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27 10:00: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1162年,宋高宗赵构禅位,宋孝宗继位。作为继任者,他上位伊始便立刻为高宗朝被怨杀的抗金名将岳飞平反,并且追赠岳飞为少保、武昌郡开国公等职衔,恩荫其孙。这样的举动,显然是对宋高宗赵构的打脸之举,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健在的赵构,却并没有站出来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1141年,宋高宗赵构为了能够达成与金国的议和,在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之下将主战派岳飞以“莫须有”之罪名下狱,并在1142年将岳飞父子杀害。尽管达成了绍兴议和,但每年进贡25万两金银,绢25万匹,双方以淮河、西到大散关为界丧失的自然不只是领土、财帛,更是民心,此后的宋高宗朝对金朝无不是唯唯诺诺。
但是这种一味的退让就真的换回了真正的安宁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在内部,对岳飞之死和绍兴和议的签订充斥着自上到下的批评声音。而这样一件大案,也引起举国哗然,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士人百姓,无不义愤填膺。
当绍兴和议签订,韦太后等人被放归,面对接驾的赵构,韦太后都不忘问道“为何不见大小眼将军(岳飞)”,当闻听岳飞已经被处决,她怒斥赵构,甚至要出家,也是赵构苦苦哀求,才算作罢。
在外部,金国虽然通过和议获得了大量的财帛,物资,但是正如苏洵所作的《六国论》中所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地事金,亦是如此。宋朝北部的威胁从来也没有消失,金国依然虎视眈眈。
而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赵构本人对于这种内忧外患实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帝王生涯之后,他终于决定禅位。
宋孝宗上位,作为继任者,他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子。赵构只有一个亲生儿子,但是早早的便已经夭折。因此虽然宋孝宗名义上与高宗有父子之名,但是却无父子之实;而且岳飞还曾经在高宗面前褒奖他“中兴基业其在是乎”,于是作为岳飞的“粉丝”更作为一位希冀能够施展抱负的君王,他便为岳飞进行平反。
而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之所以不站出来反对,其实原因也很好解释。
第一,宋孝宗贬斥的对象
当宋孝宗承继大宝,虽然赵构退位,但是从孝宗主张北伐时赵构的举措可以看出,赵构当时权利依旧很大。例如指示孝宗待其百年后,再做筹谋,指示史浩阻止孝宗北伐等。因此孝宗为岳飞平反,需要过的第一关便是高宗赵构,于是宋孝宗便以太上皇赵构的名义为岳飞平反,还利用当时秦桧早已亡故的条件,将全部责任都推给了秦桧。
于是,便有了“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之语,如此一来赵构也成了体恤名臣的“太上皇”,自然也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时的南宋,经过几十载的发展,经济恢复,工商业发现迅速,海洋经济迅速增长,而这种国富民强之下萦绕在百姓、士人官僚各个阶层之中,要求 为岳飞平反的声音也一步步的增长,为岳飞平反,挥师北伐也成为他们的诉求之一。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历史上一直都评价不高,首先就在于他继位后一直都重用秦桧等人,一再打压岳飞并且在岳飞北伐形势最好之时让其撤军,通过秦桧之手又将岳飞父子杀害。其次赵构做为皇帝来讲能力来还是有的,只不过在当时形势之下,他几十年里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大成绩,一直没有失复北方失地,很大程度上讲没有获得民心。另外赵构在当皇帝以前,在金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威武不屈,但当皇帝后却似乎是胆小如鼠,继位之初只要金人打过来就是一再逃跑,只要金人退兵马上就派人去议和,从这一点来讲老百姓和历史学者都不会对他有好感。
1、重用秦桧杀了岳飞
人们对赵构评价不高,首先就在于他一手策划了杀害岳飞整个过程,只不过他属于是幕后指使者,前面一切事情都是秦桧等人在做。尤其是当时岳飞领着岳家军在北方不断取得胜利,战争形势一片大好时,赵构让岳家军撤回将大片山河让给金人。
2、本身也能力一般
赵构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当时北宋皇族要么被杀要么被抓往金国北方,实在也是无人可选。从赵构本人能力来讲实在是很平常,做个太平守成君主没问题,但问题是当时天下百姓都希望朝廷能收复河山,又或者百姓生活能更好一些,而这一切赵构都没有做到。
3、一直与金人进行议和
赵构刚刚登基做了皇帝,金兵马上就南下进攻。此时赵构选择了逃跑,并且是将大臣扔开自己先逃。在岳飞与韩世忠等人积极抵抗下金兵被打退,但金人一退兵赵构马上想到的是派人议和,包括后期杀岳飞目的也是想要议和,也许他是希望国家能停止战争休养生息,但从百姓内心来讲无法接受。
