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08 21:02: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字叔平,一字声甫、笙甫,号笙,又号韵斋,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署瓶庐、瓶斋居士,属于清末维新派人士。 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艺术家。翁同龢处于晚清动荡时期,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任务,先后担任了统治,光绪的两代帝师。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 ,为官清廉,帮助光绪帝维新变法,后备慈禧罢官。在戊戌变法中极力拔擢维新派人士 ,被后人称为“维新变法第一导师”。光绪八年时期,担任了军机大臣,担任期间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斗争。一、参与处理了云南运费报销舞弊案。二、参与了中法越南交涉的相关事宜。
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翁同龢 43年的仕宦生涯中,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做出了不小贡献,尤其是在对待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上。
第一件事,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站在同一条线上,不愿意和日本人打仗,软弱地去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唯有翁同龢等人竭力支持和日本人战斗。二、慈禧准备废掉光绪帝,翁同龢极力反对。三、慈禧举办六旬大寿,本来打算高兴庆贺,翁同龢当着众人面表示要求立即撤掉这个庆祝。晚清时期,清朝的家不那么好当,翁同龢从阎敬铭手里接任户部尚书时就觉得压力太大,生怕辜负了朝廷的重托。所以翁同龢对于军事开支卡的很死 。当时的大清帝国其实已经满目疮痍,财政连年吃紧,翁建议推迟购买两艘军舰的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前期对西征很支持,后期对海防就差了很多,同时偏向于支持赈灾和治水方面的用度,而对于慈禧光绪个人用钱也会提出一些反对,但力度深度以及说服力远远不及阎敬铭。作为帝党领袖,身居高位的翁同龢竟然没有一点容人之心,可见翁能力一般。。可以说他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晚清还是今天,对他一生的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人士,对于他为官清廉
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在《走向共和》中,推动前半段剧情的发展,有两个重要人物,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就是翁同龢。
两个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既同朝为官,又属不同的阵营,还是私人感情上的死对头。
晚清知名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说的就是上述两个人,显然,这幅对联对他们两个饱含讽刺。我们前面讲过了多期李鸿章,也讲完了翁同龢的辉煌时刻,下面就要讲讲翁同龢的黯然落幕了。
一、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就是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多说,但人死了后,就可以系统客观地去评价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神医喜来乐》,俺们是老乡,沧州人。其中有喜来乐给李鸿章看病的情节,喜来乐把台湾比作烧饼,把沧州比作烧饼上的芝麻,这么大一块烧饼说丢就丢了,你的病我看不了。
李鸿章当时怒了,说了一句:
“议和是太后让去的,条约是圣上批准的,所以满朝文武都说条约签得好。我也知道,等我百年之后,我一准不是个人啊。可我以为总得等我死了才会有人骂我,没想到我活着的时候,你也敢说这番话。”
这就是李鸿章对于盖棺定论的阐述,他也清楚自己签了这么多卖国条约,死后必然会被骂。但是他也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议和是慈禧太后要求的,条约是光绪帝签字批准的,结果这个锅让他背了。
同样,喜来乐也有小市民的局限性,他只知道签约的是李鸿章,也只敢骂李鸿章。对于真正导致战争失败的太后和光绪帝,却不敢表达意见,这或许就叫反奸臣而不反皇帝吧!
同样的道理,后面对于翁同龢的评价,也仅仅是把他放在了“奸臣”的位置上,而不是去追究他身后的势力。
咦,有人就有疑问了,翁同龢什么时候成了“奸臣”了,教科书中可不是这么写的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还是回到那副对联,那副对联其实就表明了两个意思:
一是李鸿章太贪心,二是翁同龢太无能,其实这样解释,并没有做到一一对应。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逐渐理解了李鸿章和翁同龢,李鸿章也转变成了实干家,翁同龢却成了空想家。
至于贪,其实俩人都贪的,一个是贪财,一个是贪名,当然,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
那就是,历史上没有一个清流是被饿死的,也就是说清流并不清贫,真正清贫的活不下来。所谓的清流,不过是一个阶级罢了,他们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抱团抨击异见者罢了。
作为高干子弟,货真价实的科举考试状元,且为两任皇帝的老师,还是清流领袖。翁同龢在史书上一直是以正面形象出场,其人品,还是毋庸置疑的,最起码主观上没有做过恶事。
在我们小时候,或者是传统观念中,人就分两种,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非黑即白:
比如坏人,就得有个坏人的样,坏得流脓的那种,像从小就弹球打蛋、放屁呲窝、劁猪煽马切驴蹄、漱梨核子拔烟袋、偷鸡摸鸭子、爬瓜溜西瓜皮……
长大了后看见民女就想上啊,看到老人就想踢啊,看到小孩就想拐啊,等等等等。这类型的坏人,虽然“坏”字写在脸上,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他发坏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
讲这些例子,倒不是翁同龢有多坏,而是要表明,有时候不坏的正人君子,其对国家,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前者!
