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关于对《曹刿论战》的疑问

时间: 2022-07-10 15:01: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关于对《曹刿论战》的疑问

关于曹刿论战的疑惑

《左传》中“曹刿论战”是名篇,但有很多问题一时难以想通: rn1、这时的曹刿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一官半职?从文中看来我觉得是普通百姓。 rn2、如果是普通百姓,他是通过什么途径得以见到鲁庄公的?鲁庄公凭什么要见一个普通百姓? rn3、鲁国难道没有别的大将或者军师吗?曹刿有过作战经验吗?鲁庄公凭什么要信任曹刿并听从他的指挥意见?这样的风险不是太大了吗?
古时有一类特殊的人,门客,他们寄居于有实力的君主门下.有的纯属混饭,而有的却是生怀奇才但暂不得赏识,只有先找个落脚的地方.而他们的主人闲时供养他们,难时则要他们出面.
文中的曹刿就是这一类人,因而他既不是百姓也不是将相,此战胜利后,鲁庄公立即拜曹刿为大夫.
他既是门客,想见鲁庄公,并不是问题吧,何况当时鲁国命悬一线,鲁庄公正需要他们出面呢.
他既是门客,定然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否则也不可能挺身而出
鲁国肯定有别的大将,但鲁国当时弱小且奴隶制时的权利大抵是代代相传,因而可以理解曹刿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他的大将也许根本是庸庸之辈,所以历史中并无记载
据史料记载,其前齐鲁两国多次交战,鲁国皆败.而此次齐国大将鲍叔牙率大军亲灭鲁国,鲁庄王与群臣"尽皆失色",因而其接受曹刿的建议不难理解,因为举国无人吗
至于曹刿,此前一直归隐,因而并无作战经验
我学过。
课文第1段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否定了鲁庄公“衣食分人”和“诚实待神”就可以打仗致胜的看法,肯定了鲁庄公“小大之狱必以情”的做法,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入侵。并表示作战时他愿意协助鲁庄公指挥战斗。课文以此由写战前曹刿论战到战时曹指挥作战。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而且鲁庄公是很笨的。
一次,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庄公招纳贤才,所以曹刿才进宫,齐国打来了,曹刿与鲁庄公橙乘一辆战车,敌人攻击四次都被鲁国军队打回去,曹刿都说:"还不能攻击,待第五次,敌人士气低落,我军士气大旺一举将敌人拿下.”果然,第五次,鲁军反咬一口,将齐军打的大败,所以鲁庄公才拜曹刿为大夫的.
你还是好好看看东周历史吧

关于《曹刿论战》的一些问题,急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rn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rn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nrn1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曹刿是从哪些方面论战的?rn1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也就是鲁庄公所说的?rn13、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鄙陋目的是什么?rn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rn15、鲁庄公的鄙陋表现在哪些方面?rn16、结合文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鲁国为什么能取得长勺一战的胜利。rn17、从文中两处刿曰“未可”,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rn18、文中能具体证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看法的语句有哪些?rn19、文中所加的题目为曹刿论战请从论战角度概括三大段意。rn第一段,曹刿论( )rn第二段,曹刿论( )rn第三段,曹刿论( )rn20、“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rn21、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rn第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rn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rn22、用原文回答rn评价“忠之属也”的标准是什么?( )rn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rn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什么?( )rn2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说说rn政治方面:( )rn军事方面:( )rn2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意思是( )。rnrn回答问题时,请严格按照题号写,谢了
11.政治上。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3.反衬曹刿爱国热情和远谋. 1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5.治国上 16.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7.谨慎,远谋 1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9.战前准备,战争过程,战后取胜原因 20.人物地点,鲁国 21.曹刿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2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3. 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能掌握战机. 24.一鼓作气 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终于打完了,用了好长时间,不容易,可要多给点分哦!
巨汗!
悬赏一百分吧