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宋高宗让大宋王朝继续存在,并且皇权也都掌握在赵构手中,并且得以存在半个世纪,在一定意义上也取得了成功,那么为什么后世对这位开国皇帝赵构的评价不高呢?具体原因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第一,在南宋政权逐渐稳定后,赵构逐渐消极怠战,面对外来侵略势力,采取求和的态度,并且在朝廷中任用奸诈的小人在当时的百姓眼中,皇帝屈辱求和是很丢人的行为,赵构这样做,的确会丧失大量的民心,面对侵略,不反抗,反而对敌人俯首称臣,这样的人在百姓眼中也不是英明的君主,这样的事也不难理解,在现代社会看,也是如此,退让并不能得到团结。但是当时的大宋王朝,实力的确很羸弱,经过多年战乱,国库已经空虚,但是及时打不过,韬光养晦一段时间也可以打的过,但是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似乎已经放弃,这样对待外敌的态度,也会让人瞧不起。
第二,宋高宗赵构听从小人谗言,为了求和杀害了一代名将岳飞,这一行为,激起广大民愤岳飞的鼎鼎大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宋高宗赵构听从了秦桧的谗言,杀害了岳飞,这一行为让很多朝中大臣和百姓气愤,一时之间,宋高宗赵构失去了民心,岳飞主张战争,来夺取属于南宋的土地,并且营救宋徽宗和宋钦宗,可以说岳飞是名副其实的忠臣和一名很有实力的大将,但是宋高宗赵构却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迫害了岳飞,听信小人秦桧的话,因此,大家对赵构评价不高也在情理之内。
宋高宗赵构由一开始的主战派到后来的求和派,这个转变让他声明狼藉,也是历史的必然。
说高宗担心迎回二圣以至皇位不保,所以杀岳飞,这完全是小说演义。
对于皇帝来说,岳飞必须死,从高宗的视角看有五大原因,这个视角看过去对岳飞的误解相当的大
1:宋代打压武臣的传统政策,宋朝本身就是地方军官夺取天下,所以一般用文官督军压制武官,而岳飞在特定的环境下,权力过大名望过重,皇家派去的督军不能制约他,而且岳飞多次违抗命令,而督军丝毫没有插手余地,加上宋代传统这让皇帝无法忍受。
2:犯了重将对皇位继承权指手画脚的大忌,岳飞作为一个在外带兵的武将手握重兵,对于立储这种皇家大事,绝对应闷不做声。但岳飞却干预了皇帝的“家事”。高宗没有子嗣本来就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岳飞在这里指手画脚,加上曾多次抗旨,高宗怕他有朝一日拥兵自重,和皇帝支持的储君开战!所以必须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3:军略思路和皇帝不符,淮西事变是岳飞被害的重大伏笔。文官吕祉接管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部队。他的部将后来在要求归岳飞节制而不得的情况下,发生哗变杀了吕祉率领全军五万多人集体投降了伪齐。淮西事变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军力对比,原本主战派的赵构求稳,不支持军力不占优势的北伐变成求和派,他急令岳飞转入防御,保住长江防线,但岳飞认为应该继续北伐。(而且淮西事件令赵构彻底明白了,x家军完全是将领的私人部队,想投降就投降,毫无能制约的余地,而岳飞多次抗旨不遵和督军无法介入的现状,令皇帝完全无法继续信任岳飞)
4:北伐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不合时宜。其实二圣回来了,也是高宗当皇帝。接回来真没啥毕竟大势已成,翻不起波浪。可是你不能大规模宣传啊?宋朝当时是以弱抗强,攻还是守都需要稳定人心,不能被民意裹挟强打急上,那样在战争的主动权上就会受困,非常的麻烦。可被岳飞这么一点题,原本冷却下来的二帝问题开始变得不能冷处理,而且皇帝无子嗣的问题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岳飞又加了一瓢热油上去,把高宗烫的焦头烂额,狼狈不已。
5:正史岳飞的性格急躁又自信,令皇帝不能信任:正史岳飞性格和民间岳飞的儒将形象大大不同,正史岳飞性格很急,常和上司据理力争,并且哪怕是在顶头上司和皇帝面前,话里话外都对自己的军事能力非常自信,大有一腔热血以一敌百横扫天下的气势,很龙傲天的范儿。所以经常落人口实。比如岳飞说:我朝这些大将里,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本朝太祖只有我岳飞(自比太祖,真的过分了,要知道宋太祖就是将军夺权...这话也敢说)第二,岳飞确实有意的挟军自重,从而逼迫大家不得不接受他激进的进攻战略。一旦高宗和他意见不合,他就抛下军权去庐山隐居,非逼着皇帝认错低头下旨意求他复职,而且不止一次,甚至当时有句俗语叫“进退庐山”来打趣皇帝的尴尬,最后一次复职时,一向忍者神龟的高宗都忍不住不阴不阳的点了一句:下次不会在这样了吧?此时,胆大如岳飞也只能诚惶诚恐的称是。第三是岳飞最后一次闹隐居时,张宪等人要在湖北襄阳举兵,武力要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的言词激烈的上表要恢复兵权。高宗一看好么,不让复职岳家军就要反了?到底是哪国的军队?
