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从秦汉到宋元,兵器及冶炼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多少

时间: 2022-07-13 12:01: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从秦汉到宋元,兵器及冶炼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多少

秦朝军事力量较汉唐宋元明清如何?

秦朝时期主要以步兵和战车兵为主,尤其是步兵战斗力十分强悍,但机动力量较弱;汉武帝、元代初期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可以实施远程大规模机动作战,但不宜固守城池;八旗兵在清朝初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攻城略地不在话下,一方面是因为清朝初期将领们大都指挥有方,再者八旗发源于东北穷山恶水之地,战斗力较强;但是机动力量较弱。唐朝时期军队装备十分精良,精兵强将云集,这与当时的人文环境有关,即使是在唐朝末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宋朝军队就很一般了,基本上在几百年时间里败多胜少,因为统治阶级历来重文轻武,手握重兵的将领们没有几个好下场。
基本上我国古代一个军队的战力与其统帅的性格息息相关,将强则兵强,将弱则兵弱。
没有可比性,技术水平不一样,西汉骑兵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朝完善了战术,宋元时期开始使用火器,明朝初年最为强大,步兵骑兵的战术发展到了极致,并且组建了专门的火器营,是古代中国最为强大的军队,清朝没有任何发展,火器的使用甚至还不如明朝,那之后就不说了
从作战武器和作战思想来说,秦朝相对后来的肯定是落后.汉朝只在汉武帝时期大力发展骑兵才打败匈奴.元代快速移动的轻骑兵,适合进攻消灭敌方机动部队,但不适宜守城.唐朝军队则在当时是世界一流军事力量,装备训练和战术素养很高.宋代重文清武,战斗力较弱.明清军力一般,到后期弱于世界列强.
五可比性的,秦代早,科技很有限,那时的兵器等等相对较差
没可比性
差多了 汉唐宋元明清毕竟是以后了吗 科学也发展了

