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你生在宋末的江南,此时元军即将攻入临安,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时间: 2022-07-19 18:01: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如果你生在宋末的江南,此时元军即将攻入临安,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经济活动的现象。
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然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开发仅蜀国局部开发成功,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这正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之所以开始趋于平衡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较安定;
④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
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唐朝"安史之乱"后到五代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开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
①自唐朝晚期以来,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局势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
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第三阶段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南迁后,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此次中原人移居地包括今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其中多数北宋将相臣僚追随高宗移居临安。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临安陷落,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拥进广东、福建等地,最初定居于广东粤北的南雄、韶州地区。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挥戈南下攻陷南雄、韶州,为避兵燹,那些于北宋末年及以后移居南雄的北方士民又于宋末元初继续顺北江南迁珠江三角洲。明代,珠江三角洲进入大规模的开发阶段 。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珠江三角洲也成为十八、十九世纪东方的世界贸易中心 。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原因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
自然因素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政治因素
这表现为: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经济因素
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基本规律和启示
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
③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④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⑤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⑥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
⑦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在祖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保持协调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列举一个“舍生取义”的事例,并加以简要评析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将阵图,由皇帝遥控的成制,岳飞认为按图布阵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关键则是将领审时度势以变制。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关于岳飞的传说不仅很多,而且流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音同桧)儿”。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谭嗣同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文天祥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佑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咸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罢斥。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起兵勤王,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口号,组织义军三万,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然最终因为孤立无援,抗争失败,到最后仅馀六人。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右相是长江防卫使赖旦臣,督导襄阳作战),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希望以谈判的方式来刺探蒙古军情,在谈判过程中,文天祥据理力争,怒骂伯颜。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前往文天祥军营,宣布解散文天祥的军队。伯颜得知文天祥军队已经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此时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当文天祥被押送到镇江的时候,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这时,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于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七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 冬十月,文天祥转移到汀州,莲城等地,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汀关,文天祥欲据莲城拒敌,汀州守将黄去疾闻帝驾下海,拥郡兵有异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转到龙岩。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大将二人后.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转战至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奉老母再入莲城,请命益兵再举,后转战至循州。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文天祥军在五坡岭造饭时被元军攻击,兵败,文天祥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企图自杀,未死,但却昏迷过去,在昏迷当中,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 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写《过零丁洋》廿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惨败后,陆秀夫背着八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路上绝食八日,不死。被关押在北京府学胡同。 元世祖忽必烈爱其才,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47岁。行刑后不久,俄有诏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尸时在他的带中发现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杀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气万古流芳。 文天祥的一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广为传颂!
  8年抗战的英雄烈士
  张自忠 赵登禹 佟麟阁 王铭章 郝梦龄 戴安澜 ……那数不尽的英雄烈士,为了祖国的生存,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枪林弹雨中与敌寇拼斗,战斗到最后一人,与阵地共存亡,舍生忘死,流血牺牲,饮弹沙场。 张自忠,日军敬佩得向遗体行军礼;戴安澜,战死他乡也要魂归故里;郝梦龄,长年作战竟然父女相见不相识;王铭章,宁死也不投降,宁死也不作亡国奴……这一幕幕,一节节将永远在史册上璀璀生辉,他们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激荡着人们的心弦

南宋亡国十万军民集体投海殉国,为什么会有这般壮烈的

(图)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自古以来,天下无不亡之国家、不灭之朝代。但是,如果说起在灭亡时统治阶级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有的沦为阶下囚、死的凄凉,有的早已是傀儡、政权更是名存实亡,也有的和平演变、最终得以善终。

不过,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如南宋这般,在面临亡国时,自皇帝以至十万军民集体自杀,无一人投降,上演了人类史上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最为壮烈的反抗。如此悲壮的亡国,不禁让人对这个朝代充满无限的追思和感慨。

在人们印象之中,提到宋朝,似乎总是积弱的印象,为何这十万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还是让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吧!

