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
大概,列出大事件欧洲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09年 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73-71年 希腊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 法兰克王国建立
九世纪早期 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
九世纪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四世纪 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 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 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 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十八世纪 罪恶的奴隶贸易达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3-1775 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机作为纺纱机的动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国君主政体
1792年9月 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政权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 法国热月反革命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十九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宣传空想社会主义
1818年5月5日 卡儿。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
1831和1834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 法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47-1852年 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1849年 欧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国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战争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国际成立
1866年 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1867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9年 第一国际巴塞儿大会,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开始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国际宣布解散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逝世
1889年 第二国际建立
1892年 俄法签定军事协定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形成
1905年 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7年 英法俄协约最后形成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 十月革命胜利
1918-1920年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8年11月 德国11月革命爆发
1919年1月 德国柏林起义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会
1921年 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1922年10月 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诺会议
1929年-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1月 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 法国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定
1941年6月22日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1月-12月 苏英美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6日 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英美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编辑本段]概论
继希腊后,古罗马帝国建立,成为了一个统治半个欧洲的大帝国,意大利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与中国文明互相辉映。3世纪后,罗马帝国逐渐衰弱,北欧的日尔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兴起,直至476年灭了罗马帝国,西欧进入中世纪,但帝国的东半部(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发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灭。 中世纪时期,许多王国相继而立,实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查理曼大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但到后期,它只剩下一个名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天主教教会握有极大力量,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被中国击败的匈奴、突厥则在此时期进入欧洲。 从15世纪开始,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亚洲,荷兰也在随后的贸易中雄霸一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盛,也由于缺乏进一步发展,反而使英国先一步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得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海军。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发生文化的大量精进,被称为文艺复兴,这也引发了宗教革命,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教会的管辖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国常因教派不同而引发政争,甚至有许多的宗教战争。在西欧的政教纷扰之际,东方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及随后的几位沙皇领导下逐渐强盛。 17世纪末,英国政治上发生了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即影响了欧洲大陆,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北美十三州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独立建国,欧陆上的法国则发生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称帝;德国、意大利则在19世纪完成统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外界的不断探索及进化论的提出,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摇篮,撂夺全世界的资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极度扩张终于导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了很大的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各国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中国、日本与美国之外,欧洲还是主要的战场。其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缔约国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直到1990年左右,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战后冷战的产生与影响以及给人的启示
观点明确即给分,不能三言两语带过,此类删冷战是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底色,对中国的内部事务和外交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冷战史研究向来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分析了大量新解密的档案,详细地揭开了这段历史秘密
