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的伍秉鉴是毒贩吗

时间: 2022-07-23 14:01: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历史上的伍秉鉴是毒贩吗

伍秉鉴作为清末时期第一大富翁,怎么在蒙羞受辱中去世?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广东巡抚李士桢颁布公告,招募“身家殷实”的商人从事对外贸易。李士桢没想到的是这一公告在晚清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出了1000年来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这位中国商人与比尔盖茨同列。

1834年,他创造的财富多达1872万两,相当于现在的50亿人民币,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不过4000万两。他不仅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西方学者称其为“天下第一大富翁”。这位首富就是伍秉鉴。巨大的财富并未带来好运,反而使他在蒙羞受辱中去世,令世人唏嘘感叹。


上图_清末时期广州十三行

生逢其时 经营奇才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宣布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通商港口。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促使十三行成为对外出口茶叶、丝绸等商品的垄断组织,同时,提供征税、接待、谈判、采购、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十三行并非特指十三家洋行,

“一口通商”

实行之初,从事外贸的洋行多达26家,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商行锐减至4家,通常洋行数量维持在十家左右。

康熙初年,伍家先祖由福建定居广州,经商维生。1783年,伍国莹经营的“怡和行”,被官府指定为十三行之一。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怡和行”,苦练内功憋大招,后来与“同文行”和“广利行”齐名,并且取代“同文行”成为十三行的“总商”。



上图_广州十三行商人园宅

贸易顺差 时代变革

清朝中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顺差。《哈佛中国史》指出:

“中国茶像野火一般在英国国内市场流行起来,从一个不为人知的饮料,发展为占19世纪英国家庭平均收入5%的支出。”

以东印度公司为例,它年均从中国进口700万元商品,一半由货物偿付,另一半由美洲白银支付。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打坏了英国的白银供应链。1805年后,东印度公司停止向广州输入白银,允许散商充任的代理商与中国进行贸易,以此弥补日益增长的逆差。由于东印度公司占据采购茶叶的垄断地位,散商只能用糖、锌等商品进行交易。

对于中国来言,尽管白银是净流入的,然而十三行始终处于周转资金不足的困境。行商一方面需要先行垫付采购茶叶的货款,他们只得以收取东印度公司预付款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行商为了回笼资金,被迫接受东印度公司提供的进口商品,这些货物在中国销路不畅,进一步影响了行商的清偿能力

在购销两方面的挤压下,行商对东印度公司愈加依赖。

1771年到1839年间,破产的37家洋行中,有20家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外贸形势的严峻,无疑是伍秉鉴商途的拐点。


上图_伍秉鉴(1769年—1843年9月4日),又名伍敦元

鸦片输华 处境两难

英国人急于弥补贸易赤字,决定用印度鸦片取代美洲白银成为输华首选。按照当时的“保商”制度,官府一旦查实外商走私鸦片,为其担保的行商连同十三行要承担连带责任。1817年,官府查获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国商船走私鸦片,

伍秉鉴被迫缴纳16万两罚银,其他行商连带被罚5000两,罚金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

鸦片利润虽然丰厚,十三行却避之不及。《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

“没有一位广州行商是与鸦片有关的,他们无论用什么方式,都不愿意做这件事。”

随着鸦片危害日渐显现,清政府决心禁烟。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州禁烟,宣布:

“本大臣奉命来此查办鸦片,法在必行。”


上图_林则徐向清朝道光皇帝奏报收缴鸦片情况奏折

怡和行主业以茶叶为主,和鸦片贸易没有半毛钱关系。伍秉鉴此时陷入两难境地,一方是朝廷高官,另一方是生意伙伴,一时难以抉择。和英商保持的良好关系的伍秉鉴,受到林则徐的多次训斥和惩诫,命他限期收缴鸦片。英商心存侥幸,装鸦片的趸船在海上玩起了“躲猫猫”