宋代以前的冶金技术有哪些

宋代以前的冶金技术有哪些
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在炉内还原条件下冶炼矿石的技术。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相继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标志着中国冶金业的诞生。《左传》等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铸九鼎的记载和这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说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青铜冶铸业有了初步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的兴盛历年出土的商周青铜工具有锄、铲、、锛、斧、凿、钻、刀、削、锯等,青铜武器有戈、矛、钺、戟、剑、镞等,礼乐器有鼎、簋、盘、盂、钟等。青铜工具以超过木石工具的优良性能提高了整个社会生产力,青铜武器则成为维护奴隶制国家的物质力量。为数众多而花纹精细、造型复杂的青铜礼乐器珍品更显示出青铜业发展的精湛工艺,反映了当时社会文明的水平。
商周青铜冶铸作坊和矿山遗址的发掘,反映了青铜冶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距今约36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出土有陶范、化铜炉残壁和铜渣。郑州商代前期都城周围的作坊遗址,仅南关外一处铸铜遗址面积就有1000平方米以上,出土大量陶范、大块炼渣、熔铜炉壁。安阳殷墟在今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都发现有较大规模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残留有1.2 米长的大陶范。湖北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各种熔炉多座,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石范,说明在商代,不仅黄河两岸而且长江两岸青铜冶铸业也有较大发展。洛阳北郊西周青铜冶铸遗址面积达 9万~12万平方米。在试掘的 200平方米中出土了很多铜生产工具、上万块陶范、大量炉壁残块和大块炼渣。山西侯马发掘出东周时晋国铸铜遗址,河南新郑发现有韩国铸铜遗址多处。这些遗址所反映的铸铜业在规模上、技术上、产品上都有新的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铸造出世界罕见的青铜文物。如商代精美的四羊尊、重875 公斤的司母戊青铜鼎及东周曾侯乙墓出土的音调准确的大型成套编钟等。②掌握了先进的古代铸造技术。铸造工艺有范铸法、分铸法、镶铸法、失蜡法等;制范材料有石范、泥范、陶范、铁范;铸造型范结构有单面范、双面范、复合范、叠铸范等。③总结了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和性能、用途关系的规律,即<考工记>所载的“六齐”。④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纯铜-砷铜-青铜”发展历程,至今尚未发现中国有砷铜阶段。
与青铜冶铸一起兴起的是锡、铅的开采与利用。金、银工艺也有相应的发展。东周时青铜表面加工的鎏、贴、错等技术已甚精致,并用金铸造货币。东周时出现鉴别青铜剑质量的相剑术,实际是一种靠肉眼观察鉴定金属质量的金相学。
东周、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起于春秋时期。甘肃灵台、江苏六合、湖南长沙等地区都有春秋时期的小件铁器物出土。早期的铁是以矿石直接还原得到的含碳量很低、性能较软的铁。春秋末期,炼铁炉温提高,得到含碳3.5%以上的生铁,可以在较低温度(1200℃)熔化、铸造,并通过加热退火,消除脆性,得到韧性铸铁器件。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2000年。战国中期,铁在农具、手工工具、兵器上大规模应用,冶铁业中心逐渐形成。山东临淄齐国故都冶铁遗址有四处,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40余万平方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内有冶铁遗址三处,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河北兴隆燕国铸铁遗址出土铁范共48付,87件。铁范的应用提高了铸铁的生产率,促进了产品规范化和批量生产。其他如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都是当时重要的冶铁中心。
秦汉时期,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秦灭六国后,迁冶铁业者赵人卓氏、齐人程郑入蜀,使临邛(今四川邛崃)发展为又一个冶铁业中心。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实行冶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49处,每个铁官下属一至几个作坊。已经发掘的汉代冶铁或铸铁遗址有20多处,多数建在有铁官的地区。这些作坊中,一种以冶铁为主(一般设在矿山附近),另一种以铸铁为主(设在城市郊区),少数是冶铸兼作。南阳瓦房庄遗址是一个大型铸造作坊,面积12万平方米,有熔炉17座。郑州古荥河有一冶铸兼作的作坊遗址,有椭圆形炼炉二座,有效容积40~50平方米,停炉后留下的积铁块重20吨以上,还有各种铸范、风管、炼渣等遗物,反映出冶铁生产的巨大规模。与东周比,秦汉铁器具有品种多、质量好、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铁器遍及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各个方面;材料质量有块炼铁、各种不同硬度的钢和铸铁等;制作工艺采用铸、锻、柔化、渗碳、淬火等技术。尤其是出现了用生铁反复加热锻打和淬火的百炼钢工艺,使钢的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遍及中原的各种秦汉铁器的出土,表明铁农具和手工工具已经普遍取代铜、骨、木、石器。铁器的使用也迅速扩展到广东、广西、云南、新疆、辽宁等边远地区。
秦汉用黄金为货币,金产量有较大增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金业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中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的独特体系和某些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广泛使用的灌钢是一种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优良的重要制钢方法。北齐綦毋怀文造宿铁刀的精湛工艺,特别是淬火热处理技术,使古代钢铁技术体系更为完善。河南渑池出土的近2000件铁器中,有455件六角轴承是具有17种规格的系列产品;1101件V形铧是互换性很好的成套组装犁铧的组成部分。这些产品反映当时使用钢铁器物所达到的普遍程度。
唐宋元时期冶金业的繁荣这一时期冶金业的繁荣可以从采冶地区的扩大、产量的提高、生产品种增加和大型铸件等方面反映出来。《新唐书·食货志》载唐前期有坑冶168处,计银冶58处,铜冶96处,铁山5处,锡山2处,铅山4处。实际民间采铁决不限于五山,零星记载产铁地点不下百余处。宋代冶金业有重大发展。北宋初各路主管矿冶的机构监、冶、场、务有201处,到北宋中期增至 271处。利国监(今江苏徐州东北)是当时最大产铁中心,有36冶,冶各百余人。莱芜监(今山东莱芜东南)有铁冶18所,冶工1800余人。磁州(今河北磁县)亦有冶铁中心,并以产钢出名。宋代已较广泛用煤炼铁,又推广了用胆水从铁中提取铜的技术。铜冶也扩大规模。广东岭水铜场有10万人从事开采。元代较大的冶铁中心有44处。綦阳铁冶有冶户2764户;燕南燕北17处铁冶用工 3万余人。
据官方记载:唐元和初每年采铁207万斤,宋皇佑年间官府每年得铁724万斤,元至元十三年(1276)课铁1600万斤。这些数字虽不能确切反映全国产量,但可说明冶铁量有明显的提高。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多方面促进了冶金业的繁荣。首先,工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铁工具。元代颍州地区就有每年输铁100多万斤,铸农具20万件供应市场的记载。其次,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的需要量猛增,铜、铅、锡等消耗日大,宋代部分地区还行使铁钱。另外,宗教的兴盛,艺术品和建筑装饰的发展也耗用更多的金属。其中一些大型铸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冶铸的新水平。唐武则天时在洛阳铸铜天枢,高105尺,下有铁山围170尺。铸九州鼎,高14尺到18尺,用铜56万多斤。五代时所铸沧州铁狮重10余万斤。宋代在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在正定铸大铜佛高73尺。元代用铁1.6万斤铸铁龟,又铸铜殿长2.7米、阔2.5米。又有一些极为精巧的铸件,如唐代铸造的黄道游仪,北宋铸造的水转浑天仪等。这一时期的金属加工,工艺精湛,嵌镶铜镜技术达到高峰,金银饰品及鎏金器物受到世界赞誉。

