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16 22: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苏轼有一首诗叫《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4年,苏轼被贬到惠州。惠州属于岭南地区,这里自然风物与北方大不相同,所以苏轼说惠州的罗浮山下四个季节都是春天,草木常年丰茂,各种水果次第成熟,让人品尝不暇。
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荔枝味美,但是苏轼真的要一天吃上三百颗吗?据说荔枝性热,民间有“一颗荔枝三把火”的说法,三百颗荔枝岂不是要吃出病来?
其实这里的“三百颗”是个虚数,并非实指,表达的只是苏轼对于荔枝的喜爱,对于岭南风物的喜爱,更进一步是表达了对于岭南生活的接受和喜欢。这种喜欢并非如同我们现在出门旅游对异地的自然风光的喜爱,里面包含着苏轼自己的人生经历。
因为政见立场不同,也因为私愤嫉妒的缘故,才华横溢的苏轼被人陷害,身陷囹圄,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件事发生在1079年,他因此差点丢了性命,最终被贬黄州。而这只是个开始,此后,惠州、儋州等,他被当权派一直贬到了海南岛。
对于自己的经历,他曾写诗“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知识渊博的苏轼性格达观,从来不曾失去对于生活的兴趣。
总结: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是在心情最落寞的时候,他也能去喝酒、看花、品尝各种食物,尽最大可能为当地实施善政。他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每到一处,总能坦诚地喜欢上这个地方。
在惠州,他就发现此地风土食物都很好,官吏百姓相处融洽,这让他产生了终老惠州的想法。
然而一个地方自然风景再好,土产风物再丰富也并非是让苏轼想要“长作岭南人”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诚心诚意为百姓做好事,让他感觉到自己融入了此地的人群,融入了此地的生活,由此凝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两句豪爽开朗的诗句。
这不只是表面上对于荔枝的喜爱,它还蕴含着身经磨难的苏轼对于惠州这块土地以及此地人民的热爱。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作品《惠州一绝》。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所作的,是一首赞美荔枝美味可口的诗歌。惠州地处岭南地区,而荔枝是惠州的特产之一,苏轼将荔枝赞誉为惠州的顶级美食之一,故而得名。
荔枝好吃,苏轼胸怀更是坦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诗的意思很浅显,就是说每天可以吃上300颗美味的荔枝,不介意长期在岭南生活。表面上看苏轼是在写荔枝的美味可口,在写自己身处岭南是何等的幸运,实际上这两句诗更多的是体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和坦荡胸怀。
苏轼当时被贬惠州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晚年遭遇官场挫折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喜事,但是苏轼却依旧能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么乐观豁达的诗句,可见其心境。如果换作其他人在晚年遭遇这种挫折,势必是会忧愁伤感的,苏轼的这种心境非一般人能比。
当然这两句诗除了反映苏轼的心态,也确实写出了荔枝的美味。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或许有夸张之处,但也绝不是胡乱吹捧荔枝的美味。现在人喜爱荔枝的不在少数,而古代荔枝其实更加珍贵。古代没有保鲜和速运,而荔枝又很容易腐坏,所以南方的荔枝运到北方很难有新鲜的。
古代喜欢吃荔枝的名人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杨玉环了。实际上清代的皇帝对荔枝也是很青睐的,据载乾隆年间偶有一小批新鲜的荔枝送到宫中,乾隆皇帝都是每人一两颗分发给自己的母亲和妃后们,可见荔枝在古代确实是比较珍贵的水果,尤其是在古代的北方地区。
所以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倒也是古人喜爱荔枝的一种真实写照。
苏轼是真的可以每天吃荔枝300多颗的,因为他曾经写过一首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就是借此诗来抒发自己对荔枝的喜爱。
苏轼并没有是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这只是用了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苏轼对岭南风土人情的一个喜爱。这其中的典故就是苏轼在被贬之后非常喜欢岭南的风土人情,但是也想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情绪。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山东临沂,想要品尝当地名吃。地方官员把当地的一种肉粥献给皇上,乾隆爷顿觉美味可口,感觉从没喝过如此好喝的肉粥。便随口问:“这是啥?”
地方官员一时紧张,把“啥”听成了“糁”( sá),连忙点头称:“这是sá,这是sá。”也正是因为这样一场误会,这种肉粥便就被命名为了“糁”。
不只是当权者在方言沟通上出了差错,古代擅长咬文嚼字的文人墨客同样难逃其中。苏东坡有一首诗,叫做《惠州一绝》,是他被贬岭南(今广东)时所作的诗,诗的内容如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这句话据说是误传,因为荔枝性热,吃多了容易上火,因此在当地的说法是“一啖荔枝三把火”,意思是吃一口荔枝就好像三把火围绕着你,形容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
当时苏东坡来到岭南,品尝了荔枝,甚觉美味。但是由于语言不通,他听见当地百姓用粤语说“一啖荔枝三把火”,就以为是“日啖荔枝三百颗”。
这两句话的粤语读音极为相似,苏东坡把这句话听错了,误以为这句话是夸赞荔枝味美,要多吃。后来还将其写入诗中,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