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英国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始终保持中立,坐视德国统一并成为欧陆霸主是否是英国的失策

时间: 2022-07-15 13:01: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英国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始终保持中立,坐视德国统一并成为欧陆霸主是否是英国的失策

德意志统一的具体情况及统一前分裂的国家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两个国家。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代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德意志是第一个战胜罗马帝国的民族。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近代历史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德国)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这个由阿道夫·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号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9000多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成功统一了多个德意志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由这个时间开始,所有德意志邦国都能被统一称为“德国”。对于这位“铁血宰相”是否拥有统一德意志的宏大计划,还是只是纯粹扩张普鲁士的领土,长久以来有很多争论。

拿破仑其中一项成就是将拥有超过1,000个邦国的神圣罗马帝国改组成39个更简化的邦国,这些邦国组成了德意志邦联和后来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的基础。

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能够将这39个邦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数个关键原因。多年前泛日耳曼主义的兴起已经开始了德意志的统一运动,最初与自由主义相关。1848年革命 — 欧洲面临经济萧条的一段时间 — 中止了德意志邦联尝试统一的计划。这更清楚显示了奥地利帝国并不适合成为推动统一德意志的代表。

1860年代早期,普鲁士国王与议会的冲突引发了一次宪法危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希望自己能够解决这次宪法危机,并击败外来势力,令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内的领导势力,最终成为一个保守、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国家。

建立这个统一国家的泛日耳曼主义,迅速地摆脱1848年革命时的自由和民主特征,趋向俾斯麦提出,权力主义的“现实政治”。俾斯麦能够统一德意志主要靠三次军事胜利:普丹战争(1864年)、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71年)。虽然这几个德意志的敌人向德国人宣战,但仍令他们觉得需要成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

德意志帝国包含25个邦国,当中三个是自由汉萨城市。这是“小德意志”方案的实现,排除了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方案。

俾斯麦本人1866年制订了北德意志邦联宪法,1871年经少许修改后成为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拥有了民主的特色:特别是帝国议会,对比于普鲁士议会,帝国议会的议员都是直接和在同等男性普选权下产生的。可是,法案仍需要联邦议会中来自各邦的代表审议通过,而联邦议会中普鲁士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宪法的背后,普鲁士在这两个议会里仍然有绝对的影响,靠的是赋予给皇帝的执政权力,和皇帝指派的联邦总理 — 奥托·冯·俾斯麦。俾斯麦只对皇帝负责,在皇帝的授权下为他服务。总理正式上是一个一人内阁,处理所有国事; 实际上,国务卿只是非官方的文件大臣。除了1872–1873年及1892–1894年,其余时间帝国的总理同时亦是普鲁士的首相。帝国议会拥有通过、修订或否决议案的能力,但不能制定法律,制定法律是总理的职务。这部宪法的一个问题是这是设计让某几种人掌握首相与国王的职务。宪法未有考虑到一个强势国王与一个傀儡首相的情况。

其它的邦国都可维持本身的政府,但是较小邦国的军队则改由普鲁士控制,而较大邦国如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王国等的军队则跟从普鲁士编制,在战争时期会交由帝国政府指挥。虽然国内权力主义受到重视,但是政府仍然准许政党的发展。

构成帝国的邦国

 

德意志帝国成员国,普鲁士为蓝色 

德意志帝国内普鲁士各省分 

德意志殖民帝国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

 

     前普鲁士殖民地

 

     1529–56年的“小威尼斯”邦国 首都 

王国 (Königreiche) 

 普鲁士王国 (Preußen) 柏林 

 巴伐利亚王国 (Bayern) 慕尼黑 

 萨克森王国 (Sachsen) 德累斯顿 

 符腾堡王国 斯图加特 

大公国 (Großherzogtümer) 

 巴登大公国 卡尔斯鲁厄 

 黑森大公国 (Hessen / Hessen-Darmstadt) 达姆施塔特 

 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 什未林 

 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大公国 纽斯特里茨 

 奥尔登堡大公国 奥尔登堡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 (Sachsen-Weimar-Eisenach) 魏玛 

公国 (Herzogtümer) 

 安哈尔特公国 德绍 

 不伦瑞克公国 (Braunschweig) 不伦瑞克 

 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 (Sachsen-Altenburg) 阿尔滕堡 

 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 (Sachsen-Coburg und Gotha) 科堡 

 萨克森-迈宁根公国 (Sachsen-Meiningen) 迈宁根 

亲王国 (Fürstentümer) 