新近出版的《国际冷战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了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根据大量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冷战是如何开始的这个问题的论文。其一家之说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冷战史提供了参考。
一是国际体系和与之相关的大国间均势问题的发展变化
德国问题在战后国际体系的形成、变化过程中,以及在冷战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占领了大片领土,其中包括苏联欧洲部分的大部分领土,德国法西斯的统治对于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俄国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大量描述记载,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处在德国占领之下的俄国社会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有2700万人死亡,1800万人受伤。苏联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遭受了巨大伤害,同时也就产生了严重的防范与报复心理。在荷兰和法国,人们的想法和苏联人的想法大同小异。从新解密的俄国档案中,我们找到了大量关于斯大林担忧德国复兴,再次对苏联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证据。俄国档案中,保存着斯大林与外国记者、外国来访领导人的连篇累牍的谈话。这些谈话的中心,就是斯大林担忧德国在战后很快便会复兴,重新构成对苏联的威胁。例如,在一次谈话中,斯大林曾表示:
1871年,德国进攻了法国。40年后,在1914年,德国人又卷土重来,再次发起进攻。上次大战结束以后,德国再一次重新聚集起力量,到1939年又发动了战争。德国人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复兴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话,在十五年里,我们又将面临与德国的战争。
这只是斯大林诸多类似谈话中的一段。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斯大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提到这个问题。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德国力量再起的问题。战后初期,乔治·凯南是在美国外交政策制定圈子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于德国问题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论述:
在我的心目中,(对于美国的)惟一的和真正的威胁是,德国人的技术上的能力将会与俄国人的资源上的潜力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在德国问题上,无论美国或苏联都对两种可能性心存担忧:一个是独立的德国力量的再次崛起,另一个是德国力量有可能被融合到自己对手的一方去。所以,美国和苏联都企图以自己的方式来整合德国力量、处理德国问题。苏联把美国、英国、法国的影响从苏联在德国的占领区排除了出去;英国、法国和美国也把苏联的影响从自己在德国的占领区中排挤了出去。每一方都试图控制德国复兴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方都对于德国力量的重新崛起有着强烈的恐惧。我们还要注意到,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它既要扶持德国的力量,用以抗衡苏联;又要安抚西欧盟国对德国复兴所可能产生的不安全感。美国在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同时便曾向法国保证,德国的复兴不会在欧洲形成新的战争策源地。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日本的复兴也有着相似的恐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立即独占日本,并阻止其他战胜国染指这一地区。华盛顿始终存在着一个忧虑,如果美国不能很好地控制日本,其力量就有可能融入到苏联集团中去。从新近解密的俄国文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斯大林对于日本的复兴颇为忧虑。例如,在关于1945年8月斯大林同宋子文谈判的档案记录中,便可以看到,斯大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了日本复兴及其对东亚及苏联安全可能造成冲击的问题。
二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两年间,大国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似乎并不突出。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受到战时同盟关系的巨大影响。但在随后的几年中,意识形态的分歧迅速增大。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当时生活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欧国家)的人民,有着一种社会正处于全面崩溃的危机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想弄清楚的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他们想要创造出一种更适合于自己的生活道路,以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当时,在人们面前有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资本主义,一是共产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美国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劳伊曾到欧洲去调查当地的情况。他在回国后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整个中欧存在着一种经济、社会和政治全面崩溃与解体的情形,这种危机所达到的程度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同样的报告在当时可谓汗牛充栋,所反映的则都是在欧洲和亚洲所出现的可怕的社会崩溃的前兆。
美国决策者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自我拯救的道路。在国会的一份证言中,当时担任助理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提出:“人们遭受的苦难是如此沉重,他们是如此深信,只有由政府采取某些行动才能减轻他们的苦难。”艾奇逊的证言中隐含着一种担心,那就是,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将寄希望于政府来缓解自己的苦难。当时的美国政府和美国决策者有一种感觉,他们所担心的是,一旦某些国家的对内政策依照这种“准共产主义”的认识确定了方向,对外政策中“亲共产主义”的基调也就形成了。他们更担心,一旦国家决心解决社会问题,由国家来主导经济发展,便将导致这些国家被吸引到苏联的轨道上去。如果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并采用的是苏联式的指令型计划经济模式,接下去美国就会发现权力分配的天平向着有利于苏联的一边倾斜了。
斯大林相信时间和历史是站在他一边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存在缺陷的,将不可避免地会不断走向衰弱。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则将不断走向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战胜了法西斯主义,这在斯大林看来就证明了这一点。斯大林觉得,通向社会主义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的道路与途径,根本用不着在西欧国家发动革命。因为他相信,这些道路的终点都将是社会主义。只有在东欧,斯大林才利用军事上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苏联而言,东欧是与苏联的安全利益有着紧密联系的地区。当美国开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时,斯大林认为这是一种威胁,但他仍然相信时间是在苏联这一边的。所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苏两国都加强了他们所控制区域内的意识形态的竞争。苏联在东欧采取行动,而美国则对被占领的日本采取行动。双方的行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恐惧和不信任。更重要的是,国家内部的意识形态变化加深了国际范围内的冷战。在经过了十五年的经济萧条、战争之后,这种意识形态竞争显得格外突出。
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导致对利益分配的看法分歧,是冷战产生的原因。冷战表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式对立。欧美者,资本主义已经近百年,经过工业,产业革命,底子厚,根基深。而苏联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共产主义,没有基础,看似强大,就实施冷战,结果把国家拖垮了。而后期,苏联领导人又天真地寄托资本主义能够挽救它,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从欧美与前苏联的冷战,以及最近的反华事件可以看出,无论你对待资本主义是什么态度,他们对待共产主义只有一点,扼杀!所以绝不能对西方国家报有一点的幻想,要时刻准备好与这些人作斗争,不可以心慈手软,要挺胸抬头,通过经济压力迫使其屈服!
