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领域是否能代表现代史学研究最高峰 是否该时期的研究最成熟,水平最高,成就最大

时间: 2022-07-20 16:00: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领域是否能代表现代史学研究最高峰 是否该时期的研究最成熟,水平最高,成就最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RTrnwordrnppt也行……
  这是我们老师的教材: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一、社会概况
  魏晋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乱离的时代,分裂割据,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其政治统治的突出表现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寒门庶族倍受压抑。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表现为:1.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儒家的经学已不再是文人思想学术的唯一追求,但其影响依然存在。2.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主体的玄学广泛流行,带来了文人的学术思想、人格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正如钱穆《国学概论》所言:“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之觉醒,是已。”文学的自觉是以人的自觉为底蕴的。3.佛教亦广泛流布,并与儒、道思想渐进交流融合,并逐渐本土化。儒、释、道对这一时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都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二、文学概况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是: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文论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继承、变革与创新使文坛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诗歌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五言古诗的创作达到了鼎盛,四言诗也有异响,七言诗初创并有所发展,从乐府、古体到齐梁新体,众多作家、不同流派、各种风格,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诗歌艺术世界。
  建安诗坛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慷慨悲凉的主旋律奏响了时代的乐章。曹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诗又独具一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曹丕有“文士气”,“便娟婉约”(沈德潜《古诗源》),且七言诗首发嚆矢。曹植是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也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钟嵘《诗品》)。七子驰骛诗坛,骋才使气,使五言之作蔚然走向高潮。
  正始诗歌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为代表。正始诗歌变建安诗歌忧患民生、抒写政治理想为抒写个人的苦闷忧愤的情怀,变建安风骨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格调为正始之音的隐晦曲折、远旨遥深的风格。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
  西晋诗歌,太康前后是诗歌的繁荣时期。“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诗人。陆机和潘岳的诗歌代表着西晋诗歌的主流诗风,讲究形式,趋向骈偶,描写细腻繁富,辞藻华丽。左思以寒士愤懑不平的心态唱出了愤世之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左思风力”。西晋末东晋初,刘琨英雄末路的悲歌和郭璞游仙咏怀,亦能自成一格。
  东晋诗坛,玄言诗歌兴盛,许询、孙绰是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其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谢混、殷仲文初涉山水,稍变玄言。惟独大诗人陶渊明,以平淡自然的诗风,一洗玄言风气,开田园诗之先河,使五言创作别开生面。
  南北朝诗坛,“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元嘉诗坛“颜谢”齐名,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若铺锦列绣,雕缋满眼。谢灵运开山水诗派,颜延之启文人雕饰之习。鲍照诗歌承汉魏风骨,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尤其擅长乐府诗,还使七言歌行体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颜、谢、鲍,世称“元嘉三大家。”齐梁时代采丽竞繁,诗体渐变,永明体形成。周颙发现四声,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永明诗人始用格律。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其中以沈约、谢朓成就最高。谢朓又以山水清音凌越群友之上,写得婉转自然,清新流丽。永明体为唐代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梁陈宫体诗以永明新体写闺闱,叙艳情。在梁简文帝萧纲的倡导下,庾信父子、徐陵父子和刘孝绰等一大批宫廷诗人应声附和,陈后主陈叔宝、江总等踵武尾随,一时靡声柔曲充斥诗坛。但他们讲究词采、声律、对仗的写作方法和新颖独到的言情主张,在诗歌史上亦有一定的意义。北朝诗坛有“北地三才”,即温子升,邢邵、魏收,亦擅名一时。庾信、王褒人北后一变宫体,凌云健笔,萧瑟苍凉。
  南北朝民歌风格迥异。南歌柔媚婉转,北曲质朴刚健。南有《西洲曲》,北有《木兰诗》,双璧辉映,代表着南北民歌的最高成就。一曲《敕勒歌》,亦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2.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创作,虽无汉大赋的恢宏气度及雄霸文坛的地位,但叙事、咏物、抒情小赋亦别见情趣,名篇巧制不绝于时。魏晋时期,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秀《思旧赋》、潘岳《闲情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均为传世名篇。此时,模拟汉大赋的余波尚存,左思、潘岳、谢灵运等均有篇制。而左思《三都赋》更是引起“洛阳纸贵”的轰动。南北朝时期,鲍照《芜城赋》、谢惠连《雪赋》、庾信《哀江南赋》、江淹《别赋》等,也是上乘的作品。
  3.魏晋南北朝散文,在形式与题材上都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政沦、史传、记游、书信、章表、志铭等繁多体式,广泛地叙写着生活中各类题材,或谈玄论理,或叙人传事,或写山描水,或寓志抒怀。但总体潮流是散文的骈俪化,并终至推出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骈文体式。
  三国时期的散文具有形式自由的特征。曹操的书信表令语言简练,清俊通脱。曹丕、曹植的书表体散文流丽酣畅,情采多姿,情味隽永。“七子”中孔融体气高妙,阮瑀书记翩翩,陈琳章表殊健,各具风采。诸葛亮《出师表》质朴深邃,感人至深。阮籍《大人先生传》辛辣幽默,独出机杼。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讽刺挖苦,极尽能事。
  两晋时期骈散兼俱。李密《陈情表》情深意切,陈寿《三国志》简明严整。陆机、潘岳文尚骈俪,辞采飞扬。葛洪《抱朴子》立论宏大。王羲之《兰亭集序》发清幽玄妙之想,稚趣高情令人神往。陶渊明《桃花源记》以轻笔淡墨,亦真亦幻地描绘一方“乐土”。
  南北朝散文的特点是:南朝骈体文广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追求骈偶、词采、声律等形式美,也使散文艺术登上了纯艺术的殿堂,留下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北朝散文也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但也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和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那样的散体名作,亦是状物、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语言骈散兼行,行文流畅,风格清新优美。
  4.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作品繁多,内容庞杂,大致可分为志人和志怪二类。志人小说以宋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志怪小说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为人们展示了正史不能给予的深厚文化意蕴。
  5.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显着标志就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繁荣。在汉末以来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繁荣的基础,形成了品评诗文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文学理论专着。曹丕《典论•论文》首开批评之风,陆机《文赋》接踵而至,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则集其大成,成为批评史上的两座高峰。此外,挚虞《文章流别论》、萧统《文选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等亦各有所论,这些无疑都推动了文学的自觉与进步。
  1、意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建国以来,收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体编写和专家个人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还发生过较大影响。
  2、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3、特点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魏晋时期思想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思想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编辑本段]文化科学成就
分类 朝代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儿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1000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理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等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思想 南朝 范缜 《神灭论》
石窟雕塑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承上接下承前启后
大融合大发展