 利泊亲王国 代特莫尔德 

 罗伊斯-施莱茨-格拉亲王国 格拉 

 罗伊斯-格瑞茨亲王国 格瑞茨 

 绍姆堡-利泊亲王国 布卡堡 

 施瓦茨堡-鲁道尔斯塔特亲王国 鲁道尔斯塔特 

 施瓦茨堡-桑德豪森亲王国 桑德豪森 

 华迪克-皮亚蒙特亲王国 亚路臣 

自由汉萨城市 (Freie Hansestädte) 

 不莱梅 

 汉堡 

 吕贝克 

帝国直辖领 (Reichsland) 

 阿尔萨斯-洛林 (Elsaß-Lothringen)

德意志的统一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前经过反法联盟联手打败拿破仑之后的维也纳会议,提出了正统原则,德意志恢复了被拿破仑占领的很多小邦国,其中普鲁士喝奥地利是最强大的两个。在普鲁士国王和宰相俾斯麦的策划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其中1864年,普奥联手发动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普鲁士策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1870年,普鲁士发动了普法战争。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这是最有意思的,自己国家成立在别的国家宣布,但也是普鲁士故意这么做的,要洗刷当年拿破仑的耻辱)同年4月,颁布了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
但德国的君主立宪是不彻底的,是跟英国的君主立宪有很大差距的。确切说,德国应该是立宪君主制。其差别在于,德国的议会根本不对国王产生什么限制,德意志皇帝和首相仍是国家的大权掌握者

0分啊,打这么多字,够你意思了。。。
首先是德意志关税同盟,后来普鲁士雄起,击败奥地利,获得南德意志,最后普法战争,德皇加冕,完成统一
统一前有1786国,主要为: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黑森,波西米亚,汉堡,汉诺威,美因茨等
要是泛德意志地区的话,还有整个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包括瑞士和北意大利的部分地区
其实百度有答案,只是关键字输入问题,像你这个问题,要在百度搜“条顿人”然后就有了。。。

德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查理曼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他死后,其帝国先分裂为三个部份,然后逐渐合并为二:西边的法兰克王国成为法国,东边的王国成为德国。查理曼死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一直到第十世纪时仍然挂在查理曼的家族身上。在919年,撒克逊公爵亨利在众多候选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德国国王,其子奥图并且在962年时成为皇帝。

第1次世界大战后 `西欧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如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第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第四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
一战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所用的新武器
新式的重机枪,远程重炮,飞机,坦克。毒气,另外还有潜水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明(技术,武器)是怎么延长战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俾斯麦为完成德意志统一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是哪三次呢?

请给我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俾斯麦与李鸿章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第一次王朝战争.对丹麦的战争

发生于1864年。当时,丹麦王国在其本土之外还占领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其中,荷尔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尔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联;而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居民除了日尔曼人外,还有大量的丹麦人,因此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丹麦国王一直企图把这二个公国并入本国版图。1863年颁布的丹麦新宪法规定把两国归入丹麦领土。此举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对,俾斯麦乘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他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因为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奥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拢俄、法、意,使他们在对奥战争时不予干预。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达对奥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此后,奥军无力再战,只得请法国调停。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不仅吞并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而且还占领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鲁士占有全德领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战争.普法战争

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已经具有统一国家的性质,它有统一的议会,普鲁士控制着其军政和外交大权。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美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得)。这4个邦国力图保持独立,因而靠拢法国,抵制普鲁士。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早在调停普奥战争时,法国就提出,普鲁士的势力不能超越美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7月13日,法驻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霍亨索伦族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辞拒绝,并将事情经过电告俾斯麦,俾斯麦乘机窜改电文,以此激怒法国。电文公布后,法国于7月19日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辐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长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欧洲一个紧张源,有助于德国民族的统一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是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在统一过程中,原来在德意志地区占有首席地位的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范围,国力大大削弱开始走下坡路,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实力被削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下降,目标由原先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变为与德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同时与德国结成世仇,直到二战结束才化开。而相应地德国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则是导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发。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和普鲁士成为了战略同盟,而统一后的德国为了进一步发展竭力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拥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发生矛盾,德国开始向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起挑战,最终导致了一次大战的爆发。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俾斯麦与李鸿章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第一次: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合打败丹麦;1864
第二次:普鲁士打败奥地利;1866
第三次:普鲁士打败法国。1870
至此,普鲁士统一德国。
1864普丹战争http://baike.baidu.com/view/260981.htm
1866普奥战争http://baike.baidu.com/view/31859.htm
1870普法战争http://baike.baidu.com/view/67404.html?wtp=tt
如果你有中学历史书,书上在讲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部分有介绍!铁血宰相超帅!

为什么说正是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才让人类两次陷入战争的灾难?

