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日本爱国诗人田所就义前所书“义已逝,吾亦逝!”该如何理解

时间: 2022-07-09 16: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日本爱国诗人田所就义前所书“义已逝,吾亦逝!”该如何理解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哪里?如何理解?

出自屈原《离骚》,意思: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指认定目标,至死不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屈原的《离骚》,意思是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
【原文】
离骚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唯 通:惟)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这个诗句出自于屈原的离骚。意思是自己所坚持和向往的东西,即使死了千百次也不悔改,用以表现对理想追求的坚贞。

【出处】《离骚》先秦·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释义】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文天祥一生抗元,就义前仍说今生无愧,为何会默许弟弟降元?

文天祥有很多头衔,比如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抗元名臣等等。在这众多的头衔中,最为人所瞩目的,应该就是“抗元名臣”了,因为文天祥用了一生来抗元。

作为南宋的状元丞相,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起兵勤王。兵败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种种利诱,文天祥宁死不降。

当对方要他写信,劝降南宋另一抗元名将张世杰的时候,文天祥直接写了首《过零丁洋》给他们。尤其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让文天祥成为舍生取义的楷模。

大家对于文天祥都很熟悉,却很少有人知,文天祥还有两个同母弟弟,文璧和文璋。关键是,他的两个亲弟弟,竟然还投降了文天祥这辈子最恨的元朝。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文天祥还默许弟弟降元。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被处死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发现了他就义前所写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们先从文家兄弟的经历讲起。文天祥一共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而其中一个弟弟文霆孙早逝,所以就剩下文璧和文璋。兄弟三人一起读书,当文天祥考中状元后,两位弟弟也先后中举。

之后,兄弟三人因入仕而各奔东西,可文天祥仍然常常写信,教弟弟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侵宋,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闻讯后,立刻决定在赣州起兵勤王,并奏请让弟弟文璧当自己的助手,兄弟正式开始并肩作战。

不久,他们的祖母去世,文天祥由于战事紧急不能回家,只好由弟弟文璧赶回去守孝。文璧刚刚陪伴一家老小回到老家,朝廷又命他出任惠州知州。为了保证母亲、妹妹,以及文天祥妻儿的安全,文璧便将一家人全部接到惠州。所以在兄弟三人积极抗元这段期间,文家人也是饱受颠沛之苦。

祥兴元年,文天祥被俘,紧接着南宋灭亡。这也就意味着,文家兄弟从此刻起,正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这时候文璧和文璋兄弟俩,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在他们前面只有三条路可以选:殉国、逃亡、投降。

首先南宋已经君死国灭,国土陆沈,殉国已无对象。其次文家人口众多,且大部分是女眷,要逃亡起来很难,很容易被元军抓住。最后为了保证整个文氏家族,唯一能选的,就只有投降。

于是文璧和文璋商议之后,便以惠州城降元。即便如此,兄弟二人并不想为元朝效力,所以带着家人回到老家,打算就这样隐居过一生。谁知元朝不肯放过文家兄弟这样的人才,多次下诏要文璧到大都受封。

后来文璧被任命为临江路总管兼府尹,朝廷同时允许他去探望,当时正被关押在大都狱中的哥哥文天祥。当文天祥知道弟弟已经降元后,只写了一首诗:“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文天祥并没有责怪弟弟,反而在之后的时间里,一直与弟弟保持着通信往来。而真正证明,文天祥默许弟弟降元的,是他给文璧儿子写的信中,所表达的态度。

文天祥在信中写道:“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他深知自己作为南宋丞相,肩负为国为民的重任,所以必要时,只能以死殉国,这样才无愧于宋朝亡君,无愧于宋朝遗民,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信条。

但文璧和文璋不一样,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宋朝的影响也不同。作为偏处一隅的地方官,只要曾经尽力为国家付出过就可以了。当然国灭了,官员也可以选择殉国。可南宋已经复国无望,就算赔上文家全族性命也是无济于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选择投降,才能保住文家全族的性命,留下文家血脉,才能将文家的精神传承下去。