秦汉兵器专业化程度有多高?

秦汉时期的兵器生产有严格的生产制度。各生产机构必须严格按照中央下达的兵器生产计划部署具体的生产部门进行分工生产。生产过程中不得擅自改动兵器生产的数量、种类、质量标准等规定,否则会受到重罚。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规定:非岁红(功)及毋(无)命书,敢为它器,工师及垂各呰二甲。即不是本年度应生产的产品又没有朝廷的命书,而擅敢制作其它器物的,工师和垂各罚二甲。((秦律杂抄》另一条文规定:赋岁红(功),未取省而亡之,及弗备,呰其曹长一盾。即收取每年规定的产品,在尚未验收的时候就丢失了,以及不能足数的,罚其曹长一盾。同简《金布律》也强调:工献输官者,皆深以其年计之。

即工匠向官府上交产品时,必须固定按其生产的年份计账,以便对其年度产量等进行考核。不能按生产年份记账的有关史员和工师要受处罚。可见兵器生产制度有法律作保证。

朝廷还通过控制工匠来控制兵器生产及其技术,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告络钱,手工业者要到官府登记财产。王莽时,更明确要求工匠要到官府登记:“工匠医巫卜祝及其它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渴舍,皆各自占所为于其在所之县官的登记,匠的控制,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这种以征税为目却可以使中央政府经常控制和管理工匠,注意他们的职业动向。

秦汉时期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为兵器大规模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器的生产规格逐步统一和规范。我国在东周时期,已有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制度。战国晚期的秦国体现得尤其突出。其精密的规范管理章程责任到人,青铜兵器产品也都具有统一、严整的尺寸与生产质量标准。秦朝被认为是较早实行器物生产标准化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统一等措施。

秦朝器物生产的标准化制度,我们可以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工律》窥得:

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为计,不同程者毋同其出。意思是说,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短和宽度必须一致,以便相互通用。“程”即规格。计账时,不同规格的产品不得列于同一项内出账,应分门别类。由此可知,秦朝对器物生产的规格和对生产出来的不同规格器物的登记保管都有严格的要求。

对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兵器来说更是如此。这一点,我们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部分铜弩机部件和三号坑出土的三十件受也可以得到证明,一号坑出土的铜弩机部件,大小、规格基本一致,可以互换通用;三号坑出土的三十件受,每个柄都可安装,互换性很强。这表明当时兵器生产标准化程度很高。

另外,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的数万枚骨洱上的刻辞,其形式和内容,也反映了西汉时期兵器生产的系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当时兵器生产和其他官府手工业生产一样,是由多系统、多部门进行的,如考工、尚方、各郡国的工官、甚至武库等,分工明细,但无论由谁生产制造兵器,必须绝对合乎规程。对中央负责,并且还要在兵器上刻上能标识生产者和管理机构的刻辞,以示负责。

参考资料

【1】睡虎地秦简

秦汉时期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为兵器大规模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器的生产规格逐步统一和规范。这一点,我们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部分铜弩机部件和三号坑出土的三十件受也可以得到证明,一号坑出土的铜弩机部件,大小、规格基本一致,可以互换通用;三号坑出土的三十件受,每个柄都可安装,互换性很强。这表明当时兵器生产标准化程度很高。
非常高,因为那时候的兵器非常先进,比其他任何朝代的武器都要先进一点。
专业化程度很高,因为秦汉时期人们都开始用青铜器了,用青铜器铸造的武器很坚硬。

秦汉时期的铁器生产和明代的区别?