中外隋唐史专家

帮忙列举几位中外隋唐史专家吧,顺便介绍一下其著作!谢谢

中国目前对隋唐时代的研究比较深入的专家有:

1.刘后滨.(男,1966年8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秘书长,曾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4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刘进宝(男,甘肃榆中人,1961年9月生。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8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唐史专家金宝祥先生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1年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任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校特聘教授,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外国: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男,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另外:隋唐的年份、范围如下:公元581年到907年,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时期。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外:崔瑞的【剑桥中国史编者】

中:岑仲勉【隋唐史作者】王宏治【中国官制通史,中国司法制度史隋唐部分作者】孟宪实【《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主讲人】蒙曼【百家讲坛大隋风云系列,蒙曼说唐系列主讲人】
以上均为博士以上学位的资深专家
中:1、岑仲勉【隋唐史作者】
2、王宏治【中国官制通史,中国司法制度史隋唐部分作者】
3、孟宪实【《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主讲人】
4、蒙曼【百家讲坛大隋风云系列,蒙曼说唐系列主讲人】
5、 唐长孺专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6、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7、、著名敦煌学专家、隋唐史专家 刘进宝教授
8、、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戟

外国:崔瑞的【剑桥中国史编者】
以上均为博士以上学位的资深专家。

魏晋南北朝有什么可以研究的课题吗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

  第一讲: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讲: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讲:正始文学

  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

  1、 政治与文学

  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政治的复杂交织。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正始玄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文学的时代风气。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 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文人集团性质之分析。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

  1、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氏家族。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内淳至外坦荡。

  2、阮籍的创作

  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嵇康

  1、嵇康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第四讲:西晋文学

  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

  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于乱政。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斥,造成士风转向。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典雅、拟古的文学风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傅玄与张华

  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张华对西晋文风的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

  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试。《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长于哀诔的文风。《悼亡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

  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与建安、正始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咏史》八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分析。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价值。

  第五讲:东晋文学

  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

  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玄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玄言诗的评价。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第二节:陶渊明

