努力,全民都应支持,特别是马华与华总更应全力协助,使友族有机会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为促进全民团结作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我认为,尽管是“过时了”,又存在一些守旧的思想,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对!
儒家思想有一部分过时了。有些好的思想还应该提倡。因为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没有过时

我很喜欢国学

现在在上课余班

上的就是《论语》《老子》和《中庸》
o(∩_∩)o...

虽然不知道社会上有什么用

但还是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情操吧!
文章标题: 如何反驳日本韩国依靠孔子儒家,成了发达国家!而我们放弃儒家,所以成不了发达国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853.html

[如何反驳日本韩国依靠孔子儒家,成了发达国家!而我们放弃儒家,所以成不了发达国家]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