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用朋友圈「谣言体」写科普辟谣文章,会是什么画风

时间: 2022-07-14 14:01: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如果用朋友圈「谣言体」写科普辟谣文章,会是什么画风

如何识别朋友圈伪科学

  “致癌!有毒!!身亡!!!”“转疯了!震惊了!!99%的人都该看!!!”网民对微信朋友圈里的这类文章标题一定不会陌生,动动手指将其转发,却可能在不经意间盲信和传播了伪科学。

  近日,由微信官方辟谣中心发布的《2021上半年八大谣言》备受关注,“蒸锅水易致癌”“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转基因有毒”等被广泛转发的“健康帖”都被证实为谣言。微信朋友圈为何成谣言“重灾区”?如何戳破朋友圈里的伪科学?

  制造恐惧是谣言惯用伎俩

  总结起来看,谣言往往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死亡焦虑主题。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21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2.用数字来夸大断言。谣言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中山大学去年的一项统计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一(27%)的谣言都有使用“100%”、“第一”等数字,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无权威出处,只是为了用数据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效果。

  3.假装权威。许多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肿瘤专家等,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激素催生技术、抗生素、硫化促进剂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4.配图营造“眼见为实”。统计显示,这些谣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带3.56张图片,由于受众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这些图片往往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5.抓住受众恐惧诉求。“毁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关词会被经常使用,再辅以偷梁换柱的图片支撑,随意捏造的数据,耸人听闻的说法多引发读者恐慌,人们往往会采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不敢轻易忽略或否定这样的消息。

  上半年朋友圈八大健康谣言

  日前,微信辟谣中心等发布的上半年朋友圈八大谣言,包含“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各种食物相克”、“自制水果酵素瘦身美容”、“‘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果核煮水根治糖尿病”和“转基因有毒”。微信方面表示,用户可能也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亲朋好友分享的各种生活健康小常识。但这些“常识”可不都是那么靠谱。以上谣言已经列入微信辟谣中心。

  谣言1

  蒸锅水易致癌

  【流言】反复用来蒸馒头等的剩锅水,重金属和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而硝酸盐受热分解成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严重。

  【真相】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性,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才致癌,而转化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不是沸水就能生成。另外,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硝酸盐含量很低,反复加热也不会凭空生成硝酸盐,对人体无害。

  谣言2

  大蒜鉴定地沟油

  【流言】检测是否是地沟油的最简单方法: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如果蒜变红色,就是用了地沟油。另外冷冻也可方便检出地沟油。

  【真相】这都是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没有黄曲霉毒素遇大蒜会变色的科学依据,另外即使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合格,也不代表安全,而冷冻的检测方法既可能“冤枉”好油,也可能“放过”坏油。

  谣言3

  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

  【流言】牙膏底部的彩条标识了牙膏成分:绿色表示纯天然;红色表示一半是天然成分,一半是化学成分;黑色表示全部是化学成分,使用黑色条纹的牙膏就是在吸毒。

  【真相】牙膏并不是按天然或者化学成分分类的。牙膏底部的颜色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标记,是为了帮助牙膏皮裁切、图案印刷、电眼质检校对。

  谣言4各种食物相克

  【流言】一些常见的食物,比如柿子和蟹、虾和水果、豆浆和鸡蛋,混在一起吃会相克,轻则导致身体不适,重则使人中毒。

  【真相】营养界主流意见否定“食物相克”的说法。科学家曾对常见的“食物相克”配伍进行验证,结果无一成立。所谓“相克”,多是因为不洁饮食以及极少数的特殊过敏反应所致,一般公众在生活中无需顾忌。

  谣言5自制酵素瘦身美容

  【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自制水果酵素就能做到。

  【真相】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

  谣言6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

  【流言】现在很多肉丸价格明显低于原料肉的价格,根本没有肉,都是淀粉加一些胶类物质和香精调制而成的。

  【真相】商家及企业,必须诚实地标识配料成分,绝不可没有肉却假称有肉。不过,肉丸有没有肉与是否安全没关系,没有肉的仿生肉丸多是用大豆蛋白加淀粉混合挤压而成,比较适合需要控制体重、预防三高的人群。

  谣言7果核煮水根治糖尿病

  【流言】糖尿病被灭了,准备木瓜子、荔枝核、元肉骨若干,煎服两大碗,中午、晚上各服一碗,连服20副,大多数病人血糖值恢复正常。

  【真相】关于荔枝核“降糖活性”的研究尚处于动物药理的初步阶段,并不足以证明它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况且在实验中用的粉碎萃取等操作和家里简单的煮水也有很大差别。糖尿病患者如果轻信偏方并中断正规治疗,可能加剧病情进展。

  谣言8转基因有毒

  【流言】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

  【真相】“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委员会未经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认可,该组织的合法性、权威性存在争议,且除了宣布转基因有毒以外,没有公布过其他任何信息,可信度极低。而流言中提到的其他的转基因危害也很早就被证实是谣言。

朋友圈十大谣言

1、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

谣言内容:“10月1日起,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银行就是失散儿童守护人。只要孩子进了银行,即便暂时与家长失去联系,孩子也不会被拐卖或出现意外。真要都接力起来能帮助多少走丢的孩子......”