试述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原因和历史作用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 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一、欧盟加速打造一体化 (一)欧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国家为消除战争威胁,实现彼此融合,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主权国家联合体。近年来,欧盟加快了一体化联合步伐,有望使欧洲面貌发生更加重大的变化。 首先,它将成为一个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和富有发达、以欧盟价值观扩展为全欧价值观的欧洲。欧盟经过历史上的四次扩大,现有15国的人口为3.75亿,国内生产总值7.88万亿美元,几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5.4%。欧盟第五次扩大已驶入快车道,将有中东欧和地中海地区10个国家加入欧盟。伴随着这些国家与欧盟实现一体化,一个人口将超过5亿,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万亿美元,以欧盟化演变为“欧洲化”,以欧盟游戏规则为基准、面积遍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欧洲”已经雏形初现在世界面前。 其次,是一个实现货币经济一体化的欧洲。欧洲联合首先以经济区域化合作为龙头,通过国家间相互合作,从煤钢联营、关税同盟到共同农业政策,从欧洲货币体系到统一大市场和单一货币“欧元”,建立起来的经济安全共同体。欧元的诞生和流通,极大地促进欧盟在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进程,增强欧盟的实力和地位。欧盟的经济实力紧逼头号强国美国,以2001年为例,欧、美经济增长率各为1.7%和1.2%,欧盟10年来首次超过美国;欧盟国内生产总值7.88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近25.4%,美国10.14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2.7%;欧、美失业率分别为7.6%和5.8%,通胀率为1.8%和1.2%;欧、美外贸总额相当,分别为17865亿美元和19114亿美元;欧盟对外投资3605亿美元,美国1278亿美元;欧盟引资3227亿美元,美国1308亿美元;2000年以欧元计价的债券发行量占国际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超过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由3年前的18%上升到24%;在国际外汇储备的比重则由2年前的12%增至16%。 第三,是一个正在走向政治联合和“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洲。政治联合可谓欧洲一体化的第三级火箭,即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的最后一级,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伟大梦想。“为了有效地捍卫未来的多极世界,欧盟为此应成为在传统经济政策、货币和社会政策之外的总政治联盟,强制性地制定欧盟共同的对外政策、安全和防务政策”。[1]为改变欧盟“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1997年欧盟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决定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1999年5月《阿约》正式生效,索拉纳出任首位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自此,世界上越来越多地听到欧盟“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第四,一个逐步实现独立联合防务和安全的欧洲。1999年6月,科隆首脑会议通过《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的声明》,决定将西欧联盟并入欧盟。随后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到2003年欧盟将建成一支5万至6万人的快反部队。目前已完成了与西欧联盟的合并,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以及军事参谋部相继成立并正式运转。欧洲公众对独立防务的认可度不断上升。据法《国防》杂志在“9·11”后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1%的欧洲人支持在没有美国的援助下,欧洲独自使用自己的防务力量;84%的人认为有必要建立欧洲共同防务政策,比2000年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德国(+13)、英(+10)。[2] (二)欧盟一体化所提供的“十足底气”提升了欧盟的心气,欧盟要以“欧洲理念”治理全球。 欧盟结合自身半个世纪成长壮大的经历,摸索出处理国际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政策,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主要内容是: 1.对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实行全面、综合和多角度的治理,在多边体系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法律手段应对非安全因素,强调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合作,与各地区、组织和洲际之间建立对话和合作机制; 2.