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以孝治天下这个概念最早是哪个皇帝提出来的

时间: 2022-07-19 23: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以孝治天下这个概念最早是哪个皇帝提出来的

那个朝代提倡以孝制天下

东汉汉和帝刘肇。

东汉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天下大旱,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为此,汉和帝下令臣子“廷议”政令得失。汉议郎学者杨孚在廷议时直抒己见,他认为治国治吏,当以孝为先,要求汉和帝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

他说,西汉时候的皇帝虽主张以孝治天下,但对为父母服丧却没有一贯的制度,只有汉文帝在临终前下诏说,“令到吏民三日释服”。杨孚认为“三日释服”时间太短,不能体现对父母的孝道,也与古礼不合。

他进一步以西汉末年篡政的王莽作为例子来说明孝道的重要性,说:“王莽不服母丧,天下诛之。”因此建议汉和帝下诏鼓励“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丧”,并遵行西汉制度,要求郡国之士诵读《孝经》,朝廷根据士人的品德行为选举孝廉。

接着,敢于直言的杨孚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吏贪污的危害,因此,必须整顿吏治,要以廉洁作为考核和选拔官员的标准,“庶几克诚小民,副承天意”。这样才算得上是顺天意安民心。

汉和帝采纳了杨孚“孝治天下”的意见,下诏禁止官员仗着官威,假公济私。同时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

扩展资料: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

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解读:

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

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

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

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孚

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则上是自武帝始。因为汉代初期思想上主要以“黄老”治国,自武帝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才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也就是说,只有从武帝尊儒后,“孝治”才能在汉代治国的主导思想中占一席之地。 武帝在“以孝治天下”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孝治”具体化为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二是用“孝治”解决了汉初自刘邦以来一直困扰汉统治者的政体问题。
麻烦采纳,谢谢!
西汉 准确的说是在汉武帝时期 这是存在一定的时代背景的 当时汉武帝为了中央集权 巩固皇权的统治地位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孔孟之道在朝廷乃至民间生根发芽 其中有着“以孝治天下”这样的正确主张 也有着“女子需三从四德”这样的维权主义 总之这一事件奠定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决定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一般王朝都是标榜以忠孝治天下。而单标榜以孝治天下的是晋朝。(因为晋朝之所以得天下,是不忠而篡。所以,李密的《陈情表》里有一句“圣朝以孝治天下”)。
从汉朝开始,都是以孝治天下

哪个朝代最早提出本朝以孝治天下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汉代“以孝治天下”。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汉孝惠帝的历史

汉惠帝刘盈,西汉的第二个皇帝,他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生于公元前211年,当时还是秦始皇三十六年。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皇位,但他也是个短命的皇帝,仅仅在位七年就去世了。这和他的母亲吕后有直接的关系,就象萧何和韩信一样,登基做皇帝是母亲吕后的功劳,但最后英年早逝也和母亲的所作所为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位期间,对国家政事的爱理不理,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姓名: 刘盈
别名: 汉惠帝
国籍: 中国(汉朝)
出生地: 沛郡丰邑阳里
出生日期: 前210年
逝世日期: 前188年9月26日
职业: 皇帝
宗教信仰: 黄老之学
主要成就: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谥号: 汉孝惠皇帝
在位: 前195年6月26日—前188年9月26日

大事年表
公元前211年,刘盈生于沛郡丰邑阳里。
公元前205年,刘盈被立为王太子。
公元前202年,改立为皇太子。
公元前195年五月,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
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刘盈大规模修筑长安城。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9年,刘盈先后下诏,制订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
公元前191年,刘盈废除了限制思想文化发展的《挟书律》。娶张敖的女张氏(张嫣)为皇后。
公元前188年八月,刘盈驾崩,太子刘恭继位,由于刘恭与皇后年幼,吕氏太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专政八年。