其实当初文天祥在狱中收到女儿的信,知道妻子和女儿都在宫中为奴时,他便明白,只有投降,一家人才可能团聚。可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妻女,而丧失气节,这样做就太自私了。所以他才会默许弟弟投降,这样就能保住所有人。

但降敌这件事,毕竟不能被外人所理解。历朝历代有不少文人,都对文家兄弟一褒一贬,一边颂扬文天祥舍生取义,一边怒斥文璧、文璋卖主求荣,就连乾隆皇帝都指责说:“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

既然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兄尽忠、弟尽孝”有何不可呢?难道真的要赔上文家全族的性命,才能算得上是“爱国”吗?事实上,文璧选择降元后,也做到了于国于家,无愧于心。

首先为了保卫全族,只有文璧一人做了元朝的官,文氏一族都隐而不仕。他上任后,尽心尽力救助南宋遗民,史书记载:“念广民兵后疮残,凡可以救民于水火与衣冠于涂炭者,尽心焉。”

可见他是不忠元朝君而爱民。

之后他设法买回文家祖屋,建立家庙,祭祀祖先。又为哥哥文天祥建祠纪念,找回了流落在外的大嫂欧阳氏,将其接回家乡安心养老。他还想尽办法收集文天祥的作品,为哥哥出版遗著。可以说文璧挑起了当家重任,尽心尽力照顾着文家全族。

可是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却要背负着“叛徒”的骂名。死多么容易,但要在活着的时候,一面肩负于国于家的重任,一面忍受着世人的指责,才是最不容易的。

因此今后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会对文璧的降元之举多一份理解,也能够明白文天祥,为何会默许弟弟降元。

因为他在反抗的过程当中遭到了其他人的暗算,他不想让自己的弟弟也走这样的老路,所以才会默许的。
因为他非常明白,只有弟弟投降了,才能会保住全家人的性命,保住文家血脉。
因为当时南宋已经没有复国的可能性了,而为了保全整个家族的人,只能是降元,所以,文天祥能明白弟弟的无奈,便以默认的态度对之。

毛泽东写《卜算子。咏梅》的背景是什麽,描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复杂的。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对此,郭沫若曾经说过:“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多,情况好转了,冰雪的威严减弱了,主席的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 陆 游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 陆 游 ----低沉孤高。毛泽东 ----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一代伟人毛泽东,以他高尚的人格、超常的才智、胆识、谋略令群英折腰,三军俯首,百姓敬仰;使中华扬眉、世界刮目。他曾经被国人神话,至今仍倾倒许多国家的政要,世界拳王泰森等名人。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而且还是杰出的书法家。一九九九年中国书法协会组织权威部门的专家,对近百年来五十名书法家投票,毛泽东名列第五,被评为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邓力群主编《伟人毛泽东 · 毛泽东与书法》中说:“毛泽东书法步入了书法艺术最高层次,把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大师抛在了身后,是中国现代书法艺术的主将和旗手”。刘志刚编著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载文,“日本有识之士一致认为:中国的新书法可能由毛泽东开创”。

毛泽东的书法以其伟人的手笔、统帅的气魄、大家的雄姿,在中国几千年书坛上异军突起。其书法风格挥洒自如、飞扬遒劲、笔挟风涛、气势磅礴、变化万千、流光溢彩。书法的气势与创新是历代书法名家不可比拟的。