请帮我回答几个关于《曹刿论战》的问题

1.鲁国取胜的原因有哪些?rn2.请帮我查找一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说明过程及胜利的原因。rn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得胜的原因:鲁庄公用人不疑,知人善用,可以只是的反省自己的错误。曹刿也在开始就确立了战略目标,那就是取信于民。他在战场上十分谨慎,注意观察细节,一丝一毫也不放过。
  以弱胜强的战役:赤壁之战,你应该知道怎么赢的吧?官渡之战,你也知道吧?
  383年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淝水之战”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这就是著名典故“风声鹤唳”的来历)。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五胡十六国时期,基本完成北方 统 一的前秦与盘踞江左的东晋政权于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这是一场北国勇武雄健之风与江左雍容散淡之气的世纪对决,也是一次决定五胡时代 中 国 命 运 的 交 锋。这场战争的结果完全出乎当时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史书告诉我们,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八万晋军战胜了号称九十七万的前秦大军。
  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和余波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中国中古时代三世纪、四世纪的政 治 格 局因此发生了改变。淝水之战直接导致了前秦 统 治的 分 崩 离 析,后来前秦主苻坚也被叛乱者姚苌缢杀。而偏居江左的东晋,则赖此战得以继续维 持 其 政 权,汉文化正朔也藉此传承下来。中国大 分 裂 、大 混 乱的 局 面不但未能终结,还愈演愈烈,南 北 统 一,被整整推后了两个世纪。可以说,没有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 崩 溃,就不会有拓拔氏北魏的 崛 起,长达一百六十余年的南北朝也无从谈起,更遑论承袭于北魏北周的隋唐时代了。
  淝水之战的历史影响是如此的重大,人们便热衷于传奇性的记述而忽略真实的历史。千百年来,“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令人耳熟能详。苻坚的刚愎自用,谢安的纹枰谈兵,都已成了无数文人和史家的谈资。不少人认为,淝水之战是一场偶然性压倒必然性的战争。然而,淝水之战不是一个孤 立 的 历 史 事 件,欲了解淝水之战的动因和影响,过程和细节,不能离开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历史的总进程。本文试图探讨“偶然性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并着重过程解析而不轻易给出简单的结论。
  意义: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太元八年)8月至12月。这场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历史遗迹。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授鞭断流”、“围棋赌墅”等成语,一直脍炙人口。
  秦晋两军隔淝水为阵,谢玄采用激将法,派人对苻融说:要秦军稍向后退,在淝水岸边让出一片战场,以便两军决战。当时秦军诸将都认为应坚守淝水,不让晋军过河。但苻坚却认为可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近而杀之。苻融按照苻坚的命令,号令三军后退,不料命令一下,全军立即骚动,人心惶惶,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于是,苻坚的几十万大军不战自溃。
  谢玄指挥八千晋军乘机渡河,挥刀砍杀,秦军争相逃命,苻融企图稳住阵脚,但混乱中马被绊倒,被晋军杀死。秦军大败,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侥幸不死者,“弃甲宵遁”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晋军追到。一路上“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苻坚也身中流矢,舍弃了乘坐,单骑逃回淮北,搜集残部,溃退洛阳,百万大军,只剩十余万残兵了。至此,苻坚南侵的美梦彻底破灭,回到长安,不久也就国灭身亡。而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则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为后人所传颂(百度百科)

关于<曹刿论战>的10个问题

1.____________,交代了作战的对象,战争性质,请见的原因2.写鲁公的_____,反衬曹刿的远谋3.______,交代了请见的原因及"战则请从"的原因4._______,表现了鲁庄公的鄙5.________,印证了鲁庄公的鄙6.故克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7.故逐之的条件是__________-8._____________交代了利于追击的时机9.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利于反攻的时机10.曹刿在视其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说明战争要___________(用学过的成语来回答)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交代了作战的对象,战争性质,请见的原因 2写鲁公的( 鄙),反衬曹刿的远谋: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忠之属也。)交代了请见的原因及"战则请从"的原因4:(公将鼓之).表现了鲁庄公的鄙5:(公将驰之).印证了鲁庄公的鄙6:故克之的原因是.(彼竭我盈).7:故逐之的条件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交代了利于追击的时机9:(望其旗靡).交代了利于反攻的时机10曹刿在视其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说明战争要(:知己知彼)
文章标题: 关于对《曹刿论战》的疑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3743.html
文章标签:论战 疑问

[关于对《曹刿论战》的疑问]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