德国没有统一之前,以英俄法普奥为代表欧洲大国,基本处在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之下,相安无事,天下太平。虽然此间发生了希腊独立、土埃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等不和谐的音符,但冲突主要集中在欧洲的边缘区域并未影响欧洲大陆均衡的主旋律,未发生整个欧洲范围的全面战争。

然而,德意志经历了普丹、普奥、普法三次王朝战争,在1871年正式统一之后,得到了大面积的土地和较多人口,还拿到了十分重要的法国的钢铁产地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时抢抓契机,搭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工业得以跃进式发展,在20世纪初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而且在一战之前,英法俄三国机器制造业产值的总和还不及德国一国。

德国实力快速提升,使原有的欧洲大陆均势再难平衡。整个欧洲大陆谁也不敢小觑德国,并对德国投去了警惕的目光。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为确保安全,德国政府走了一条秘密结盟的道路,可是,德奥意的结盟也不一定就能保证德国的绝对安全,反而逼得法俄结盟,以求自保。而德国狂热的世界政策以及疯狂地扩建海军直接挑战了英国。结果最终导致德国不得不同时面对英法俄老牌传统强国。

其实,德意志统一后,面临的最现实的威胁或者是危险,就是法国的复仇,1875年的法德险些爆发战争、1889年法德关系危机,这都是法国复仇的信号。德国当时的策略是,建立德奥俄三皇同盟来协调三国分歧,努力解决俄奥在巴尔干半岛的争端,因为当时的英国并不想参与欧洲大陆事务。

咋一看这个体系不错,但这当中的俄国和奥地利的矛盾由来已久,而俄德之间因为1877年俄土战争后德国在柏林会议公开联合英奥迫使俄国交回在战争中获得的土地而矛盾加剧。当时参加柏林会议的俄国宰相哥尔恰科夫不无感慨地说,柏林会议是德国指挥的一场“反俄大合唱”,所以会后俄国退出了三皇同盟。

这样,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德奥同盟成了德国不二之选,而意大利的最终加入,使这一同盟体系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如此德国仍担心法俄走到一起,于是在1887年德国与俄国签署了《再保险条约》,想以此确保法国进攻德国时俄国保持中立。同时德国还积极推动奥、意与英国签订《地中海协定》,这样可以间接与英国达成了联合。

这是俾斯麦主导德国时为防范来自法国的危险而精心编织的复杂结盟体系,它至少在19世纪末保证了德国的安全。到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逼近俾斯麦辞职后,德国一改原来的外交政策而奉行了新的外交路线,那就是放弃与俄国的妥协,转而全力加强对英国的关系。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在1893年法俄两国结成了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而试图与英国走近并未有实质性进展,因为孤悬海外的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并不愿意参乎到三国同盟当中。这样,欧洲就逐渐形成了德奥意集团和法俄集团两大对立阵营,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时,德国一直推行它的世界政策,从想称霸欧洲到想争夺世界霸权,这样一来矛头直指头号强国英国,致使德英矛盾加剧。德国强烈要求按国家实力在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它的扩张行为,包括了抢占胶州湾以及组织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和修建巴格达铁路,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渗透到中国的山东半岛和富饶的中东地区,其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昭然若揭,英国强烈不满。

加上英德谈判几次都没有成功,以及德国疯狂扩建海军,最终让英国别无选择,只有加入到反对德国的阵营中。我们如果站在英国的立场上看,德国抢占殖民地和在巴格达修建铁路尚可容忍的话,那么疯狂扩建海军就超越了英国的底线,触碰了英国传统海上霸主的核心利益。可悲的是一战爆发德国人竟然惊讶英国人与法俄站在了一起,而还没有认识到这都是自己作的。

德国的惊讶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为在德国统一之前,英法、英俄、法俄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英法两国联手与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群殴了俄国,把俄国打得很惨,不得不放弃在黑海享有的权益。而英国在拿破仑战争前后数次的撺掇反法同盟并在维也纳会议后坚决主张约束和削弱法国。而且法俄两国在19世纪前后的瓜分世界殖民地浪潮中也一直是英国的老冤家。

而这正表现出德国在外交上的稚嫩。事实是德国的统一和崛起,让上述的那些矛盾都成为了次要矛盾,而英德矛盾和德奥意集团与法俄集团的对抗成为了主要矛盾。在20世纪初英法俄都捐弃前嫌,通过签订协定,相互间达成默契,转而协力对付德国。至此,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与德奥意同盟国集团的对峙形成,只等着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而随着反对《凡尔赛和约》情绪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搅和到了一起,希特勒的顺势上台,人类又一次陷入了灭顶之灾难。

所以说,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并没给德国带来什么荣光与和平,相反是埋下了战争与苦难的种子,给德意志这个民族乃至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奉均势为圭臬的英国,为啥没有干涉普法战争和德国的统一呢?