经常拜读毛泽东书法作品,感受领袖墨宝的灵气,能够激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事业必成的信念。将其饰于厅堂,能够提升主人书香儒雅,超凡脱俗的生活品位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复杂的,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这首词。郭沫若说:“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多,情况好转了,冰雪的威严减弱了,主席的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郭沫若的这段话,把毛泽东写这首词的目的已经讲的一清二楚。但是,这个背景对于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的确是难以理解的,即使老师将这段历史详尽地做介绍,学生还是难以把梅花和这么复杂的政治背景相联系。我认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阅读这首词,完全可以绕开这个背景,孩子们如果能通过阅读,理解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立风雪的品格,我认为就已经达到阅读的目的了。倘若学生感兴趣,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查阅这首词写作的相关背景资料,自己去理解、领悟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当然,这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发表的时候,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在毛泽东手书的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之后,附了这么一句话:“伤北伐不成而作”。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在教学时,如果一开始就将这些对学生作详细的介绍,那么学生在阅读毛泽东的词作时,就容易造成对于词作理解的混淆。我在学生读懂了毛泽东的词之后,课堂交流自己搜集的“梅花的学习”资料时,根据学生介绍搜集的陆游词,随机进行引导,简单地介绍给学生,毛泽东写的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感而发的,这样顺水推舟,不致本末倒置。如果过分强调了陆游的原词,并且过分强调毛泽东这首词的政治背景,都会影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容易牵制了学生自己对这首词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
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作者介绍:
人物评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评论: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敬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词的开篇,便推出了一组凄清的镜头,冷清的驿站旁,自开自落……一“外”字,一“边”字,让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接下来,镜头更近,苍茫的黄昏笼着浓浓的愁绪,凄风苦雨交相侵袭。大有不推残至死绝不罢手之势。一“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这样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黑暗现实。从而暗示了自已政治上遭受的强大压力和沉重打击。词的下片,进一步咏物明志。“无意”“苦争”不正是诗人“位卑未敢记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这不也正象这梅花虽先百花而放,却不为争早斗宠吗?“一任”写出了梅的孤傲拔俗,坚贞自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说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相关连接:
陆游《卜算子·咏梅》 简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毛泽东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

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比较阅读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
时代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这首词。郭沫若说:“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多,情况好转了,冰雪的威严减弱了,主席的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郭沫若的这段话,把毛泽东写这首词的目的已经讲的一清二楚。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词发表的时候,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在毛泽东手书的陆游《卜算子 咏梅》词之后,附了这么一句话:“伤北伐不成而作”。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但是,这个背景对于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的确是难以理解的,即使老师将这段历史详尽地做介绍,学生还是难以把梅花和这么复杂的政治背景相联系。我认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阅读这首词,完全可以绕开这个背景,孩子们如果能通过阅读,理解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立风雪的品格,我认为就已经达到阅读的目的了。倘若学生感兴趣,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查阅这首词写作的相关背景资料,自己去理解、领悟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当然,这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发表的时候,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在毛泽东手书的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之后,附了这么一句话:“伤北伐不成而作”。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在教学时,如果一开始就将这些对学生作详细的介绍,那么学生在阅读毛泽东的词作时,就容易造成对于词作理解的混淆。我在学生读懂了毛泽东的词之后,课堂交流自己搜集的“梅花的学习”资料时,根据学生介绍搜集的陆游词,随机进行引导,简单地介绍给学生,毛泽东写的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感而发的,这样顺水推舟,不致本末倒置。如果过分强调了陆游的原词,并且过分强调毛泽东这首词的政治背景,都会影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容易牵制了学生自己对这首词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
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求《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重点词翻译谢谢

我很需要 谢谢
一、与朱元思书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⑵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⑷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争着向高出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二、理解。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②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③对朋友的婉劝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
(1)视觉: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2)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绘声绘色,使人亲临其境,令人神往。
二、送东阳马生序
一、翻译句子。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⑵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读书。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⑷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⑸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⑻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得穿的不如别人。
二、理解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⑴家贫无书,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无书之难)
⑵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无师之难)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之艰、生活之苦)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1)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2) 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3、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将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衬托了作者求学的艰苦和勤奋。
4、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26、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好像)鸣佩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以之为,用……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相当于“而”)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相当于“来”)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感到凄凉)神寒(感到寒冷)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三、理解。
1、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各自特点是: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2、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4、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 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7、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8、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9、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0、默写填空:
(1)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3)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27、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通“俱”,全,都)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属(通“嘱”)予作文以(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在洞庭一湖。衔(连接)远山,吞(吞噬)长江,浩浩汤汤,横(广远)无际涯(边);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矣。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多会于此,览(观赏)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繁密),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冲向)空;日星隐耀(光辉),山岳潜(隐藏)形;商旅不行,樯(桅杆)倾楫(桨)摧(折);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忧谗(诽谤)畏讥(讥讽),满目萧然,感极(极点)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小洲)兰,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皓(皎洁)月千里,浮光跃(闪烁)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荣耀)辱偕(一起)忘,把(持,执)酒临(对着)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何哉?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居(在)庙堂(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地方)之远则忧其君。是(这)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些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9、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 山岳也潜伏起形体;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 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
1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1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
1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
1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1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 茂盛、青绿。
1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湖面上金光闪烁
17、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玉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2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2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8、醉翁亭记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勤奋,舍得吃苦,有恒心。
《与朱元思书》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远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势头犹如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注释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一作《与宋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全,都。
(3)净:消散,散尽。
(4)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从,顺,随。
(6)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从富阳到桐庐。
(7)至:到。
(8)许:表约数。
(9)独:独特。绝:到了极点。
(10)皆:全;都。
(11)缥碧:青白色。
(12)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3)急湍:湍急的水流。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快马。
(1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的树。
(18)负势竞上:凭借(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向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
(21)千百成峰:形成无数的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鸟,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chī)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9)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被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阳,阳光。[2]
1.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时见日。
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
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互文
奇山异水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