汉惠帝刘盈,是西汉第二任皇帝,生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三十六年)。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皇位,但他也是个短命的皇帝,仅仅在位七年就去世了。这和他的母亲吕后有直接的关系,就象萧何和韩信一样,登基做皇帝是母亲吕后的功劳,但最后英年早逝也和母亲的所作所为有极
刘盈的父亲刘邦其重要的关系。
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属虎,其母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五月,17岁的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可谓概括了刘盈的一生。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
在刘盈小时候,父亲刘邦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不可能使他过那种贵族的生活,所以,他和母亲以及姐姐要经常到地里干活。后来,父亲反抗秦朝,他和母亲、姐姐也就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后来母亲和爷爷被楚军抓去,他和姐姐在和父亲一起逃跑时还被心狠的父亲几次推下车去,以便父亲能跑得快一点。刘邦的属下夏侯婴抱怨刘邦不该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下车又将他们姐弟抱上了车。直到后来他们姐弟被送到了关中,才在战略后方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到了刘邦消灭了项羽的势力,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后,就立刘盈为太子,这时的刘盈才刚刚九岁,童年的苦难终于没有白受。
不过,在他走向皇位的过程中也有过风险,但在母亲吕后的努力下,他还是很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盈因为文静,外表也显得没有刘邦那样英武的所谓帝王之气,所以刘邦不太喜欢他,而是喜欢他宠爱的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想把刘盈废掉,立如意做太子。但在众人的反对下,刘邦只好作罢,但是刘盈的太子地位却时刻受到了威胁。 刘盈当时还是个孩子,对此不会有什么感觉。他的母亲吕后却不是一般的人物,为了以后的权势,她开始行动了。这时,有人建议她找足智多谋的张良讨个主意。张良建议他找刘邦极为尊敬的"四皓",他们肯定会帮助她说服刘邦的。吕后依计行事,"四皓"果然起了重要作用。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时,是"四皓"设法让刘邦收回成命,不再让刘盈领兵去镇压。
等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回来后,因为伤痛病倒了,这使他又动了更换太子的意念。张良的劝谏没有起作用,其他的人也没有让刘邦改变主意,最后还是"四皓"以行动说服了刘邦:在一次宴会时,已经有八十高龄的"四皓"陪同着太子刘盈入席,这使刘邦很惊讶,觉得太子已经成熟了,再重立太子恐怕会导致政局混乱。此后,刘盈的太子地位基本稳定了。 不久,刘邦病死,刘盈顺利地继承了皇位,这时他刚十六岁。 刘盈继承皇位后,基本上继承了父亲的政策,而且有父亲的一批有经验的大臣辅佐,他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大的波折,可惜的是在皇位上仅仅坐了七年。