。伍家在限期内上缴了英商的1037箱鸦片,林则徐对此十分不满,将伍秉鉴和儿子伍绍荣缉拿问罪。英商对此置若罔闻,依然保持强硬。

林则徐派兵封锁了十三行,断绝粮食和水源供应。伍秉鉴暗中为被困英商送粮送水,这一行为招致世人非议,给伍家戴上了“汉奸”罪名。伍秉鉴花费巨资捐来的三品顶戴,未能保护他的尊严,反而颜面尽失,斯文扫地。中英对鸦片贸易的矛盾,加速了伍秉鉴的衰落。


上图_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

战争爆发 捐输不断

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伍秉鉴选择了报效国家。怡和行组织其他行商捐银10万两,修建了虎门炮台,加强了广州的防御工事。1841年5月,靖逆将军奕山作战失利,损兵折将,英军兵临广州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广州和约》乞降。

按和约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城60里,在一周内交出600万元赔款。十三行承担了这笔巨款的三分之一,其中伍秉鉴出资最多,计110万元。

次年,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计1470万两白银。

当时清政府国库存银不足700万两。十三行再次承担赔款的重任,伍秉鉴捐输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巨款赎城、赔款捐输没能为伍秉鉴正名。社会动荡,背负骂名,给了伍秉鉴沉重一击。


上图_《南京条约》的中英文约本接缝处,还有两国代表的签字盖章

五口通商 地位不保

事实证明,鸦片战争的战败是压垮伍秉鉴的最后一根稻草。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这一规定对十三行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伍秉鉴提出捐献80%的财产,换取怡和行退出十三行,以便享受剩余的20%财产,清政府拒绝了他的请求。他动用90万银元,让四子伍元华接管怡和行,计划安享晚年,即便如此,清政府仍要求他为所有行商担保。说到底,清政府将伍秉鉴作为榨取钱财的工具。内外交困的时局,毁誉参半的声誉,摧残着伍秉鉴的身心健康。

晚清富商伍秉鉴当时人称“首富”,为何他的结局非常惨?

到了乾隆时期,朝廷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同意我国商户同列强进行买卖。伍秉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首富,他拥有的资产高达几千万银元。他抓住机会,把自家的茶叶、丝绸还有瓷器等同洋人交换,又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到鸦片战争前夕,伍秉鉴的财富达到2600万银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但世事难料,由于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得政府加紧对他资产的征收,使得伍秉鉴的资产越来越少,最终一场大火,把伍秉鉴的一切都烧为灰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首富就这样消失了。

 

因为伍秉鉴诚实守信,洋人更喜欢同他做交易。伍秉鉴在不断的交易过程中,不断的为洋人做担保,导致后来列强偷运鸦片进广州被发现时,伍秉鉴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汉奸”。伍秉鉴深知自己既不能得罪朝廷,又不能失去洋人这一大交易伙伴,所以伍秉鉴很是为难。

鸦片战争后,清朝落败,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中需要清政府支付赔款,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被鸦片弄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所以清政府只能向伍秉鉴借钱。虽说伍秉鉴给了清政府一大笔钱,但当时都世人都觉得要不是伍秉鉴帮助洋人运鸦片,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伍秉鉴在世人的辱骂和清政府的压迫下,不堪重负,于鸦片战争后第二年去世。

伍秉鉴死后,他所在的商行开始没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存在100多年的商馆化为灰烬。仔细想想,是因为伍秉鉴的原因才使鸦片战争爆发吗?答案很显然不是。之所以鸦片战争爆发,是因为清政府的懦弱,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小农经济的缺陷。

因为晚晴社会比较动荡,这时候有钱已经不怎么重要了,所以结局凄惨,命不好吧。
因为在晚清的时候,战乱常常发生,而富有的人则成了军阀等势力剥削的对象。
在古时候,富商一般都没有什么好结局,他们都是官员养的肥羊,想要钱了就可以杀了他们收割一波。而他作为晚清的首富自然逃不出这样的结局。

伍秉鉴曾是世界首富,为什么甘愿做汉奸?