作为岛国的英国最关心欧洲大陆势力的平衡,最担心欧洲大陆出现强主,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英国一直奉行离岸平衡和光荣孤立的政策,把均势奉为圭臬,因此成为反法同盟的主要撺掇者,最终实现欧陆均势。但是,英国在德国统一问题却失了手。

普法战争时,英国选择了坐壁上观,但是让英国没有预料到的是,法国败得那么快,普鲁士赢那么轻松。英国还没有反应过来,普法战争就以普鲁士胜利而告结束。也没预料到的是普鲁士会乘胜建立了德国,更令英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德国崛起后,先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把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拽下了马。

那么,英国当时为什么没有干涉普法战争,阻止德国统一呢?

对于英国来说,普鲁士打赢普法战争绝对是意外事件。问题就出在了对形势的判断上。当时英国以为普鲁士根本不是法国的对手。换言之,就是高看了法国而看低了普鲁士。

其实,拿破仑之后的法国一直有点好高骛远,做事喊得响,但问题是与其实力并不匹配,到了拿破仑三世也一样是借伯父拿破仑的余威在那里鼓大泡。貌似强大其实是外强中干。但也不能说法国一无是处,毕竟与英国一起在克里米亚打败了沙俄,又联合撒丁王国将奥地利赶出意大利地区,推动意大利统一,还在世界上抢占那么多殖民地,依然保持着欧洲大陆霸主模样。

而在普法战争之前,整个德意志的人口达到了4100万,而法国却已经不到4000万,事实上,法国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普鲁士一国,还有除奥地利之外的整个德意志的军队。这样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军队的人数上被对手超过,要知道路在易十四时代法国面对的可是全欧洲。

在经济上,法国一直不那么景气,英国早就通过工业革命把法国落下,到了19世纪的中期,普鲁士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建立关税同盟,使德意志地区的经济也超过了法国。其实在战前,法国的经济与整个德意志地区并无优势可言。

然而,英国却被法国的“虚胖”遮住了双眼,对普鲁士及整个德意志的崛起视而不见,造成了误判。战争一爆发,英国还在琢磨怎样应对战争胜利后过度膨胀的法国,甚至曾一度想过联合普鲁士共同对付法国。

可是,战争结束得太快了,仅仅7个星期,普法战争就完事了。这在欧洲是极其罕见的。要知道欧洲打一场战争都是要以年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的,而这一次法国在七个星期就投降了。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拿破仑三世兵败被俘之时,英国、奥地利和沙俄还在猜测普鲁士到底能在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对阵中能够坚持多久!

事实上,拿破仑三世对自己的失败和威廉一世、俾斯麦对赢得战争的胜利都没有心理准备,然而,失败和胜利就这样势不可挡的来了。

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太过轻敌了,根本没把普鲁士视为一个重量级的对手。所以,在法王决定进攻普鲁士时,曾狂妄地说率领他的士兵到柏林游览一圈。其轻敌狂妄可见一斑。在战前,法国根本没把普鲁士放在眼里,也没有把德意志地区看成是统一的,还指望拉拢的德意志的邦国对付普鲁士,还想重演他伯父拿破仑解放南德意志的那一幕。

在法国人看来,普法战争就是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但实际上拿破仑三世面对的不仅仅是实力不如法国的普鲁士,而是整个德意志地区和空前高涨的德意志民族意识,拿破仑三世已经不能向他伯父拿破仑那样拉拢南德意志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法战争就是德法战争。

而自大狂妄的拿破仑三世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不仅御驾亲征还轻敌冒进,致使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军被以逸待劳人数占优的德意志联军消灭,而在法国再次动员准备再战之时,拿破仑三世已经挺不住投降了。

就这样,普鲁士在谁也没有想到、谁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赢了普法战争,使欧洲列强们还没有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结束了战争。所以,不光是法国误判,英国及其它列强都出现了误判,都以为普鲁士不是法国的对手,结果普鲁士把普法战争打得干净利落,守株待兔,以逸待劳,迅速结束战争。

就算英国想要干涉,当时法国政府倒台,国内一片混乱,仅靠英国的陆军也难以做到,加上仅七个星期战争就结束了,给英国反应的时间太短,招不到雇佣兵的英国陆军根本与德意志的几个军团对抗。所以,奉均势为圭臬的英国只能眼看着德意志的统一崛起。

现在看来,不管怎么说在普鲁士崛起、统一德国的问题上都是把均势奉为圭臬英国的最大败笔。因为毕竟是德国崛起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最终把英国这个世界霸主打回了原形,成为世界上的二流国家和美国的跟屁虫。

文章标题: 英国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始终保持中立,坐视德国统一并成为欧陆霸主是否是英国的失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298.html

[英国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始终保持中立,坐视德国统一并成为欧陆霸主是否是英国的失策]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