以“民主”、多边思维的方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多边主义应是国际政治的重要目标,承认其他国家的合法利益,承认世界是多元的,多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和不同文明共存,反对单边主义主宰世界; 3.扩大安全观的内涵和范畴,并将其纳入对和平、援助、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综合治理。“欧盟要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事务参与者是要重视发展处理危机的非军事手段,国际社会应通过外交、经济援助及和平进程来同时消除爆发冲突的根本原因。”[3]安全问题应包括民主、人权、法治国家、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倡导和推行个人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EFSP)是推行“欧洲理念”的运作机构,而欧洲安全与防务认同(ESDI)、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则成为该机构的武装臂膀,从而加强了欧盟在预防冲突和军事干预方面的能力; 4.人权问题置于最优先考虑的位置,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和“人道主义干预”。强调加强人权、民主、良政、经济合作、促进贸易、援助发展和预防冲突等综合治理手段来消除形成“失败国家”的温床。主张援助用于消除贫困、扶持教育和卫生事业,改善受援助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权状况、支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迎接欧盟面临的三大挑战,即“让公民尤其是年青人接近欧洲,在扩大的欧洲中改革欧洲政治生活空间以及在一个新的、多极世界中把欧盟变成稳定因素和样板”[4],欧盟正在进行艰难的改革,以提高欧盟的决策能力、办事效率和适应扩大,实现欧盟确立的在“世界新秩序中扮演一流角色,一个强国在国际上所扮演的稳定器和成为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定向标”[5]的战略目标。 二、“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大碰撞” 近年来,尤其是“9·11”后的一年中,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欧美矛盾与龃龉不断,裂痕扩大,欧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美国政策的批评者。具体而言,欧美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欧美之间产生“反美主义”和“反欧洲主义”思潮。今年5月在德国,120多名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参加了“反美主义”的研讨会,在华盛顿也曾召开有20多人参加的“反欧洲主义”的主题晚宴。美国新世纪计划组织负责人施米特认为:“欧盟永远是美国的眼中钉,如果我们决定赞同与欧盟的组合,那将是场灾难”。[6]学者罗伯特·卡根更明确指出:“现在是停止说欧洲人和美国人具有共同的世界观的时候了。在极其重要的力量一力量的功效、力量的道德性和力量的期待问题上,美国人同欧洲人的看法大相径庭”。[7]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当前,有帝国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对美国战略产生的民族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比二战结束以来任何时候都大”[8],欧洲改革中心高级研究员埃弗茨表示,“我们不应该再说欧洲和美国具有类似的世界观”。[9] (二)国际机构及国际法律上的歧见。据美国能源和环境协会与核政策律师委员会今年3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对美国履行的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等8个主要国际条约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称,美国正在越来越严重地违反和破坏主要国际安全条约,美国“不仅拒绝加入新建立的国际法律机制,而且未能履行已经批准的条约中规定的义务”。[10]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拒不执行《京都议定书》,反对联合国关于成立永久性国际刑事法庭等作法,引起欧盟极大的不满,指责美国蔑视国际法,破坏了安理会的信誉。 (三)外交政策的迥异。在巴以冲突上,欧盟认为,美偏袒以色列,无意全面解决巴以冲突,欧盟强烈谴责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领土,反对美国提出的更换阿拉法特的主张。布什抛出“邪恶轴心”论后,欧盟国家一方面明确表示不能赞同,认为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简单化的说法”,另一方面着力改善与伊朗、伊拉克、朝鲜的关系,加强与三国在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对于美国借用反恐旗帜试图军事打击伊拉克,欧盟国家领导人表示,除非联合国授权,否则欧盟国家不会同意美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就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在此问题也与美国拉开距离,外交大臣斯特劳表示:“伊拉克同意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将会改变伦敦的立场”。[11] (四)经贸领域的磨擦。欧美在经贸领域的“贸易战”由来已久,今年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向农场主大幅增加补贴的新农业法又引起欧盟强烈不满和反应。