2.作者: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二、词语解释

1.常用词语:

①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2.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3. 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⑧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⑨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⑩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4. 词语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④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⑤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⑦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⑧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⑩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三、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翻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2. 省略句:

①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又请教。

②(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翻译:(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③ 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翻译: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3.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4. 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永州八记》,
2.作者: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寓言代表作有《三戒》。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二、词语解释:

1.通假字:下见小潭(“见”通“现”,文中句意为: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作jiàn讲也可以,意为看见,发现。)

2. 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3.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

4.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11)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四面竹树环合。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①(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②日光下澈(潭水)。译: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③(溪泉)斗折蛇行。译: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

④ 坐(于)潭上。译:坐在潭边。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③如鸣佩环,心乐之。翻译: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范文正公集》。

2.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昆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

二、词语解释:

1.通假字:

①“具”通“俱”,全,皆。② “属”通“嘱”,嘱咐。

2.古今异义: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③国:国都。

3. 一词多义:

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

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

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

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

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11)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4. 词语活用: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先”“后”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状语。句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乐。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5.本课成语:

①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②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③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们和乐。信任国泰民安。

6.一般实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③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翻译:这些就上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色。

2.倒装句: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试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为应为“多于此会”。)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疑问句中常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译:要不是这种人,我又同谁在一起呢?

3.省略句:

①(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即洞庭湖。译:(它)连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②(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藤子京)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4. 翻译: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翻译: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2.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代表作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词语解释:

1.词类活用:

①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②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⑨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⑩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 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说到>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还有那>弯着驼背的老人,<被大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2.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同上)翻译: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同上)翻译: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3.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远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势头犹如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你去百度百科输入文章名字,里面的资料很全。
http://baike.baidu.com/