今天我们当然可以上帝视角的看到岳飞是千古忠臣,但换个视角抛去历史的前瞻性,将心比心的从看高宗的狭窄视角看,岳飞的跋扈,强势实在是令人头疼,难以信任。这就是正史猛将岳飞和民间儒将岳飞的区别,正史岳飞太刚烈太直帅,对皇帝太欠缺沟通能力,一腔热血的以为只要赤胆忠心又能力超群,他不用在意小节和别人的看法,这些草率举动注定会害死岳飞。
最后
直到秦桧死后,赵构为许多受秦桧迫害的人平了反,却不愿意为岳飞平反,甚至因为恨“岳”这个字,把岳州都改名为池州。可见他对岳飞的态度。而事实证明,自岳飞死后宋朝又存活了138年,所以说议和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投降。倒是秦桧在自己的遗嘱中让他的后世一定要“远离政治”。
结论:
岳飞虽然饱读诗书,但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朝中文官势力的支持,加上连续犯下严重政治错误(其实不听命令也算是军事错误了)和说话不当,给皇帝留下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年轻边将,手握重兵,不听上令,作为宿将对皇储和皇位问题大放厥词,自比开国太祖,手下还要武力拥举.....在皇帝眼中完全是活脱脱的权臣形象。岳飞之死也自然是预料之中了。
岳飞是忠诚的,他用鲜血和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忠心,但有时候,做大将者,必须要有政治手段。现代军校都教育大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矛盾的终极体现。懂政治即是对自己安全的保障,也是对战争的更深入理解。岳飞是传统武将的优秀典范,但不是现代军人该模仿的对象。
秦桧的奸臣之名背后固然有赵构的影子存在,但也并非是赵构一人促成,而赵构也并非没有受到世人的辱骂,只是长久以来封建统治下的制度,让这类声音无法在明面上大范围的流传,只能够在私下愤愤不平,也正是这些私下里的愤愤不平,才让我们后人了解到了当时真正的历史。
对于当时的赵构来说,收复失地、北伐称雄已经不是他心中的期望,已然无后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偏安江南,安稳的度过自己未来的日子,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是不赞同北伐灭金的,一旦岳飞的大军突破了金人的防线,顺利迎回先主,那么他这种安稳享乐的帝王生活也将会立马结束,他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所以才竭力阻止岳飞抗金,甚至不惜杀害岳飞。
如果说赵构是幕后黑手,那么秦桧就是促成这一切的刽子手,他之所以能够稳坐宰相的席位,不仅是因为他善于诡辩,更重要的是他有金人的背景,而这样的背景正是促成了赵构与金人合作的最直接的因素,也因此秦桧的地位才能够更加的稳固,在赵构退位之际,仍旧给予了秦桧最大的恩赐。
这两人的狼狈为奸最终造成了一代英雄的含恨而终,而秦桧也成为了被世人唾弃的对象,传承数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让对赵构的斥责并没有广泛的流传,而随后的众多封建统治者也不愿承认这种有违传统礼仪的恶行,所以才尽力掩盖真相,但是事实的真相也并没有被完全掩盖,我们今天能够明晰赵构种种的恶举,就是因为有着一代又一代真正明理之人的不断传承,才让这样的事实在脱离了封建束缚之后,立刻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