欧盟提出报复清单并决定向美国商品加征100%惩罚性关税,指责美国的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五)反恐问题上见解不同。欧盟要用“欧洲理念”应对各种非安全因素,希望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解决问题,与美国的“非友即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形成天壤之别。欧盟反复强调三原则:要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反恐联盟;美国的军事打击应找准目标,避免伤害无辜;严格区分恐怖主义与宗教。但按照布什的逻辑,仅靠防守赢不了反恐战争,获得安全的惟一途径便是采取行动。 (六)安全战略理念不同。欧洲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搞“越顶外交”,跨越欧洲,把战略重心向东转移,“9·11”后欧洲和北约更面临“边缘化”。欧洲人担心,“如果欧洲不能成功地做到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并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那么它有可能被美国的新世纪战略挤到世界政治的边缘”。[12]在北约问题上,欧洲认为北约是一个实行集体防御的危机处理组织,欧盟单凭现有的军事力量,无法保卫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欧洲仍需要北约。但美国则把北约视为可以利用的政治工具。欧盟认为美鼓励北约无限“东扩”,将失去原有的“集体自卫”性质。 “欧洲理念”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大碰撞”引起欧美各方的思考和担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在《2001—2002年度战略评估报告》中指出,磨擦可能会阻碍欧美之间旨在建立团结一致、相辅相成的新的安全关系的努力,而建立这种新的安全关系又是“9·11”之后的局势所需要的。[13]约瑟夫·奈说:“伴随美国单边主义产生的冲突很可能导致欧美关系逐渐疏远,疏远的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欧洲人将时常图谋阻挠美国的政治目的,而且美国将失去促进民主和人权的最佳搭档”。[14]“华盛顿应当关注其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路线会在主要盟国当中激起的反感。毕竟,最宝贵的是影响力,而不是权力”。[15] 欧美矛盾的症结在于欧美对世界及治理世界的理性认识上的不同,在于“单”(单边和单极)与“多”(多边和多极)、“霸气”与“民主”上的分歧。欧盟认为世界是多元、多样性的,治理的方式应当是民主、法理和合作,而美要用单边主义来谋求建立美独家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 三、欧盟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 欧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全球战略,给自己在世界中的明确定位是,“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盟要在世界新格局中起到独特和制衡作用。 关于独特作用。欧盟的发展模式及其“欧洲理念”中的综合治理、民主和多边思维迎合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愿望与要求。这对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建立起到“方向标”作用,欧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增加。 半个世纪以来,欧洲国家间得以化敌为友,相互融合,在于欧洲成功地实现从经济合作为源头的全方位一体化。通过国家间相互合作,建立起安全共同体。欧盟自身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在民主化、机制化下寻求安全及安全合作的过程。出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欧盟不得不在强调安全的同时突出“综合”和“多边”治理。欧盟认为,欧洲与亚洲、非洲结合部自东、向东南、南部存在一条“动荡弧”,自己深受民族、宗教、部族矛盾与冲突及恐怖活动的困扰。在军事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维护安全,欧盟把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援助、民主与法制、人权等“综合”因素,以及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机制、多边思维、国际及区域组织合作、国际法及多边协定等“多边”因素纳入治理理念。 欧盟发展的成功经验产生“引力”和“扩散”作用,一方面欧盟以国家间合作、对话、民主与机制化形成世界最发达和稳定的区域合作组织,其发展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国家要求加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仿效欧盟组成地区合作组织,另一方面欧盟也把其成功经验融入对外关系,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机制化。近年来,欧盟通过与世界各地区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和加大对热点问题介入,在国际舞台的各个领域,在世界各个角落,从联合国到多边合作机制,从《京都议定书》到国际刑事法庭,从阿富汗到中东地区,从地中海到拉丁美洲,从巴尔干到朝鲜半岛,都能看到一个十分抢眼和积极活跃的欧洲。“由于坚持努力,欧盟虽没有成为主要的‘超极大国’,但却已是世界平衡的第一因素。”[16] 关于制衡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的霸主地位不断膨胀的同时,欧盟已不再是惟美是从的小伙计,欧盟实力和地位的上升给大国关系带来新的互动,形成合力,对美国的霸权和单边主义构成制约。 