政治作为

惠帝的措施可以从经济、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
在经济方面,惠帝继续推行刘邦时的与民修生养息政策。刚即位时,便下诏书恢复了原来实行过的十五税一的政策。因为刘邦在位时,为了对内平定叛乱,对外迎击匈奴,所以增加了一些赋税,等惠帝时,内乱已经平定,匈奴也因为和亲政策不再骚扰边境,所以,惠帝便取消了增加的赋税,重新恢复了十五税一。后来,惠帝又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对于有成绩的农民还免除其徭役。为了促使人口增加,惠帝还下令督促民间女子及早出嫁。如果女子到了十五岁还不出嫁,就要征收五倍的算赋。(算赋是一种成人的人头税,每人交一百二十钱,即为一算。)对于原来限制商人的政策,惠帝也大大放松,以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惠帝的这些措施使西汉初年的经济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文化方面,惠帝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他在公元前191年,将"挟书律"废除。"挟书律"是在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一律禁止私自藏书。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书律"也不例外。惠帝很有魄力地废除了这一法令,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都开始活跃起来,为儒家被汉武帝确定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惠帝在很短的皇帝生涯中,还完成了长安城的全面整修。刘邦在位时仅修了长乐宫和未央宫,城墙没有修成。当时西汉和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长安城的国都形象急需完善。于是惠帝决定整修长安城,在公元前194年正式开工,到前190年完工。整修后的长安城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除了罗马城外,没有再和长安相媲美的城市了。长安城共十二座城门,每面城墙有三座,每个城门又分成了三个门道,右边的为入城道,左边的是出城道,中间的则是专门供皇帝用的。
汉惠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5年—前188年),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在位7年,死时年仅24岁。 谥号“孝惠当初,高帝宠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刘如意,刘如意聪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风很像汉高帝,高帝觉得太子刘盈优柔寡断,软弱无能,便想废刘盈。刘盈的母亲吕皇后便请大贤商山四皓来替刘盈说话并辅佐,才免了废太子的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战争中受伤而死,刘盈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贤人曹参为丞相,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很安定。但是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后期处处受母亲吕后牵制,以至最后抑郁而终,享年仅24岁,葬在安陵。厄运。”,葬于安陵。惠帝死后,吕后进行了长达8年的专权统治。惠帝本来应该和后来的文帝和景帝一样应该有更大的作为,但因为母亲吕后,他还是过早地去世了。
  一是皇后的选定。惠帝在做太子时因为年纪太小,所以没有娶太子妃。等他做了皇帝,便由母亲吕后选了张氏为皇后,但张氏是惠帝的亲外甥女,按照现在的观念和法律,是典型的近亲结婚,但当时还是流行这种亲上加亲式的婚姻的。后来,因为张氏长时间没有生育,吕后便又自作主张,叫张氏对外说自己已经怀孕,然后将一个宫中美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并立为太子,其生身母亲却被吕后杀死了。
  惠帝的早死最重要的原因是母亲吕后的残忍。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因为宠幸很多的后宫姬妾,冷落了吕后。这使吕后非常嫉恨,等刘邦死了,自己当了太后,便对以前的姬妾们进行迫害,有时竟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对于原来曾威胁惠帝太子地位的戚夫人,吕后的报复让她自己进入了遗臭万年的行列:先是让人拔光戚夫人的头发(当时男子剃掉头发都是一种侮辱的刑罚,对女子就更是一种极重的侮辱了),然后戴着枷做舂米的重体力劳动。后来,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骗到长安用毒酒杀死。这还不够,吕后又残忍地将戚夫人的四肢砍断,挖去眼睛,熏聋双耳,灌药使她变成了哑巴,最后扔到了茅房,称之"人彘"(即像猪的人)。戚夫人在茅坑里爬了三天才死去。
  吕后让刘盈见"人彘",刘盈吓得脸色大变,大叫:“这不是人做出来的事!我是你的儿子,我没脸再掌管天下了!”惠帝,在看到那个"人彘"并知道是戚夫人后,受到极大刺激,痛哭不止,此后便生病了,长达一年之久。惠帝也不再上朝处理政务,每天就是饮酒作乐,迷恋后宫,几年后死去。
  在公元前188年,即汉惠帝七年,年仅二十三的惠帝去世,谥号"孝惠","孝"意即孝子善于继承父亲的事业。此后,汉朝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只有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因为是中兴之主而例外。惠帝死后葬在安陵,在现在西安附近。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属虎,其母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五月,17岁的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可谓概括了刘盈的一生。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盈(前211年-前188年9月26日),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5年—前188年),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在位8年,谥号孝惠,死后母亲吕后掌管西汉大权8年。

姓名刘盈
庙号无
谥号孝惠皇帝
陵墓安陵
政权西汉
在世前211年—前188年9月26日
在位前195年6月26日—前188年9月26日
父太祖高皇帝刘邦
母高皇后吕雉
年号无

刘盈在7岁时(汉高帝二年,前205年)被立为太子,但后来高帝宠爱戚夫人,日渐疏远年老色衰而且又性格强悍的吕后,并爱屋及乌地喜爱与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认为太子刘盈性格仁弱不像自己,而刘如意比较像自己,再加上戚夫人不停地撒娇哭闹,因此便想废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盈的母亲吕后找张良问计,请出大贤商山四皓作为刘盈的政治资本,刘邦惊觉太子“羽翼已成”,遂打消废太子的念头。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甲辰,高帝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伤而死。五月丙寅,17岁的刘盈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惠帝。
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但是仁弱的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太后之手,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后本纪”。
惠帝个性仁柔,常常受到母亲极大的压力。在茅厕见到戚夫人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的惨状之后,哀伤地向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作得出来的。儿臣是太后的儿子,终究没有办法治理天下。”大病一场。之后全然不理政事,又藉酒浇愁而致成宿疾,最后抑郁而终。惠帝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惠帝崩于未央宫,年仅24岁。谥孝惠皇帝。九月辛丑葬于安陵。
惠帝死后,吕太后继续掌握了长达8年的实际统治权。

