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10 01:01: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晋都洛阳、第二都长安被匈奴人征服,末代皇帝被绑架。金朝皇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了金朝,即东晋。宋朝的首都开封被女真人征服,最后一个皇帝被带走了。宋朝皇室赵构在江南重修宋代,即南宋。东晋、南宋都能保持江南韩家府的完整,甚至组织了几次北伐。为什么明朝的首都被破坏,最后一个皇帝“死了”。朱友松、朱玉坚、朱友兰等皇室先后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政权,但未能守住自己的阵地?
1金、宋两朝被外敌入侵,明朝被内乱摧毁
金宋王朝被外国侵略所摧毁,游牧民族对金宋进行了进攻和破坏。然而,晋宋只是帝国中心被摧毁,扬子江南部的一半没有被外来侵略破坏,它有重生的重建基础。中原混乱之时,孙策、孙权兄弟仍可以“东南分离”,以江南资源与曹操父子作战。当然,晋宋皇室能够延续孙策、孙权兄弟的“武装割据政权”。女真建立的晋朝虽然出兵江南,但黄天荡战役后无法渡江,难以对江南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明朝则不同。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十余年,对南北都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末的不正之风早已失去了世人的“民意”。如果说金宋时期只是“心脏病”,可以通过“心脏移植”来恢复,那么明代则是“全身糜烂”,无法通过“手术”来挽救。自古以来,被农民起义摧毁的朝代无法重建新王朝。如果统治者触犯了平民百姓,他们就失去了统治基础。一个没有老百姓的国家怎么可能?
2在晋宋重建时期,有一个统治核心,但到了明朝,君王争权夺位,相互争斗
永嘉起义时,琅琊王司马睿已是安东将军,扬州军政司令员。公元313年,晋怀帝拜他为宰相、都督中外军事,仅次于晋怀帝。晋怀帝被杀,继位的晋皇帝被匈奴人绑架。司马懿的后人没有一个比司马睿更强大的了。再者,司马睿又得到了迁到江南的王道道、王敦的支持,所以在江南重建金朝很容易。靖康起义时期,康王赵构已是河北军马的大元帅(据《宋史》记载,赵构被称为世界军马大元帅)。整个宋徽宗和宋庆宗都被金兵绑架了。宋徽宗的后人没有一个比赵构更强大的了。赵构得到了粽子和李刚的支持,很容易在江南站稳脚跟。
明朝是个“胡说八道”的王朝。崇祯皇帝朱友坚不想像唐玄宗那样逃离京城,积蓄力量,东山再起。他也不愿意让太子朱慈煌去南京组织抵抗。相反,所有的王子都留在北京,一起烧玉。这就导致了司马睿、赵构这样的“脊梁”缺乏。一方面,朱友松不是崇祯皇帝的后代,而是一个侄子;另一方面,他没有担任重要职务。崇祯皇帝甚至不愿意让朱有松做吴王,让他坐在江南。崇祯皇帝不想利用他的儿子和侄子,所以他只能
真要全面对比的话,原因很多,但如果仅就南明而言,更多的则是自己作死,死的不冤。
首先,南明诸帝继位都缺乏合法性。
南明一共四帝加一个监国(鲁王),没有一个具备合法的继位资格。
当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之后,李自成和清军混战,并迅速败退回陕西,然后退向荆襄,被人杀死在九宫山。
如果明想要继续抵抗的话,就需要完成内部整合。整合首先需要一个有一个合法性得到认可的皇帝,可惜,南明没有。
相比较,东晋司马睿继位,是得到了广泛认同的。
当西晋陷入八王之乱,晋怀帝、晋愍帝颠沛流离之时,先后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实际上已经交代了后世。
当晋愍帝为刘聪所杀,更是命平东将军宋哲建康,赐以遗诏:“遭运迍否,皇纲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卿指诏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
也就是说,虽然司马睿仅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本来没有继承帝位的资格。但当晋愍帝遗诏辗转抵达南京之后,这个障碍也就排除了。前任皇帝遗命司马睿继位,这个正统性就彻底没有问题了。
相应的,南宋完颜构的继位正统性也没问题。
作为宋徽宗唯一没被金兵所擒,又活在世上唯一的亲儿子,而且又得到了李纲、赵鼎等大臣的鼎力支持,他这个皇位正统性也无可置疑。
但南明的四帝一监国,福王朱由崧为崇祯堂弟,唐王朱聿键也就是所谓的隆武帝,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跟崇祯帝的关系更加疏远,只是远支宗室而已。
所谓的绍武帝朱聿鐭则是隆武帝的弟弟,跟崇祯的关系同样远得很。
桂王朱由榔,永历帝也只是崇祯的堂弟。
其实谁称帝都没关系,只要能得到正统的认可。当时最能得到认可的就是崇祯帝的遗诏,就像晋愍帝对晋元帝司马睿那样。
但可惜的是,当李自成步步紧逼的时候,崇祯帝不仅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迁都南京;对于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也就是让太子到南京以备万一的安排,为了所谓的君王死社稷而放弃。放弃就放弃吧,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诏指定继位人。
这样处置的结果就是南明诸王、诸大臣为了帝位打成一团,甚至绍武帝和永历帝还互相征伐。攘外必先安内,国破家亡之际,南明内部还在大打出手,局面不崩坏才奇怪了。
其次,党争、内斗贯穿始终
南明这个小朝廷奇葩的地方在于,它很好的继承了明朝党争的传统。普通人都知道,面临大变,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但南明从不。