秦汉时期他们的铁器处在什么水平?明代的呢?rn明代的水平高于秦汉时期高明在上面地方?也就是说他们做了什么改进?
秦汉时期的我国的冶炼技术正处于铁器全面取代青铜器的时代,铁器由战国末以来一直作为农具来制造,鲜有精良的铁制品,但是经过秦汉几百年的发展,铁器的冶炼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东汉时期,一般的士兵也都使用上了铁质的兵器——缳首刀。但是和明代比起来,当时的铁器还有杂质过多,锻打粗糙的特点,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所决定的。唐代,冶铁技术有了一个飞跃,重复的锻打技术,产生了像唐刀(日本刀的直系祖先)这样的精致武器,铁的纯度更高了,到了宋代能产生更高温度的冶铁高炉在中国出现,炉中可以直接熔炼出更纯的铁,钢制品也开始出现。到了明代,夹钢技术的应用,使得兵器更加耐用,更不容易折断和蹦刃。现在传统的铁制品制造技术,基本上都是明代产生和定型的。你可以到生产刀具和铁器的传统工匠铺中了解一下去。
秦汉时期的我国的冶炼技术正处于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的时代,到明朝的时候,铁器到处都是,连普通农民家里的农具都是铁的

古代金属兵器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需要就需要争斗,而这争斗的过程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兵器。在金属兵器未出现之前,人类在早期的部落战争中一直使用的就是石制兵器。

到了奴隶社会早期,才开始出现了金属兵器,而最早出现的金属兵器是青铜兵器。青铜兵器实际上就是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兵器,它具有坚固、耐用和容易成形等优点,与石制兵器相比它更坚硬和锋利。所以青铜兵器一经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最著名的青铜兵器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干将、莫邪、巨阙、纯钧等名剑,直到后世还被人赞不绝口,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青铜技术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从战国后期至秦汉这段时间,中国开始使用铁兵器。在这期间,冶铁技术方面还有过三项杰出的发明:生铁冶铸技术、冶铸中碳钢和钢铁柔化处理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创新与积累,到了汉代后兵器就实现了铁器化。

后来在西汉中晚期,人们学会了可以利用生铁“炒”熟铁或者不同含碳量的炒钢新技术,使得冶铁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价廉质优的钢材,也让金属兵器一下子得到了普及。在这基础上,人们又掌握了百炼钢技术,大大提高了铁器兵器的质量水平。

到了南北朝时期,制钢技术得到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成熟工艺,即“灌钢”法。用灌钢法冶炼的兵器,各部位的坚硬及韧度不同,它能使兵器更加适用于作战。在此时金属兵器基本上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后世的金属兵器也只是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发展罢了。

就像古代把军队统称为“三军”一样,古代人们把使用的兵器统称为“五兵”。这又是那五件兵器呢?这与后世曲艺中经常说的“十八般兵器”有什么区别呢?

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五兵有车兵五兵和步兵五兵之分。车兵就是驾驶马拉战车的士兵,车兵的五件兵器是指戈、殳、戟、夷矛、酋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上面,供战车上面的士兵在作战中使用。而步兵的五件兵器为弓矢、殳、矛、戈、戟,其中殳、矛较长,戈、戟较短,弓矢就是弓箭,是远射兵器。这五件兵器是当时步兵基本编制单位“──伍”的兵器装备。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由这五种兵器构成的梯次配置组合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兵器协同作战的威力,所以古代有“兵不杂则不利”的说法,就是说要各种武器混合编组。

在车兵的“五兵”中,戈、戟、夷矛、酋矛等都好理解,只有殳比较独特,念shu。,是一种手持的长柄勾头器具,最开始用来取物,也作为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了兵器。一般用竹子或木头做成,有棱无刃,主要起到撞击作用,在战车作战时结合战车的速度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五兵”最初是指特定兵器的。战国以后,兵器种类开始增多,“五兵”的含义逐渐变化,开始成为对兵器的统称,有的时候甚至作为军队的统称。

大家所熟悉的“十八般兵器”这样的称呼,其实并非是严谨的古代军事术语,而是来源于曲艺舞台。“十八般兵器”最早出现在元曲中,近代戏曲界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不过不论是“五兵”还是“十八般兵器”,最后泛指的都是多种兵器。

文章标题: 从秦汉到宋元,兵器及冶炼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多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077.html

[从秦汉到宋元,兵器及冶炼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多少]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