李大钊在狱中的故事

李大钊在狱中都干些什么
我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对革命无限忠诚,最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下,他的高风亮节,是永存的。“四人帮”及其顾问为了篡改党史,从根本上否定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现其“改朝换代”的迷梦,对李大钊进行了种种恶毒的诬蔑和诽谤。他们由张春桥及某顾问亲自出马,胡说什么李大钊“晚节不终”、是叛徒等等。他们的攻击矛头首先指向广大群众并未见过的李大钊的《狱中自述》,企图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它是一个向敌人“乞怜”和“投降”的文件。但这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诬陷。让我们来读一读李大钊这篇最后的遗文吧,这篇革命文献,是他对无产阶级事业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是无产阶级的正气歌,它将象李大钊同志的英名一样永存。
《狱中自述》全文约二千七百字。在困难的条件下,他一共写了三稿,初稿较为简略,三稿比起二稿只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三个稿子的精神完全一致。现在就以第三稿即最后一稿为主,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我们从“自述”中看到:在敌人的酷刑摧残下,李大钊无所畏惧,坚持革命的原则,掌握斗争的策略,身陷囹圄,仍然一心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再造”和“振兴中国”,义正词严,字字血泪,严守我们党的机密,继续阐述当时公开宣传的革命主张,掩护一同被捕的同志,这样的“自述”,哪里能找到一丝一毫损害革命利益的字句?
首先,李大钊在“自述”中回顾了自己壮烈的、革命的一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伟大抱负,宣传了反对帝国主义、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这方面的内容,在“自述”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其中反复说明了自己深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而要“再造中国”,就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这个“中国今日扰乱之本原”,废除“束制吾民族生机之不平等条约”;就必须“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众,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下”,来“达到建立—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
第二,《狱中自述》的其余部分,谈了孙中山“亲自主盟”介绍他“入国民党”的情况,还谈了国民党在北京和广州、武汉的一些情况。“四人帮”和那个顾问想从这里抓住李大钊的“把柄”,这完全是枉费心机。
李大钊当时不是一个人被捕,而是有六十多位革命同志与他一同被捕;同时,革命领导机关被破获,许多文件落到敌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革命领导人所要考虑的,就不能只是与敌人一拚了事,而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其他被捕的同志,保护革命组织,保护革命群众。《狱中自述》的这部分内容,正是起着这个作用。
具体地来看看他对当时的情况究竟写了些什么,就十分清楚了。这些情况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为了迷惑敌人、保护革命势力而写的假情况。如说国民党“在北方并无重要工作”,说“北京为学术中心,非工业中心”,故“无工会之组织”,说传言党人在北京有如何之举动,“皆属杯弓市虎之谣”等等。
一类是为了驳斥敌人对革命和对当时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诬蔑而作的说明。当时,敌人把李大钊等一案诬为“苏联阴谋案”,把共产党诬蔑为“赤俄的工具”,并借此大搞所谓“讨赤驱赤”。李大钊坚决声明:他们的住所是由国民党人徐谦等掌管的“庚子赔款委员会”,而不是苏联大使馆;一切事项“并未与任何俄人商议”,一切用款则全由国民党自广州、武汉汇寄。显而易见,说明这些情况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讨好”敌人,而只是为了保护革命。
还有一类,是李大钊经过慎重的选择,也谈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国民党的情况。如谈到了国民党一些头面人物--蒋介石、汪精卫、吴稚晖、李石曾、于右任、陈友仁、徐谦、顾孟余的名字,谈了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武汉国民党中央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全部是早已见诸报章的。李大钊这样写,正是为了掩护和他一起被捕的革命同志。
孙中山曾经与张作霖缔结过军事联盟,共同反对吴佩孚,并在一个长时间内,由汪精卫掌管这些联系。而当时,奉系军阀也正在采取拉国民党、打共产党的反革命策略,宣布被捕的国民党员“将来均可依法释放”。国民党当时在北方处于半分开的地位。这些情况,李大钊是非常清楚的。他绝口不谈共产党,却谈国民党,正是为了利用当时奉系军阀的这个政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可能多地保存革命力量。这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正确地运用了革命的策略,来反对反革命的策略!
第三,三个稿子都没有一个字提到共产党,根本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更谈不到有任何泄露党的机密之事。这一点,就连当时的敌人也不得不对报界承认:“李无确供”。
《狱中自述》最后以气壮山河的气概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他并向奉系当局提出,对一同被捕的“爱国青年”,应“不事株连”,完全表达了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卓越领导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
对于李大钊这篇光辉的遗文,“四人帮”及其顾问竟妄加攻击和诬蔑,他们用以骗人的,是蓄意制造和推行的一条极左路线。按照这种极左的逻辑,似乎在敌人面前,就只能连声呼喊最最“革命”的口号,而象李大钊那样,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和灵活的斗争方式方法,即便确实保卫了党和革命的利益,保护了革命的力量,也要被指斥为“叛徒”和“投降”。更不用说他们那些毫无根据的捏造了。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搞得“叛徒”俯拾皆是,而冤狱遍于国中。惨痛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评价一个同志在敌人的法庭上、监狱里、刑场上的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原则,因为这些同志是在非常困难和复杂、非常危险的条件下进行斗争的。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狱中自述》,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李大钊在《自述》中自豪地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许以高官厚禄:“李先生,只要你肯为张大帅、吴大帅效劳,保你官职在我之上。”

李大钊轻蔑地回答:“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李大钊被捕,举国震惊。中共党组织、工人群众、知识分子和各界进步人士千方百计进行营救。4月10日,北京大学等在京9所高校联合推定北大校长余文灿、师大校长张贻惠为代表,向北京政府和奉系首脑递交了一份意见书,要求:“(一)未放学生请速放;(二)认为情节重大之学生,请从轻发落,取宽大主义,不再株连;(三)李大钊系属文人,请交法庭依法审讯;(四)李大钊之妻女,请即释放……”