(一)

公元1273年, 在刘整、吕文焕等降将的大力配合下,历时六年的襄阳之战宣告结束。攻下襄阳后,元朝针对下一步的战略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文官认为应该休养生息,暂缓攻宋,而立功心切的武将们则认为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进击。眼见两方意见相左,元世祖忽必烈也犹豫不决,不过历史这时候在这里开了个吊诡的玩笑,他最终通过占卜的方式做出了立刻攻宋的决策。

忽必烈任命中书左丞、同知枢密院事伯颜为主帅,节制所有南下大军。伯颜曾经追随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西征,后来作为入朝的使者来到大都。他素有文才、为人严谨,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此番忽必烈任命其为主帅,以北宋时期攻取江南的名将曹彬来勉励他。(此时的忽必烈俨然以中国之主自居,他告诫伯颜在南征的过程中,注意约束军纪、节制杀戮,也充分说明在攻宋的过程中,元朝是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一起下手,而不是满足以前的武力夺取和短期占领。)

在南征大军中,刘整、吕文焕等这些汉人降将赫然在列,一方面他们最为熟悉宋军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他们来招降其他的汉人将领。最后结果证明,这些汉人降将的表现格外的卖力,南宋基本上是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图)忽必烈,政治家、军事家

同时,忽必烈下令两淮、四川的元军发动对宋军的攻击,用以策应伯颜大军的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南宋文武大臣纷纷建言献策,不过权臣贾似道却刚愎自用、一概置之不理,同时罢免了京湖安抚制置使汪立信的官职,转而任用自己的亲信。到了如此地步,宋廷不想着调集军队、加强防御,却还在进行内耗,让人哭笑不得。

伯颜大军抵达新城(今湖北潜江)后,吕文焕策马来到城下,准备招降城上守军,尚未开口,忽然城上箭如雨下,幸亏随从拼死相救,吕文焕才捡了一条性命。伯颜大怒,下令攻城,守军在都统边居谊的指挥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城内三千守军全部阵亡。为了震慑宋军,元军在伯颜的命令下,再一次实施屠城,城内百姓无一幸免。

(二)

在残酷的“屠城令”的威慑下,沿途州、县望风而降,元军顺利抵达鄂州。沿江制置副使夏贵将万艘战船分别布置在附近的重要关隘,不过他中了元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丢失了沙芜口(今湖北黄陂西北)。元军自此进入了长江下游,并守住汉江口,控制了长江下游,数十万陆军部队在水军的护送下渡过了长江。

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南宋的鄂州、江州(今江西九江)、安庆(今安徽安庆)等军事重镇全部丢失。伯颜大军抵达安庆后,此时担任行淮西枢密院事的刘整认为南宋东路空虚,请命率军直取临安。

这等灭国的头功怎能让于他人,伯颜拒绝了他的建议,让他依然留守两淮牵制宋军,策应主力大军向前推进。这位大汉奸看到自己提出的方略,却为他人做嫁衣,不由得愤恨不已,不久后便郁郁而终。他的死讯传到南宋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眼见元军一路势如破竹,宋廷大受震动,群臣建议权臣贾似道亲自率军出战,此人虽然专横跋扈,但确实有一些将才,以前曾经率军打退过蒙哥汗的大军入侵。贾似道对吕文焕依然不死心,他任命吕文德的儿子和女婿为官,企图让吕文焕回心转意,可惜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两人转眼就投降了元军。


(图)伯颜,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没办法,贾似道硬着头皮率领十三万大军、数千艘战船前去迎战元军,遭受挫折的夏贵也收拢剩余水军来汇合。不过却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遭到了元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本就士气不振的宋军立刻自乱阵脚,被元军杀得大败。

战败而归的贾似道威望大减,宋廷掀起了猛烈的倒贾运动,众怒难犯,太皇太后谢氏下令将其革职。贾似道在被押解回临安的途中,为押送官郑虎臣所杀。一代权臣死在了亡国的前夕,对他来说,是一种幸运。对大厦将倾、本就人才凋零的南宋来说,却无疑是雪上加霜。

形势危急,为了加强临安外围的防御,宋廷向各地发出勤王诏书,有三支军队积极响应:一路是驻守郢州的张世杰,他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二是江西提刑文天祥(大名鼎鼎、千古流芳的文丞相),他被任命为江西安抚副使兼知赣州;三是湖南提刑李芾,被任命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

此时的元军已经占领建康(今南京),另一路元军在阿里海牙的率领下,攻破了江陵府,向湖南进军。数月后,李芾驻守的潭州城也被攻下。李芾自杀殉国。城中百姓多坚贞不屈,誓死不做元军的俘虏。尤为让人赞叹的是,数百名岳麓书院的书生在城破前一刻依然在朗诵诗书。

元军攻进城后,这些文弱的书生提起武器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最终全部阵亡。饱读圣贤书的他们在生死存亡的那一刻,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了最为强大的信念和悍不畏死的勇气,虽然历经千载,但是他们的碧血依然化作一股洪流,推动着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向前。

(三)

