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是否只有秦孝公抑商,其它诸侯国不抑?
战国时期秦孝公没有轻视工商业的发展,与其他诸侯相比没有多少差别,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是多元化的,而秦孝公即便到了商鞅变法时期也没有抑制商业发展只是重农。
封建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重农抑商的社会格局,但并不是因为秦孝公或者商鞅或者韩非塑造出来的规定。
秦孝公商鞅变法时期虽然认为“为技艺者一人,十人怠有农战.为商者一人,百人怠有农战。”把手工业者和商人都看出打击农民和军人积极性的职业。
不过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商鞅本人对经商也有很深的认识。他从来没有忽视商人的作用.商鞅变法虽然限制了商人的自由往来和流动,但是秦国的商业并没有受到打击。他是把商人集中起来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或者是军管。让他们彻底的为农业和战争服务。
当时的秦国有军商:他们专门为军队服务,从事粮食买卖和各种军需品,以及服务与军人.并从军人手中收购各种战利品.他们自带武器,随军出征。归属与军队将领管辖。必要时也上战场杀敌。这很有些类似于古罗马的随军商人。
政府有官商,他们归属政府调配管辖,从事垄断性的经营。对国外进行看不见的“经济战争”例如:用本国生产的各种特产和奢侈品,换回别国的粮食,增加国内的粮食储备。败坏别国的民风和官员。以此达到削弱他国的目的。
战国时候,商业的发展是很快的。秉承着管仲的重商富国的思想,各国都没有过分的限制商业发展。经过商鞅变法后,尽管秦国的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一些限制,但是经行统一高效的管理后,秦国的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为秦国储备了足够的财力和物力,这才为将来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商鞅变法并不是要打击商业,他是要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进行商业行为。以此来服务与战争和国家。也就是说商鞅重农,但是并不抑商。
当然这种政府管理下的商业行为的活力非常有限.还有其它法律的限制,也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而后来人多数没有详细的区分抑商行为和农商关系就一并安到他们头上了。
因此说秦孝公抑商其它诸侯国不抑是错误的!
就好像把商朝灭亡归咎到妲己身上一样,太过肤浅。
1、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市商鞅变法,发生于秦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期,属于战国前期;
2、商鞅变法仅仅是在秦国,其他诸侯国虽然也有变法,但是政策各有不同;
3、真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汉代高帝、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时期,因为已经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所以是全国性的的
1、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市商鞅变法,发生于秦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期,属于战国前期;
2、商鞅变法仅仅是在秦国,其他诸侯国虽然也有变法,但是政策各有不同;
3、真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汉代高帝、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时期,因为已经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所以是全国性的的
秦孝公是谁?有什么作用呢?
秦孝公嬴渠梁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君主之一,在春秋时期,率先进行了社会改革,支持了商鞅变法,让秦国由弱变强,让秦军变成了虎狼之师。
春秋时期,秦国自秦穆公称霸后逐渐衰落,到秦献公嬴师隰时,因为地处荒凉之地,秦国国力十分弱小。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刚刚在少梁之战中国被魏国打败,丢失了肥沃的河西之地,看着国家被如此欺凌,秦孝公决心进行社会改革,以求国家强盛,再次创下丰功伟业,于是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吸引了包括商鞅在内的一大批人才进入秦国。
商鞅的抱负在秦孝公这里施展,而秦孝公也依靠商鞅完成了对秦国的改革,这一次改革打破了世袭贵族的权力,大大提升了新兴士族贵族的地位,让各个诸侯国的人看到,只要为秦国出力,就能得到荣华富贵,于是吸引了更多的士族进入秦国,让当时秦国顿时有了大批真才实学却无处施展抱负的士族子弟。
而后,商鞅的土地改革让秦国全国人都变成了农民,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废除井田制,实行私田制,让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社会生产力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在商鞅的变法中,直接让秦国战斗力增强的就是军爵制度了,在春秋时期,爵位世袭,普通百姓没有进入上层社会的办法,而秦孝公支持下的商鞅变法却打破了这一规则,确立了军功制度,有军功者,即可授予爵位。这让秦军士气高涨,意味着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打仗,就能进入上层社会,成为贵族,这项改革,让秦国变成了一个军功主义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强国,而秦孝公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君主的地位中,仅次于大一统的嬴政。
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人物,然后是秦国的国君,他推行了商鞅变法,也建立了县级行政制度,也带动了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发展。
我觉得秦孝公是赢渠梁 ,这个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他是非常有才华的,而且对朝政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头脑是非常灵活的,总能做出一些决策。所以他的作用是很大的。
是秦朝的一个统治者,秦始皇的祖宗,这个人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对于秦朝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的。这个人对于秦朝的发展是做出了一些贡献的,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
嬴渠梁,他是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春秋时期实行的变革,也支持了商鞅变法,对后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有人说战国时秦七代君王个个贤能,而其他六国则昏君不断呢?