真相:全国银行系统近期并未发布此类通知,银行网点也没有能力提供相关服务,上述信息为谣言。在儿童走失之后,最可靠的力量就是警方。教孩子记熟亲人的名字和电话,并学会报警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2、国庆期间日系车通行正常收费

谣言内容:“近日,网上一则关于国庆高速收费的传言也在网络上悄然扩散:国庆期间日系车上高速正常收费,有图有真相。”

真相:经过媒体记者联系交通部门得知:从未有关于日系车和其他车辆区别对待的规定,网上的传言为谣言,当中的图片纯属网友的恶作剧。

3、癌症真正的元凶是塑料

谣言内容:“近日,一张图片被网友热传:图片上是某医院营养科的一则‘重要信息’,上写根据美国医生协会的最新研究,发现癌症的起因是塑料。”

真相:经过媒体调查发现,美国医生协会并不存在,且这样的说法也是无中生有。目前并没有证据能直接证明塑料加热与致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令人信服的联系。

4、蘑菇不能和茄子、小米、大黄米同食

谣言内容:“今年蘑菇丰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会中毒,在水焯蘑菇的时候放大蒜,如果大蒜变色了,就有毒,不可食用。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黄米千万不要同吃,会产生一种毒素,医院治不好,后果很严重。”

真相:经记者向医生求证得知:蘑菇和茄子、小米、大黄米同食中毒缺乏科学依据。经过上网搜索发现:早在2年前就有一样的传言,当时的结果也是查无此事。

5、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中毒而死

谣言内容:“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虽然很好吃,但是千万不要和酸奶,海鲜,酒一起吃!而且不要空腹吃!

今天刚刚发生一件真事: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请大家转告给更多人知道,以免悲剧再次发生。”

真相:医学专家表示:从未听说过“柿子+酸奶”会中毒的说法,也未遇到这种案例,不要过分担忧,但柿子确实不宜多吃。

6、无核葡萄系避孕药培育

谣言内容:“一段手机拍摄视频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视频中一位疑似‘果农’身份的中年男子称,无核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的,孩子吃了会绝育。这一骇人说法让人们恐慌不已。对无核葡萄望而却步。”

真相: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辟谣,相关农学医学专家也作了专业解释:无核葡萄系避孕药所培育纯属谣言,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植物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7、喝凉白开水等于慢性自杀

谣言内容:“最近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某养生节目现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基础学院副院长贺娟讲了‘喝凉白开等于慢性自杀’,现场大妈表示震惊,鼓掌叫好。”

真相:该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至今科学家并未发现凉白开对人体有威胁的证据。在保证水的卫生的前提下,喝凉水即便对胃有刺激,抑或引起气管收缩,但很快可以恢复,肠胃敏感的人要注意,身体健康的人不必担心。

8、NASA要增加第13星座蛇夫座

谣言内容:“最近,网上大量消息传开,说NASA刚刚在Cosmopolitan英国版上出版了新的星座图,各大媒体纷纷紧跟报道,声称NASA发布了新星座图,增加了第13个星座,并且调整了其他星座的日期。”

真相: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方表示:讨论的是天文学,而不是占星学。这些消息均为谣言,而且不应该将天文学和占星算命的星座混为一谈。

9、六小龄童因病去世

谣言内容:“近日,网上热传一则《美猴王——六小龄童,昨天因病去世,送‘猴哥’最后一程》的信息。这条信息称,在83版《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六小龄童(章金莱),9月10日早上八点半病逝于浙江绍兴慈济医院,享年57岁。”

真相:“六小龄童”本人专门发微博进行过辟谣,并表示希望国家网络有关部门能对这类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查到源头进行严肃处理,也希望各位网民朋友不要轻易信谣传谣,在转发之前请先核实清楚。

10、微信“仰慕的人”链接有病毒

谣言内容:“在咱们群里,有一个人是我最仰慕的。人品高,大家喜欢。颜值超高,是我的楷模,我的榜样。这位是谁?请看资料!weixin://dl/profile。就是这个,有报,是病毒!在用户点开时,用户的资料,就有可能被复制了。如果,用户用手机支付过,购物过,微信支付过,相关的密码,也就随之被复制了。”

真相:对此,微信团队已发布声明:此链接是微信和客服网页里,用来协助用户快速进入自己个人页面的快捷链接,除了能直接跳转到用户个人页面外,没有其他作用,网上传播的此链接是病毒、泄露信息等说法不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微信朋友圈九月"十大谣言" 哪些你中招了?