在潭州军民的激励下,张世杰率军一度收复了平江、安吉、常州等地,附近原先投降的州县又纷纷归顺南宋。不过好景不长,在不久后的镇江焦山之战中,他所率领的水军再度遭到元军的重大打击。常州等地旋即又为元军占领,城中数千宋军将士尽数阵亡。(“钓鱼城之战”的英雄王坚的儿子王安节也在此中)

(图)宋恭帝赵显,南宋第七位皇帝

很快,元军的先锋部队抵达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氏心灰意冷,已经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勇气。她拒绝了文天祥、张世杰的浮海避敌的提议,命令宰相陈宜中前去元军大营谈判,谁知道这位宰相大人出城之后,竟然毫不负责任的逃走。宋廷又任命文天祥为资政殿学士、右丞相兼枢密使接过谈判的重任。谁知得势不饶人的伯颜立刻扣押了文天祥。

万般无奈之下,公元1275年,二月,太皇太后谢道清、宋恭帝赵显奉传国玉玺、率百官投降。不过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着宗室益王、广王等避入闽地,张世杰随后率军与其汇合,继续举起抗元的大旗。

当元军拿着太皇太后谢氏的诏令去招降驻守扬州的两淮制度置使李庭芝时,这位名将在城楼上回答道:“我奉诏守城,从没有听说过有诏谕让人投降的”。此后,又对其进行多次招降,都被李庭芝严词拒绝;不久,驻守淮南西路的夏贵也投降了元朝。

为了将剩余的南宋兵力聚拢一处,身在闽地的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官职将李庭芝召回。知道朝廷社稷依然存续,李庭芝大受鼓舞,他命令部将朱焕留守扬州,自己与部将姜才率军七千余人应召入闽地福州。谁曾料想,他刚离开不久,朱焕便投降了元朝,并且出卖了李庭芝的行踪。

李庭芝所部在泰州附近被元军重重围困,最终自杀不成,为元军所擒。见到昔日上级后,朱焕不但毫无愧色,甚至谄媚的向元军将领阿术说道:“扬州自从用兵以来,尸横遍野,着都是由于李庭芝与姜才等人不识时务抵抗朝廷大军所造成的,恳请立即将他们处死!”阿术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下令将李庭芝等人杀害。(扬州城内纪念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一直保存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后来因为马路扩建,被拆除,期待着这座祭祀英烈的祠堂重建)

在文天祥(从元营中逃回)、陆秀夫(为李庭芝举荐入朝,临安朝廷投降后,跟随二王奔赴福州)、张世杰、陈宜中(逃走的那位,不过没有投降,辗转之后从温州又来到了福州)等人的建议下,益王赵昰即位,是为宋端宗,让还在坚持反元的各路兵马有了共同的旗帜。

(四)

(图)伯颜取临安之战形势图

不久,朝廷内斗的老毛病又犯了,和陈宜中政见不合的文天祥被排挤出外,他组织军队在江西、广东等地与元军展开交锋,后终因寡不敌众,为元军所俘。元将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驻守崖州的张世杰,文天祥大义凛然道:“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怎么还能做出让别人叛离父母的事情?”不久,他更愤而写下了诗歌《过零丁洋》,这首诗的结尾两句正是千古传唱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为其忠烈所感,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大都。

到达大都后,这位铮铮铁骨的文丞相更是多次拒绝了忽必烈的招降,最终慷慨赴死,行刑前,他问了下哪边是南方,然后从容面南跪拜。临终时留下了“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忠义到了尽头,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从今以后,我可以问心无愧了!”每次读完,潸然泪下,在那个礼乐崩坏、大厦将倾的时代,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变节,但是他们却也早被历史扫进了故纸堆中。唯有文丞相这样的伟丈夫才能历经沧桑,终将不朽。壮哉!文丞相!

公元1278年,各路抵抗的南宋军队走向了末路,春天,重庆城内粮食耗尽,部将赵安劝告主将张珏开城投降,被其断然拒绝。对前途绝望的赵安等人趁夜接应元军入城,张珏率军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渐渐地,元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内,眼见大势已去的张珏自杀未遂,被部将护送出城突围,后为元将铁木儿抓获。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张珏自杀殉国。当时还被关在狱中的文天祥得知后,作《悼制置使张珏》诗云:“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竟何如?”