新闻界为营救李大钊,也广造舆论。4月15日,《世界日报》刊登了市民李公侠致张学良的一封信,列举了10条要求宽赦李大钊的理由,其中第八条写道:“且李氏私德尚醇。如冬不衣皮袄,常年不乘洋车,尽散月入,以助贫苦学生,终日伏案面究各种学问……”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和舆论的强大压力,张作霖一度动摇迟疑。就在这时,已叛变革命的蒋介石亲自出面,推波助澜,给张作霖拍来密电,要求处死李大钊。

为了博得帝国主义支持,和蒋介石携手言欢,张作霖下令杀害李大钊。1927年4月29日的北京《晨报》披露了李大钊遇难的详细过程:

前日方传军法会审尚未正式开庭,而昨日下午党人20名已被绞杀决矣……

当日看守所马路断绝交通,警戒极严。军法会审派定东北宪兵营长高继武为监刑官,在所内排一公案,各党人一一依判决名次点名,宣告执行,由执刑吏及兵警送往绞刑台。闻看守所中只有一架,故同时仅能执行二人,而每人约费时18分始绝命,计自2时至5时,20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就义前留下的遗照,目光和悦,泰然自若,宛如平日。李大钊第一个从容走上绞刑架,凶残卑鄙的敌人为了折磨李大钊,竟绞了他三次,历时28分钟。

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9岁。他被害的当天傍晚,赵纫兰母女三人被释放回家。当时她们还不知道噩耗。次日晨,李大钊的舅舅周玉春上街买报纸,看到了李大钊遇害的消息,哭着回到家中。《晨报》记者记述:“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加剧,以致卧床不走。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
李大钊小故事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出生是十分的凄楚:他尚未来到人间时,父亲李任荣就因患肺病逝世;刚过周岁,母亲周氏又因感伤过度而病逝。因此,李大钊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其祖父李如珍,平时管教李大钊甚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他接受大热天上房顶举着沉重的木杈翻麻等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成长影响很深。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加以严格的教育。扫雪、教歌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两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他的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孩子们渐渐长大,上学了。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

让家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李大钊的家教故事

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1889 — 1927) ,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又是位著名学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李大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长子李葆花 16 岁便参加革命,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政委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长女李星华,1932 年入党,长期从事教育和民间文艺的研究工作 ,是我党的优秀干部。

李大钊早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是社会名流。但他生活俭朴,“冬——絮衣,夏——布衫”,一个大饼,一根洋葱,常常是他的便饭,有人去他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名教授的女儿。有位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 ? ”亲戚迷惑不解。�

解放后,乐亭县第一中学师生访问李大钊故居时,这个亲戚向师生们谈到这件事。一位老师听后提议全体学生起立,他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明白李大钊同志所说的‘点种'的意思吗 ? 他的种子,就是革命的种,共产主义的种!我们要让李大钊同志点的种,在我们心里开花结果。”直到这时,这位亲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大钊所说的“点种”的真正含义。�

李大钊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真理,为革命事业培养“火种”,在家庭里,也教育子女要经风雨、见世面,努力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经常带领孩子去郊游,一同乘船、渡河、爬山,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开阔胸襟。�

有一年冬天,北京城雪花纷飞,大地披上了银装。李大钊对孩子们说:“雪下大了,你们快拿扫帚到院子里去扫吧 ! 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哇。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借雪吟诗,这比我小时候只能隔窗望雪作诗要好得多呀 ! ”

孩子们听了,一阵欢呼雀跃,立即拿扫帚出门。孩子的外祖母和母亲表示反对。外祖母说:“外面太冷,冻坏了孩子怎么办 ? ”李大钊却笑着说:“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何况人只有经常活动,身体才会有抵抗力。扫扫雪怎么会冻坏身体呢,呆在屋里不动弹,才更经不起风寒呢 ! ”李大钊说完,就带着儿女出了门。一边扫雪,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干得热火朝天。