如何应对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

【应对方法】

1、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由于朋友圈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加上朋友圈把关人的缺失,对于谣言传播的管控,基本只能依靠网民自身的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媒介素养,即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论和传输各种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转变为传者的普通网民应做到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网络社会,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在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受众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解析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2、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

面对网络谣言的泛滥,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广播不应袖手旁观,一方面,微信中一部分图片、文字的分享内容来自传统媒体的报道,因此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力求真实、准确,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性进行辟谣,发挥传媒正能量。

3、运营商要加强监督

运营商在盈利的同时也应担负起遏制微信谣言、净化网络空问的责任,通过实时监控、屏蔽关键词等举措,强化“把关人”职责。运营商还可模仿朋友圈广告主推广形式,在朋友圈对传播力度强、影响特别恶劣的谣言进行官方正式辟谣,减轻公众恐慌情绪。

如何应对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其信息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不断加强,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助微信平台向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企图左右网络舆论场;或者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在面对虚假、违法信息时,因缺乏辨别能力而成为不自觉扩散源头,从而引发突发性舆情危机事件。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有害政府形象,危及国家安全。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微信这一新型媒体的舆情监测工作是当下舆情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考验。

面对微信舆论场的冲击,需要政府和企业部门顺势而为,对症下药,积极建立有效的微信舆情监测和管理引导机制。
一、应建立科学的基于微信的舆情监测体系,实现对微信舆情的实时掌握。从技术上讲,对于微信的舆情监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可以从内容上监测,通用应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在监测范围涵盖所有公共账号,以保证扩大监测面,增加监测量;从终端上监测,可以“以点带面”,招募不同职业、年龄、地区的志愿者从线下收集微,构建对全社会的微信热点问题的监测体系。

二、应建立起社会公共讨论的社会结构,使“看不见的舆论”重新看得见。微信纵然使舆论成为看不见的意见,但也正是这种私密性的通道使得其在影响公共事务方面存在局限性,其公共组织和协商的效能因其用户彼此隔离而降低。而在这一点上,微博、博客显然更具公共影响力,更容易形成网络共识。因此,如何将对公共事件的探讨从以微信为代表的私密媒介引导向以微博、博客,甚至主流媒体等公共媒介上,应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在微信流行之前,在中国的网络公共空间中,由网络舆情反馈到政府、政府再做出回应的协商机制正在形成。因此,应该继续完善在互联网上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舆情反馈机制,完善政务微博的功能。同时,要注意避免只是将网络空间作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域”的意识,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干预网络意见发表的做法,避免使群众意见逃离到更加私密的媒介渠道中。

三、应加强主流媒体“批判的武器”的力量,树立媒介公信力,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数字化的形式、精致的内容将是未来传播的主流,传统主流媒体应尽快融入这场媒介革命之中。主流媒体不仅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应尽快融入其中,即使从生存的角度,也应尽快“蜕变”。新兴社交媒体中,无数个“人”自己把关、“互助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商业主义“星、性、腥”的侵蚀。未来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是“碎片化的”,而且是“深度的”,在舆论引导的层面来讲,这实际上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主流媒体提供符合时代精神的真正精品内容。

四、应建立政党及政府官员的形象评估、管理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传播适合新媒介特点的鲜活内容。亲民、平等的领袖及官员形象往往会成为新媒体中青睐的传播对象,这种形象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政党、政府官员形象的评估和管理将成为一个长期任务。