一般来说,对于战国时秦国“七代”君王,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自秦孝公而至秦始皇共六位君主,每一个都能恪守秦法,选贤任能,让秦国的国势国力更上一层楼;另一种说法是,秦国的“七代”君主是从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共八位君主,因为秦武王嬴荡和秦昭襄王嬴稷为异母兄弟,应该算是一代。
一般来说,支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较多,在人们的印象之中,自秦孝公时期开始的商鞅变法,使秦国风气民俗、社会结构,权力格局,官场吏治,军制军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秦国面貌为之一新,国家实力为之一振。而孝公之后,秦国历代君王正是靠着商君之法,才能保持秦国不断变强的势头,渐渐形成威压六国的趋势,完成攻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的丰功伟业。
事实上,秦国的变法从秦献公时期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没有商鞅变法来的那样深刻,那样彻底。秦献公少时失位,在魏国流亡二十九年后,重新成为秦王,在魏国的日子里,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了在魏国流亡的秦献公赢师隰,激发他要变法强秦的决心。献公继位后,为摆脱旧贵族的束缚,将国都迁往栎阳,为变法做好了准备。
秦献公,废除了自秦武公以来实施三百年的人殉制度,实施初租禾法,鼓励土地私有,鼓励商业活动,编制户籍,推广县制等等,使秦国扭转了自“四代乱政”以来的衰败趋势,为商鞅变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秦国自献公以后,各位君王功绩斐然,如秦孝公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埋下根基,秦惠王攻略巴蜀为秦国强盛打下基础,秦武王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秦昭王时期完成对山东诸国的决胜,形成威压六国的态势,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尚能遵守秦法,秦庄襄王攻灭东周,蚕食三晋,初置三川郡,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与秦国相对的,其他诸侯国虽也尝试过各式各样的变法,但远远没有秦国来的那样深刻、彻底,也没有形成一个能让他们世世坚守的法治信条,因此常常是人亡政息,短暂的华美灿烂之后,便是同流星般一闪而逝,而那时恰巧在位的诸侯王,也就成了“昏君”。魏文侯之后的魏国如此,楚威王之后的楚国如此,齐威王之后的齐国如此,韩昭侯之后的韩国如此,燕昭王之后的燕国也是如此。
秦国秦孝公后历代君王的称号
秦朝时期秦孝公去世后,历代帝王的称号都有什么?各位, 这个话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经常讨论的话题,属于社会热点话题,比较接地气,也比较能引起大伙儿的共鸣。其次,这个问题具有科普的性质。我们知道,作为文字工作者,其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阐述事实,澄清谬误,引领社会舆论,起到为大众发声,为正义呐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应该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正能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文字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具有传道、解惑的职责,为百姓做好科普工作,是我们的应尽职责。今天的话题,正是具有科普价值的,所以是个好问题。小编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据史料记载,秦孝公去世后,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后是秦武王嬴荡,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
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受伤而死。秦武王嬴荡死后,秦昭襄王嬴则继位,又名稷 在位56年。
秦武王之异母弟,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据史料记载,秦昭襄王嬴则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公元前255年秦灭东周,取九鼎、周王朝亡。从此,山东六国再无敌手,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秦昭襄王嬴则死后,秦孝文王嬴柱继位,但一年后就死了,然后是秦庄襄王,嬴异人 又名子楚当王,他
在位3年,是秦王嬴政之父。接下来就是秦始皇帝嬴政了,他13岁即王位,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始皇帝。
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做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以法治国。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秦孝公在历代秦王中知名度第二)
秦惠文王 嬴驷(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武王 嬴荡(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
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受伤而死。
秦昭襄王 嬴则,又名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武王之异母弟,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在位时,几乎连连对外用兵,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公元前266年,昭王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262年,以白起为将,发动长平之战。公元前255年秦灭东周,取九鼎、周王朝亡。从此,山东六国再无敌手,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 嬴异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秦始皇帝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13岁即王位,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皇帝。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灭六国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修长城;焚书坑儒。他所制定的政策,有些沿用千年。其功堪称“千古一帝”。当然,他的功过,后人争论至今。
秦朝皇帝列表
秦始皇帝 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陷害哥哥扶苏,迫其自杀。自立为二世皇帝.在位时,祸害天下,草菅人命。残害兄弟姐妹和忠臣。行苛政,最后却被赵高逼死。也因此把秦帝国送上了绝路。不出三世而亡。
秦三世
嬴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后设计杀死赵高。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一个延续550年的帝国灭亡。
秦孝公求贤令
秦孝公求贤令怎么写????????秦孝公的<<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战国初期,七雄中秦国最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下了一道“求贤令”,招纳有才能的人,为秦国的改革献计献策。卫国人商鞅跑到了秦国,与秦孝公大谈富国强兵之道,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了商鞅实行变法,新法令规定: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拥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贵族一出生就享有爵禄和当官的特权,实行按军功授爵赐田宅的办法,贵族没有军功的,一律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可免除徭役,因为做买卖和懒惰而贫穷的,则和妻子儿女一起罚做官府奴隶。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发展,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在这基础上,到了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将井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开垦出来种上庄稼;在全国建立三十一个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的政治权力,还把国都从原来的雍(今陕西凤翔)迁到了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便于秦国的势力向东发展。 十年以后,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获楚、魏之师,灭六国,一统宇内。
文章标题: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除了秦国的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不这么做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