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而且南明朝廷还不干正事。
如果我是南明小朝廷的话,其实算不上小朝廷,南明还有大部江山,我当这个皇帝,首先甄选人才,其次整顿财政、军政,做好防卫部署,抢占险关要隘军事重地,防备随时可能南下的清兵和大顺的溃兵。
当然,出兵方向也就是兵略必须确定,比如与清兵、与大顺大西的关系,是联清灭逆还是联合反逆抗清,这种重大战略必须确定下来。
但南明小朝廷一概不论。
朱由崧在南京继位之后,首先干了这么几件大事:
铸国玺。没玉的,用金的代替。当然了,比刻个萝卜的好得多
上谥号
改葬梓宫
迎养国母
访求东宫、二王
祭告陵寝
诏选宫女及内员,廷臣交章谏,不听
选将、治军、据形式、重藩屏、慎爵赏、明赏罚,一样不做。选宫女那是热火朝天。
而众所周知,明亡因素很多,当厂卫之祸首当其冲。御史祁彪上书请革诏狱、缉事、廷杖这三大让人毛骨悚然的弊政,但弘光帝全然不听,并立刻起用冯可宗领锦衣卫。
这还不算。
东林党与阉党、吴党与楚党、原明军将领和李自成余部、北廷也就是北京来的官员和南京留守诸官员之间斗得热火朝天。
首先为了立福王朱由崧还是璐王朱常淓,马士英、史可法、东林党、军头之间先干了一仗,在史可法的退让和马士英的军队支持下,暂时取得妥协。
翻案风高炽。阉党翻东林党旧账,东林党翻阉党旧账。
至于整军备战,内修国政,哪有那时间。福王做了天子,是来享福的,美女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来管什么清军的破事。
如此朝廷,能够长久才怪。所以弘光的小朝廷也就仅仅一年,钱谦益就大开城门降了清军。
如此套路一个接一个。后来的绍武帝和永历帝一个在广州继位,另一个继位于广西桂林,两者为了挣正统,直接开打。一个攻肇庆,一个攻广西,让清兵趁虚而入。
如此内斗,局面如何能不崩坏。
你听说过东晋因为党争而彼此攻杀翻案成风的场景吗?没有。
东晋的局面和南明最大的不同在于,皇权并不代表一切。东晋建立之初,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当时东晋朝廷是由司马氏和琅琊王氏共同主导的,当时琅琊王氏兄弟王导在内,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把持朝政;其堂兄王敦在外,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虎踞荆襄,威胁建康,后造反兵败气死。但即使王敦造反,被剖棺戮尸,王导的地位也丝毫不受影响。
除了琅琊王氏以外,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与东吴原有江东士族顾姓、陆姓、朱姓、张姓等吴四姓都是东吴门阀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可能觉得东晋门阀对朝政的威胁可能会更大,因为各大门阀自成一体,争权夺利在所难免。但是在魏晋士族共治的情况下,这种门阀政治恰恰是非常稳定的。皇权与士族共享政权,其实大家都很明白彼此的边界,出则入仕,入则主家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且最重要的是,士族之间是维持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有任何一家试图挑战皇权的话,其他门阀必然起兵联合将之绞杀。当王敦、苏俊、桓温、桓玄等都试图挑战皇权的时候,本来矛盾重重的士族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这种士族之间互相平衡牵制的局面,使得东晋维持了一种奇怪的平衡,这也是东晋能延续百年的关键。
而南宋与东晋、南明都不同,其政治制度相对特殊。南宋的相权是最大的。
所以有史以来,南宋的权相是最多的,比如秦桧、赵鼎、史弥远、韩侘宙、贾似道等,一茬接一茬。
权相在皇帝怠政期间起到了维护政权稳定和朝政运行的作用。但由于相权缺乏统治基础,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这导致南宋虽然权相频出,但南宋的政局却一直相对稳定。
虽然南宋权相很多被后世目为奸臣,但从秦桧起,大部继承自北宋的政治制度运行还是颇为平稳的。
这种平稳的局面也保证了南宋的经济发展非常好,而且也维持了很好的战斗力。这与南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再次,南明军队内部山头林立,互相攻杀是常态,各自为政
南明内部的军队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明军余部,也有收集南来的流民所建军队,同时不少是原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还有先降清后反正的原来明军如李成栋等。
但这本来不是问题。乱世军队的来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不过能够乱成这样,互相攻杀,彼此征伐,也是奇葩了。
由于南明的皇帝都缺少正统性,所以先后所立的四个皇帝和监国鲁王,都是军头所立。把持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了掌权者的首要诉求。于此,没有在拥立之中占得先手的军头或者择机另立新军,或者干脆武力夺权。比如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大举东下进攻南京。不去抵抗大顺军,不去抵抗清军,内部先打起来了。随后左良玉去世,其子领数十万大军降清。
要知道,此时明军总数其实比清军还多,就在一次次的内耗中消失殆尽。
至于所谓的江北四镇黄得功、刘泽清与原李自成余部高杰等的互相攻杀,则更是让人无语。而高杰这个闯王余部,由于军纪败坏,被扬州市民拒绝,无法进城的时候,高杰更是试图攻城,后来当高杰降清再攻扬州的时候,他屠了扬州全城。所谓的扬州十日,当时清军主帅是多铎,但扬州的统帅、屠戮者却是汉人,高杰。历史的真相是不是很残酷。
就是一些这样的王八蛋在守卫南明,南明又如何能够长久?