1.大国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善,惟独欧美矛盾在不断扩大。欧盟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冲到前台,发挥着“牵头”批评美国的作用。是当今世界上敢于对美国说“不”的一支“超级力量”。美欧是伙伴加盟友关系,在涉及总体战略目标的原则问题上基本一致,拥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联系。也正如此,欧洲才可以向美挑战,借美国题而发挥,显示欧盟的“一流角色”和“稳定器”作用。但双方均保持“斗而不破”、“吵后弥补”的局面。因而对美欧的一致面和矛盾面要给以实事求是的估量。 2.欧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得到加强。欧盟的“欧洲理念”与中、俄主张“多极化”、“多样性”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欧、中、俄虽也存在分歧,但在反对“一超”和“单极世界”的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致的。欧中、欧俄、中俄加强了政治协商和对话。根据《中欧政治对话协议》,今年正式启动了中欧政治对话机制。对于俄罗斯,随着“9·11”后俄美关系的改善,欧抢先承诺给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俄营造“统一的经济空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合作。中俄关系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取得长足发展。作为亚欧大陆的三支重要力量,欧中、欧俄、中俄加强政治和战略合作与对话,欧中俄三方加强对话甚至建立某种合作机制,将有利于亚欧合作的深入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多极化有着重大意义。 3.欧美俄形成互动关系有利于牵制美国。由于美、俄围绕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恢复了友好关系,所以“美、欧、俄的三角合作可能会取得实质性的重大进展。”[17]“作为一支更为有力的外交政策力量,有了在整个欧洲的特殊优势,欧盟将发现能够更加容易地与美和俄罗斯结成可操作的联盟。事实上,一个成熟的欧、美、俄三角可以成为制约美国政策的重要手段。”〔18〕 欧盟加快走向一体化,是与多极化进程的方向相一致的。在欧盟主张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多边性中,其潜台词中也含有多极化的意图。在《莱肯首脑会议宣言》中,欧盟再次提出“多极世界”的概念,称:“在一个新的、多极世界中把欧盟变成稳定因素和样板”。[19]欧盟作为一个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的主权国家联合体,目前在共同外交和防务上尚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部分限制了一体化作为“一极”的发挥。但随着欧盟改革的不断深化,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体化推动多极化的作用将日益显现。
一、进程:不少专家和学者将区域一体化分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五个层次。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跨越了自由贸易区阶段,于1968年7月1日实现了关税同盟,于1993年基本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于1999年1月1日欧元顺利启动,首先在11个成员国实现了货币联盟,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经济货币联盟的阶段,并在为实现政治联盟积极创造条件。
二、原因: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当时,为了限制联邦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一些西欧国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也附和进来,他们同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起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该条约中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三、西欧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作用:以共同体为主体的西欧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欧洲来说,共同体一体化深化了西欧各国式族利益的共同性及相互依赖性、相互渗透性,改变了西欧国家间的国际关系,使它们放弃了敌对关系而选择了伙伴关系,政治协商取代了武力争夺,从而维护了欧洲的和平局面,推动了世界和平的发展。 经济方面:经济一体化使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欧共体作为一个整体逐渐成为同美苏相抗衡的重要一极,有利于世界要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推动世界格局的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西欧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文章标题: 如果从18世纪开始,西欧中欧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那么一战二战和冷战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