后世虽然大多评价汉惠帝刘盈懦弱无能甚至昏庸,但事实上大权掌握在其母吕太后之手,刘盈本人既无从伸展,也无过失,因此无法评价其是否昏庸无能。在性格上,刘盈确实不强悍,但究竟是懦弱抑或仁慈则见仁见智。刘盈对母亲的种种恶行虽无法强行阻止,但私下却一再费心防止母亲的阴谋能得逞。例如当吕太后欲杀刘如意而召他入宫时,虽然刘如意曾为刘盈帝位的竞争对手,但刘盈仍友爱刘如意,亲自至长安城外的灞上迎接刘如意,然后把刘如意放在身边,与他共同起居饮食,使得吕太后一度难以找到空隙下毒手。又如齐悼惠王刘肥来朝觐时,刘肥虽为刘邦庶长子,但刘盈仍敬爱刘肥为长兄,置上座,如家人之礼。然而此举竟引来吕太后的不悦,甚而起了酖杀之意。吕太后暗置两杯毒酒命刘肥祝寿,刘盈查觉到自己母亲的杀意,故意要陪同刘肥一起喝祝酒,吕太后大惊,亲自倒掉刘盈的酒杯,而刘肥也因此查觉有异,遂佯醉而得脱身。
由这二件事可以看出,刘盈不像他的父亲或母亲,其天性相当纯善,友爱他人而无害意,因而他甚苦于自己母亲的阴毒残忍。所以当刘盈见到吕太后残害戚夫人的惨状时,悲痛大哭,后对吕太后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可见刘盈在孝顺与仁爱极端冲突时的无力与无奈。

“以孝治天下”是什么思想?

推行孝道是中国古代治国的重要措施。孟子认为,子孝则家齐。天子养老,等于养天下之父亲,以父统子,则天下归心,忠君则天下太平,这就是“以孝治天下”的基本思路。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高祖刘邦后的每一位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了一个“孝”字。不仅如此,汉统治者还通过举荐的方式,把民间那些“孝悌力田”者吸收到朝廷做官。

受到汉代的影响,后来各朝各代对“孝”都有相当的重视,逐渐地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流传千年的金玉良言。

为什么赵匡胤要以孝治天下呢?

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生怕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走他的老路,实行兵变,一方面加紧征伐,镇压国内叛乱,另一方面对人们放宽限制,尤其是对于闹了灾的地区,让人民休养生息,减除赋税,先后多次实行天下大赦,还给与灾区人民救济。这还不够,他还要实行孝治天下的政策,甚至为此而立法。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

以孝治天下可以收拢人心,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家都知道尊老敬老了,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社会风气好了,人们就不再想叛乱了。赵匡胤曾颁布诏令:“妇为舅姑丧者齐、斩。”就是说妇女应当在公婆去世期间服丧,并穿孝服。这种提倡客观上有利于孝道的宣扬,对于缓和婆媳矛盾有很重要的作用。工部侍郎毋守素因在守丧期间娶妾被朝廷定罪,免官。不管多大的官员,对于孝道要身体力行。


毋守素在守丧期间娶妾本身就是对母亲的大不敬,对孝道的一个挑战,朝廷对他处罚,以儆效尤。可是,对于宰相赵普却有着法外开恩的一面或者称为道德教化层面的例外。赵普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按理说,在其母亲丧期,赵普不能参与政事,不能回到朝堂。可是,赵普服丧未满就被朝廷召回,复职,处理政事。赵普官职比较大,朝廷缺了他不行,所以要违背孝道,舍小家顾大家。由此可见,赵匡胤提倡的孝道还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的,也要大家做出取舍。


以孝治天下可以形成敬畏祖宗,传宗接代的风气。民间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孝顺就是要人们追念祖先的遗德,传续祖宗遗风,要传宗接代,尤其是要生男丁,在大宋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中,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因此,传宗接代就被称为对祖宗最大的孝。民间有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有后代才能传续祖宗香火,才能光耀门楣。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观念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条件。

因为当时统治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最重视孝道。所以赵匡胤为了方便统治,因此推行以孝治天下。
因为孝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厉害,可以起到统治人心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巩固统治。
因为他觉得孝道很重要,如果人人都提倡孝,国家治理会更加平和稳定。
赵匡胤要以孝治天下原因,因为这样可以收揽人心,净化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利于自身的统治。
文章标题: 以孝治天下这个概念最早是哪个皇帝提出来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781.html

[以孝治天下这个概念最早是哪个皇帝提出来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