  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先:陶侃、孟嘉。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观发展史上的地位。“真”、“善”、“淳”的人生及社会理想。

  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正始诗人及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陶诗的几大类型: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分类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分类是具有相对性的。)平淡风格成因之分析:从矛盾到和谐。陶诗的语言艺术,古人对陶诗艺术的评论。

  4、 4、《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散文艺术。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桃花源》之谜。《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

  5、 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陶渊明的接受史。

  第六讲:刘宋文学

  第一节: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

  强权人物的出现与门阀政治的解体。晋宋之际士族、庶族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迁。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在文学上各自的表现。皇权重建与雅颂文学。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山水文学的兴盛。抒情文学传统的回复。诗歌与音乐关系加强。

  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与谢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学传统。谢灵运的人生悲剧,以门阀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权政治的格局。谢灵运的文学创作道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政治遭遇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鲍照的文学创造

  鲍照的寒素情结及政治上的表现,热切的政治追求与临路迟回的彷徨。鲍照作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特点。鲍照在文学上的全面性的创作成就。乐府诗创作的成就,回复汉魏乐府艺术传统,开启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新声的风气。《拟行路难》在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芜城赋》与南朝辞赋的艺术风格。

  第七讲:齐梁陈文学

  第一节: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

  “竟陵八友”与永明文人集团。永明文学的新变。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沈约的诗歌成就。谢朓所处的时代及其家族当时的处境,人生悲剧。谢朓的精神气质与其诗歌风貌。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谢朓对永明文学的超越。谢朓的诗歌史地位。

  第二节: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

  以禅让之名,行篡夺之实。皇权的纷争。南朝历史的恶性循环。文人群体理想精神的进一步失落。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文士精神世界的影响。形似写物的文学风气。绮艳文风兴起。绮艳文风发生的内外部原因。宫体诗艺术得失的客观评价。萧氏父子在文学上的功过。

  第八讲:北朝文学

  第一节:北朝文学的发展

  元魏王朝的建立。十六国、北朝文学的进程。南朝文学对北朝文学的影响。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梁陈之际南方文学家的大量入北朝与北朝文学的成熟。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

  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时的文学创作。庾信入北朝后的创作变化,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庾信文学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王褒在南朝与北朝时的创作。

  第三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一书的性质,集地志、博物记、游览记等著述于一书。《水经注》山水文学的成就。对后世山水小品的影响。《洛阳伽蓝记》,北魏迁洛后佛教的兴盛,杨炫之的叙事艺术与文风。

  第九讲: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魏晋南朝民歌

  吴歌在东吴的兴起。东晋时期吴声的流行。长江中下游都市经济的发展与吴声、西曲的盛行。吴声、西曲的体制、表现内容与艺术特点。南朝民歌的绝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声韵之美。

  第二节:北朝民歌

  北方民族的尚武、质朴与北朝民歌的风格。《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刚健含婀娜”的风格。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

  第十讲: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志怪小说
  志怪之源。南北朝社会与志怪风气。佛教、道教与志怪。娱乐与志怪。干宝与《搜神记》,故事类型,小说艺术。

  第二节: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风气。追慕名士遗风的社会风俗。魏晋以来人物记、人物别传之流行。《世说新语》: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1、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 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 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