伍秉鉴在靠做贸易生意发家,号称大清“世界首富”,他到底有多少钱?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折合2000万两银子,2000万两是个什么概念?按照购买力折算,19世纪中叶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200元人民币,那么,伍秉鉴的财产可以折合40亿元人民币。

伍秉鉴财产的形式很多,不光是银子,还有自己的企业,这个企业叫“怡和行”,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富商却变成了汉奸。

鸦片输入中国早期,一些外国商人为了牟取私利,往往在其货物中夹带鸦片。伍秉鉴与外国商人的贸易往来都是以诚信为本,有些商人就是利用了他这一点,甚至包括他的洋儿子福布斯。

在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国商船私运鸦片被查获后,伍家被迫交出了16万两的罚银。而在人们开始醒悟鸦片毒害之深,纷纷排斥外商期间,伍秉鉴由于跟外商关系亲密甚至被人们骂作“汉奸”

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时,曾经通过伍秉鉴向所有来华洋商传话:“洋人把鸦片如再流入中国者,人即正法。”

伍秉鉴传达了林则徐的禁令后,洋商却并不在意,这些洋商既不返航、也不销毁鸦片,只是把藏有鸦片的船都藏了起来,这下林则徐就怀疑上伍秉鉴,认为他与外商勾结一起贩卖鸦片,伍秉鉴不但背上了“祸国殃民”的黑锅,也遭到了林则徐多次的训斥与惩戒,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甚至被林则徐抓进大牢

双方矛盾完全不可调和,最终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虽然被治以重罪入狱,但战事一开,伍秉鉴和十三行却坚决地站在了朝廷的一边。

倒是在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后,伍秉鉴无可辩驳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爱国热情,积极捐款,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前几年伍家与其他商行自愿捐资10万两白银修建的横档屿防御工程,让船坚炮利的英国军舰在广东虎门外一时无计可施。

《南京条约》签订时,怡和行又出了100万两银元赔款。最重要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从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并允许自由贸易,中西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怡和行的垄断生意戛然而止。

道光二十三年(1843),伍秉鉴在郁闷、彷徨、不安当中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一代富豪就此落寞谢幕。

清朝时期的伍秉鉴是个怎样的人?

伍秉鉴当时可谓公认的“世界首富”,但他的下场是极其悲催的,说到底就是因为两个字“鸦片”,鸦片战争前伍秉鉴的生意遍布全世界,很多外国人想要到中国做生意都会找他作为担保,这本事双赢的好事。但洋人为了利益,而不断在货物中夹带鸦片送到中国,久而久之,很多国人都深陷鸦片之中,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以致很多人认为是伍秉鉴联合洋人拿鸦片来毒害国人的。

到后来连清政府也感觉到鸦片的危害极大,然后在林则徐等人的主导下,展开了禁烟运动,开始禁止鸦片的横行!但鸦片的利润巨大,致使洋人不愿放弃而继续向国内输送。这样夹在中间的伍秉鉴就非常难受,一方面他不敢得罪政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失去多年的合作伙伴。

无计可施的伍秉鉴只能自己出钱把洋人手中的鸦片买过了交给政府,希望能平息此事,但林则徐却认定伍秉鉴与洋商串通一气,这样做是为了隐瞒政府,一气之下把伍秉鉴绑到洋人住处,声称洋人若不交出鸦片,必以伍秉鉴是问。但洋人根本不在意伍秉鉴的生死,完全不理会林则徐。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虽然伍秉鉴出钱出力,奈何所有人都认定他是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认为他是“汉奸”,后来家道中落,到死都翻身无望。所以说不管哪个年代,碰到“毒品”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哪怕你是世界首富也一样!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逐渐没落。许多行商经不住清政府无穷无尽的榨取,导致破产。更要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海岸的开通,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伍秉鉴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很有经商头脑,通过经商成为了当时的世界首富。
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当时的时候他就是大清朝的首富,非常的有钱,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
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很有能力,而且做生意非常强,而且对于国外的事业也有所投资。
文章标题: 历史上的伍秉鉴是毒贩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174.html

[历史上的伍秉鉴是毒贩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