三、
对于翁同龢,咱有一说一,其人并不坏,他比顽固派要开明的多,像维新派的康有为就是他推荐的。他又比洋务派和维新派要保守,尊崇儒家的那一套,也有点排斥外来事物。
晚清认识翁同龢的人,评价他人是聪明的,但是格局方面,还是欠缺:
“自小即长于察言观色,行事处世圆滑。”
费行简在《近代名人小传》中评价翁同龢: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翁同龢这个家伙,缺乏魄力,说话办事总是站在道德最高点的。他不干,也能说出自己不干的道理,他干,也能说出他干的道理。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可,在他嘴里,总是能给自己圆场,这就是读书太多的人,迂腐的表现。
他可以喷你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可以夸自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可以喷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他也可以夸自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也导致在举荐康有为一事上,他犯了糊涂:
他知道光绪帝肯定喜欢康有为,所以举荐的时候,一直夸他的才干胜自己十倍。康有为是啥人,朝廷上下谁不知道,翁同龢此举算是得罪了顽固派,可是他还不放心康有为,又加了一句:
“人之心术,能否初终易辙,臣异未敢深知。”
得,这下子又把维新派都得罪了……
四、
翁同龢要不要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买单?
言归正传,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责任在翁同龢身上。在《走向共和》中,关于这个问题,也是阐述得相当准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么几条:
如果说带有个人情感的话,很多人会觉得翁同龢小肚鸡肠,因为自己大哥翁同书的事,跟李鸿章有了私仇。所以,在后来他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故意卡北洋水师的经费。还在后来成了主战派,怂恿光绪帝宣战,并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如果从阴谋论或者是党派斗争上谈的话,则是因为翁同龢是帝党,李鸿章是后党:
1886年的时候,慈禧太后良心发现,要还政给光绪帝,不再垂帘听政了。翁同龢这个迂腐的文人就体现作用了,这一点他还写到了自己的日记里,在他的观念里,最高权力(皇位)的禅让,是要三辞三让的。
“三辞三让”是源自于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之为盛德,后来就变味了,成了一种潜规则的礼制了。比如曹丕辞了几次后,才勉强接过了汉献帝的皇位,比如李世民,也是一再推辞,才不得不接受李渊的皇位。
所以,翁同龢自作聪明的恳求慈禧太后,不要一下子归政给光绪帝嘛,你还可以训政啊,巴拉巴拉,想塑造一个母慈子孝的典范,此处可怜光绪帝一小会儿。
结果,人家慈禧太后倒不客气,既然你这么强烈的恳求我,我就勉为其难,再训政几年吧!
在《走向共和》中,翁同龢被塑造成了一个迂腐的老顽固,为了跟李鸿章的私怨不惜克扣北洋水师换军舰买炮弹的钱,可转手却又为了一己私利被南洋奸商骗走了几十万两国库存银;甲午战争爆发,翁同龢面对李鸿章对时局的分析,置若罔闻,一力主战,遭致惨败后却又让李鸿章背锅。
恭亲王死前,对立志变法维新的光绪帝说,想变法就不能用翁同龢,皇上千万不要铸此大错……就这样,翁同龢被光绪帝罢免,开缺回籍,永不叙用。
基本信息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中国近代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杨猛等主演。
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该剧于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翁同龢小肚鸡肠,将私人恩怨代入到了家国利益,甚至间接导致了甲午战败。
翁同龢,是大学士翁心存第三个儿子,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他因为出众的学识,笔试殿试第一名,成为两朝帝师,同治和光绪帝的老师,在古代也少有,或绝无仅有。作为当朝天子的老师,是无比荣耀的,咸丰皇帝后,又作为光绪帝的老师,一直以匡扶天下,辅佐王师,教导皇帝做一个仁君。
关于甲午战败,骂得最多的是李鸿章,其实最应该骂的人是翁同龢!正是由于翁同龢的从中作梗,才导致悲剧的发生。翁同龢主管户部,负责朝廷大小事务钱粮的发放。只要户部勒紧钱袋子,北洋水师一毛钱都拿不到!北洋水师从1883年以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一艘舰艇,常规炮弹也变得极为稀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翁同龢不给北洋水师拨钱,那么翁同龢为什么要这么干呢?给慈禧太后秀颐和园翁同龢是极力赞成的,目的是为了让慈禧早日退居二线,可以让光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一旦皇帝亲政,他这个做老师的自然水涨船高。
之所以翁同龢不给北洋水师拨钱,还就一个原因。这与李鸿章有关。太平天国活动期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担任安徽巡抚,由于能力不足导致其所在的定远县、寿州先后失守,曾国藩上书弹劾而执笔的正是李鸿章。因为这封奏章翁同书被流放,翁同龢的老爸也气急而亡,从此翁同龢与李鸿章就结下了梁子。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就是为了报复李鸿章。早期日本海军根本不是大清的对手,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欧洲军火商最大的客户,然而由于北洋水师拿不出钱,他们的目光转而投向日本,把先进的军备卖给了日本,才有了日本后来的崛起。翁同龢将私事带到政治上,置国家大义而不顾。这就是人品不行,把自己积攒一辈子的好名声也都败光了。
全站搜索