三月,历经数十年屹立不倒、让大汗蒙哥饮恨的合州城也被元军占领,当然,元军依然没有攻下,是守将王立得到元军保全百姓的誓言后方才开城投降。自此四川全境尽数落入元军之手。

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赵昺为帝,迁徙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六月,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两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南宋残部。十一月,张弘范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今属广东),占领广州。

(图)宋端宗赵昰[shì],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

公元1279年,正月,张弘范、李恒率军在崖山汇合,张弘范命人突击崖山岛上的西山泉,切断了宋军的淡水供应。失去淡水源的宋军很快陷入了困境,坚持战斗二十余日后,淡水全部耗尽,士兵们只得饮用海水,随即呕吐不止,体力逐渐不支。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宋军依然多次拒绝了元军的劝降,继续顽强抵抗。

又过数日,觉得时机成熟的张弘范下达了总攻的命令,宋军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逐渐败下阵来。枢密使张世杰收拢全部精锐士卒,全力突围,并派小船接应小皇帝意图一起突围。眼见大势已去的丞相陆秀夫为了避免重蹈临安朝廷投降受辱的覆辙,拒绝了他的提议。

万般无奈之下,张世杰只得忍着热泪狠心离去。目送张世杰突围后,恢复镇定的陆秀夫仗剑逼迫自己的妻儿投海自杀,然后来到小皇帝的面前道:“国事难为,陛下当与国同休,德佑皇帝(投降的宋恭帝)的耻辱,咱们不能再重复!”

努力说完这番话后,陆秀夫慢慢的低下自己的头,不让泪水夺眶而出,当他抬起头上,却见这位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平静的说道:“丞相,谢谢大家不离不弃,大宋江山延续三百二十载,现在该轮到朕这个大宋天子尽忠了。”说完,这个瘦弱的小男孩扑进了陆秀夫的怀抱,痛哭不已。

(图)陆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湿润的海风迎面而来,元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陆秀夫抱起小皇帝,回望着身后数千里的锦绣江山,别了,大宋!说完,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已经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中。

皇帝和宰相投海自尽,流亡了三年的最后十余万大宋臣民终于陷入了绝望,但是,没有一个人投降,他们互相望着彼此,眼神中只有平静和坚定。所有人做出了最出乎意料的选择:投海殉国。

元军看到不可思议的这一幕,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还沉浸在掠夺战利品的无尽的盼望中,转眼间,这些人全部跳入了大海。数日后,海面上浮起了十余万具的尸体。

如此亡国,亘古未有,如此悲壮,催人泪下。

南宋也彻底的宣告灭亡,但是这种精神和气节不会消亡。仅仅八十九年后,另一位汉人英雄朱元璋掀起了“重开日月大明天”的波澜壮阔,将蒙古人彻底逐出汉地,收复了汉家万里锦绣河山。

正所谓“炎黄儿女可曾忆,汝有铮铮铁骨、烈血祖先!不可学,童贯贪功,妄自开边;不可学,秦桧阻战,苟且偷安;望银练长河,将星无数,皆化作霄汉灿烂。闪耀是岳飞孟珙,催来者,一往无前!”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天野苍茫

他素有文才、为人严谨,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此番忽必烈任命其为主帅,以北宋时期攻取江南的名将曹彬来勉励他。(此时的忽必烈俨然以中国之主自居,他告诫伯颜在南征的过程中,注意约束军纪、节制杀戮,也充分说明在攻宋的过程中,元朝是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一起下手,而不是满足以前的武力夺取和短期占领。)
在南征大军中,刘整、吕文焕等这些汉人降将赫然在列,一方面他们最为熟悉宋军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他们来招降其他的汉人将领。最后结果证明,这些汉人降将的表现格外的卖力,南宋基本上是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
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继承大宋皇位,为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临安府(浙江杭州)。 金国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而南宋也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 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小学生写的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 文天祥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生平概况
纪念祠馆
重点诗词文天祥墓
文天祥遗迹 人物简介
生平概况
纪念祠馆
重点诗词 文天祥墓
文天祥遗迹