相对来说,虽然南宋也收容了不少义军,但南宋抗金的主力,却基本上都是以原来北宋最精锐的西军为主体的。比如所谓的中兴四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有三人都出自西军。这使得南宋军力重整相对比较容易。
同时,由于宋高宗赵构的正统性得到了一致的认可,所以包括中兴四将在内,吴阶、吴麟兄弟、刘琦等南宋将领都对南宋朝廷军令无条件服从,虽然偶有冲突,但一直可控。这也使得南宋军力没有得到太大的损耗,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
所以,就军队而言,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南明,主要的原因是南明军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有效的整体。
郑芝龙等先后降清,孙可望、李定国等互相攻杀,这样的局面从来就没停止过。
而东晋军队虽然没有南宋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但东晋军队的战斗力却一直都不容小觑。
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说过,东晋是门阀与皇权共治的。所以东晋军队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大世族的私兵,二是东晋朝廷的中央军,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后世声名显赫的北府军了。北府军成就了谢安谢玄兄弟的赫赫威名,也为它自己挖掘了坟墓。最终夺走东晋皇权的就是北府军将领刘裕。
政治、军队、财政都一塌糊涂,南明如何能够长久?而在这些方面,东晋、南宋处理得都相当好,那么,东晋、南宋延续百年国运也就很好理解了。
南宋能够立国一个世纪半,南明却未能实现划江而治,原因是多方面的。看上去都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其实有很多区别:
首先,北宋政权和明末政权的国力保存不同。明朝后期遭受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起义军转战各地,降叛不定,不断消耗着明朝实力,加上后金政权制造的辽东危机,国力已经在长期的动荡中消耗殆尽。北宋末年虽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危机,但并不如明朝那般严重,北宋末年最大的农民起义——方腊起义,其规模和影响力无法和明末农民起义相比。
其次,北宋政权和明朝的崩溃形式不一样。北宋崩溃的直接原因在于北方金国的入侵。女真人的金朝建立初期并未有征服宋朝的企图,只是因为徽宗、钦宗的处置失当,被短时间内攻破国都,才遭受靖康之耻。明朝面对农民起义和后金的双重压力,节节抵抗,最终力不从心而亡。可以说,北宋像是一个突发恶疾的人,明朝更像一个久病缠身的人,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再次,两个政权在抵抗外敌中的向心力不同。北宋政权在灭亡时,皇族宗室被统统打包带走,溜出来的只剩下赵构一人,虽然曾经出现过一个似真似假的信王赵榛,但后来也不知所终了。因此,宋朝各方势力都只能聚集在赵构麾下进行战斗,不管实力如何,至少还是团结一致的。南明则大不同,先后出现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等多个政权,内部倾轧严重,有限的实力也被内耗了。再者,当时明朝的农民起义军还具有一定势力,起义军和南明政权本是敌对关系,虽然在面对清朝进攻时试图合作过,但终究不可能拧成一股绳。相反,北宋灭亡之际也出现了不少义军,其中不少队伍积极反抗金朝统治,有的后来还被南宋吸收。
最后,面对的外敌的“汉化程度”不同。北宋面临的女真人刚刚崛起,保留了粗犷之气,虽然军力彪悍,却远远没有吸收汉文化,能够击败北宋,却不知道如何统治,甚至只满足于财富的掠夺,自然无法赢得汉族各阶层势力的支持。明朝面对的后金政权虽然本源也是女真人,但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贵族很早就注意学习汉文化,注意吸纳汉族人才、笼络民心,尤其在吸收明朝残余势力、汉族地主阶层、士大夫群体上做得非常到位,为此后取得全国统治地位奠定基础。吴三桂降清就是很好的一个实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