古人说:“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李大钊教育孩子,善于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从不刻板生硬,更不打骂孩子,从而使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李大钊家中堂屋的北墙上,挂着一张富有诗意的画,画中有位少女怀抱琵琶在演奏,各种飞禽走兽闻声而来。李大钊十分欣赏此画,他绘声绘色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音乐的力量有多么大 ! 这个弹奏乐器的姑娘,只要手指轻轻拨动,就能引来美丽的孔雀、高傲的仙鹤、 凶猛的狮子老虎,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堂的鸟兽,他们一个个都被音乐陶醉了。人就更不用说 了。音乐不仅能陶醉人,而且还能鼓舞人心。”李大钊经常教孩子们唱歌。有次,他教孩子们唱的是教堂里的一首赞美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禾捆收回家,禾捆收回家,我们就要欢喜禾捆收回家。他边唱边讲解:“你们看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下东西,收获的时候是多么喜欢呀 ! 他们忘记了辛苦,只有快乐。我们的革命也是一样,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会像农民把庄稼收回家一样快乐呢 ! ”

李大钊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教孩子学音乐。有一次他带着葆华、星华去拍卖行买回一架旧风琴,由他弹琴伴奏,孩子们合唱了一首校歌。唱完后,李大钊说:“北沿河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你们校歌里怎么说它是孩子们青年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 ? 这首歌的歌词太不真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 ”他借此机会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教完歌还给他们讲解歌词的含义,讲解从事革命的道理。这种家教,寓教于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李大钊在家庭教育中,十分注意运用“尊重”这种“最有力量” 的方法。他注意研究儿童心理,根据孩子们心理、生理特点,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有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北京回河北老家歇暑假,给孩子们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方 格字帖。孩子们很是高兴,立即研墨展帖,端端正正坐在八仙桌前写了起来。