南宋历史人物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编辑本段]生平概况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佑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咸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罢斥。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七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后入清流境过国母岽作《吊惠利夫人》诗: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冬十月,文天祥转移到汀州,莲城等地,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汀关,文天祥欲据莲城拒敌,汀州守将黄去疾闻帝驾下海,拥郡兵有异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转到龙岩。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大将二人后.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转战至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奉老母再入莲城,请命益兵再举,后转战至循州。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写《过零丁洋》廿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惨败后,陆秀夫背着八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杀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气万古流芳。
文天祥的一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广为传颂!
[编辑本段]纪念祠馆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吉安县新县城当缅山,取名“缅怀”。1984年动工,1991年底竣工开馆。总建筑面积1398平方米。正气堂坐北朝南,临门九十九级台阶,周围松柏四季常青。正气堂为序厅,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庄严威武。四壁嵌八幅大型壁画,描绘文天祥生平佳绩。序厅设有一全馆整体模型盘,指导游人参观瞻仰。四个展厅,分东西厅,西厢房为书画珍藏厅及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览厅,四周亭廓环抱,馆内有中心花园。文天祥生平事迹共分六个部分展出:1、少年立志,尽忠报国;2、宦海沉浮,忧国忧民;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4、万里羁囚,慷慨悲歌;5、咏心写史,一代诗豪;6、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展出的展品现共有307件。其中雕塑4件;书画作品103件;拓片7件;照片、图表155件;文献、文物38件。另设有文天祥研究文献档案室一处,珍藏研究资料及名流书画墨宝。文天祥纪念馆1992年1月9日正式开馆,年均接待参观者5.5万人。以文天祥纪念馆为主体的文山公园也正在筹建中。
温州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原名宋丞相文信国公祠,位于今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东首,是崇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纪念性建筑。
[编辑本段]重点诗词
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遗文: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词:
《酹江月》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酹江月》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
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
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沁园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链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念奴娇》
琮琤何处,响空蒙、却似鸣榔声沸。望里平江横雪岭,驾断虹梁渔市。
若有神驱,如遵帝遣,瞬息层峦峙。南阳龙奋,滹沱凝合犹此。
遥想苏武穷边,霜鸿夜渡,蒿目吟寒视。铁骑衔枚还疾走,瑟瑟风摇旗帜。
月白沙明,云凝地裂,四野悲笳至。羁魂牢落,我身今在何世。
《念奴娇》
同云笼覆,遍郊原、一望苍茫无际。是处青山皆改色,姑射琼台初启。
渔艇迷烟,樵柯失径,妆点风霜厉。子猷短棹,三高祠畔堪系。
江城梦幻罗浮,蝺步豪吟,东郭先生履。欲伴袁安营土室,高卧六花堆里。
此是冰天,谁言水国,千古孤臣涕。芦苇首白,浑疑缟素刘季。
《满江红》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
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满江红》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两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满江红》
酹酒天山,今方许、征鞍少歇。凭铁◇、千磨百炼,丈夫功烈。
整顿乾坤非异事,云开万里歌明月。笑向来、和议总蛙鸣,何关切。
铙吹动,袍生雪。军威壮,笳声灭。念祖宗养士,忍教残缺。
洛鼎无亏谁敢问,幕南薄薄膻腥血。快三朝、慈孝格天心,安陵阙。
《齐天乐》
南楼月转银河曙,玉箫又吹梅早。鹦鹉沙晴,葡萄水暖,一缕燕香清袅。
瑶池春透。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晓。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玉关人正未老。唤矶头黄鹤,岸巾谈笑。剑拂淮清,槊横楚黛,雨洗一川烟草。
印黄似斗。看半砚蔷薇,满鞍杨柳。沙路归来,金貂蝉翼小。
《齐天乐》
夜来早得东风信,潇湘一川新绿,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浅千花如束。
银蝉乍浴。正沙雁将还,海鳌初矗。云拥旌旗,笑声人在画阑曲。
星虹瑶树缥缈,佩环鸣碧落,端笼华屋。露耿铜,冰翻铁马,帘幕光摇金粟。
迟迟倚竹。更为把瑶尊,满斟醽醁。回首宫莲,夜深归院烛。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南剑州督第六十四》
剑外春天远,江阁邻石面。
幕府盛才贤,意气今谁见。

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位于江西吉安县富田乡骛湖大坑之原。走进墓园,心里为之一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迈过石拱桥,登上石级神道。神道为47米长,寓意为文天祥走过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两旁,翁仲、石兽肃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从山下仰望墓茔,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谓独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茔,呈圆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狭长直立的石台阶,整个造型,如一柄利剑,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这一切似乎向人们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的性格。
吉安 文天祥雕塑
[编辑本段]文天祥遗迹
一、江西吉安市文天祥故里、文天祥墓
文天祥 正气堂
二、文天祥屯兵遗迹--广东河源
河源 文天祥
三、文天祥开都督府聚兵抗元遗迹--福建南平“文山城墙”
查文天祥的资料,从有爱国精神入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查文天祥的资料,从有爱国精神入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啊啊啊不要钱
文章标题: 如果你生在宋末的江南,此时元军即将攻入临安,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748.html

[如果你生在宋末的江南,此时元军即将攻入临安,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