唐朝史学发展的原因

急,急,急!!!!希望好心人能够相助,一定要正确的答案!谢谢你们了!
唐史研究自中国现代史学出现后,就一直受到众多史学家青睐。原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史学大师陈寅恪仅有的一部类似断代史的宏观著作,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多年时间里,断代史专著出版最多的大概也就是《唐史》(或《隋唐史》、《隋唐五代史》)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受到的重视。
为什么唐史研究会受到如此重视?首先是唐朝历史本身对学者的吸引。唐朝基本处于中国古代社会自秦汉以来的中段。古代社会发展到唐朝,走向了它的鼎盛。没有哪一朝人有唐人那样的自信和魄力。研究唐史,能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信心。这对处于积贫积弱时期的史学家们,自然会引起一种探讨"往日辉煌"、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冲动。唐朝在中国古代社会整体发展中又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在唐朝,南北朝以来逐渐形成的制度、思想、文化在趋于完善趋于成熟的同时开始走向衰落;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则在变化中萌芽和壮大。这些新因素大致规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此后的走向。唐朝就是这样一个在基本不受外力压迫情况下自身缓慢变化且变化明显的时代,是一个由鼎盛而转折的时代。唐朝社会的新旧交错和丰富多彩吸引了同样处于变革时期,又以探讨历史发展大势即意欲"通古今之变"为目标的史学家们,就不难想见了。
吸引史学家的另一个原因是上世纪初现代史学兴起时,恰逢敦煌藏经洞发现了数万件唐五代文书。这些文书中有许多唐朝政府的档案,包括诏书牒件、律令格式、手实户籍,以及社会实用文书如契约、婚书、书仪等。陈寅恪先生在74年前就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并充分利用敦煌资料来研究唐史,比如研究玄武门之变、武则天与佛教关系等。敦煌文书的发现,为更深入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
另一个间接原因是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推动。由于日本古代在国家制度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照搬了许多唐朝制度,因此唐朝历史从来就吸引着日本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乃至研究日本古代史的学者。在研究唐朝历史的日本学者中,许多都是一流学者。唐史研究也是日本中国史学界水平最高、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许多成果走在了中国同时代学者的前面。这对中国学者既是一个刺激,也间接推动了国内唐史研究的发展。唐史研究的学术优势与特色
历史所隋唐室在20世纪60年代聚集了一批名师子弟,到80年代补充了新鲜力量后走向兴盛,到90年代逐步走在国内外唐史研究前列。科研成果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著作就有:《唐代财政史稿》、《唐代制度史略论稿》、《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唐代文化》(合著)、《隋唐五代史学》、《隋唐两京丛考》、《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唐礼摭遗》、《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资治通鉴疑年录》、《贞观政要集校》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获得学界好评。历史所唐史学科的学术优势是汇聚了一批年青有为的研究者,且研究领域广泛。举凡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财政史)、军事史、民族史、社会生活史、史学史、宗教史、历史地理、古籍整理等,均有人研究,特别是财政史、社会生活史、礼仪史等成就突出。且研究室的唐史研究者大都兼治敦煌学,既充分利用敦煌资料来研究唐史,也利用唐史知识研究敦煌文书,特别在财政、书仪、佛教文学、占卜等方面成绩显著。院"敦煌研究中心"挂靠在历史所隋唐室,也是对历史所唐史研究特色的认可和支持。拓展唐史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唐史被众多学者甚至知名学者研究多年成果已很丰厚,今后应该如何拓展这项研究是唐史室每位研究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唐史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受所在时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历史事实各有不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唐代社会,到底为何兴盛又为何转折?新的变化出现在哪些领域,其进程如何,成败如何?需要我们从新角度用新方法做更精细的研究。记载唐朝历史的史书就像一部部经典,用新思维去阅读和阐释它们,将会得出新的结论。
第二,随着新史学特别是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唐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区域政治经济研究、社会生活习俗研究等不仅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会逐渐摆脱单纯的描述性和研究的琐碎化。唐朝政治文化的特点在于"律令"和"礼仪"。以往研究前者多而研究后者少,因此对唐朝礼仪文化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第三,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永远是史学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数万件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超过6千方唐代墓志的整理大致告一段落,使我们拥有了比前辈更丰富的资料。充分利用这批资料,可以从事更多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补充和深化以往的研究。
第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使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量化变得简单。经过统计,一些过去不为人注意的事实会逐渐浮出水面。比如有研究者通过统计唐朝政府下发的诏令,发现唐朝基本没有实施打击"豪族"的政策。这和南北朝明显不同。那么唐代的"豪族"是否还存在?若存在,为何不被打击?若不存在,那过去的"豪族"哪里去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促使我们考虑和深入研究更多这类新问题。
第五,以唐后期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由于唐前期资料相对较少也较完整,容易掌握,因此学者研究前期的较多。但实际上,唐后期才是唐朝历史中更丰富多彩、更变化多端的时代。唐后期的种种新鲜因素直接开启了宋以后社会历史的大端,因此研究唐后期特别是晚唐五代历史,是研究社会变化期、社会过渡期的最好研究实践,只有充分研究了唐后期,整个唐朝历史中的鼎盛与转折,也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历史才会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于理解当今社会所具有的过渡性质、转变性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鉴得失。
文章标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领域是否能代表现代史学研究最高峰 是否该时期的研究最成熟,水平最高,成就最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857.html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领域是否能代表现代史学研究最高峰 是否该时期的研究最成熟,水平最高,成就最大]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