这次是李星华生平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她左临一张,看看不像,右临一张,看看还是不像,气得小脸发红,直想哭出来。她放下笔,躲到后院里偷偷地抹眼泪。这时李大钊和妻子发现星华在哭,但摸不清她为什么哭。妻子正好张口问星华,却被李大钊拦住了。他说。“ 女孩子的心理是很难揣摸的,你要是问她为什么哭,她不会告诉你的,你不要硬逼着问她。哭的原因不是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了吗 ? ”妻子莫名其妙。李大钊接着说:“我记得在一本什么书上看过: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了起来,生怕别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发现,直到伤口长好了才给人看。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 这就是女孩的一种好胜心,你明白了吗 ? ”妻子这才恍然大悟。过了一会儿 ,李大钊把小星华叫来,一同走到八仙桌前,指着星华写的字帖微笑着说:“你的字写得很好,有点像魏碑帖上的。因为这是你第一次临帖,写得还不大整齐,笔画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细。字有的个儿大,有的个儿小,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一定会写好的。你看,你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可是他不着急,沉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把它慢慢地写好。”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我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对革命无限忠诚,最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下,他的高风亮节,是永存的。“四人帮”及其顾问为了篡改党史,从根本上否定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现其“改朝换代”的迷梦,对李大钊进行了种种恶毒的诬蔑和诽谤。他们由张春桥及某顾问亲自出马,胡说什么李大钊“晚节不终”、是叛徒等等。他们的攻击矛头首先指向广大群众并未见过的李大钊的《狱中自述》,企图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它是一个向敌人“乞怜”和“投降”的文件。但这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诬陷。让我们来读一读李大钊这篇最后的遗文吧,这篇革命文献,是他对无产阶级事业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是无产阶级的正气歌,它将象李大钊同志的英名一样永存。
《狱中自述》全文约二千七百字。在困难的条件下,他一共写了三稿,初稿较为简略,三稿比起二稿只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三个稿子的精神完全一致。现在就以第三稿即最后一稿为主,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我们从“自述”中看到:在敌人的酷刑摧残下,李大钊无所畏惧,坚持革命的原则,掌握斗争的策略,身陷囹圄,仍然一心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再造”和“振兴中国”,义正词严,字字血泪,严守我们党的机密,继续阐述当时公开宣传的革命主张,掩护一同被捕的同志,这样的“自述”,哪里能找到一丝一毫损害革命利益的字句?
首先,李大钊在“自述”中回顾了自己壮烈的、革命的一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伟大抱负,宣传了反对帝国主义、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这方面的内容,在“自述”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其中反复说明了自己深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而要“再造中国”,就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这个“中国今日扰乱之本原”,废除“束制吾民族生机之不平等条约”;就必须“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众,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下”,来“达到建立—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
第二,《狱中自述》的其余部分,谈了孙中山“亲自主盟”介绍他“入国民党”的情况,还谈了国民党在北京和广州、武汉的一些情况。“四人帮”和那个顾问想从这里抓住李大钊的“把柄”,这完全是枉费心机。
李大钊当时不是一个人被捕,而是有六十多位革命同志与他一同被捕;同时,革命领导机关被破获,许多文件落到敌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革命领导人所要考虑的,就不能只是与敌人一拚了事,而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其他被捕的同志,保护革命组织,保护革命群众。《狱中自述》的这部分内容,正是起着这个作用。
具体地来看看他对当时的情况究竟写了些什么,就十分清楚了。这些情况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为了迷惑敌人、保护革命势力而写的假情况。如说国民党“在北方并无重要工作”,说“北京为学术中心,非工业中心”,故“无工会之组织”,说传言党人在北京有如何之举动,“皆属杯弓市虎之谣”等等。
一类是为了驳斥敌人对革命和对当时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诬蔑而作的说明。当时,敌人把李大钊等一案诬为“苏联阴谋案”,把共产党诬蔑为“赤俄的工具”,并借此大搞所谓“讨赤驱赤”。李大钊坚决声明:他们的住所是由国民党人徐谦等掌管的“庚子赔款委员会”,而不是苏联大使馆;一切事项“并未与任何俄人商议”,一切用款则全由国民党自广州、武汉汇寄。显而易见,说明这些情况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讨好”敌人,而只是为了保护革命。
还有一类,是李大钊经过慎重的选择,也谈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国民党的情况。如谈到了国民党一些头面人物--蒋介石、汪精卫、吴稚晖、李石曾、于右任、陈友仁、徐谦、顾孟余的名字,谈了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武汉国民党中央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全部是早已见诸报章的。李大钊这样写,正是为了掩护和他一起被捕的革命同志。
孙中山曾经与张作霖缔结过军事联盟,共同反对吴佩孚,并在一个长时间内,由汪精卫掌管这些联系。而当时,奉系军阀也正在采取拉国民党、打共产党的反革命策略,宣布被捕的国民党员“将来均可依法释放”。国民党当时在北方处于半分开的地位。这些情况,李大钊是非常清楚的。他绝口不谈共产党,却谈国民党,正是为了利用当时奉系军阀的这个政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可能多地保存革命力量。这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正确地运用了革命的策略,来反对反革命的策略!
第三,三个稿子都没有一个字提到共产党,根本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更谈不到有任何泄露党的机密之事。这一点,就连当时的敌人也不得不对报界承认:“李无确供”。
《狱中自述》最后以气壮山河的气概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他并向奉系当局提出,对一同被捕的“爱国青年”,应“不事株连”,完全表达了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卓越领导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
对于李大钊这篇光辉的遗文,“四人帮”及其顾问竟妄加攻击和诬蔑,他们用以骗人的,是蓄意制造和推行的一条极左路线。按照这种极左的逻辑,似乎在敌人面前,就只能连声呼喊最最“革命”的口号,而象李大钊那样,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和灵活的斗争方式方法,即便确实保卫了党和革命的利益,保护了革命的力量,也要被指斥为“叛徒”和“投降”。更不用说他们那些毫无根据的捏造了。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搞得“叛徒”俯拾皆是,而冤狱遍于国中。惨痛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评价一个同志在敌人的法庭上、监狱里、刑场上的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原则,因为这些同志是在非常困难和复杂、非常危险的条件下进行斗争的。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文章标题: 日本爱国诗人田所就义前所书“义已逝,吾亦逝!”该如何理解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3640.html

[日本爱国诗人田所就义前所书“义已逝,吾亦逝!”该如何理解]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