总之,随着用户群越来越庞大,信息传播的特点越发突出,微信作为一个新起的媒介平台在舆情传播上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网络舆情风向标的组成之一。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微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根本是对微信平台信息的预警和监管,防止因放松对微信的警惕而导致深陷微信舆情危机泥潭。
真的有理有据的驳斥谣言是一件比写论文还要烦人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查证资料才可以。即便对于准专业人士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不过如果把目标放在“快速对某篇文章下一个粗糙定论,判定他90%甚至99%的可能是否是谣言”,那还是有捷径可循的。今天总结的捷径有这么几条: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排版和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存疑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是看字体大小:文章字号很大的话,谣言可能性就很高。和各种电话骗局一样,微信谣言的主要目标读者也是老年人群。因此发谣言贴的营销号们有时候会很贴心的把字体放的很大,来方便老年人阅读。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样。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Reference,这样的文章的作者八成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但这样的文章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新闻稿则会引用一些国内专家或者高级媒体的话,这时候要看引用的来源和头衔。如果是中科院院士就加1分,如果是XX省XX市XX县卫生防疫站站长,就算了。而引用媒体则不是一种有效证据,出品过《走近科学》某些媒体的科学权威度也就比菜市场大妈好些。 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些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 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尤其是被引用的大V的主营业务是公知的话,可信度就更低了,毕竟公知只要反政府反社会就会跳出来。就像某个被麦当劳薯条含有毒物质氯化钠的钓鱼文章钓出来的前抑郁症患者一样。这样的人只管发声吓人,可根本不管去核实新闻。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过美剧Newsroom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的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则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结论: 判断一条微信文章是不是谣言,其实并不难,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论让你很害怕,默认他就是谣言。然后去看发帖的微信号是谁;文章中结论是什么专家给的;文章的论证格式是否专业还是花里胡哨。这样可以排除你至少90%以上被谣言欺骗的可能性。
屏蔽加举报

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很全,也很杂;它是一个领域,会存在很多的分支,包括行业、产品、人群等,至于谣言也是其中一项。
微信是现在当下比较受欢迎的互动平台、工具,它支持个人、企业等在线下载与使用;同时还可以进行研发新的版块供用。

互动平台会存在着很多灵活的沟通信息,或是说网络上真实、不真实、盗号或是骗子类的信息存在,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判定是否是谣言:
一、风险提示
在网民转发信息时,或是聊天带出信息时,是否有检测风险提示;如果有不建议点击或是查看,以防盗号软件的出现,盗取财产的同时也会盗取帐号等操作。

二、扇动性
有一些谣言类的信息,在文字或是图片上相对比较具有攻击性或是推动性,会有直接的提示要求点击进入某一个领域的提示或是按钮提示。

三、网络查询
遇到一些陌生朋友发送的信息时,建议到网页上先查询后再确认是否真实。往往如果是真实信息时,互联网上肯定是有收录提示的。

不管是哪一方面非常好的消息提示时,不建议因为一时的兴趣或是爱好,直接在线接收或是点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要把帐号设置相关的密保与相关操作平台的安全保护工具,这样防止黑客类进入。
来源:!!知道日报!!
(本文从《知道日报》中复制而来,这应该不算侵权吧。。)
真的有理有据的驳斥谣言是一件比写论文还要烦人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查证资料才可以。即便对于准专业人士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不过如果把目标放在“快速对某篇文章下一个粗糙定论,判定他90%甚至99%的可能是否是谣言”,那还是有捷径可循的。今天总结的捷径有这么几条: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排版和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存疑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是看字体大小:文章字号很大的话,谣言可能性就很高。和各种电话骗局一样,微信谣言的主要目标读者也是老年人群。因此发谣言贴的营销号们有时候会很贴心的把字体放的很大,来方便老年人阅读。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样。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Reference,这样的文章的作者八成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但这样的文章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新闻稿则会引用一些国内专家或者高级媒体的话,这时候要看引用的来源和头衔。如果是中科院院士就加1分,如果是XX省XX市XX县卫生防疫站站长,就算了。而引用媒体则不是一种有效证据,出品过《走近科学》某些媒体的科学权威度也就比菜市场大妈好些。
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些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
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尤其是被引用的大V的主营业务是公知的话,可信度就更低了,毕竟公知只要反政府反社会就会跳出来。就像某个被麦当劳薯条含有毒物质氯化钠的钓鱼文章钓出来的前抑郁症患者一样。这样的人只管发声吓人,可根本不管去核实新闻。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过美剧Newsroom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的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则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结论:
判断一条微信文章是不是谣言,其实并不难,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论让你很害怕,默认他就是谣言。然后去看发帖的微信号是谁;文章中结论是什么专家给的;文章的论证格式是否专业还是花里胡哨。这样可以排除你至少90%以上被谣言欺骗的可能性。
(作者:羊城网BBS网友“刘志超”,文章略有删改)
文章标题: 如果用朋友圈「谣言体」写科普辟谣文章,会是什么画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183.html

[如果用朋友圈「谣言体」写科普辟谣文章,会是什么画风]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